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目的 探讨适合松花江漫滩地区静压PHC管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提高系数、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计算公式,给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与终压力的区域经验公式.方法 对松花江漫滩地区具有代表性的静压PHC管桩的静载试验数据、地质勘察报告以及施工压桩记录进行分析研究,得到静压PHC管桩的极限端阻力标准值的提高系数,进而建立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的计算公式;运用统计软件SPSS分析拟合数据,提出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与终压力的区域经验公式.结果 桩端持力层为中密中砂时,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提高系数在1.8~2.4;桩端持力层为中密粗砂时,极限端阻力标准值提高系数在2.4~3.0;对于桩长在9~24 m之间,长径比在24~50的静压管桩,在中粗砂持力层的情况下,综合系数K在0.8~O.9.结论 松花江漫滩地区的静压PHC管桩的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较现行规范有较大提高,研究成果对该区域静压PHC管桩的设计和施工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对该区域静压PHC管桩的进一步推广和应用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2.
为了通过单桥静力触探指标比贯入阻力来模拟计算静压桩沉桩阻力,根据《建筑桩基技术规范》(JGJ 94-2008)中由比贯入阻力计算的单桩承载力与现场压桩试验所得到的压桩力进行比较,提出了考虑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综合修正系数α、β来估算静压桩沉桩阻力的计算方法,给出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计算公式;针对不同土层,给出了不同综合修正系数建议值;基于自行编制的Visual Basic可视化程序,以曲线的形式将计算结果直观地显示出来。实际工程的模拟计算和压桩力的实测结果进一步表明采用综合修正系数计算沉桩阻力完全可行。  相似文献   

3.
利用静力触探的资料,结合图形显示技术计算沉桩阻力,并通过调节桩端阻力和桩侧摩阻力的两个修正系数α、β来使计算曲线和实测曲线吻合。计算中可以变化选取桩尖以上、桩尖以下不同深度范围内土的静力触探锥尖阻力qp,以考察对沉桩阻力的影响;并可将压桩力分离为桩侧摩阻力和桩端阻力,分别加以研究和调整。文中称这种计算压桩力的新方法为综合调节系数法。计算实例表明,在压桩过程中,入土浅时主要是克服桩端阻力;随着桩入土深度的增加,桩侧摩阻力累计值也逐渐增大,占沉桩阻力的比例提高。当桩端进入较硬在持力层后,桩端阻力有明显的提高。用静力触探侧摩阻力fs计算桩的侧摩阻力时,土层性质不同调整折减的幅度不一样,在粘性土中调整幅度较大,而在砂性土中调整的幅度较小。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海陆交互相沉积土中预应力高强混凝土(PHC)管桩锤击沉桩产生的施工效应,在长江口北岸选择典型场地开展了一系列现场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超静孔压大小、上升与消散速度受土层性质决定,沉桩引起的超静孔压沿深度增大程度软土层高于粉土、砂土层。沉桩结束30d后,25~40m长PHC管桩单桩极限承载力可提高约33.5%。施工结束后相同龄期时,桩体越长单桩极限承载力提高的百分比相对越小。锤击法施工时每米锤击数与按孔压静力触探(CPTU)测试所得管桩总贯入阻力间有很好的线性相关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桩)的桩顶、桩端及各节桩接桩分界面粘贴应变片的精细静荷载试验,研究了沈阳地区高强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荷载传递机理,分析了侧阻力、端阻力的变化规律,实测了压桩力与入土深度的相互关系.考虑到沈阳地区土质特性,PHC管桩在本地区呈摩擦端承型,而不是南方地区的摩擦型桩.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静力压入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沉桩机理及适用范围.根据沈阳市典型地区的试验场地工程地质条件和现场静载试验的结果,得出了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极限承载力,建立了沈阳地区桩长在7~14m范围内,桩端持力层为中粗砂和圆砾情况的极限承载力与施工终压力的关系,并给出了典型试桩的Q-s曲线、s-logQ曲线和压桩力随入土深度变化的曲线.给出了静压预应力混凝土管桩承载力特征值的计算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开口和闭口试桩在黏性土体静力沉桩过程中荷载传递规律及承载性能的差异性,采用桩身开槽预埋增敏微型光纤光栅传感器的方法,针对黏性地基土,开展两组不同桩端形式模型试桩承载性能对比试验,测得沉桩过程中压桩力、桩端阻力、桩侧摩阻力及桩身轴力发展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光纤光栅传感器可实时监测沉桩过程中桩身受力状态;开口和闭口模型管桩的压桩力、桩端阻力等荷载均随着沉桩深度的增加呈增长趋势,而不同贯入深度下的桩身轴力却逐渐递减;黏性土中的静力压桩、开口管桩和闭口管桩的桩端阻力占比均超过50%;在桩侧摩阻力发挥上,双壁开口模型管桩外管是内管的3倍。当开口管桩贯入深度达到最大值90 cm时,土塞高度稳定在33 cm,此时,桩侧单位侧摩阻力的分布呈下大上小的形式。  相似文献   

8.
针对均质黏性土地层,通过室内模型试验对静压沉桩贯入力学机制进行研究,讨论了桩端形式对于其贯入力学机制的影响特征。同时,将双壁开口模型管桩用于分离沉桩阻力中“土塞阻力”,获得了开口管桩贯入过程中内管桩身轴力、桩内侧摩阻力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桩端形式不仅关系到桩端阻力的发挥,而且对桩侧摩阻力亦产生显著影响;随深度的增加,闭口桩桩身轴力不断减小,开口桩距离桩底远的桩身轴力递减的速率逐渐增大,接近桩顶处轴力基本为0;桩身单位侧摩阻力随深度持续增加,开口桩外管桩身单位侧摩阻力发挥程度小于闭口桩;在同一深度处,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桩身单位侧摩阻力不断减小,即“侧阻退化”现象,且随着贯入深度的增加,该位置处桩身单位侧摩阻力减小的越大,与已有关于静压沉桩贯入力学特性研究结论相符。  相似文献   

9.
PHC桩在印尼电力工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印尼北苏风港2 X 115 MW燃煤电站工程的桩基设计实例,基于场地岩土工程条件和电厂建筑物的特点,建议主厂房区域的建筑物和其它荷重较大地建筑物采用预应力高强混凝土管桩(PHC桩).根据PHC桩强度高、穿越土层的能力强等特点,提出了PHC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标准值计算方法及岩土的极限侧阻力和端阻力标准值的参考值,给出了PHC桩抗水平力及提高PHC基桩的水平承载力的措施和确定压桩力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为了研究静压桩在饱和黏土中的沉桩端阻力,利用球孔扩张理论推导出极限桩端阻力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室内模型试验测量出不同深度桩端阻力的数值.结果表明,静压沉桩过程中桩端阻力随着压桩深度先是呈快速增长,之后渐渐变缓且趋于平稳.极限桩端阻力的理论值是随着桩体半径呈二次曲线增长的,随着土体粘聚力的增大而增大,也随着内摩擦角的增大而变大.经对比分析可知,对于长桩采用本文理论方法所求得的极限端阻力计算值更贴近沉桩终止时的实测值.  相似文献   

11.
振动挤密砂石桩复合地基的应用已取得较好效果,但其上部常存在软弱土层或夹层、厚薄不一,直接影响了该方法的推广和效应。本文介绍采用换层振压密实或补偿基础的处理方法,并经工程实践,通过静载试验、标贯试验、静力触探等手段验证了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2.
针对利用现行规范公式计算PHC管桩的竖向极限承载力值存在结果偏低的问题,根据竖向静载荷文献资料,基于灰色理论GM(1,1)模型和Usher曲线模型预测单桩的极限承载力,并采用MATLAB软件实现预测模型算法.工程实例分析表明:灰色预测模型的预测精度与竖向静载试验数据级数选取、预测距离有密切关系;Usher曲线模型对桩极限承载力的预测精度大大高于灰色模型,此结果可为类似工程地质条件下PHC管桩单桩竖向极限承载力的预测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温州市江滨西路防洪堤结构型式采用PHC桩基框架结构,为合理确定桩基垂直承载力,通过静荷载试桩方法测定桩基极限承载力,并考虑一些影响桩基承载力的不利因素,对试验承载力进行合理折减,为工程设计和施工提供可靠的试验数据。  相似文献   

14.
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受弯承载力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预应力管桩PHC500AB(100)抗弯试验,研究管桩受弯作用下桩身裂缝出现、开展情况及变形特征,分析其承载能力及破坏特征.试验研究表明:预应力管桩PHC500AB(100)满足规范要求检验标准,具有较高的安全储备,但当桩身出现裂缝后截面刚度损失较大,对抗弯性能较为不利.  相似文献   

15.
为加深对PHC桩的认识和推广它的应用,基于3个场地中共11根现场试验PHC抗拔桩的实侧资料的优化拟合,对PHC桩的一些抗拔性状进行了研究。针对抗拔PHC桩的承载特性,选用了Weibull 数学模型描述PHC抗拔桩的上拔荷载-上拔位移曲线,对11根现场试验桩的拟合表明,Weibull 模型的拟合精度高,相关系数 为0.98877~0.99963,平均0.99782;该模型对抗拔PHC桩的拟合效果比指数模型、双曲线模型的都要好;基于该数学模型的PHC桩上拔荷载的计算值与实测值的误差一般为 ;基于Weibull 模型的拟合曲线,某两工程中PHC桩上拔荷载达到极限状态时的上拔位移量一般在5mm~17mm之间;基于Weibull 模型的拟合结果,对PHC桩抗拔荷载与抗压荷载、PHC桩与钢管桩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文选用的Weibull 数学模型针对抗拔PHC桩上拔荷载-上拔位移曲线的拟合是较为精确的和可靠的,PHC桩是一种较为优越的桩型。  相似文献   

16.
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地基承载力的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西北黄土代表性区域兰州、介休、阎良等地湿陷性黄土原状地基和强夯冲击碾压处理后地基进行的室内土工试验和原位测试,对载荷试验、旁压试验、静力触探、动力触探和标准贯入等试验在公路工程地基承载力评价时的可行性进行探讨,并对强夯和冲击碾压处理黄土地基的处理效果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湿陷性黄土地区公路工程地基承载力评价时,旁压试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取代浅层的载荷试验,并作为地基处理后承载力评价的主要测试方法;240 t.m强夯处理湿陷性黄土地基的有效加固深度为4 m,有效影响深度为5~6 m;冲击碾压的有效加固深度为0.5~1.0 m,有效影响深度为1~2 m.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静压钢板桩在成层地层中的沉桩性状及沉桩可能性,运用有限元软件ABAQUS, 采用显示动力学中耦合的欧拉−拉格朗日(Coupled Eulerian-Lagrangian, CEL)方法, 对静压钢板桩连续贯入不同土层的过程进行了有限元建模分析, 获得了沉桩阻力随贯入深度变化的曲线。再结合工程实例, 探讨了剪胀角的变化对模拟结果的影响, 并对沉桩完成后的桩周土体应力分布云图进行了分析。最后将模拟结果与工程现场实测数据进行对比, 分析了模拟值和工程实测值之间的差异。模拟研究结果可对成层地层钢板桩沉桩的可能性进行预测,为静压钢板桩的施工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