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红花化学成分研究(Ⅱ)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目的:研究红花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溶剂法和柱层析法分离纯化红花中的化学成分,并通过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鉴定所得化合物的分子结构.结果:从红花乙醇提取物中共分得7个单体化合物,经鉴定分别为芹黄素(Ⅰ)、6-羟基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Ⅱ)、香豆酸(Ⅲ)、对羟基苯甲酰香豆酸酐(Ⅳ)、山柰酚-3-O-β-D-葡萄糖苷(Ⅴ)、cartormin(Ⅵ)和羟基黄色素A(Ⅶ).结论:化合物Ⅳ为红花中首次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二蕊荷莲豆Drymariadiandra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大孔树脂D-101,硅胶柱色谱和PR-18进行反复分离纯化,通过波谱分析方法鉴定化合物结构。结果分离并鉴定了2个化合物:6-羧甲基-5,7,4′-三羟基黄酮()和4[E],8[E]-N-[2′-D-羟基-十六烷酰基]-1-O-D-吡喃葡萄糖基-4,8-二烯-十八鞘氨醇(大豆脑苷,)。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化合物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3.
从景洪哥纳香Goniothalamus cheliensis树皮中分离得到4个化台物,经理化性质和光谱分析鉴定为十六酸(I)、5,6-2H-6-苯乙烯吡喃-2-酮(Ⅱ)、(SR,6S,7R,8R)-7,羟基-8苯基四氢呋喃并[3,2-b]-2H-吡喃-2-酮(Ⅱ)、景洪哥纳香胺(Ⅳ)。化合物I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化合物Ⅳ为从哥纳香属中发现的一种新结构类型的生物碱,为一新化合物。  相似文献   

4.
从毛叶假鹰爪Desmosdumosus(Roxb.)Saff.根中分离得到12个化合物,经理化性质和波谱分析鉴定了其中7个化合物,分别是lawinal(Ⅰ),5,7-二羟基-8-甲酰基-6-甲基双氢黄酮(Ⅱ),去甲氧杜鹃花素(Ⅲ),去甲氧杜鹃花素-7-甲酸(Ⅳ),β-谷甾醇(Ⅴ),豆甾醇(Ⅶ)和苯甲酸(Ⅷ)。化合物Ⅱ为天然界首次分得,Ⅲ,Ⅳ,Ⅵ为本种植物中首次分得。  相似文献   

5.
新疆糙叶酸模Rumex confertus Willd.系蓼科酸模属植物[1],生于阿尔泰山的山地、林缘、河谷、河漫滩、草甸,全疆均有分布,自然资源丰富。根入药,有清热、通便、杀虫的功效[2]。为充分利用该植物资源,本实验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较系统地研究。从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出10个化合物,经光谱分析和文献比较,分别鉴定为大黄酚()、大黄素()、大黄素甲醚()、槲皮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槲皮素-3-O-β-D-半乳糖苷()、芦丁()、( )-儿茶素()、没食子酸()、胡萝卜苷(),以上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1实验材料、药品与仪器实验材料200…  相似文献   

6.
《延边医学院学报》2017,(4):262-265
[目的]分析大叶小檗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各种色谱方法分离纯化,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大叶小檗根的石油醚、二氯甲烷、醋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鉴定了11个单体化合物,分别为肉蔻豆酸(1)、菜油甾醇(2)、巴马汀(3)、β-谷甾醇(4)、豆甾醇(5)、小檗碱(6)、药根碱(7)、表小檗碱(8)、棕榈酸(9)、豆甾-4-烯-3-酮(10)及非洲防己碱(11).[结论]化合物1~5和8~11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7.
从恩施巴戟(Damnacanthus officinarum Huang)的根中分得4种化合物结晶,经光谱分析鉴定为:1-羟基-2-羟甲基蒽醌(1-hydroxy-2-hydroxymethyl-anthraquinone),大黄素-甲醚(Physcion)、豆甾醇(Stigmast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藏药小苦荬属植物窄叶小苦荬的化学成分。方法利用普通硅胶柱色谱和制备薄层色谱技术对植物全草进行提取、分离和纯化,并利用超导核磁共振等现代光谱和波谱技术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藏药窄叶小苦荬中发现8个三萜类、2个甾体类、2个黄酮类和1个脂肪酸酯类化合物,结构分别被确定为蒲公英甾醇()、蒲公英甾醇乙酸酯()、伪蒲公英甾醇()、β-香树脂素()、β-香树脂素棕榈酸酯()、日耳曼醇()、降香醇()、降香醇乙酸酯()、木犀草素()、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棕榈酸-1-单甘油酯()、β-谷甾醇()、β-胡萝卜苷()。结论所得13个天然产物均为首次从该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9.
从土茯苓Smilaxglabra根茎中分得9个化合物,经化学方法和光谱分析分别鉴定为槲皮素(Ⅱ),上茯苓甙(Ⅲ),琥珀酸(Ⅳ),棕榈酸(Ⅴ),豆甾醇-3-O-β-D-吡喃葡萄糖甙(Ⅵ),胡萝卜甙(Ⅶ)及豆甾醇和谷甾醇的混合物(Ⅷ,Ⅸ)(化合物Ⅰ另文报道)。Ⅲ为一新化合物,其化学结构为5,7-二羟基色原酮-3-O-α-L一鼠李糖甙,命名为土茯苓甙。Ⅵ和Ⅷ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
苦竹Pleioblastusamarus(Keng)Kengf.为禾本科竹亚科苦竹属植物,主要分布在东亚地区,其笋具有清热除烦、除湿、利水的功效,主治热病烦渴、湿热黄疸、小便不利、脚气[1],但其药用成分方面迄今未见文献报道。为探索该植物的有效成分,揭示其生理活性物质,为该植物的深层次开发提供基础资料,笔者对苦竹的笋干进行了化学成分研究。在对苦竹笋进行抗氧化活性研究时,发现其水溶性部位表现出一定的活性,从中分离并鉴定了5个化合物,分别为腺苷()、对羟基苯乙醇()、对羟基苯甲醛()、β-谷甾醇()、胡萝卜苷()。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1仪…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对小叶丁香Syringa pubescens的化学成分进行研究。方法 采用硅胶柱色谱进行分离纯化。通过光谱分析鉴定其化学结构。结果 首次从小叶丁香的乙醇提取物中分得4个化合物,并鉴定为橄榄苦苷(oleuropein,I),10-羟基橄榄苦苷(10-hydroxyoleuropein,Ⅱ),oleoside-11-methyl ester,Ⅲ及2-(3,4-二羟基苯基)乙醇[2-(3,4-dihydroxyphenyl)ethanol,Ⅳ]。结论 4种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种植物中分得的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合物。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仙人掌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多种色谱手段进行分离纯化,应用多种波谱技术,结合文献对照,对分得的化合物进行结构鉴定。结果从仙人掌肉质茎的80%乙醇提取物中分离得到5个化合物,其结构鉴定为二甲基(2R)-2-[(4-乙氧基-4-氧代丁酰基)氧基]琥珀酸酯(Ⅰ)、愈创木基甘油-β-阿魏酸醚(Ⅱ)、香豆酸甲酯(Ⅲ)、对羟基苯甲酸甲酯(Ⅳ)、苯甲酸(Ⅴ)。结论化合物Ⅰ为新化合物,命名为仙人掌酯(opun tiaester),化合物Ⅱ~Ⅳ均为首次从本属植物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13.
金沙绢毛菊Soroseris gillii(S.Moore)Stebb.为菊科绢毛苣属植物,主要分布在四川、青海等地。作为一种较常用藏药,其全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的功效,可解救食物中毒及其引起的发烧,还可治疗头疮和四肢黄水病等。本实验从金沙绢毛菊的乙醇提取液中分得6个三萜类化合物,经物理常数和光谱数据分析,它们分别为降香萜醇乙酸酯()、α-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羽扇豆醇()、齐墩果酸()和熊果酸()。这些化合物为首次从绢毛菊属植物中分得。1仪器与试剂XT-显微熔点测定仪,Bruker AM-400核磁共振谱仪(TMS内标),VGZAB-HB质谱仪。薄层色谱硅胶G…  相似文献   

14.
从草药羊红膻根中又分得2个化合物,经光谱解析(UV,IR,1H、13CNMR,DEPT及1H-1HCOSY,1H-13CCOSY),确定这2个化合物的结构为:4-羟基-丙烯苯-(2-甲基丁酸)酯(Ⅰ),2-羟基-5-甲氧基-丙烯苯-(2-甲基丁酸)酯(Ⅱ)。Ⅰ为新化合物,定名为羊红膻素F。Ⅱ为首次从本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5.
蓼科大黄属植物单脉大黄Rheum un iverveM ax im.分布于我国宁夏、内蒙古、青海、甘肃等省区[1]。据文献[2]报道在内蒙古民间将其根作土大黄入药,但其他几省区并未见药用。试图通过对其化学成分的研究来探讨其是否有药用价值。笔者对采自甘肃兰州的单脉大黄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应用硅胶柱色谱、重结晶、M S、1H-NMR、13C-NMR、DEPT等技术,先前从该植物中已分得4个化合物[3](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酚-8-O-β-D-葡萄糖苷、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现又分离并鉴定了7个化合物,分别是:大黄素(em od in,Ⅰ)、芦荟大黄素(aloe-e…  相似文献   

16.
植化研究     
337 鼠尾草属植物Salvia cilicica中的松香烷型二萜和三萜酸及其抗利什曼原虫活性[英]/Tan N…∥Phytochemistry.-2002,61(8).-881~884有研究显示,鼠尾草属植物中的某些二萜和三萜化合物具较强的抗利什曼原虫活性。作者以生物活性为导向,从该属植物S.cilicica根的丙酮提取物中分得2个新的二萜化合物7-羟基-12-甲氧基-20-去甲-1,5(10),7,9,12-五烯-6,14-二酮-松香烷(1)和8,12-二烯-11,14-二酮-松香烷(2);还分得5个已知化合物熊果酸(3)、齐墩果酸(4)、铁锈醇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沉香药材中2-(2-苯乙基)色酮类成分。方法采用色谱技术进行分离纯化,通过理化常数和波谱分析鉴定化合物的结构。结果从沉香乙醇提取物中分得1个色酮成分6-羟基-2-[2-(3′-甲氧基-4′-羟基苯乙基)]色原酮(6-hydroxy-2-[2-(3′-methoxy-4′-hydroxyphenylethyl)]chromone,)和1个三萜类成分常春藤皂苷元hederagenin(Ⅱ)。结论化合物为新化合物,化合物为首次从沉香药材中分得。  相似文献   

18.
枣属植物Z.cambodiana Pierre广泛分布于泰国东北部,是用于抗感染的传统药物。作者从该植物根皮中分离出1新的和3个已知的美洲茶烷型三萜类化合物,还分得5个已知的羽扇烷型三萜类化合物。经光谱分析阐明了新化合物为三萜酯,其结构为3-O-(4-羟基-3-甲氧苯甲酰)美洲茶酸(1),8种已知化合物分别为羽扇醇(2)、桦木醛(3)、桦木酸(4)、2-O-E-对香豆酰罗珠子酸(5)、罗珠子酸(6)、zizyberanalic acid(7)、zizyberenalic acid(8)和美洲茶酸(ceanothic acid)(9)。该植物的干燥根皮用己烷脱脂后,依次用醋酸乙酯和甲醇于50℃提取50h,将具抗疟原虫和抗分…  相似文献   

19.
决明"发根"蒽醌类化学成分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室成功地诱导了决明发根的产生,对其化学成分进行了系统地分离与鉴定,共分得12个化合物,经波谱测试鉴定其中8个化合物的结构,分别是:大黄酚、大黄素甲醚、大黄酚-8-甲醚、大黄酚-1-甲醚、芦荟大黄素、1-羟基-3-甲氧基-8-甲基蒽醌(1-hydroxy-3-methoxy-8-methylanthraquinone)、1-羟基-7-甲氧基-3-甲基蒽醌(1-hydroxy-7-methoxy-3-methylanthraquinone)和1,2,8-三羟基-6,7-二甲氧基蒽醌(1,2,8-trihydroxy-6,7-bimethoxyanthraquinone), 其中后4个化合物均为首次自决明发根中分得,其余结构正在鉴定之中.  相似文献   

20.
金钗石斛Dendrobium nobile Lindl.是兰科石斛属植物,是《中国药典》收载石斛种之一,其应用历史悠久,具有滋阴清热、生津益胃、润肺止咳之功效[1]。曾报道其主要化学成分是石斛碱等生物碱类、联苄和菲类以及倍半萜类成分等[2]。近年来,本课题组对金钗石斛的化学成分进行了研究,已经从中分离得到9个化合物,其中包括一个蒽醌、一个倍半萜、三个芴酮、两个联苄和两个生物碱类成分(另文发表)。本实验对该植物的茎的乙醚、醋酸乙酯及正丁醇萃取部位继续进行化学分离工作,分得8个化合物,鉴定了其中7个化合物,分别为对羟基反式肉桂酸三十烷基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