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唐古特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3  
目的研究蓼科大黄属植物唐古特大黄Rheum tanguticum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凝胶柱色谱方法进行分离,经核磁和质谱等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3)、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4)、大黄酸(5)、芦荟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7)、林氏莲花掌素(8)、4-(4′-对羟基苯基)-2-丁酮-4′-O-β-D-葡萄糖苷(9)、白黎芦醇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白黎芦醇4′-O-β-D-(6″-O-没食子酰)-吡喃葡萄糖苷(11)、6-羟基酸模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表儿茶素-3-O-没食子酸酯(13)、儿茶素(14)、对羟基苯丙烯酸葡萄糖酯(15)、对羟基苯甲酸葡萄糖酯(16)。结论化合物15、16为首次从唐古特大黄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巴天酸模地上部分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曾涌  罗建军  李冲 《中药材》2013,(1):57-60
目的:研究巴天酸模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聚酰胺柱色谱的方法分离纯化化合物,并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结构。结果:从巴天酸模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1)、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2)、大黄素甲醚(3)、大黄素(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高丽槐素(6)、高丽槐素-3-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8)、槲皮素-3-O-β-D-葡萄糖醛酸苷(9)、2-O-甲基肌醇(10)、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11)、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12)。结论:其中,化合物6、7、10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9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虎杖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蓼科植物虎杖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反相色谱的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化学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其结构,DNA 裂解活性采用改进的Hecht法。结果自虎杖根茎的60%丙酮提取物中分得10个化合物,它们结构分别为没食子酸(1),色氨酸(2),2,6-二羟基苯甲酸(3),(+)-儿茶素(4),大黄素(5),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6),(+)-儿茶素-5-O-β-D-吡喃葡萄糖苷(7),1-(3-O-β-D-吡喃葡萄糖基-4,5-二羟基-苯基)-乙酮(8),tachioside(9) 和isotachioside(10)。结论化合物1,2,3,8,9,10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1,4,7显示很强的DNA裂解活性。  相似文献   

4.
巴天酸模根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Liu J  Xia ZT  Zhou GR  Zhang LL  Kong LY 《中药材》2011,34(6):893-895
目的:研究蓼科酸模属植物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分离纯化巴天酸模根部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与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巴天酸模根部共分离得到7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酸模素(1)、酸模素-8-O-β-D-葡萄糖苷(2)、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3)、大黄素-6-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5)、1,3,5-三羟基-7-甲基蒽醌(6)、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7)。结论:其中,化合物1为首次从巴天酸模中分离得到,化合物6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5.
夜交藤改善睡眠活性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汲广全  杨娟  杨小生 《中成药》2011,33(3):514-516
目的:分离纯化夜交藤中具有改善睡眠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运用改善小鼠睡眠试验确定夜交藤中的活性部位,再采用反复硅胶柱层析和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从活性部位中分离化合物,波谱方法鉴定结构,并对化合物进行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并鉴定了4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甲醚(1)、大黄素(2)、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3)和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具有较好的改善睡眠活性.结论: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是夜交藤中改善睡眠的活性成分之一.  相似文献   

6.
紫菀中多酚类化合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刘可越  张铁军  高文远  刘海军 《中草药》2007,38(12):1793-1795
目的研究紫菀Aster tataricus的多酚类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色谱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紫菀石油醚及醋酸乙酯萃取部位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芹菜素(apigenin,Ⅰ)、大黄酚(chrysophanol,Ⅱ)、大黄素(emodin,Ⅲ)、大黄素甲醚(physcion,Ⅳ)、橙皮苷(hesperidin,Ⅴ)、山柰酚-3-O-β-D-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glucopyranoside,Ⅵ)、芹菜素-7-O-β-D-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glu-copyranoside,Ⅶ)、芦荟大黄素(aloe-emodin,Ⅷ)。结论化合物Ⅴ~Ⅷ为首次从紫菀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炒决明子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炒决明子Cassia obtusifolia的化学成分,为阐明炒制前后的成分变化提供依据.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分离,根据化合物的谱学数据和化学性质鉴定其结构.结果:从炒决明子的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酚(chrysophanol,1)、大黄素甲醚(physcion,2)、8-甲氧基大黄酚(8-methoxylchrysophanol,3)、β-谷甾醇(β-sitosterol,4)、大黄素(emodin,5)、钝叶决明素(obtusin,6)及钝叶素-2-O-β-D-(6'-O-乙酰基)吡喃葡萄糖苷(obtusifolin-2-O-β-D-(6'-O-acetyl)glucopyranside,7).结论: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炒决明子中分离得到,化合物7为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8.
对叶豆蒽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离鉴定对叶豆(Cassia alata L.)中的化学成分,为其药效物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溶剂萃取、正相硅胶色谱、凝胶色谱等方法进行分离;应用1D-NMR、2D-NMR、IR、UV、MS等谱学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分离得到11个化合物:大黄酸、芦荟大黄素、大黄素、芦荟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葡萄糖苷、-生育酚、羽扇豆-20(29)-烯-3-酮、β-谷甾醇、2-乙基-3-甲基-马来酸酐、邻二甲氧基对羟基-E-肉桂酸、2,3-二乙酰基丁四醇分别鉴定。结论:除前三个化合物1、2和3外,其余8个化合物均是首次从对叶豆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龙船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MPLC等色谱方法对龙船花化学成分进行分离纯化,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波谱分析方法结合文献报道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龙船花石油醚提取部位、乙酸乙酯提取部位分离纯化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2α,3α-二羟基-12-烯-28-乌苏酸(2)、3-O-乙酰坡模酸(3)、对羟基桂皮酸(4)、绿原酸(5)、儿茶素(6)、(-)-表儿茶素(7)、异鼠李素(8)、京尼平苷(9)、胡萝卜苷(10)。结论:化合物2~8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0.
《中药材》2016,(11)
目的:研究无尾果的化学成分。方法:通过反复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药材活性部位进行分离纯化,运用NMR、MS等波谱方法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无尾果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部位中分离鉴定了9个黄酮类化合物,分别为:槲皮素(1)、(+)-儿茶素(2)、二氢槲皮素(3)、8-醛基-表儿茶素(4)、表儿茶素-[8,7-e]-4β-(4-羟基苯)-3,4-二羟基-2(3H)-吡喃酮(5)、corbulain Ib(6)、phyllocoumarin(7)、kaempferol-3-O-(6-O-caffeoyl)-galactoside(8)、根皮素-4'-O-β-D-葡萄苷(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并且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朱砂七(毛脉首乌Fallopia multiflora var. cillinerve根)的化学成分及其细胞毒活性和抗病毒活性。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以及半制备HPLC等方法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其波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采用MTT法测定其细胞毒活性,CCK-8法测定其抗病毒活性。结果 从朱砂七7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2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大黄素甲醚(1)、大黄素(2)、β-谷甾醇(3)、1,8-二羟基蒽醌(4)、1-methyl emodin(5)、(+)-丁香树脂酚(6)、(+)-lirioresinol A(7)、反式对羟基肉桂酸(8)、大黄素-1-O-β-D-葡萄糖苷(9)、ω-羟基大黄素(10)、(+)-儿茶素(11)、(-)-表儿茶素(12)、南烛木糖苷(13)、(+)-异落叶松脂素-9-O-β-D-吡喃木糖苷(14)、反式-4-甲氧基肉桂酸(15)、顺式-4-甲氧基肉桂酸(16)、槲皮素(17)、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18)、胡萝卜苷(19)、dermolutein(20)。化合物1、2、10对人...  相似文献   

12.
《中药材》2017,(11)
目的:研究篦子三尖杉枝叶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柱层析、MCI和Sephadex LH-20及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色谱分离方法对其乙醇提取物进行分离纯化,运用MS、NMR等波谱分析方法对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篦子三尖杉枝叶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sugiol(1)、junipediol A(2)、(+)-儿茶素(3)、(-)-表儿茶素(4)、(+)-异落叶松脂素-9'-O-β-D-葡萄糖苷(5)、seco-dehydrodiconiferyl alcohol-4-O-β-D-glucopyranoside(6)和icariside E3(7)。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3~7为首次从三尖杉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中成药》2015,(12)
目的研究地蜂子Potentilla freyniana Bornm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硅胶和Toyopearl柱层析法对地蜂子乙酸乙酯提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再通过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对所得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中分离得到8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phloridzosid(1)、4'-O-乙基-儿茶素(2)、3-甲基鞣花酸-4-O-β-D-木榶苷(3)、clethric acid-28-O-β-D-glucopyranosyl ester(4)、niga-ichigoside F2(5)、儿茶素(6)、β-胡萝卜苷(7)、β-谷甾醇(8)。结论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委陵菜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4、6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4.
掌叶大黄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徐庆  覃永俊  苏小建  罗伟生 《中草药》2009,40(4):533-536
目的 研究掌叶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 采用色谱和光谱分析法分离和鉴定.结果 从掌叶大黄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了20个化合物,并鉴定了其中15个化合物:过氧化麦角甾醇(Ⅰ)、β-谷甾醇(Ⅱ)、大黄酚(Ⅲ)、大黄素甲醚(Ⅳ)、大黄素(Ⅴ)、芦荟大黄酸(Ⅵ)、大黄酸(Ⅶ)、反式1,2-二苯乙烯(Ⅷ)、反式桂皮酸(Ⅸ)、没食子酸(Ⅹ)、丹叶大黄素(Ⅺ)、芦荟大黄素-3-(羟甲基)-O-β-D-葡萄糖苷(Ⅻ)、大黄酚-1-O-β-D-葡萄糖苷(ⅩⅢ)、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ⅩⅣ)、大黄素甲醚-8-O-β-D-葡萄糖苷(ⅩⅤ).结论 其中化合物Ⅰ、Ⅱ、Ⅷ、Ⅸ和Ⅺ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5.
鄂尔多斯半日花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鄂尔多斯半日花Helianthemum ordosicum树枝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法对鄂尔多斯半日花氯仿提取物进行分离,运用波谱法鉴定分离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鄂尔多斯半日花氯仿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stigmast-4-en-3-one(2)、阿魏酸丁酯(3)、苯甲酸二丁酯(4)、苯甲酸(5)、咖啡酸(6)、阿魏酸(7)、表儿茶素(8)、儿茶素(9)、表没食子儿茶素(10)、没食子儿茶素(11)和没食子儿茶素-(4α,8)-表没食子儿茶素(12)。结论化合物1~12均为该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2、8~12为该属植物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中药大通筋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利用硅胶柱色谱、薄层色谱等多种色谱分离技术进行分离纯化,根据理化常数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从大通筋根茎中共分离得到9个单体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表木栓醇(2),木栓酮(3),5,3',5'-三甲氧基-7-甲基黄酮(4),大黄素甲醚(5),大黄素(6),5,6,4'-三羟基-7,8-二甲氧基黄酮(7),β-胡萝卜苷(8),蒙花苷(9)。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7.
金毛七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邹阳  崔莹 《中药材》2012,(7):1095-1097
目的:研究金毛七Astilbe myriantha的化学成分。方法:运用柱层析、重结晶等多种分离技术,根据理化性质和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金毛七95%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1)、对羟基苯甲酸甲酯(2)、阿魏酸(3)、岩白菜素(4)、没食子酸(5)、(+)-儿茶素(6)、3β-acetoxy-6β-hydroxy-olean-12-en-27-oic acid(7)、3β-hydroxyolean-12-en-27-oic acid(8)、3β,6β-dihydrolean-12-en-27-oic acid(9)和3β-hydroxyurs-12-en-27-oic acid(10)。结论:化合物1~7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8.
王爱芹  李军林  李家实 《中草药》2010,41(3):343-347
目的研究藏边大黄的化学成分。方法用硅胶、聚酰胺柱色谱分离结合重结晶方法进行分离纯化。用MS、1H-NMR、13C-NMR谱学方法结合化学方法确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藏边大黄干燥根与根茎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16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为大黄酚(1)、大黄素甲醚(2)、β-谷甾醇(3)、大黄素(4)、芦荟大黄素(5)、波叶素(6)、胡萝卜苷(7)、d-儿茶素(8)、反式-3,5,3′,4′-四羟基茋(9)、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反式-3,5,3′,4′-四羟基茋-4′-O-β-D-(6″-O-p-香豆酰)-吡喃葡萄糖苷(11)、大黄酚-8-O-β-D-吡喃葡萄糖苷(12)、大黄素甲醚-1和8-O-β-D-吡喃葡萄糖苷(13a和13b)、大黄素-8-O-β-D-吡喃葡萄糖苷(14)、蔗糖(15)。同时得到一种大黄酸类似物,因量少未得到最终的结构确定。结论化合物11为一新化合物,命名为波叶苷(rheoside),化合物13a和13b系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9.
《中成药》2017,(7)
目的研究赤小豆Vigna umbellata Ohwi et Ohashi的化学成分。方法赤小豆80%乙醇提取物的乙酸乙酯部位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ODS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波谱数据和理化性质鉴定所得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儿茶素(1)、表儿茶素(2)、3-羟甲基呋喃葡萄糖苷(3)、杨梅素-3-O-β-D-葡萄糖苷(4)、槲皮素-7-O-β-D-葡萄糖苷(5)、儿茶素-3-O-β-D-葡萄糖苷(6)、儿茶素-5-O-β-D-葡萄糖苷(7)、槲皮素-3'-O-α-L-鼠李糖苷(8)、(±)二氢槲皮素(9)、槲皮素(10)、没食子酸乙酯(11)、丙二醇(12)。结论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4、8、9、11、12为首次从豇豆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20.
毛脉蓼化学成分及抑茵活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毛脉蓼[Polygonum cillinerve(Nakai)Ohwi]的抑菌活性成分进行研究.方法采用硅胶、Sephadex LH20及ODS多种柱色谱对毛脉蓼中的化合物进行分离,通过理化和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其结构,采用最低抑茵浓度(MIC)对毛脉蓼不同提取部位和单体化合物进行抑菌活性筛选.结果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分别为大黄素-6-甲醚(1)、大黄素(2)、6-羟基芦荟大黄素(3)、大黄素-8-β-D-葡萄糖苷(4)、大黄素-6-甲醚-8-β-D-葡萄糖苷(5)、白藜芦醇(6)、白藜芦醇苷(7)、白藜芦醇-3-O-β-D-(2"-O-肉桂酰)葡萄糖苷(8)、白藜芦醇-3-O-β-D-(2"-O-没食子酰)葡萄糖苷(9)、决明酮-8-O-β-D-葡萄糖苷(10)、6-hydroxymusizin-8-O-β-D- glucopyranoside(11)、β-谷甾醇(12)和胡萝卜苷(13).抑菌实验结果表明,醋酸乙酯部位的抑菌活性最强,该部位分离得到的化合物2,4,5,6和7对各种类型的菌株均有较好的抑菌活性.结论毛脉蓼醋酸乙酯部位含主要抑菌活性成分,其中化合物11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离得到,化合物3,10,12和13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