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祖春 《家庭医学》2020,(10):52-53
正在很多人的观念里,中药都是纯天然、安全无毒的,因而比西药安全,可以放心服用。所以有不少人明明身体健康,却把中药当成滋补品长期服用,或当作预防疾病的灵丹妙药,而且认为中药是用来调理身体的,药量和服药时间可以很随意。但事实上,中药并非无毒,也不比西药更安全。其中中药的肝毒性就是临床上值得关注的问题之一。据统计,我国中草药和膳食补充剂引起的肝损伤,可能占药物性肝损害的26.81%~28.40%。在这里,我们列举两例,希望引起大家注意。  相似文献   

2.
随着中医药的广泛使用,因用药不当而中毒者时有发生,然而中药的中毒是可以避免的,关键是采取有效的措施。 1.依法炮制毒性中药必须按照药典要求科学炮制,这不仅能增强药物的疗效,同时也能保证用药安全。如乌头的毒性成分主要为乌头碱,它容易被水解,变成毒性较弱的乌头次减和几近无毒的乌头原碱,所以古人用水漂或蒸煮来消减其毒性,以此来保证内服的安  相似文献   

3.
中药是我国国之瑰宝,其配方取自自然,其疗效为千百年来人们长期实践、体验的认可.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中药是无毒、无副作用的.然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一样.经临床用药证实,中药毒副作用主要是由于中药固有毒性、中药炮制不当、超量服用、服用过量、中药品种的混乱、配伍不当、认知障碍以及患者的体质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4.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肝脏是人体代谢中心,几乎所有药物(包括中药)要经过肝脏进行合成代谢。而肾脏是药物排泄的主要器官之一,一方面肾脏功能改变会影响某些药物排泄,另一方面许多药物排泄也会引起肾脏损害,即药物的肾毒性。若为了追求疗效而不加选择地盲目过多地使用药物,必然加重肝肾负担,对肝肾多有损害。近年来,人们对西药毒性的认识越来越重视,而忽略了中药的毒性,认为中药大多是动植物,药性平和,安全价廉,所以喜用中药的患不断增加。其实中药的毒性并非现代才有,我国历代中药献对中药毒性早有记载。如《神农本草经》中就将所载的365种中药,分为“上、中、下”三品,有“有毒”,“无毒”之分。所以中药(中成药)同样存在毒副作用,如应用不当,便会发生中毒。近来中药毒性事件的报道也日趋增多。最近又见报道,有个十几岁的女孩,为了预防流感,连续服用了两个星期的板蓝根冲剂,突然出现头昏、胸闷、呕吐等过敏反应。板蓝根是清热解毒药,应该说毒副作用很小。但近年来,服用板蓝根造成过敏反应及消化系统和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的却不少,严重的甚至危及生命。也有统计发现,药物性肝病中,近1/3病人是由于中草药所致。所以,“中药无毒副作用”、“吃中药最安全”、“中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的观点需要改变了。有的毒副作用只是没有西药明显罢了。所以应该走出中草药的用药误区,防“毒”于未然。  相似文献   

5.
中药是我国国之瑰宝,其配方取自自然,其疗效为千百年来人们长期实践、体验的认可。在人们传统观念中,一直认为中药是无毒、无副作用的。然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一样。经临床用药证实,中药毒副作用主要是由于中药固有毒性、中药炮制不当、超量服用、服用过量、中药品种的混乱、配伍不当、认知障碍以及患者的体质因素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导致。  相似文献   

6.
俗话说 :“是药三分毒”。广义的药毒是药之偏性 ,用来补偏救弊治疗疾病 ;狭义的药毒是指药性强烈 ,容易产生不良反应 ,甚至致死者。中药有剧毒、大毒、小毒之分 ,治病有“以毒攻毒”,使之“有故无损”,能收到独特疗效之说。古今医药人员反复实践 ,采用不同的解毒方法 ,使中药大毒变为小毒 ,有毒变为无毒 ,保证了疗效 ,又使药毒对人体不产生危害。一、炮制方法通过对中药加工炮制 ,可降低药物毒性 ,保证用药安全。应用水漂法可降低半夏、天南星等含乌头碱的有毒成分 ,口尝无麻辣感 ,使毒性成分含量减少 ;加热法 ,用糯米炒斑蝥可去除斑蝥素 ,…  相似文献   

7.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很多人解释为凡是药物都带有“三分”毒性。其实这样的解释有些笼统,冤枉了很多无毒的中药。有的中药,不但没有毒性,还是一种食物,比如扁豆、淮山、薏米仁、莲子等,还有些是半成品的食物,如谷子(谷芽)、麦子(麦芽)等。  相似文献   

8.
传统中医药理论对中药的毒性早有认识。本草学著作在具体的药物上都有有毒和无毒的药性说明,并且在长期临床用药过程中,总结出药物配伍的"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禁忌和证候禁忌等。现代中药学专著以及《中国药典》中,将有毒药物分别按"小毒""有毒和大毒"三级注明,部分药物还特别注明其肾毒性和肝毒性等。从中药中毒的原因、途径和临床表现等方面,讨论正确对待中药的毒性,并分析中药肝肾损伤,供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9.
你是“火眼金晴”的家长吗?其实,宝宝的很多疾病,在发病之前都会在口唇、咽喉、前后阴、神形等处有所暗示。所以,家长要细心观察。争取把宝宝的不适扼杀在摇篮里。家长要当好宝宝的健康卫士哦!  相似文献   

10.
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食疗后仍不见效可考虑用理疗、按摩、针灸等方法,最后选择用药物治疗。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多属于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除非是使用西药确有特效。  相似文献   

11.
一、先取食疗,而后用药俗话说:“是药三分毒”。所以,能用食疗的先用食疗,此乃一举双得。例如,喝姜片红糖水可治疗风寒性感冒。二、先用中药,后用西药中药多属天然药物,其毒性及副作用一般比西药要小。老年人多患慢性病或有老病根,一般情况下,最好是先服中药进行调理。三、先以外用,后用内服为减少药物对机体  相似文献   

12.
误区之一中药无毒副作用中药大多数来自天然动植物,经过不同方法的炮制,加之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通过适当的配伍,一般很少发生毒副反应。但是因此就认为中药无毒副反应则是错误的,西药所表现的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中药也都有,从较轻的过敏反应至较严重的肝肾功能损伤,乃至致死,中药都会发生。一些人们认为很安全的药如甘草、菊花等用之不当也会发生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3.
范岛 《自我保健》2009,(10):58-58
传统观念中,人们普遍认为中药是无毒、无副作用的,然而“是药三分毒”,中药也一样。中草药的毒性原本就存在的,甚至有些中药的毒副作用还相当大。  相似文献   

14.
<正>很多人认为中药无毒、无不良反应,这就大错特错了,常言说,"是药三分毒",中药当然也不能例外。所以患者在服用中药过程中,既不能乱用药,更不能过量用药。就连略懂药理的贾宝玉在看到"乱用虎狼药"的庸医胡君荣给患了感冒的晴雯开的"麻黄""枳实"后,都大叫"该死该死",可见古人对用药是多么重视了。  相似文献   

15.
《大众医学》2020,(4):F0003-F0003
编辑推荐,宝宝咳嗽、感冒、发热、拉肚子,家长应该怎么应对?家中药物很多,哪些可以给宝宝吃,哪些不能?大人吃的药物,孩子能用吗?去药店给宝宝买药,种类繁多,该怎么选择?儿童科学用药,读这一本就够了。内容介绍,儿童用药“雷区”众多,用药规范不能忽视,家长应该在专业医生、药师的指导下,结合自家宝宝的情况,严格按照规范为宝宝用药,尽可能避免“踩雷”。  相似文献   

16.
居正 《健康世界》2010,(3):52-53
很多人认为,中药是纯天然药物,没有毒副作用。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诚然,对比西药而言,大多数中药性质平和,毒性和不良反应较少。但是如果医生用药不当,不辨证施治,或药量过大,或是过敏体质,或是妊娠与年高体弱等特殊原因,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为了迎合人们对自身健康的日益关注,嗅觉灵敏的商家在市场营销中推波助澜,大力宣扬中药无毒论、中医治本论。我们在门诊中常常遇到这类患者,他们认为中药是无毒的,治本的,而西药都是有害的,治标的,为此要求只使用中药,拒绝西药。我认为这种错误观点将会延误病情,造成不良后果,甚至严重危害患者的身体健康。中药果真无毒吗?就成分而言,中药分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尽管是原生态的物质,没有经过化学合成,但中药的显效也是通过这些物质中的化学成分起作用的,在人体的代谢途径多为肝肾代谢,也存在药物的毒性问题。传统中药理论把中药分…  相似文献   

18.
很多家长都会为家里的宝宝打嗝而烦恼,有些家长甚至会急急忙忙带着孩子去医院求助医生。其实宝宝打嗝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不正确的喂食方法引起,也有可能是突然下降的气温造成。如果宝宝的打嗝没有影响到日常活动,比如吃饭、睡觉等,是没有  相似文献   

19.
很多家长都会为家里的宝宝打嗝而烦恼,有些家长甚至会急急忙忙带着孩子去医院求助医生。其实宝宝打嗝是一个很常见的症状,通常是由于不正确的喂食方法引起,也有可能是突然下降的气温造成。如果宝宝的打嗝没有影响到日常活动,比如吃饭、睡觉等.是没有必要带着宝宝去看医生的。  相似文献   

20.
中药具有相对安全,毒副作用和不良反应少等优点而受到临床医师青睐,但毒副作用少并不等于无毒副作用.医师往往对历代医籍记载无毒之中药重视不够,是药三分毒,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随着中药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中药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不断增多,现将近几年部份期刊报导的中药不良反应综述如下,以引起临床用药注意,保证用药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