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研究了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简称Ni—Al—B十ROH)和Ni(naph)2-Al(i—Bu)3-BF3·OE12十CH3COOC4H9(简称Ni-Al—B+BA)两体系在加氢汽油中引发丁二烯聚合的分子量控制方法,并与Ni-Al—B体系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在催化剂用量相同时,Ni—Al—B+ROH和Ni-Al—B+BA两体系所得聚合物的分子量均比Ni—Al—B体系的高;Ni/Bd、Al/Ni比的变化对聚合物的分子量及其分布影响不显著,Al/B比才是影响聚合物分子量的关键因素;聚合温度升高,分子量降低,而分子量分布变化不大。  相似文献   

2.
应用XRD、TPR和催化活性评价手段,考察了CH_4与CO_2重整制合成气的负载型Ni催化剂的阈值效应.实验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750℃和空速为2 500 h~(-1),NiO载量为14.0%NiO/γ-Al_2_O3(相当于0.163 g NiO/gγy-Al_2O_3或0.077 g NiO/100m~2γ-Al_2O_3)催化剂具有最佳的催化性能,NiO在γ-Al_2O_3表面上分散阈值为0.238 g NiO/gγ-Al_2O_3(相当于0.112 g NiO/100m~2γ-Al_2O_3),能明显体现负载型Ni催化剂在重整反应中的阈值效应.  相似文献   

3.
已知在加氢汽油介质中Ni(naph)2-Al(i-Bu)3-(BF3·OEt2+n-C8H17OH)体系为胶体催化剂。本工作应用FT-IR谱结合Tyndal效应、电导率、UV-Vis、ESR谱对催化剂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Ni(naph)2被Al(i-Bu)3还原的主要产物是Ni0;被Al(i-Bu)2OiBu还原的主要产物是Ninaph。Ni0聚结成胶粒(Ni0)n,胶粒表面的Ni0或吸附的Ni+是活性中心组分,与(i-Bu)2AlBF4形成配合物,给出了活性中心模型。丁二烯具有稳定胶粒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考察了以卤素化合物为第三组分对NdCl3·nTBP/MgCl2-Al(i-Bu)3体系催化异戊二烯聚合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种卤素化合物的活性顺序为Al2(i-Bu)3Cl3≈ClCH2—CH=CH2>Si(CH3)2Cl2>AlEt2Cl>TiCl4;以Al2(i-Bu)3Cl2或ClCH2-CH=CH2作第三组分,采用Ip-Al-Nd三元陈化,Cl单加或内添加卤素化合物方式,均可以提高催化活性,聚合转化率在Cl/Nd值为1-6的范围内基本保持不变。经IR和13C-NMR测定表明,除St(CH3)2Cl2外,第三组分对聚合物的微观结构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5.
FeCl_3-Al(i-Bu)_3-phen各组分相互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应用FT-IR谱结合UV-Vis, 对在加氢汽油介质中FeCl3-Al (i-Bu)3-phen 胶体催化剂及各组分的相互作用进行研究,得出在胶粒表面FeCl3 与phen 作用, 生成Fe (phen) Cl3, 它被Al (i-Bu)3 还原为二价离子的表面双金属配合物, 丁二烯在空位上配位, 形成π-烯丙基活性种, 实现了链引发反应  相似文献   

6.
通过Tyndal效应,超过滤实验和电镜观察证明,MoCl3(OC8H17)2-(i-Bu)2AIO催化剂在加氢汽油溶剂中呈胶体分散,胶粒主要是由MoCl3(OC8hH17)2聚集,同时与(i-Bu)2AIO反应,活性中心位于胶粒表面,所以钼体系为胶体催化剂,属多相催化,陈化对胶粒的形态影响不大,是比较稳定的胶体体系。  相似文献   

7.
分别以SiO,Al和Al-SiO复合材料为载体制备了Ni基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Ni/SiO,Ni/Al和Ni/Al-SiO),并在微型加氢反应装置上对石油树脂进行加氢脱色活性评价。评价结果表明,Ni/SiO,Ni/Al和Ni/Al-SiO催化剂均能达到石油树脂脱色的效果,以Ni/SiO为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的产品软化点下降幅度最小,下降4℃,以Ni/Al-SiO为石油树脂加氢催化剂得到的加氢石油树脂软化点下降幅度较大。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FeCl3 Al(i Bu)3 Phen胶体催化剂在25℃加氢汽油中,单、多组分按不同配比混合非水体系的电导率与浓度的关系,并测定相应的紫外 可见光谱。实验结果表明:Al(i Bu)3以缔合状态存在并解离成离子对,它与FeCl3作用是形成胶粒的主要反应。Phen与Fe2+络合有阻止Fe2+被还原成更低价态的作用。适当过量的Al(i Bu)3形成双电层,使催化剂胶粒稳定,同时将Fe3+还原成Fe2+。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镜和X射线衍射仪研究Ni-B-Al_2O_3复合镀层,探讨了镀层结构与性能关系.实 验表明,其晶化转变温度为392℃并在400℃温度达到最高,经盐酸和氢氧化钠腐蚀试验和石英 砂中磨粒磨损试验发现,此Ni-B合金功能镀层具有优异的耐蚀性和耐磨性能.  相似文献   

10.
报道一种新型复合茂催化剂--MeCpSmCl2/MeCpTiCl3/Al(i-Bu)3催化聚合苯乙烯。研究表明,聚合转化率及聚合物分子量的增大,说明可能存在活性更高、寿期更长的复合络合活性中心,紫外吸收证明了这种新的络合作用。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 Ni( naph) 2 - Al( i- Bu) 3- BF3- OEt2 催化体系的耐热性能。实验给出 n( Al) /n( Ni)比是影响催化剂耐热性的主要因素 ,n( Al) /n( B)比是影响催化剂活性与聚合物分子量的关键因素。并得到了在聚合温度为 90℃时催化剂各组分的较佳配比 :n( Al) /n( Ni)=1 2 ,n( Al) /n( B) =0 .6,n( Al) /n( Bd) =9× 1 0 - 5。按此配比制备催化剂催化丁二烯聚合 ,转化率可达 90 %以上 ,聚合物相对分子质量 30万左右 ,凝胶含量几乎为零。这表明催化剂并没有因高温而失活  相似文献   

12.
本工作研究了Ni(naph)_2—Al(i—Bu)_2OG_4H_9—BF_3·OEt_2体系在加氢汽油溶剂中对丁二烯的聚合行为,考察了不同Al/Ni、Al/B、Ni/Bd及聚合温度、聚合时间等因素对催化活性、聚合物分子量及其分布等的影响,并结合磁化半法对体系中Ni的价态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Ni(naph)_2—Al(i—Bu)_2OC_4H_9—BF_3·OFt_2体系对丁二烯聚合具有较好的催化活性,体系中镍主要以Ni(Ⅰ)形式存在。并发现,在Ni(naph)_2、Al(i—Bu)_3二元陈化液中加入C_4H_9OH(C_4H_9OH/Al的变化范围为0—1.2)可以提高聚合物的分子量。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Ni(naph)_2-Al(i-Bu)_2OC_8H_(17)—BF_3OEt_2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动力学行为。聚合速率随Al/Ni增大而增大,Al/Ni>10后,速率变化趋于平缓。在最佳Al/B=0.5条件下,研究了聚合速率与单体、主催化剂浓度及温度的关系,分别求得了催化剂的利用率、活性中心浓度和增长链平均寿命等动,力学参数,及其随温度的变化规律。该体系属快引发,逐步增长类型。聚合速率方程为:表观活化能为37.85KJ/mol。  相似文献   

14.
MoCl_2(OC_8H_(17))_2-Et_2AlO■为二元催化体系,加氢汽油为聚合溶剂,研究了多种因素对丁二烯聚合的影响,并用红外光谱法测定了聚合产物的微观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在主、助催化剂的摩尔比为10,主催化剂与丁二烯的摩尔比为2.0×10~(-4),聚合温度为50℃,反应7小时的条件下,丁二烯的转化率可达80%以上,聚合物分子链中的1,2结构含量约为85%,属于高乙烯基聚丁二烯。  相似文献   

15.
对影响镍系催化的顺丁橡胶分子量及其分布的主要因素的研究表明,采用Al-Ni二元陈化稀B单加方式时,改变进料丁二烯汽油溶液的温度,可在一定范围内有效地调节聚合物的分子量分布;提高聚合反应温度,聚合物分子量有所降低,而改变体系中两组催化剂的摩尔比,是在较大范围内灵活调节聚合物分子量的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6.
为提高用于燃料电池的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反应催化剂的活性,采用壳聚糖扩孔以Al2O3为载体,Ni为活性中心的催化剂。利用X射线衍射(XRD)、BET比表面测试手段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考察了反应温度、水醇物质的量的比、液体进料空速等对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经600℃焙烧2h的催化剂,在水醇物质的量的比为3:1,液体进料空速(WHSV)为4.8h^-1,反应温度500℃时,产气量接近40mL/min,H2选择性达到68%。乙醇水蒸气重整制氢Ni/Al2O3催化剂的最佳反应温度为500~550℃,水醇物质的量的比一般控制在3:1~5:1范围内较好。  相似文献   

17.
Mo—Al催化体系合成高乙烯基1,2—聚丁二烯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 MoCl_3(OOCC_7H_(15))_2-(i-Bu)_2AlO-■(Mo-Al)为催化剂,在加氢汽油中,对丁二烯(Bd)聚合活性进行了研究,考察了聚合条件对聚合活性、聚合物分子量以及微观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本体系催化活性较高,在酸/钼=6,Mo/Bd=2.0×10~(-4),Al/Mo=50(摩尔比),于50℃聚合5小时,丁二烯转化率达80%。最佳聚合活性条件:正辛酸/MoCl_5=3,聚合温度60℃,Al/Mo=60,(当 Mo/Bd=2.0×10~(-4)时)。Al/Mo 值适宜范围为20—90。制得的聚合物1,2—链节含量高于80%。  相似文献   

18.
本文报道了 (BF_3·0Et_2+n—C_8H_(17)OH)(简称Ni—Al—B)体系催化丁二烯聚合动力学研究结果,得到聚合速率方程式为 -d[Bd]/dt=k[Ni]~0[A1]~(-1)[B]~0[Bd],A1/B≤1 -d[Bd]/dt=k′[Ni]~0[A1]~(-1)[B][Bd],A1/B>1 聚合表观活化能为49.2kJ·mo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