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9 毫秒
1.
近年来,我们在那丹哈达岭灰岩中首次找到(竹蜓)类,并在泥质板岩硅质板岩找到了放射虫化石,为地层划分对比提供确切证据.根据(竹蜓)类,已分别归入中石炭统、上石炭统和下二叠统.早二叠世(竹蜓)类将另文发表.中石炭世含(竹蜓)地层称二联桥组(C_2e),可分三个岩段.下部为火山碎屑岩段,主要岩性为凝灰质砂岩、凝灰质砾岩、粉砂质板岩、粉砂岩及硅质岩,常含放射虫化石,厚1,789米;中部为板岩段,主要岩性为粉砂质板岩夹生物结晶  相似文献   

2.
本文的介形类采自鄂西地区长阳、宜都及松滋等地。根据这些地区下石炭统的岩性和化石组合,可分为三个组(自下而上):金陵组,高骊山组及和州组。介形类仅见于金陵组及和州组,共有15属23种,其中21新种。这些介形类的发现,对于研究早石炭世生物群的组合面貌、地层划分和古地理环境的分析均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湖南邵东早石炭世早期介形类新属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0—1981年,笔者在邵东组的标准地点——湖南邵东界岭王冲剖面上泥盆统锡矿山组上段(砂岩段或“岳麓砂岩”)和下石炭统岩关阶邵东组至孟公坳组采到丰富的介形类化石,这些介形类的发现将有助于湘中地区下石炭统地层的划分和对比,为泥盆系一石炭系界限的划分增添新资料。本文仅描述湖南邵东界岭下石炭统邵东组和孟公坳组部分  相似文献   

4.
江苏大丰石炭纪及早二叠世栖霞期䗴类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本文研究的材料是地质矿产部华东石油地质局在江苏大丰地区一个钻井的岩芯中采集的。(竹蜓)化石样品有15个,经鉴定有11属38种,含(竹蜓)层位分别归于下石炭统和州组、上石炭统黄龙组及船山组、下二叠统栖霞组。栖霞组之上覆地层为浦口组,二者呈不整合接触,和州组之下为高骊山组,再下为金陵组。苏北平原在地层分区的归属上,属于华南地层区(张遴  相似文献   

5.
中、上石炭统在四川省境内分布范围较窄,除涪陵一带可能有中石炭统沉积外,只在西北部龙门山一带及松潘区(?)有零星出露。其中以江油马角坝附近发育比较完整,产化石较丰富。1961年,我所川北地层队在江油县马角坝附近张坝沟一个采石场测得中、上石炭统剖面一个,采集了(竹蜓)类及珊瑚类化石若干。剖面的层序自上而下为:  相似文献   

6.
本文所描述的材料系本所东疆地层队1977年及作者1981年采自新疆哈密南东雅满苏地区。该区石炭纪地层十分发育,化石丰富。珊瑚已被俞建章等(1978)、菊石已被王明倩(1981)作过描述,但腕足类尚未报道。本文所描述的新疆大长身贝(Xinjangipro-ductus gen.nov.)产自雅满苏以东4km 石灰窑南,下石炭统雅满苏组顶部。相当俞氏等所称第四岩性段——灰岩夹碎屑岩段,亦即王明倩所划分的碎屑岩灰岩夹泥灰岩段。化石产于火山碎屑岩中的生物碎屑灰岩透镜体内。虽属种单调,  相似文献   

7.
窝木在我国发现较少,主要产于祁连山地区的早、中石炭世的地层(纳缪尔阶)。靖远磁窑大水沟的下石炭统臭牛沟组下部有可疑的窝木化石(可能为Cyclostigma)。大青山窝木化石(B.Kuianum Lee)出现在内蒙古大青山上石炭统太原群中部。在国外窝木属有10余种,最具代表性的是下中石炭统的B.minutifolium和B.punctatum。自从北祁连-走廊区建立了相当西欧的纳缪尔期的地层后,窝木几乎在所有纳缪尔期A段和C段地层中普遍存在,而且数量丰富。  相似文献   

8.
新疆东部托克逊马鞍桥剖面桑树园组下部灰岩段的顶部发育了刺毛-珊瑚礁,通过对礁体及其上下地层的■类和牙形刺研究,可识别出■类3属14种,以属Eostaffella-Eostaffellina-Pseudostaffella组合为特征;牙形刺2属2种: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和Idiognathodus sp.。■类Pseudostaffella antiqua,P.conspecta和P.paracompressa extensa的出现指示桑树园组灰岩段顶部相当于上石炭统滑石板阶上部,属于■类Pseudostaffella composite-P.paracompressa带。牙形刺Idiognathoides corrugatus和Idiognathodus sp.是晚石炭世巴什基尔期常见分子,对应上石炭统罗苏阶上部至滑石板阶上部。综合上述■类和牙形刺生物地层,可以确定桑树园组刺毛-珊瑚礁的时代为巴什基尔期中期(滑石板阶上部)。本文刺毛-珊瑚礁时代的确定可以为石炭纪中期生物灭绝/更替事件之后后生动物礁的复苏演化提供新认识。  相似文献   

9.
一、前言 1977年,云南会泽县铅锌矿勘探队在云南会泽县铅锌矿区的石炭纪地层剖面(A—A′和B—B′)采得一批珊瑚化石标本,有四射珊瑚和床板珊瑚共9属12种和1未定种,包括1新属和9新种,产化石层位为下石炭统上司段、上石炭统威宁组上部和马平组底部,珊瑚化石较为丰富的是在上司段。下石炭统在结山组和上石炭统威宁组中、下部是含铅锌矿的层位。据有关资料证实,铅锌矿的成因与一定的古地理条  相似文献   

10.
本文所描述的苔藓虫是1951年穆恩之和笔者研究鄂西长阳马鞍山一带的地层时采得的。有关这一地区的泥盆纪地层已在古生物学报1卷2期(1953)发表。写经寺组在马鞍山位于上泥盆统黄家磴组之上,中石炭统黄龙羣之下。苔藓虫化石产在写经寺组中部  相似文献   

11.
福建龙岩经洋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早期地层及䗴类分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一、前言福建西部龙岩、沙县、宁化及顺昌等地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出露很好,均为连续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富含(竹蜓)、非(竹蜓)有孔虫、珊瑚、介形类、海百合茎及钙藻,尚有牙形刺和菊石等。其中(竹蜓)类动物群尤为丰富,对石炭、二叠系的划分对比以及石炭-二叠系界线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七、八十年代,福州大学地矿系地层古生物实习队在上述地区测制了10多条石炭。  相似文献   

12.
1960年8月,中南矿冶学院地质系师生在湖南道县龙江桥附近下石炭统孟公均组的上部,采得一枚保存极为完好的海蕾化石。此类化石在我国颇为罕见,过去所知,仅有贵州独山下石炭统的Mesoblastus tushanensis,和黑龙江密山中泥盆统的Devonoblastus heitaiensis。因此有必要将这一枚海蕾化石加以研究,予以报导。标本的详细产地是湖南省道县城东约9公里的龙江桥附近,层位是下石炭统孟公均组上部灰色薄层泥灰岩中,共生的化石有Camarotoechia kinglingensis(Grabau)等。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福建西部龙岩、沙县、宁化及顺昌等地上石炭统及下二叠统出露很好,均为连续的海相碳酸盐沉积,富含(竹蜓)、非(竹蜓)有孔虫、珊瑚、介形类、海百合茎及钙藻,尚有牙形刺和菊石等。其中(竹蜓)类动物群尤为丰富,对石炭、二叠系的划分对比以及石炭-二叠系界线的研究都有一定的意义。七、八十年代,福州大学地矿系地层古生物实习队在上述地区测制了10多条石炭、二叠纪  相似文献   

14.
新疆昆仑山西部中石炭世(竹蜓)类化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57年5月至10月间,为配合地质部的一个地质队做地层古生物工作,笔者曾随本所张日东、俞昌民和陆麟黄三同志,赴天山南部及昆仑山西部地区,测制了若干古生代地层剖面。关于中石炭统部分,以在莎车县卡兰乌依及濮德若二地出露较好,含(竹蜓)类化石比  相似文献   

15.
湘东南早二叠世栖霞期早期的Schwagerina cushmani䗴类群   总被引:14,自引:6,他引:8  
一前言根据古生物和地层发育的特征,湖南二叠纪地层的分区大致以"雪峰古陆"为界,分为湘西北区和湘东南两个区(周祖仁,1979,图1).湘东南下二叠统栖霞组的(竹蜓)类自下而上可以分为四个带,即Schwagerina cushmani带、Staffella vulgaris(sp. nov.)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和 Parafusulina multiseptata 带.本文所讨论和描述的即介乎上石炭统船山组 Pseudoschwagerina 带与下二叠统栖霞组 Staffella vulgaris 带之间的 Schwagerina cushmani 带的(竹蜓)类动物群.湘东南的这一(竹蜓)类动物群所包含的(竹蜓)类与陈旭(1934)列入"臭灰岩"底部的大部分(竹蜓)化石  相似文献   

16.
对福建上杭晚石炭世类Profusulinella动物群的系统研究 ,共鉴定类化石 4属 1 7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 ,自上而下建立一个带、两个亚带 :Profusulinella带 ,2 ) .Profusulinellawangy櫣i Eofusulinatriangula亚带 ,1 ) .Profusulinellastaffellaeformis亚带。通过与华南、华北、西北沉积区和欧美同期地层的对比 ,认为本区含Profusulinella动物群的地层应归于上石炭统达拉阶下部 ,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巴什基尔阶上部至莫斯科阶下部  相似文献   

17.
湖南嘉禾晚石炭世及早二叠世早期的䗴类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本文记述了湖南嘉禾袁家附近一个上石炭统船山组及下二叠统栖霞组剖面,系统研究了该剖面的(竹蜓)类共14属44种。其中船山组的(竹蜓)类自下而上分为两个(竹蜓)带:Triticites 带,Pseudo-schwagerina 带;栖霞组包括三个筵带:Misellina claudiae 带,Sphaerulina hunanica 带及Parafusulina undulata-Schwagerina chihsiaensis 带。另外描述了船山组中的9个新种。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福建宁化县泉下镇石灰窑下村上石炭统达拉阶类的系统研究,共描述类10属35种,包括3个未定种。根据类化石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两个带、三个亚带:II.Fusulina Fusu linella带,3)Fusulinaquasicylindrica亚带,2)Beedeinamayiensis亚带和1)Fusulinellahelenae Pseudostaffella paradoxa亚带,I.Pseudoendothyraninghuaensis带。为该区以及我国石炭系地层的划分和对比提供重要的素材。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上杭晚石炭世(竹蜓)类Profusulinella动物群的系统研究,共鉴定(竹蜓)类化石4属17种.根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分布和垂向变化规律,自上而下建立一个(竹蜓)带、两个亚带:Profusulinella带,2). Profusulinella wangyüi-Eofusulina triangula亚带,1). Profusulinella staffellaeformis亚带.通过与华南、华北、西北沉积区和欧美同期地层的对比,认为本区含Profusulinella动物群的地层应归于上石炭统达拉阶下部,相当于国际地层表中的巴什基尔阶上部至莫斯科阶下部.  相似文献   

20.
一、前言广西隆林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地层发育,岩相稳定,岩层连续,(竹蜓)类化石极其丰富,是研究我国南方石炭-二叠系界线理想的地区之一。董文兰、龙家荣(1977),黄志勋(1979),夏国英等(1986)先后在这一地区做过工作。1982年底,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石炭-二叠系界线工作小组对该地区进行了重点研究,在隆林县卜糯乡常么村附近测制了1条晚石炭世—早二叠世的地层剖面。本文研究的(竹蜓)类化石就是这次采获许多门类化石中的一部分。野外工作中得到吴望始教授等的帮助,成文过程中又受到张遴信教授的指点,蒋汉培磨制薄片,陈毅勇摄影,在此一并致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