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新时期小说比喻的结构形式较之传统比喻没有很大变化,但是在相似点及喻体的选择及功能上与传统比喻大异其趣;他们脱离了简单的类比和替代,颠覆了传统比喻的"阐释"功能,更多的是为了创造一种"陌生化"的效果。文学语言不仅制造陌生感,而且它本身也是陌生的。"陌生化"原则驱使新潮作家在比喻上不断求新、求异,莫言小说语言的"陌生化"在很大程度上就是由比喻来完成的。其比喻的"陌生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比喻的"异质远距"与审美的"陌生化";喻体的独立与意象的"陌生化"。比喻更多地被用来作为莫言自己主观感觉抒发并使特定现实成为自己情感体现的象征和替代物。  相似文献   

2.
<正>在生活中,偶尔会听到有人将"领事认证"说成"为出国文书办理签证"。这种比喻既形象又真实。公证是公证机构根据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申请,依照法定程序对民事法律行为、有法律意义的事实和文书的真实性、合法性予以证明的活动。领事认证是相对公证而言的,它不直接证明文书的内容是否真实与合法,而只证明文书上最后一个印章或者签名属实。其目的和作用是:使一国出具的文书能够在另一国境内被有关当局所承认,不致因怀疑  相似文献   

3.
杨进 《世界知识》2012,(13):38-39
"铁拳"和"软手套"的比喻点明了普京在俄罗斯政治生活中的特殊地位,也诠释了普京的执政风格,那就是秉持以柔克刚、刚柔相济的内外政策。俄罗斯副总理罗戈津今年在俄罗斯"陆军、海军和军工综合体运动"成立大会上演讲时打了一个比喻,他说,当今俄罗斯共有四个"盟友"——陆军、海军、军工综合体和普京。他还进一步  相似文献   

4.
"好歹"一词形成于宋元时期,本是由语义相反的"好"和"歹"构成的并列式短语,在句中充当主语、宾语或定语。在发展过程中意义逐步泛化,其整体意义不再是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这时候"好歹"初步实现其词汇化。在使用过程中其句法位置更加自由,可以用于谓语动词之前充当状语,甚至可以位于主语之前起到一定的篇章连接功能,再加上其构成成分本身具有评判性的语义基础,在使用过程中说话者的主观情态凸显,"好歹"最终虚化为表情态的语气副词。  相似文献   

5.
趣谈“豆”     
正"豆"字在中国源远流长,出现在很多词语中:"豆蔻年华"指少女十三四岁的年纪;"煮豆燃萁"出自曹植的诗,用豆萁做燃料煮豆子,比喻兄弟互相残杀或内部互相迫害;"驽马恋栈豆"指劣马留恋马棚里的饲料,比喻庸人目光短浅,贪恋家室或禄位;还有大家熟悉的"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意思是种什么收什么,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结果……  相似文献   

6.
刘辉  张婵 《科技信息》2013,(10):207-207
海老井英次认为芥川的作品中"小道具"具有耐人寻味的比喻意义,本文通过分析《地狱变》中"良秀的女儿","小猴"的比喻意义,考察芥川设定小道具的目的及其创作手法,分析芥川如何通过《地狱变》这部作品,表达出艺术至上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7.
明喻和借喻均属于比喻,两者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不同在于:前者追求的是比喻的新奇感,而后者体现的是比喻的熟悉感。明喻重在新奇感,"不新"的结果有两种,一是明喻新奇感的消失意味着其向借喻的转变,另一种则是明喻陷入了俗套。这种分化机制是在喻体和本体各自的特点及相互间关系的作用下形成的。  相似文献   

8.
《老子》第五章是体现老子"天人合一"、崇尚自然思想的代表性章目之一。此章之主旨,乃在于主张虚静无为,效法天地自然,倡导"天人合一"的辩证唯物主义哲学思想。作者运用双重比喻手法,强调"圣人"要像"天地"仁爱万物一样地仁爱百姓;而要实现如此之爱,"圣人"就必须进一步像"天地"自然运转生化与仁爱万物一样来尊重客观规律,顺应自然,仁爱百姓。如此"天人合一"的思想贯穿于《老子》全书,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9.
我国山西省偏远大山中有一村庄,十多年中出生的婴儿都是女性;而成年女子中,个个患有"头痛、骨痛"的怪病,这个村被叫做"女儿村".说来蹊跷,在英国威尔士也有一个"女儿村".近年来,这个村里出生的婴儿全部是女孩,该村的女性已达90%.起初,人们对这种"生女不生男"的怪现象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10.
在今天,"呆"读dāi,"待"读dāi和dài。在dāi音"停留"意义上,两字存在混用的情况。"待"字比"呆"出现早,先秦就有"待"字,而"呆"最初是"保"的古文,到元朝才有了"傻"的意义。在明清之前,"待"字的含义没有"停留"意义,明清开始才有此含义。"呆"字到明清也只有"傻"之类的含义,只是到了新中国建立后现当代文学作品中才出现了"停留"的意义,也是在这个时候,"呆"、"待"混用了。"待"读"dāi"是在与"呆"混用后,受"呆"的影响才增读"dāi"的。  相似文献   

11.
“反”是《老子》一书中的重要概念。作为“道”之“反”,具有“相反相成”、“物极必反”、“循环往复”三种含义。老子的“反”之道的表达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不为为,以不争争,以不先先……这种“反”之道,为人们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生活、生存之道。由此看来,老子的“无为而无不为”恰恰揭示了他的生命哲学、生存哲学的特质:谦下、守弱的“无为”与居上、刚强的“无不为”合二为一。这既表现了老子哲学所包含的大智慧,又反映了老子哲学所隐含的权术和阴谋。  相似文献   

12.
古代汉语中兼具两个相反义的词很多,在这些词中,有一类兼具“授”、“受”两个相反义。“授”即“给予”、“交出”、“付给”;“受”即“索要”、“收取”、“接受”。这类词两个相反义的形成与古汉语中的词义引申有关。因为“授”、“受”是一个交接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关系密不可分,可以相互引申。  相似文献   

13.
“摩托”与“马达”作为同一个英文单词的不同音译形式,在长期的使用中经过了由混同到分化的过程,它们具体的使用情况比较复杂。现有的工具书对二者的释义极不准确,主要的问题是以偏概全,因而不能反映二词的真实意义和用法。与二词意思相近的还有另一个音译词“引擎”,三者之间也是同中有异。  相似文献   

14.
作为湘语典型特征词语之一,“细”的最大特点就是兼表“小”义,这是学界的一般看法。通过将湘语中的“细”与普通话“细”、“小”的义项分别进行对比,我们发现,湘语“细”并未完全兼有普通话“小”的所有义项,而仅仅兼有其中的四个义项而已。  相似文献   

15.
《学书枝言》继承了前人书法理论技法理论,围绕着“用笔与结字”的技法核心问题,按“执、运、体、势”的顺序,展开了对书法技法问题的全面探讨,并涉及“技”中之“道”和艺术创作问题。毕竟艺术的最高境界(道)必然是建基于纯熟的技法之上的,即所谓“道由技进”。因此,作者才解说得如此的详备而认真。  相似文献   

16.
普通话的“在”可以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玉林话的“在”,除了用作动词、介词和副词之外,还可以用作助词,表示动作行为正在进行或状态在持续,也可以表示确定语气。本文全面描述玉林话“在”的各种意义及其具体用法,并对其运用规律作了一定的探索。  相似文献   

17.
针对蒋绍愚《古汉语词汇纲要》中对“卢”声字分析的偏差,全面考察了从“卢”得声之字,得出一部分“卢”声字具有“粗短”的词源义,另一部分“卢”声字具有“黑”的词源义。并论及了准确地概括词源义的可能。  相似文献   

18.
汉字是世界上现存的唯一的一种经历几千年的发展变化,至今仍在使用的表意体系的文字。它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结晶和载体,不仅仅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物质生产、生活和精神风貌,而且在字里行间影缩着历史的瞬间。男性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地位在汉字构意中有较明显的体现。本文通过分析“姓”、“男”、“夫”、“父”、“君”、“士”、“祖”等字形构意,结合民俗史料,探讨古代男子在社会中的地位变迁及其在生产、家庭婚姻生活、政治领域、人们思想观念上的地位状况,试图让人们能更全面地了解古代男子社会生存状态,从文字中挖掘出更多的中华民族文化信息。  相似文献   

19.
《红楼梦》中"极"类程度副词有"极、极是、极其"。这些程度副词在使用频率和用法上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本文采用计量研究方法逐一考察它们在组合能力、句法功能、适用句式等方面的特点。  相似文献   

20.
文章讨论固化"你我"的称代功能及其固化表征,顺便论及相关的"你我他"的使用情况。"你我"原是联合短语,本来意义是"你"和"我"的加合,指两个人。固化后"你我"语义泛化,定指性大为降低,泛指大家,不再指两个人。文章还对"你我"固化予以认知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