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用药剂量有大、中、小之分:中剂量为常量,是临床用药的一般原则;大、小剂量为变盘,属于待殊用药。那么,在什么情况下适宜大剂量用药呢?本文试从7个方面分述如下。1 病情危重时剂量宜大中药治病,固然不可孟浪从事,但病情危重、病邪深重、病发新暴之时,非大剂量不足以治之。病重药轻,犹如隔靴搔痒、杯水车薪,病重药重,则病当之。正如张锡纯所倡导的:“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医学衷中参西录》)。后汉张仲景制通脉四逆汤,附子大者1枚、干姜3~4两、炙甘草2两,量重冀回阳复脉以治少阴病阴盛格阳,  相似文献   

2.
大剂量对药挽治疑难杂症举隅江苏省宝应县汜水地段医院(225819)朱士伏关键词中药学,疑难杂症合理掌握剂量是用药重要环节之一,药力不足,贻误病机,妄投大剂,祸不旋踵。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屡观前贤用药之量,有超中药教科书及药典用量数倍者,令人瞠目。笔者...  相似文献   

3.
大剂量生半夏治疗胃脘痞满症的几点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剂量生半夏治疗胃脘痞满症的几点体会325200浙江省瑞安市广益中医疑难病诊所邱志济笔者临床使用生旱半夏治疗难症杂病多以大剂量出奇制胜,10余年来,愈沉苛痼疾颇众。现就大剂量生半夏在治疗胃脘痞满症中的应用谈几点体会,供同道参考。仲景不传之秘在于剂量生...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金匮要略》皆从《伤寒杂病论》分化而来,故二书所用之剂量具有一致性。从宋代林亿等校订之后,原书记载之方药剂量一直流传至今。医家们在临床运用时应如何考量原书所定方药之剂量,则一直有广泛争议。但是,近年来却兴起一种趋势,主张运用仲景方应该依据原书所定之剂量。若如此,在当今临床上就会出现运用大剂量,甚至超大剂量的现象。本文从历代有关剂量折算的不同认识,及方药剂量与临床疗效关系等方面,对有关方药剂量展开一些讨论。提出了中医临床疗效之关键并非只在方药剂量上,运用仲景方用量宜多宜少之关键在于"善测病情"。须知"毒药治病",用之得宜则为治病之药,用之失宜则为害人之毒。若不在识病断证上下功夫以明方药治病之理,而独以剂量之大者为要,病者可能反受其害。  相似文献   

5.
邢俊梅 《河南中医》2009,29(9):836-838
仲景用药特点有四,即:药味精简、峻剂取效、中病即止、注重调护。经方之重剂用药,需注意以下四点:①君药剂量宜大。②病情危重时剂量宜大。③辨证准确而屡治无效者宜重剂应用。④体质壮实者剂量宜大。  相似文献   

6.
海志刚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81-1581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本病最易并发肌肤间的化脓性感染,中医称之为大痈。作者摒除治疗消渴以养阴为主的常规,用大剂量清热解毒为主治疗消渴并发大痈,在感染迅速得到控制的同时,血糖较快地降至正常范围,既无苦寒伤阴之弊,却有救阴增液之效。于此可见中医“辨证施治,畀病同治”之优势。  相似文献   

7.
仝小林教授应用大剂量黄芪治疗痿证经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鑫  仝小林 《四川中医》2009,27(5):10-12
仝小林教授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擅于运用经方和后世名家之效方治疗内科杂病。本文介绍全小林教授运用大剂量黄芪辨治瘘证的经验,以资品味。  相似文献   

8.
大黄致豚鼠结肠黑变病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对不同剂量的大黄致结肠黑变病进行观察。方法:豚鼠随机分成5组,正常组、大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超高剂量组;除正常对照组外,各组豚鼠每日灌服大黄提取液1次,共60天,实验结束后通过组织学评分、黑色素染色、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探讨大黄致结肠黑变病的机制。结果:各大黄组豚鼠均存在结肠黑变病,而细胞凋亡与黑变病呈正相关。结论:大黄致结肠黑变病的机制可能与结肠上皮细胞凋亡相关。  相似文献   

9.
《江苏中医》1962年12月号发表我院朱良春同志的大著《中药用量与作用的关系初探》,指出某些中药对某种病証必須使用大剂量始能获效的論証,确系实践經驗之言;同时文章中也指出“小剂量亦能愈病”,誠属持平之論。同一种药使用于同一种病,由于病机不尽相同,年龄、性別、生活环境、健康情况、病程久暂及过去治疗等亦有所差異,在甲病員可用大剂量,在乙病員則須用小剂量,大小之差距可达数倍至数十倍,  相似文献   

10.
在门诊,笔者诊毕,将要给病人开处方时,有的患者说:“把剂量开大点,越大越好”。有的说:“把剂量开小点,大了我受不了”。个别患者却说:“请医生把剂量调整好”。前者之理由是“药重才能压住病邪”;后者之理由是“药量过大,容易伤人”;最后  相似文献   

11.
李华  姜秀清 《中医研究》1996,9(1):44-45
半夏肉蔻天麻鳖甲制用方法改进黑龙江150400宾县人民医院李华,姜秀清主题词半夏/投药和剂量,肉蔻/投药和剂量,天麻/投药和剂量,鳖甲/投药和剂量,炮制药者医疾之武器也,选药精当固为愈病康复之关键;但若不讲究制用方法,则事倍功半。笔者积近30年之临床...  相似文献   

12.
叶放 《江苏中医》1996,17(12):7-8
临床治疗黄疸型肝炎若长期大剂量运用若寒之品以退黄和降酬谢冰少病例因此病加重并迁延,“阴黄”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以温通汤治疗阴黄36例,治疗结果:临床治愈26例,好转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4.4%。  相似文献   

13.
方剂的药用剂量 ,直接关系到临床治疗效果。因此 ,药用剂量不可忽视 ,特别是仲景《伤寒杂病论》经方 ,因其配伍严密 ,用药精当 ,其用量考究 ,如用之不当 ,便会失去经方应有的效果。笔者通过大量临床实践 ,证实经方用量远较现高校教材之剂量为大。现探讨如下。1 量变则功效异 纵观《伤寒杂病论》113方 ,除极少数方剂未注明剂量外 ,几乎每方有药 ,每药有其量 ,且煎服调理非常详细。由此可见 ,仲景对药物剂量之重视。以四逆汤与通脉四逆汤、小承气汤与厚朴三物汤为例 ,因其药物用量的变化 ,主治功效亦异了。四逆汤用附子一枚、干姜一两半 ,甘…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用药剂量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付明 《新中医》2005,37(1):12-13
论述了张锡纯“用药以胜病为主不拘分量之多少”之合理性,并阐释了张氏重病重药、轻病轻药以及随药物配伍、根据药味多少、药物功用取向、治疗思想等选择剂量的运用规律。  相似文献   

15.
岳美中提出“大病宜大药”,王国三老师对之深刻领悟并加以发扬,探求出大病宜大药特征,并提出“大病还需大药医”的学术思想。所谓“大病”,系指病情复杂之疑难危急重症;所谓“大药”.则根据药物的药性及药量两方面而论。面对“大病”,要辨准病位,详察病因,细究病机,然后用“大药”应之。  相似文献   

16.
陈柏书  柴铁劬  米建平  张璐  傅伟 《新中医》2014,46(6):245-246
《外科精要》乃以外科命名之痈疽专著,书中多处专论灸法治疗痈疽。由于病期及病势不同,灸法各异;而且打破常规,使用灸法治疗阳热证;对于急危重症,常采用大剂量灸或灸特定穴以回阳救逆;于施灸时,尤其注重患者之主观感受,并以此确定施灸剂量及判断疾病预后。  相似文献   

17.
刘宝文教授治疗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经验是以肾脾为病之根本,平衡阴阳为治之观念。审视标本,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气血阴阳虚损,益气温阳为先;补血不忘活血,重用"三胶一车";中西医结合,取长补短。指出:对重症Ⅰ型、重症Ⅱ型病患,联合应用雄激素、环孢素A,造血刺激因子,大剂量丙球等西药,能取得更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董明兴 《江西中医药》2004,35(10):59-59
前不久,笔者在《健康报》阅知,某医生使用多组、大剂量抗生素,致使患者中毒昏迷,终成植物人而引发官司。有感于此,联系现今同道,问病用药,往往是小小感冒,则是“飞机”不够,再加“大炮”,岂不招致人体耐药,细菌抗药?鉴此,尤宜重提古人之训,倡导处方用药,应少而精。  相似文献   

19.
糖尿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 ,本病最易并发肌肤间的化脓性感染 ,中医称之为大痈。作者摒除治疗消渴以养阴为主的常规 ,用大剂量清热解毒为主治疗消渴并发大痈 ,在感染迅速得到控制的同时 ,血糖较快地降至正常范围 ,既无苦寒伤阴之弊 ,却有救阴增液之效。于此可见中医“辨证施治 ,异病同治”之优势。  相似文献   

20.
小建中汤加白术治疗习惯性便秘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蓉 《新中医》2004,36(2):61-61
小建中汤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主治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等症。临床常用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神经衰弱、功能性发热等属于中虚阴阳不和者,获效颇佳。笔者应用小建中汤配合大剂量白术治疗中虚阴阳不和之习惯性便秘,收到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