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在(NH4)2SO4水溶液中,以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MBDA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原料,聚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分散剂,采用水分散聚合技术,合成了环境友好型P(MBDAC-AM)共聚物。利用透射电镜观察其颗粒形貌,重点探讨了阳离子单体含量、分散剂浓度和无机盐用量对水分散聚合的影响以及各因素之间的协同效应。透射电镜显示,沉淀聚合物为2.0μm~8.0μm的球形或椭球形颗粒;水分散聚合的本质为固相自加速反应,即聚合反应主要发生在颗粒相;制备稳定水分散型P(MBDAC-AM)的适宜条件分别是:xMBDAC为5%~22%(单体)、wPDMC为1.5%~3.5%和w(NH4)2SO4为23%~28%。  相似文献   

2.
以水溶性壳聚糖(Cts)作为新型分散剂,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原料,偶氮二异丁基脒二盐酸盐(V-50)为引发剂,采用水分散聚合技术合成了壳聚糖/阳离子聚丙烯酰胺聚合物(Cts/CPAM),探讨了反应条件对聚合物分子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单体质量分数为3.75%~4.25%、AM∶DMC(质量比)为9∶4、分散剂质量分数为1.5%~1.75%、无机盐质量分数为10.0%~17.5%、引发剂质量分数为0.0035%~0.0045%、反应温度为55℃~60℃时,分散聚合体系稳定,所制备聚合物的分子量较高。  相似文献   

3.
采用溶液聚合和反相微乳液聚合两种方法对丙烯酰胺(AM)、(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MADQUAT)在较低单体浓度下进行共聚合。计算得出两种方法中单体AM、MADQUAT的竞聚率,溶液中rAM=0.30,rMADQUAT=1.31;微乳液中rAM=0.63,rMADQUAT=1.12。并用测得的竞聚率数据,通过计算机程序计算了共聚物的瞬时组成、平均组成,在研究溶液和微乳液中共聚物的组成及序列分布的差异时,发现微乳液聚合得到的聚合物的平均组成更均一。  相似文献   

4.
AM-DMMC双水相共聚体系的制备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聚乙二醇20000(PEG)水溶液中,以(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MC)和丙烯酰胺(AM)为单体原料、聚(2-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PDMC)为稳定剂,制备了稳定型阳离子聚丙烯酰胺(CPAM)双水相体系。重点探讨了阳离子单体DMMC浓度、分散介质PEG浓度和稳定剂PDMC用量对体系的黏度及共聚物相对分子质量的影响,并利用激光粒度仪测定了共聚物颗粒大小及其粒度分布。结果表明,CPAM双水相聚合体系能避免分散聚合黏度剧增的过程,反应始终平稳进行。制备稳定CPAM双水相体系的适宜条件是:w(DMMC)为8%~15%(单体)、w(PEG)为15%~25%、w(PDMC)为0.5%~1.0%。  相似文献   

5.
利用对氨基偶氮苯与甲基丙烯酰氯反应合成了甲基丙烯酰胺基偶氮苯(MAAAB),以MAAAB为单体,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乙醇/水为分散介质,利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甲基丙烯酰氨基偶氮苯(PMAAAB)微球,同时考察了引发剂、分散剂浓度以及醇水比对微球形貌和粒径的影响。采用红外光谱、凝胶渗透色谱、扫描电镜、纳米粒度仪等对单体和聚合物的结构、微球形貌和粒径进行了表征和测试,并考察了PMAAAB微球的光响应性。结果表明,PMAAAB微球的粒径在0~2.0μm,粒径分布较窄;PMAAAB微球的粒径随分散剂用量、醇水比的增加而减小;引发剂用量增加,微球粒径增大;随着UV照射时间的延长,微球粒径变大,照射80 min后达到平衡;可见光作用下,微球粒径及其分布均减小,照射20 min后达到平衡;在紫外-可见光交替作用下,PMAAAB微球粒径表现出可逆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以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DAEA)为单体,聚乙烯基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偶氮二异丁腈(AIBN)为引发剂,异丙醇/水(IPA/H_2O)为分散介质,利用分散聚合法制备了聚去氢枞酸丙烯酸乙二醇酯(PDAEA)微球;利用红外光谱、扫描电镜对聚合物结构和微球的粒径及形貌进行了表征。同时考察了分散剂、引发剂和单体浓度,醇水比及反应温度等因素对其粒径及其分散系数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PDAEA微球的粒径在1~3μm,粒径分布窄;PDAEA微球的粒径随分散剂用量的增加而减小;随单体和引发剂用量、醇水比的增加而增大,并随反应体系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以苯乙烯(St)为主单体,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GMA)为功能单体,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为分散剂,乙醇和水的混合物为反应介质,选用两性偶氮二(N-2-羧乙基-2-甲基丙脒)水合物(VA-057)为该体系的引发剂,分散聚合制备了单分散的聚(苯乙烯-甲基丙烯酸环氧丙酯)(PSG)高分子微球。考察了单体配比、引发剂及分散剂用量、醇水比等因素对高分子微球表面环氧基团浓度、粒径及单分散性的影响。研究表明,PSG微球粒径(6~9μm)和表面环氧基团浓度(2~4mmol/g)具有可控性。单体配比中GMA含量增加,PSG微球的表面环氧基团浓度和粒径均增大。乙醇/水介质中水含量增大或引发剂用量增多,粒径变大。分散剂用量增多,粒径变小。但引发剂浓度过高或单体St与GMA的质量比1时,会导致粒径分布变宽。  相似文献   

8.
以甲基丙烯酸甲酯为聚合单体、偶氮二异丁腈为引发剂,通过分散聚合方法在甲醇/水介质中制备了1~2μm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微球,研究了4种高分子分散剂对微球粒径和均匀性的影响并探讨了其影响机制。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微球的化学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不同分散剂对微球尺寸及其分布有着显著影响,以聚乙烯醇(PVA)作分散剂时体系容易失稳,产生颗粒沉降,有小颗粒产生,微球平均粒径(Dn)为1.2μm、多分散系数(PDI)为0.045;以聚乙烯吡咯烷酮(PVP)作分散剂微球均一性较差,体系也会产生颗粒聚并沉降,Dn为1.45μm、PDI为0.105;以聚丙烯酸(PAA)作分散剂,得到均一性更差的微球,Dn为1.85μm、PDI为0.3;以聚乙二醇(PEG)为分散剂则能得到均匀的微球,Dn为1.15μm、PDI为0.041,微球粒径和多分散系数随着PEG相对分子质量的增大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粒径随PEG浓度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在添加量超过20%后,粒径随浓度增加而减小,PDI随PEG浓度的变化趋势与粒径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9.
膜污染是膜分离技术广泛应用的瓶颈之一。文中通过自由基接枝聚合法将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AMPS)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接枝到聚偏氟乙烯(PVDF)膜上构建聚两性电解质化膜表面。研究了改性前后膜表面结构和抗污染性能的变化。随着单体投料量增加,聚两性电解质的接枝率逐渐增加;接枝聚两性电解质后,膜亲水性逐渐增强,膜表面孔尺寸减小。与纯PVDF膜相比,改性膜具有较低的蛋白质吸附量;在牛血清蛋白(BSA)溶液渗透过程中,膜的不可逆污染向可逆污染转化。由于可逆污染可通过简单的纯水清洗得到抑制,改性膜具有较高的通量恢复率。这个结果证明了聚两性电解质的引入赋予PVDF膜良好的抗污染性能。  相似文献   

10.
通过紫外辐照接枝法在酚酞基聚芳醚酮(PEK-C)超滤膜表面依次接枝苯乙烯磺酸钠(SSS)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制成了一种亲水性、表面载有两种不同电荷的纳滤膜.通过测定膜对不同盐溶液表观截留率的变化,系统研究了单体浓度、接枝时间对膜分离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该方法制成的亲水性两性纳滤膜对高价正负离子...  相似文献   

11.
以2,3-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EPTAC)为季铵化试剂,与壳聚糖反应制备了壳聚糖季铵盐。以硝酸锌和六亚甲基四胺为原料,采用均匀沉淀法制备纳米ZnO。以羧甲基纤维素钠为纳米ZnO的分散剂,再添加水溶性的壳聚糖季铵盐,用流延的方法制得壳聚糖季铵盐/纳米ZnO复合膜,并对复合膜的力学性能、抗菌性能和膜形貌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2.
用长链烷基季铵盐处理蒙脱土进行插层反应得到有机蒙脱土及中间相,然后与丙烯酰胺水溶液聚合,经原位插层复合反应制备聚丙烯酰胺纳米复合材料.优化聚合条件为:单体质量分数25%,氧化剂、还原剂均占单体质量分数0.08%,偶氮引发剂占单体质量分数0.05%,无机中间体含量1.0%,所得产物分子量850万.耐温抗盐实验结果表明,聚...  相似文献   

13.
以丙烯酰胺(AM)和甲基丙烯酰氧乙基三甲基氯化铵(DMC)为原料,在金属卤化物灯照射和引发剂作用下,通过水溶液聚合法合成阳离子型聚丙烯酰胺P(AM-DMC)。考察了单体质量分数、引发温度、引发剂质量分数、溶液pH值和单体配比等对聚合物特性黏数和溶解性的影响。在单体质量分数30%,阳离子度10%~30%,引发剂质量分数0.0048%,pH值4,引发温度15℃条件下,产物的特性黏数可达10dL/g以上,溶解时间低于40min。用红外光谱对聚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认。  相似文献   

14.
用分散聚合法合成4~8μm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实验考察反应温度对体系的黏度、微球分子量及微球密度等结构参数的影响,同时考察反应温度以及单体、引发剂和稳定剂等分散聚合的主要组分对所合成的聚合物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70℃时,制备的单分散聚苯乙烯微球结构最致密,微球产率较高,微球耐有机溶剂的能力较强;随着初始单体浓度、引发剂用量的增加和反应温度的升高,最终得到的聚苯乙烯微球粒径虽有所增大,但微球粒径分布变宽;随着稳定剂用量的增加,最终微球粒径减小,粒径分布变窄。  相似文献   

15.
高取代度阳离子淀粉的制备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玉米淀粉及 3 氯 2 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 (CHPTMA)为原料 ,运用改进常温干法—预干燥干法制备了高取代度季铵型阳离子淀粉。考察了水的质量分数、氢氧化钠用量醚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取代度和反应效率的影响 ,确定了反应配方和反应条件 ,并对产物进行了性能测定。结果表明 ,产物具有良好的分散性和溶解性 ,具有一定的工业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The inverse emulsion copolymerization of acrylamide (AM) with dimethylaminoethylacrylate methyl chloride (Q9) using redox initiation with low surfactant concentration in an isoparaffinic solvent has been studied. The kinetics of conversions of inverse-emulsion polymerizations were investigated by HPLC method. It was an interesting way to know rapidly the conversion of each monomer with high reproducibility. In all experiments the monomer concentration was 25% respect the total weight or higher and the experiments were carried out at 50C. The effects of initiator concentration, composition of the monomer mixture and monomer concentration on the polymerization conversion and viscosity of copolymers solutions have been examined. For copolymer characterization, the results of viscosity were compared with commercial copolymer viscosities. The formulations with 3,000 ppm of initiator were the most interesting of all copolymer compositions since they presented very high conversions and their viscosities were higher than those of commercial copolymer solutions. The analysis of monomer concentration was carried out with 3,000 ppm and the conversion and viscosity were higher when the monomer concentration was increased.  相似文献   

17.
环氧氯丙烷-二甲胺阳离子聚合物的合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过硫酸钾、亚硫酸钠为引发剂,二甲胺、环氧氯丙烷为原料合成了季胺盐型阳离子聚合物。对合成温度、引发剂用量、单体摩尔比对产物的特性粘数,阳离子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8.
以环氧丙基三甲基氯化铵(ETA)为季铵化试剂,制备了壳聚糖季铵盐(QC)———N-2-羟丙基三甲基氯化铵壳聚糖,采用AgNO3电位滴定法测定了季铵化度。以柠檬酸钠为改性剂,一步法制备了水基Fe3O4磁性纳米粒子。基于静电自组装作用,采用反相微乳液法制备了QC/Fe3O4复合磁性纳米粒子。通过多种手段对所制备的复合磁性纳米粒子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对其性能进行了研究。红外光谱(FT-IR)、热重分析(TG)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的结果表明,QC主要包覆于Fe3O4的表面。透射电镜(TEM)、X射线衍射(XRD)结果表明,复合磁性纳米粒子磁核为Fe3O4晶体结构,平均粒径大约为50 nm~60 nm。VSM结果表明,所制备的复合磁性纳米粒子仍具有超顺磁性,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9.4emu/g。  相似文献   

19.
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的制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乙醇/异丙醇为分散介质、聚乙烯吡咯烷酮(PVPK-30)为稳定剂、乳酸为共稳定剂及过氧化二苯甲酰(BPO)为引发剂,采用分散聚合的方法,成功制得单分散微米级聚苯乙烯微球,微球粒径均一且粒径范围为2.22-4.15um.研究了乙醇/异丙醇比例、PVPK-30、乳酸、BPO及单体浓度对聚苯乙烯微球粒径及粒径分布的影响,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