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国家"抓大扶小"策略的指引下,我国大型制造业企业早已完成基础信息化,正处于关键业务发展阶段,并不断向国际标杆企业看齐.而为数众多占工业企业户数97.5%的中小企业,去年全年营业收入占整个工业的58.7%,是我国制造业真正的中流砥柱.这些企业中大多数正处于快速成长期,业务蒸蒸日上,企业不断壮大;他们往往有着强烈的信息化意识,而缺少第三方正确的指引和适合他们、能化解企业生产和管理瓶颈的相关IT培训和专业论坛.  相似文献   

2.
湘潭是国家在“一五”、“二五”期间重点支持发展起来的老工业城市.制造业占全市工业的比重达90%。自2002年进入全国首批制造业信息化试点城市行列六年的实践证明.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的快速提升.而且引发了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乃至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全方位革命。目前全市90%的规模以上制造业企业实施了信息化工程.制造业企业新产品开发周期平均缩短60%.新产品贡献率达到42%.设备新度系数提高20个百分点.资金周转速度提高50%[第一段]  相似文献   

3.
1 我国目前制造业发展情况的分析 1.1 我国制造业与国际先进水平有较大差距 制造业在我国工业体系中占有重要位置,制造业的工业总产值占全国工业总产值的77.6%,利润占工业企业利润的73.1%,占工业职工总数的87%,出口额占工业出口总额的90%。我国制造业的发展强大,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有着重要意义。近20多年来我国经济获得举世无双的发展,这是世界公认的,大大改变我国国际地位,人民生活水平大大提高,这是有目共睹的。  相似文献   

4.
作为国内经济和制造业大省,河北省传统制造业产业优势明显。生铁、钢材、感光材料、纯碱、钡盐、化学原料等一批产品产量居全国第1位.机械、纺织、建材、食品等行业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据统计,全省工业企业中,入统企业为7418家.其中制造业企业6690家.占90.2%.产值占76.6%.工业增长值占74.65%,固定资产原值占60.44%.每年利税占73.5%.可以说,制造业在河北省工业中不仅占主导地位.而且是经济增长的主力军。  相似文献   

5.
在郑州市科技局、市生产力促进中心的大力协助下.笔者对郑州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的实施情况进行了深人调查和指数分析。郑州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584家,其中制造企业1365家.占86.17%。2001年郑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销售收人601.5亿元,其中制造业企业销售收入514.2亿元,占全市工业销售收入的85.48%。可见.制造业在郑州市的经济发展中仍占据  相似文献   

6.
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它的信息化程度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基础和关键,我国国民经济中最具活力的中小企业数量超过企业总数的99%.中小工业企业总产值已经占全部工业总量的60%,因此,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水平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中国企业信息化的现状。  相似文献   

7.
相对于工业化而言.信息化是工业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以物质、能源为主导地位的制造业向以信息为主导地位的制造业转变和发展的过程,就是工业信息化。所谓“化”者.彻头、彻尾、彻里、彻外也。因此.信息化强调的是过程.而最终目标不可穷尽。企业是制造业的基础组成部分.工业信息化的重点是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就是  相似文献   

8.
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宝鸡是我国西部工业重镇,但传统制造业仍占主导地位,企业信息化水平及应用程度不高,产业结构层次较低。为此,要大力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实现制造业信息化的五个数字化,全面提升企业的产品设计、生产、管理和装备水平,促进传统产业高新化,加快“工业强市”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党的十六大提出,信息化是我国加快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要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的道路。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是实现工业化的基础。江苏是制造业比较发达的省份,制造业占全省工业比重的90%以上,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制造业,已成为江苏全面提升制造业竞争能力,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企业联合会会长王忠禹3月27日在北京举行的2010年全国企业管理创新大会上说,2009年中国制造业在全球制造业总值中所占比例已达15.6%,成为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工业制造国。但中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多数企业尚处于产业链中低附加值的底部。  相似文献   

11.
由于近年来机械行业供需两旺,经济效益良好,机械行业信息化建设也逐渐开始提速,2005年机械行业在信息化投资上,大、中、小型企业的投资所占比重变化区间不是很大,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机械工业企业数量众多,而且企业规模分布比较平均,集中度不高。2005年大型企业投资占行业信息化总体投入的31.20%,中型企业投资增长略快,占总投入的39.70%,而数量庞大的小型企业占行业总投入的29.10%。  相似文献   

12.
为了实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提高宝鸡市制造业企业的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工业强市建设,根据科技部建设全国制造业信息化工程重点城市的要求,宝鸡市制造业信息化工程以高新技术开发区为龙头,带动七个县区科技工业园信息化。到2010年,90%以上的制造业企业实现数字化设计、数字化生产、数字化管理、数字化装备,以企业数字化促进城市信息化建设,把宝鸡建成中国西部先进装备制  相似文献   

13.
福建省中小企业众多,占企业总数的99%.产值占整个国民生产总值的70%.从业人员占80%以上.中小企业在福建经济发展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是科技面向经济建设的重要服务领域和对象。针对福建省中小企业众多的基本省情.大力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福建制造业信息化的一项重要任务。“十一五”期间.福建省在推动骨干企业“甩图纸...  相似文献   

14.
ERP待势欲起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司的指导下.鼎捷软件有限公司采集到了2054家样本企业,其中以中小制造业企业为主,编写完成了《中国中小制造业企业ERP应用发展报告(2009)》(以下称报告)。我国企业的99%是中小企业,64%的GDP来源于中小企业,它们给国民经济带来的活力和动力是非常大的。报告显示出专业化和规模化发展已经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主导方向。  相似文献   

15.
我国制造业信息化发展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我国传统制造业正处于技术升级进步中,用信息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制造业,从而使制造业迈向高技术化。信息化也促进了装备制造业的创新。信息技术的发展改变着机床产品的制造模式和企业管理模式。在Internet技术的支持下,网络制造技术、敏捷制造模式发展迅猛。产品开发在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和PDM(产品数据管理)技术的支持下,实现CAD/CAPP/CAM信息集成和过程集成。集成化和智能化成为数字化制造技术的重要支撑技术,适应敏捷制造和网络化分布式的制造系统不断得到新的发展。虚拟制造技术显示了未来制造的魅力。ERP贯穿自动化制造过程,机床行业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已成为一项十分重要的课题,用信息技术推动企业业务流程的优化重组和管理的现代化。通过信息化促进机床行业的发展,是开辟“制造业信息化”栏目的宗旨。“企业信息化的实施给企业插上腾飞的翅膀”介绍了齐重数控装备股份有限公司(齐齐哈尔第一机床厂)企业信息化ERP项目的成功经验。本文论述了当前我国制造业信息化整体发展情况。  相似文献   

16.
装备制造业关系到所有制造业的水平与国防的现代化,我国装备制造业在近20多年有了长足的发展,但与国际先进水平还有很大差距,目前大量(占70~80%)的单件、中小批量企业,处于低效益、高成本运行状态。表1是世界主要国家机床制造企业的人均产值、数控化产值。产量的比较,赶超世界先进生产模式是改造我国机械(机床)制造业尤其是装备制造业必由之路,也是机械(机床)制造业企业信息化取得实效的关键。  相似文献   

17.
我国最年轻的直辖市——重庆.是以汽车、摩托车、装备制造、兵工等制造业占工业绝对主体的老工业基地,对于加速推进制造业信息化,加快新型工业化步伐.有着光荣的使命和艰巨的任务。  相似文献   

18.
制造业信息化是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实现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重要渠道。本文针对中小企业占我国注册企业99%以上的实际状况,分析了中小企业的特点及中小企业对制造业信息化的需求特征,结合目前企业信息化的现状,提出了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的策略及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机械管理开发》2006,(5):33-33
我国装备制造业经过50余年发展,已经形成较完整的制造体系,经济总量居世界第五位。2004年规模以上企业5.57万家.从业人员1500万人,工业总产值5.1万亿元人民币,利润2650亿元,出口额占全国外贸出口额的42.8%,成为支持国民经济快速、持续发展的主要力量。1953~2001年全国GDP平均增长7.8%,工业总产值平均增长11.9%,装备制造业平均增长17.6%。  相似文献   

20.
企业仿真业务的挑战 伴随着现代技术革命,制造业信息化技术不断发展.目前国际上一些制造型企业已完成了信息化改造,全部采用CAD进行产品设计和计算机管理。同时,伴随CAD及计算机技术而发展起来的CAE(Computer Aided Engineering)技术也在企业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CAE技术不但可以提高产品研发的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