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玉田县医院2012年1月—2014年1月收治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177例,均行急诊PCI,根据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情况分为心力衰竭组57例和无心力衰竭组12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资料和实验室检查指标),并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行急诊PCI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影响因素。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心率、脉压、肺部感染发生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发病至PCI时间长于无心力衰竭组,术后TIMI血流分级低于无心力衰竭组(P0.05);两组患者男性所占比例、收缩压、舒张压、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陈旧性心肌梗死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贫血发生率、吸烟史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心力衰竭组患者白细胞计数(WBC)、尿素氮(BUN)、空腹血糖(FBG)、醛固酮和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均高于无心力衰竭组,血红蛋白(Hb)、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和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3)水平低于无心力衰竭组(P0.05);两组患者血小板计数(PLT)、纤维蛋白原(FIB)、血肌酐(Cr)、尿酸(UA)、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胰岛素(INS)及血管紧张素Ⅱ(Ang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TIMI血流分级〔OR=0.126,95%CI(0.034,0.683)〕、发病至PCI时间〔OR=0.217,95%CI(0.041,0.970)〕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恶性心律失常〔OR=1.164,95%CI(1.156,1.284)〕、FBG〔OR=1.195,95%CI(1.186,7.036)〕、醛固酮〔OR=1.574,95%CI(1.108,8.356)〕和hs-CRP〔OR=1.152,95%CI(1.264,10.278)〕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术后TIMI血流分级和早期介入治疗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恶性心律失常、FBG、醛固酮和hs-CRP是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住院期间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临床上应对合并以上危险因素的患者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2年12月于黄山首康医院心内科住院期间行急诊介入治疗的急性前壁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60例,心肌梗死部位均在前降支近段,根据患者住院期间是否发生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32例和非心力衰竭组28例。将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并应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 心力衰竭组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梗死前心绞痛比例、术后使用ACEI/ARB/ARNI比例、术后TIMI血流分级均低于非心力衰竭亡组(P<0.05),年龄、糖尿病比例、发病至手术时间(h)、血肌酐(Cr)、血尿酸(UA)、血浆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焦虑量表(SAS)、抑郁量表(SDS)得分心力衰竭组均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梗死前心绞痛(OR=0.214,95%CI:0.066~0.700,P=0.011)、术后高TIMI血流分级(OR=0.227,95%CI:0.040~1.287,P=0.016)是患者...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的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在该院住院治疗的老年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122例,根据是否存在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45例和非心力衰竭组77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并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年龄明显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1)。两组患者糖尿病、高血压、血糖、收缩压、梗死前心绞痛、白细胞计数、发病至手术时间、术后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B型钠尿肽(BNP)、β受体阻滞剂之间差异显著(P<0.05,P<0.01)。心力衰竭组患者心肌梗死发病时间<3 h和3~5 h患者心力衰竭的发病率明显低于非心力衰竭组,发病时间6~12 h和>12 h的发病率明显高于非心力衰竭组(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发病至手术时间、患者年龄、高血压、血糖为心肌梗死急性介入老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术后TIMI血流为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结论发病至手术时间长、年龄大、合并高血压、高血糖的老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急诊介入治疗患者住院期间心力衰竭发生风险较高,存在梗死前心绞痛、术后TIMI血流较好的老年患者发生心力衰竭的风险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5年1月柳铁中心医院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9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每组48例。两组患者均行急诊PCI,对照组患者常规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观察组患者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比较两组患者PCI手术前后TIMI血流分级,PCI术后二磷酸腺苷(ADP)、花生四烯酸(AA)、胶原(CO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和左心室功能指标〔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以及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包括PCI术后30 d内发生的心绞痛、心功能不全加重、再梗死、心源性死亡)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u=0.189,P0.05);观察组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优于对照组(u=5.965,P0.05)。观察组患者PCI术后ADP、AA、COL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PCI术后LVEF大于对照组,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为14.59%,低于对照组的39.59%(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应用替罗非班有助于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优化心肌再灌注情况,降低血小板聚集程度,改善左心室功能,减少近期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血小板/淋巴细胞计数比(PLR)与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和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回顾分析行PPCI手术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共136例。根据患者术前PLR值,用四分位法获取患者四分位数,以三四分位数(PLR=165)为界限,将患者分为高PLR组(PLR≥165的第四分位组)和低PLR组(PLR165的第一、二和三分位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临床特征、Killip心功能分级、TIMI血流分级、心肌呈色分级(MBG)、实验室检查及院内主要不良心脏事件(MACE)。结果高PLR组患者Killip分级≥Ⅱ级的比例较低PLR组显著增高(47%比20%,P=0.005)。高PLR组术后TIMI血流0~2级(36%比14%,P=0.004)、MBG 0~1级的比例显著高于低PLR组(44%比21%,P=0.016)。高PLR组患者心肌灌注不良比例显著高于低PLR组(56%比27%,P=0.002)。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影响心肌灌注的危险因素有:PLR(OR 1.009,95%CI 1.004~1.015,P=0.001)、血栓抽吸(OR 1.473,95%CI 1.012~2.144,P=0.043)、脑钠尿肽(BNP)(OR 1.001,95%CI 1.000~1.002,P=0.034)和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峰值(OR 1.002,95%CI1.001~1.005,P=0.067)。高PLR组的院内MACE显著高于低PLR组(25%比7%,P=0.004),全因死亡率也显著高于低PLR组(14%比2%,P=0.014)。结论急诊PCI术前PLR是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心肌灌注不良的独立预测因素。PLR增高的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及MACE发生率增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行急诊PCI后,发生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研究初诊为急性前壁ST段抬高心肌梗死、并行急诊PCI的110例患者,根据是否有心力衰竭,分为心力衰竭组39例和非心力衰竭组71例,比较2组患者临床基础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结果心力衰竭组与非心力衰竭组患者年龄、高血压、糖尿病、梗死前心绞痛、发病至手术时间、收缩压、入院血糖、白细胞计数、B型钠尿肽、β受体阻滞剂、术后TIMI血流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发病至手术时间、年龄、入院血糖、高血压为心力衰竭的危险因素;梗死前心绞痛、术后TIMI血流为心力衰竭的保护因素。结论发病时间长、年龄大,血糖、血压等危险因素越多,术后TIMI血流差,患者心力衰竭的可能性越高。  相似文献   

7.
<正>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首选的治疗方案,可以早期开通梗死相关动脉(IRA),恢复心肌血流灌注,改善患者的预后。对于溶栓及PCI术后的患者,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实验(TIMI)分级与经校正的TIMI分级(CTFC)可对前向血流及组织灌注程度进行有效的评价。无复流现象是PCI术后的常见并发症〔1〕。无复流可导致术后发生心力衰竭的概率增加,住院率和原位再次发生心肌梗死的概率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2013年4月年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900例行PCI的ACS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ACS患者PCI术后1、9个月LDL-C达标情况,并对影响ACS患者PCI术后LDL-C达标率的相关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OR=0.650,95%CI(0.442,0.956)〕、年龄≥60岁〔OR=0.628,95%CI(0.464,0.850)〕、有高血压病史〔OR=0.737,95%CI(0.547,0.994)〕、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OR=0.696,95%CI(0.511,0.948)〕、既往有PCI史〔OR=0.575,95%CI(0.339,0.974)〕及术前基线LDL-C水平是PCI术后1个月LDL-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OR=0.706,95%CI(0.521,0.958)〕、既往有PCI史〔OR=0.565,95%CI(0.334,0.957)〕及术前基线LDL-C水平是PCI术后9个月LDL-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结论女性、老年人、高血压、既往有心肌梗死病史、既往有PCI史及基线LDL-C水平较高是ACS患者PCI术后LDL-C达标率的影响因素,对该类患者临床应加强调脂治疗。  相似文献   

9.
背景心室膨胀瘤是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常见且危险的并发症,可增加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风险,影响患者预后,但目前国内外鲜有关于AMI患者心室膨胀瘤影响因素的研究报道。目的探讨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及其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7月—2018年7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AMI患者104例,根据心室膨胀瘤发生情况分为发生组(n=30)和未发生组(n=74)。比较两组患者一般资料〔包括年龄,性别,体质指数(BMI),发病至治疗时间,入院时心率(HR),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发生情况,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前壁梗死情况,病变血管支数,贫血发生情况,冠状动脉溶栓或介入治疗情况,药物使用史〕、白细胞计数(WBC)及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住院期间及出院后1年预后;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曲线)以评价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对AMI患者预后的预测价值。结果(1)两组患者男性比例、BMI、入院时HR、高血压发生率、高脂血症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NYHA分级>Ⅱ级及病变血管支数≥3支者所占比例、贫血发生率、行冠状动脉溶栓或介入治疗及有药物使用史者所占比例、LVEDD、LVESD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组患者年龄大于未发生组,发病至治疗时间长于未发生组,前壁梗死发生率、WBC高于未发生组,LVEF低于未发生组(P<0.05)。(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OR=2.849,95%CI(2.157,3.365)〕、发病至治疗时间〔OR=3.019,95%CI(2.053,4.162)〕、前壁梗死〔OR=2.408,95%CI(2.214,2.685)〕、WBC〔OR=2.680,95%CI(1.985,2.931)〕、LVEF〔OR=3.047,95%CI(2.013,4.121)〕是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影响因素(P<0.05)。(3)发生组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前壁梗死、WBC、LVEF预测AMI患者住院期间预后不良的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798、0.745、0.712、0.823、0.861。(4)发生组患者出院后1年预后不良者所占比例高于未发生组(P<0.05)。绘制ROC曲线发现,年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前壁梗死、WBC、LVEF预测AMI患者出院后1年预后不良的AUC分别为0.701、0.734、0.796、0.772、0.812。结论高龄、发病至治疗时间延长、前壁梗死、高WBC、低LVEF是AMI患者心室膨胀瘤的危险因素,且上述因素对AMI患者短期预后具有一定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女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接受急诊PCI术后出现冠状动脉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择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因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接受急诊PCI的女性患者178例,其中无复流组40例(TIMI 0~2级),正常血流组138例(TIMI 3级)。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点、心脏超声、冠状动脉造影结果。结果无复流组术后LVEF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50.4±9.4)%vs(55.0±9.7)%,P=0.016],院内病死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12.5%vs 3.6%,P=0.032)。无复流组糖尿病、血管近段病变、多支病变和病变血管数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术后收缩压水平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管近段病变(OR=2.177,95%CI:1.025~4.622,P=0.043)和病变血管数(OR=1.750,95%CI:1.085~2.821,P=0.022)是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的独立相关因素。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患者的预后较差。血管近段病变、病变血管数可能是女性患者发生无复流的独立预测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ASTEMI)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再灌注心律失常(RA)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1月于资阳市第一人民医院行PCI的ASTEMI患者328例,根据RA发生情况分为RA组165例与非RA组163例。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病变部位及预后,并记录RA类型,ASTEMI患者PCI后RA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心力衰竭病史、糖尿病病史、高血压病史、心绞痛发生率、休克发生率、Killip分级、TIMI分级、发病至手术时间、梗死部位、冠状动脉闭塞部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体质指数、卒中病史、心肌梗死病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性别[OR=1.523,95%CI(1.195,1.943)]、年龄[OR=2.869,95%CI(1.523,5.404)]、体质量[OR=2.075,95%CI(1.353,3.182)]、心力衰竭病史[OR=10.827,95%CI(2.124,55.189)]、心绞痛[OR=2.945,95%CI(1.495,5.802)]、Killip分级[OR=7.917,95%CI(1.436,43.648)]、TIMI分级[OR=0.137,95%CI(0.032,0.585)]、梗死部位[OR=2.083,95%CI(1.364,3.182)]是ASTEMI患者PCI后RA的影响因素(P0.05)。RA组患者中133例为缓慢型心律失常,32例为快速型心律失常。RA组患者预后良好率低于非RA组(P0.05)。结论性别、年龄、体质量、心力衰竭、心绞痛、Killip分级、TIMI分级、梗死部位是ASTEMI患者PCI后RA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介入诊疗患者造影剂相关急性肾损伤(CI-AKI)发生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择2013年3—9月在哈励逊国际和平医院接受冠状动脉造影(CAG)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的患者280例,记录所有患者性别、年龄、肾功能、造影剂剂量、左室射血分数、合并症情况、急诊PCI治疗情况等,分析CIAKI的危险因素。结果 280例患者中27例患者发生CI-AKI(观察组),253例患者未发生CI-AKI(对照组),CI-AKI发生率为9.6%。两组患者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年龄、CCR、糖尿病发生率、高血压发生率、心功能不全发生率、左室射血分数、造影剂剂量及急诊PCI治疗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OR=4.6,95%CI(3.1,5.5)〕、年龄60岁〔OR=2.6,95%CI(1.6,3.5)〕、造影剂剂量200 ml〔OR=3.1,95%CI(2.4,4.0)〕、心功能不全〔OR=2.3,95%CI(1.4,3.2)〕、糖尿病〔OR=2.7,95%CI(1.3,3.7)〕、高血压〔OR=1.9,95%CI(1.0,2.8)〕、急诊PCI〔OR=3.9,95%CI(2.5,5.3)〕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CI-AKI发生率为9.6%,肾功能不全、年龄60岁、造影剂剂量200 ml、心功能不全、糖尿病、高血压、急诊PCI是CI-AKI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本研究主要探讨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心肌灌注水平的相关性。方法 研究对象来自2014年5月至2016年10月在我院明确诊断为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接受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患者,共108例,其中男性81例,女性27例。根据TIMI心肌灌注分级结果,将患者分为两组:无复流组(术后TMPG分级为0-2级)和正常血流组(术后TMPG分级达到3级)。两组患者术后均行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治疗,并使用硝酸酯类、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II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调脂以及钙通道阻滞剂等药物治疗。比较正常血流组和无复流组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术前血常规、心肌损伤标志物、D-Dimer、血浆BNP、低密度脂蛋白-C、随机血糖等指标,患者于术后病情稳定及术后30天均行心脏彩超检查以明确左室射血分数,比较两组患者在随访30天内主要心脏不良事件的差异,并记录患者心源性再入院的情况。结果 无复流组的平均年龄、糖尿病患者比例和TIMI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梗死性心绞痛发作史患者比例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P=0.017),两组患者在性别、BMI、家族史、吸烟史、高血压、高血脂等方面无统计学差异(P>0.05)。无复流组患者的胸痛发作至球囊扩张时间明显长于正常血流组(P=0.013),术后TIMI3级血流比例明显低于血流正常组(P=0.000),无复流组的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中性粒细胞百分比、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B型钠尿肽、高敏C反应蛋白以及D-dimer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估测的肾小球滤过率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P=0.000)。无复流组PCI术后基线和PCI术后30天的LVEF均明显低于正常血流组(P<0.05),无复流组术后基线LVEF明显低于术后30天(P=0.001),正常血流组的术后基线LVEF也明显低于术后30天(P=0.000)。在术后30天内,无复流组出现心原性死亡、恶性心律失常、心力衰竭、再发性心梗、靶血管重建患者比例均明显高于正常血流组(P<0.05),两组心原性再入院患者比例无统计学差异(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RPR 是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直接PCI术后无复流现象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OR=8.306, 95%CI=1.492~46.245,P=0.016)。结论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与血小板计数比值是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与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患者的心肌灌注水平有一定相关性,应引起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302例行急诊PCI术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根据PCI术后TIMI血流分级分为无复流组和正常血流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造影结果及手术相关资料的差异,应用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老年急诊PCI术后出现无复流的影响因素。结果:老年急诊PCI术后无复流发生率为24.8%(75/302),两组患者间的症状至PCI时间,既往糖尿病人数,术前心功能Killip分级,术前收缩压,术前TIMI血流≤1级人数,病变长度,球囊扩张次数,高血栓负荷人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症状至PCI时间>6h(OR=2.119,P=0.018),高血栓负荷(OR=1.941,P=0.022),术前TIMI血流≤1级(OR=1.718,P=0.009),球囊扩张次数(OR=1.071,P=0.015)是老年急诊PCI术后发生无复流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可根据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临床、造影及手术时的情况来预测急诊PCI术后是否发生无复流现象。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恢复期心肌铁沉积的危险因素。方法:前瞻性入选2019年10月至2021年9月,于北京安贞医院接受直接PCI且完成基线(术后3~7d)及恢复期(术后3~6个月)两次心脏磁共振(CMR)检查的STEMI患者。根据恢复期CMR图像是否存在铁沉积将患者分为两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并分析与恢复期铁沉积存在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共纳入148例患者,其中29例存在恢复期铁沉积。与恢复期不存在铁沉积的患者相比,恢复期存在铁沉积的患者中男性、高血压病史、前壁心肌梗死、术前TIMI血流0~1级的比例更高(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既往高血压病史(OR=5.30,95%CI:1.64~17.09,P=0.005)、前壁梗死(OR=8.15,95%CI:1.76~37.62,P=0.007)、术前TIMI血流0~1级(OR=2.84,95%CI:1.08~7.48,P=0.034)是STEMI患者恢复期心肌存在持续铁沉积的危险因素。结论:高血压病史、前壁心肌梗死、术前TIMI血流0~1级是...  相似文献   

16.
背景定量分析心电图QRS波群有利于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预后及筛查高危患者。目的探讨入院时胸导联Q波总振幅与R波总振幅比值(ΣQ/Σ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短期预后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行急诊PCI的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01例,根据入院时胸导联ΣQ/ΣR三分位数分为低ΣQ/ΣR组(n=67)、中ΣQ/ΣR组(n=67)和高ΣQ/ΣR组(n=67)。比较三组患者一般资料、实验室检查指标、PCI情况、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电图检查结果及住院期间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情况;入院时胸导联Q波总振幅(ΣQ)、R波总振幅(ΣR)、ΣQ/ΣR与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症状发作至入院时间(SODT)、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PCI后24 h LVEF及随访3个月LVEF的相关性分析采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绘制ROC曲线以评价入院时胸导联ΣQ/ΣR对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预测价值。结果 (1)三组患者年龄、高血压发生率、糖尿病发生率、吸烟率、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血肌酐、Na+及行血栓抽吸术、右冠状动脉狭窄率70%、PCI后使用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PCI后使用β-受体阻滞剂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男性比例、收缩压、心率、Killip分级≥3级者所占比例、SOTD、CK-M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K+、无复流发生率、回旋支狭窄率70%者所占比例、PCI后24 h LVEF、随访3个月LVEF及入院时胸导联ΣQ、ΣR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高ΣQ/ΣR组患者住院期间MACE发生率高于低ΣQ/ΣR组、中ΣQ/ΣR组(P0.05)。(3)Spearman秩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胸导联ΣQ、ΣQ/ΣR与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SODT、CK-MB呈正相关,与PCI后24 h LVEF、随访3个月LVEF呈负相关(P0.01);入院时胸导联ΣR与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SODT、CK-MB呈负相关,与PCI后24 h LVEF、随访3个月LVEF呈正相关(P0.01)。(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胸导联ΣQ/ΣR是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独立影响因素〔OR=1.115,95%CI(1.057,1.252),P0.05〕。(5)入院时胸导联ΣQ/ΣR预测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期间MACE的曲线下面积(AUC)为0.789〔95%CI(0.721,0.858)〕,最佳截断值为3.655,灵敏度为0.661,特异度为0.841。结论入院时胸导联ΣQ/ΣR是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住院期间MACE的影响因素,且对患者住院期间MACE具有一定预测价值,可作为评估急性ST段抬高型前壁心肌梗死患者急诊PCI后短期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17.
马娜  顾明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19,35(12):1119-1123
目的:探讨接受介入治疗的高龄(≥75岁)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方法:回顾性连续收集2015-07-2017-12在我院行直接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PCI)的139例高龄(≥75岁)急性STEMI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冠状动脉造影、临床用药以及术后预后情况,并对介入治疗预后不良事件的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结果:接受介入治疗的高龄急性STEMI患者大多数具有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合并症,分别占总数的66.9%(93例)和93.5%(130例)。临床用药数据表明,使用利尿剂的患者较少,只占总数的30.2%(42例)。急性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和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占总数的92.1%(128例)。1年随访表明,介入治疗预后良好的患者占61.2%(65例)。年龄85岁、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50%、心率75次/min的患者预后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均较高(P0.05)。多因素分析表明,高龄(OR=2.503,95%CI:1.014~6.179,P=0.047)及高心率(OR=2.928,95%CI:1.379~6.216,P=0.005)是影响介入后高龄急性STEMI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而LVEF是保护因素(OR=0.365,95%CI:0.174~0.769,P=0.008)。结论:高龄、低LVEF、高心率是高龄急性STEMI患者PPCI术后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STEMI)急诊介入治疗(PCI)中应用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3年12月入住我院心内科行急诊PCI治疗的急性STEMI 120例,冠状动脉造影(CAG)术提示血栓积分≥2分的患者行血栓抽吸和PCI治疗为A组(65例),CAG术提示血栓积分2分的患者直接行PCI治疗为B组(55例),比较两组术后TIMI血流、心肌染色分级(MBG)、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肌酶峰时间、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率、院内死亡率。结果 A组TIMI血流分级、MBG分级高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心肌酶达峰时间低于B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期间死亡率、术后LVEF、术后两小时心电图ST段回落≥50%比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栓抽吸导管在血栓高负荷的急性STEMI急诊PCI治疗中,能改善急性STEMI患者的TIMI血流、MBG分级,且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及有效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不同途径应用替罗非班对老年性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术后的近远期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该院心内科2012年3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99例老年STEMI患者分为冠脉组(冠脉内应用替罗非班+PCI)(n=50)和静脉组(静脉内应用替罗非班+PCI)(n=49)。两组在急诊确诊后均给予替罗非班静脉应用。行急诊PCI时,治疗组在前向血流恢复后给予冠脉内注射负荷量替罗非班并行PCI术,静脉组直接行PCI术。比较患者手术后梗死相关血管(IRA)的即刻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试验分级(TIMI)、TIMI心肌灌注分级(TMPG)、校正的TIMI计帧数(CTFC)、术后2 h ST段回落百分比、左心射血分数(LVEF)、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率(MACE)的差异。结果两组PCI术前TIMI血流分级分布情况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TIMI血流分级3级高于静脉组,TIMI血流分级分布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两组PCI前后的TMPG级分布差异均不显著(P>0.05),冠脉组术后2 h ST段完全回落率(CR)高于静脉组,ST段回落分布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PCI术前两组的CTFC值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比静脉组下降显著(P<0.05)。PCI术后住院期间,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术后血小板(PLT)减少情况比较差异均不显著(P>0.05),PCI术后冠脉组的LVEF值显著优于静脉组(P<0.05)。结论老年性STEMI患者急诊PCI冠脉应用替罗非班对于改善心肌微循环、心功能有较为显著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时冠脉内小剂量应用替罗非班对介入治疗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入选77例STEMI急诊介入治疗患者,全部患者入院后立即给予阿司匹林300 mg嚼服,氯吡格雷300 mg口服,随机分为替罗非班组(试药组,39例)和对照组(38例,未用替罗非班)。PCI术后梗死相关血管的心肌梗死溶栓(TIMI)血流分级、术后24 h ST段完全回落率、术后1周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术后30 d主要心血管事件(死亡、再发心肌梗死、靶血管血运重建、反复心绞痛发作)及TIMI出血事件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基线资料(年龄、性别、危险因素)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即刻TIMIⅢ级血流获得率试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术后24h ST段完全回落率及1周时LVEF试药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P0.01)。术后30 d随访两组主要心血管事件和主要出血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急性STEMI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时,冠脉内应用小剂量替罗非班可以获得较好的即刻造影结果,且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