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双歧杆菌粘附机制研究的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 ,对宿主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控制内毒素血症、抗肿瘤、抗衰老等生理作用。由于双歧杆菌粘附及定植于肠粘膜上皮细胞是其发挥作用的首要条件 ,而且生理性细菌的粘附可能参与了正常菌群生物屏障形成机制。因此有关双歧杆菌粘附的研究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文就这一方面的现状综述如下。1 一般特征1985羊 ,Cam p等用  1 4 C- 油酸标记一株分叉双歧杆菌的脂磷壁酸 (L TA) ,然后用酚提取 L TA ,研究 L TA与人肠上皮细胞的粘附 ,他们发现双歧杆菌的 L TA与肠上皮细胞的粘附是特异的和可逆的…  相似文献   

2.
“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属于微生态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慢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腹泻及便秘。其药效成分是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3种健康人体肠道正常生理性细菌,可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其药理作用是通过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对人具有潜在危害的细菌,从而达到治疗腹泻及便秘的目的。“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商品名为金双歧。金双歧在临床上应用较为广泛,获得医护工作者及患者的一致好评。现将金双歧…  相似文献   

3.
定植可被定义为微生物在身体特定部位长久存在而在正常情况下并不导致健康宿主病变,不同于感染,因为后者是指微生物在体内长期停留而有引起病变的可能.胃肠道是人体细菌定植最多的地方,胃肠道的细菌定植是一复杂的有多因素决定的过程,其特征是环境、食物、微生物和宿主相关因素动态作用的结果。双歧杆菌是人体肠道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对宿主发挥生物屏障、营养、免疫、抗肿瘤和改善人体代谢等多种生理作用。但是双歧杆菌定植于肠黏膜上皮细胞上是它发挥上述生理作用的前提,故有关双歧杆菌定植的研究正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决定双歧杆菌能否在肠道中定植的条件有:一是双歧杆菌必须先与肠道细胞发生作用而粘附于肠道细胞上;二是粘附后的双歧杆菌进一步改变肠道环境而实现对肠道细胞的稳定粘附(定植)。  相似文献   

4.
口服“双歧杆菌、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联活菌片”属于微生态制剂,临床上用于治疗肠道菌群失调引起的腹泻、漫性腹泻、抗生素治疗无效的腹泻及便秘。其药效成份是长双歧杆菌、保加利亚乳杆菌、嗜热链球菌三种健康人体肠道正常生理性细菌,可在人体肠道中生长繁殖。其药理作用是通过直接补充人体正常生理细菌,调整肠道菌群平衡,抑制并清除肠道中对人具有潜在危害的细菌,从而达到治疗腹泻及便秘的目的。  相似文献   

5.
实验性痴呆动物的肠道菌群和粘附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AF64A复制实验性痴呆动物模型,分析该动物的肠道菌群,并以双歧杆菌和大肠杆菌作为肠道菌的代表,初步探讨它们对实验性痴呆动物肠道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粘附特性。结果表明,实验性痴呆动物的肠道菌群是紊乱的,二种试验菌均能粘附到正常小鼠肠上皮细胞上,双歧杆菌的粘附率明显高于大肠杆菌,而双歧杆菌对实验性痴呆小鼠肠上皮细胞的粘附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小鼠,大肠杆菌则相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葛根芩连汤对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造模:10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和模型组5只,采用"高糖高脂+高温高湿+白酒复合灌胃冰水"的方法制备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模型。治疗:15只KM雄性小鼠随机分为正常组5只和模型组10只,造模成功后将模型组小鼠分为自愈组和治疗组,治疗组小鼠运用葛根芩连汤进行治疗,分别在造模和治疗后无菌采集小鼠肠道内容物进行微生物培养。结果造模后,小鼠出现懒动、肛温升高、体重增长缓慢、黄褐色稀便、肛门污秽等湿热泄泻症状,肠道乳杆菌数高于正常组,而细菌总数、肠杆菌、双歧杆菌、B/E值降低,其中细菌总数以及双歧杆菌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4.182,P0.001;t=2.797,P=0.049)。经葛根芩连汤治疗后,小鼠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数高于正常组,而细菌总数、肠杆菌数低于正常组,且乳杆菌数和肠杆菌数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210,P=0.033;t=-11.160,P=0.008),B/E值与正常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27,P=0.227)。结论造模使小鼠肠道双歧杆菌数显著降低,B/E值下降;葛根芩连汤可促进肠道湿热证泄泻小鼠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生,提高B/E值。  相似文献   

7.
从31个60岁以上的符合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健康老年人标准的健康老人中随机选取4例作为研究对象,使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他们的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种群多样性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健康老人肠道中双歧杆菌的优势种群为长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longum)和假小链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pseudocatenulatum),分别占双歧杆菌种群的55%和45%;而肠道乳杆菌则有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salivarius)50%、Lactobacillus mocosae 31.1%、口腔乳杆菌(Lactobacillus oris)6.3%、鼠李糖乳杆菌(Lactobacillus rhamnosus)6.3%和瑞士乳杆菌(Lactobacillus helveticus)6.3%,其中唾液乳杆菌、Lactobacillus mocosae为健康老人肠道优势乳杆菌种群.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分布情况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变化。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和JY-DLT肠道屏障功能分析系统检测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第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的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的浓度,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的差异,分析不同喂养方式、并发症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及肠道屏障功能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高于健康新生儿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母乳喂养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血清中二胺氧化酶和和D-乳酸含量低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细菌内毒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无并发症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其血清中二胺氧化酶、D-乳酸和细菌内毒素水平均低于有并发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的肠道菌群和肠道屏障功能都与正常新生儿存在差异,母乳喂养有助于肠道有益菌的定植和肠道屏障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9.
肠道菌群正常参考值的检测   总被引:29,自引:2,他引:27  
目的定性定量检测并比较杭州地区健康青壮年及老年人群肠道主要菌群(双歧杆菌属、类杆菌属、消化链球菌属、产气荚膜梭菌、乳杆菌属、肠杆菌科、肠球菌属及酵母菌等)的正常参考值,同时计算并比较双歧杆菌属细菌数量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的对数值比值(B/E值).方法采用光冈法 .结果老年组肠道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较青壮年组均显著减少(P<0.05, P<0.001);消化链球菌、肠杆菌科及肠球菌细菌数量显著增加(P<0.01,P <0 .001,P<0.05).结论在获得肠道菌群正常参考值的同时,发现随着年龄的增加,老年人肠道双歧杆菌数量明显减少,肠杆菌科及肠球菌细菌数量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10.
青年人肠道菌群分布及关键益生菌群落结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以30例20~25岁中国青年人的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方法和16S r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代谢产物β_半乳糖苷酶和短链脂肪酸的测定,分析了此年龄段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分布和益生菌群落结构。实验表明,高厌氧菌水平和高B/E值(175.66)反映出此年龄段人群良好的肠道环境;肠道关键益生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双歧杆菌由1~4种菌种组成,青春双歧杆菌(检出率93.3%,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85%)、长双歧杆菌(检出率86.7%,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10%)为肠道优势双歧杆菌,其余菌种在不同人肠道中的差异数量只占不到5%,此年龄段青年人肠道具有呈现稳定的双歧杆菌群落结构,肠道双歧杆菌群落结构与膳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性不大,主要与人的生理年龄紧密相关;卷曲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为青年人肠道优势乳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6.7%和93.3%,两者之和占总乳杆菌的数量百分比为60%~75%),但其余乳杆菌在不同人肠道中的之间的差异数量达到20%~30%,肠道乳杆菌群落结构与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不同个体具有各自独特的乳杆菌群落组成。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酷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受试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检测受试者服用前后的肠道菌群并计数。结果 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的数量无明显变化,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具有一定的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受试人群肠道菌群的影响。方法 检测受试者服用前后的肠道菌群并计数。结果 肠杆菌、肠球菌、拟杆菌的数量无明显变化 ,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结论 酪酸梭菌——婴儿型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具有一定的调节人体肠道菌群、增殖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细菌分布情况,并分析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因素。方法以低出生体重儿(1 500g≤体重2 500g)为研究对象,采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新生儿出生后第1天、3天、7天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4种细菌的含量,比较正常新生儿与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的差异;分析不同胎龄、体重、喂养方式、疾病状态等因素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的影响。结果 (1)低出生体重儿组和健康新生儿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与婴儿日龄呈明显正相关关系,且低出生体重儿组婴儿粪便4种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P0.05)。(2)2 000g≤体重2 500g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含量在各日龄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组新生儿(P0.05),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组(P0.05),而1日龄阶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母乳喂养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4)无并发症患儿组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明显高于有并发症组(P0.05)。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构建规律异于正常新生儿,尤其是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定植差异更为突出;低出生体重儿的出生体重与肠道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呈正相关;母乳喂养对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有明显的优势;新生儿相关疾病直接影响低出生体重儿肠道微生态的构建,可导致其胃肠道生态系统的异常;16S 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适用于评价婴幼儿肠道微生态状况。  相似文献   

14.
双歧杆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最重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它与其他生理性细菌成员构成了微生物群落,并与宿主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它具有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营养与促机体生长作用、免疫增强、抗衰老作用、防治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抗肿瘤作用等。双歧杆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专性厌氧菌,具有革兰氏阳性菌的典型生物学特征。本文就双歧杆菌的研究历史、生物学特征、生物学作用、应用及发展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活菌和灭活菌两种生物状态的肠道主要益生菌--德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粘附性及其对肠道几种常见病原菌的粘附拮抗效应.方法:用光镜和电镜技术分析了两种生物状态的三种益生菌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指数,通过排除实验、竞争实验和替代实验研究了两种生物状态益生菌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志贺菌的粘附拮抗效应,应用平板扩散法观察了三种益生菌的代谢乏液对上述肠道病原菌的抑制能力.结果:德氏乳杆菌和肠球菌的灭活状态较活菌状态对肠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性显著增高,双歧杆菌经灭活后对细胞的粘附性与活菌相比差异无显著性,两种生物状态的三种益生菌对肠道致病菌均具有粘附拮抗作用.滤过后的德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的代谢乏液对侵袭性大肠埃希菌、产毒性大肠埃希菌和痢疾志贺菌均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经42℃、65℃和100℃加热不影响德氏乳杆菌和双歧杆菌代谢乏液的抑菌作用.结论:灭活状态的德氏乳杆菌、双歧杆菌和肠球菌是具有潜在开发价值的微生态制剂.  相似文献   

16.
赵娟  王晓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1,33(11):1326-1329, 1339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分型及患者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 1(ICAM 1)表达的关系,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方法选择2018年12月至2020年1月我院收治的152例符合标准的肠易激综合征(IBS)患者作为观察组,并依照罗马Ⅲ标准将观察组患者分为腹泻型组(62例)、便秘型组(56例)、混合型组(34例);选择同期我院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检测受试者粪便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同时检测受试者血清ICAM 1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患者肠道菌群与血清ICAM 1关系,并采用Logistics回归模型分析肠道菌群与IBS各亚型的关系。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不同亚型IBS患者血清ICAM 1、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和肠球菌水平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混合组患者血清ICAM 1、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高,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低;腹泻型组肠道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最低,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最高(均P<0.05)。肠道中双歧杆菌、乳杆菌、肠杆菌、肠球菌数量是IBS分型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患者肠道双歧杆菌、乳杆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负相关,而肠道肠杆菌和肠球菌数量与ICAM 1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结论肠道菌群可影响IBS患者分型,且肠道中部分菌群与ICAM 1水平存在显著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7.
摘要 目的:探讨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并分析肠道菌群失调对抑郁症合并冠心病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21年6月到2022年5月收治的80例抑郁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单纯抑郁症的49例患者分为抑郁症组,将合并冠心病的31例患者分为l联合组,另选取同期来我院体检的40名健康者分为对照组,对比三组患者肠道菌群情况,应用Spearman相关分析分析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的相关性。随后,对31例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进行随访,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n=21)和预后不良组(n=10),对比两组患者临床一般情况与肠道菌群情况,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肠道菌群对抑郁症合并冠心病的预后预测价值。结果:三组患者拟杆菌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属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比(B/E)值对比差异显著,l联合组肠杆菌、肠球菌明显高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双歧杆菌、乳杆菌、B/E值明显低于抑郁症组和对照组(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肠道菌群失调中拟杆菌水平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无明显相关性(P>0.05),肠道菌群失调中肠杆菌、肠球菌水平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呈正相关,与双歧杆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属与肠杆菌科细菌数量的对数值比(B/E)值呈负相关(P<0.05);预后良好组与预后不良组、年龄、BMI、合并基础疾病、hs-cTnT、NT-proBNP、NT-proBNP、PHQ-9评分、拟杆菌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hs-CRP、肠杆菌、肠球菌、双歧杆菌、乳杆菌、B/E值对比差异显著(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只有hs-CRP和B/E值菌群失调对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的预后具有独立预测价值(P<0.05)。结论: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较单一抑郁症和健康者来说肠道菌群比例出现失调,且肠道菌群失调与抑郁症合并冠心病呈明显相关性,应用B/E 值可对抑郁症合并冠心病患者预后情况进行预测。  相似文献   

18.
双歧杆菌的遗传学分类方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是人和动物肠道内最主要的生理性细菌之一,在微生态学上属于原籍菌群,它与其它生理性细菌成员构成一个微生物群落,并与宿主构成一个微生态系统。因为双歧杆菌具有维持微生态平衡、生物拮抗、免疫调节、营养等多方面的生理功能,所以双歧杆菌被开发成微生态制剂广泛应用于医疗、保健、食品等并已成为微生态制剂的核心。目前双歧杆菌可分为32个种型[1]。其中已用于微生态制剂的生产菌种有两歧双歧杆菌、长双歧杆菌、短双歧杆菌、婴儿双歧杆菌和青春型双歧杆菌等。自从1899年Tissier发现双歧杆菌至今,双歧杆菌的分类…  相似文献   

19.
给慢性腹泻病人口服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然后检测患者服药前后的肠道菌群变化.患者服用药品后,葡萄球菌、酵母菌、消化球菌、真杆菌和小梭菌的数量无明显变化,肠杆菌、肠球菌的数量明显减少,拟杆菌、双歧杆菌、乳杆菌的数量明显增加,其中肠球菌、肠杆菌、拟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变化有显著性(P﹤0.05),提示酪酸梭菌-双歧杆菌二联活菌制剂对慢性腹泻病人的肠道菌群具有明显的影响、具有增殖拟杆菌、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动态监测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分析不同体重、不同喂养方式及疾病状态等因素对患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为规范临床低出生体重儿宫外营养支持措施及治疗手段提供依据。方法应用16SrRNA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正常新生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生后第1、3、7天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及双歧杆菌的含量。结果 (1)在生后7d内,无论正常新生儿还是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随日龄的增加而增加,且生后7d内正常新生儿的粪便中大肠埃希菌、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含量均显著高于低出生体重儿(P0.05),正常新生儿生后7d内粪便中各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低出生体重儿。(2)体重2 000~2 500g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在各日龄中的含量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同时其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在3日龄和7日龄阶段明显高于体重2 000g的新生儿(P0.05)。(3)3日龄和7日龄母乳喂养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双歧杆菌和乳杆菌含量明显高于乳制品喂养组(P0.05);且母乳喂养组新生儿生后7日内粪便中大肠埃希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的增长率均高于乳制品喂养组,尤其是双歧杆菌的增长率(126.49%vs 54.81%)。(4)合并并发症的3日龄和7日龄的低出生体重儿,粪便中乳杆菌和双歧杆菌含量均明显低于无合并症的低出生体重儿(P0.05);且无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其粪便中肠球菌、乳杆菌和双歧杆菌的增长率均高于有并发症组的低出生体重儿,大肠埃希菌增长率则低于有并发症组。结论低出生体重儿肠道菌群的定植时间晚且数量少,体重、喂养方式及有无并发症是影响新生儿肠道菌群丰度的重要因素。母乳喂养可促进低出生体重儿肠道中益生菌的定植。疾病因素会导致肠道菌群丰度的降低,使肠道菌群紊乱,其程度可能与病情的严重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