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虾蟹类脂类营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虾蟹类养殖产量逐年上升,发展趋势非常迅猛。特别是近年来,对虾的养殖在水产养殖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然而对虾蟹类营养需要和营养生理的基础研究工作明显滞后于养殖生产实践。随着虾蟹类精养、半精养模式增多,虾蟹类养殖越来越多地依靠人工配合饲料作为其营养来源。如何降低养殖对水体的污染,提高饲料的消化和吸收率,降低饲养成本,成为人们探求的主要问题。笔者综述了虾蟹类动物的脂类营养进展,以期为今后相关的研究提供参考,并为配合饲料的研制与开发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湛江东海岛3种不同养殖模式虾池弧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并对虾池水域环境的水温、盐度、DO、pH、叶绿素a、DOC、无机氮、无机磷、硅酸盐、细菌总数和弧菌数量变化进行了监测和评价。结果表明,调查的三个虾池的弧菌对万古霉素产生耐药性,高位新池和传统精养池的弧菌对利福平产生耐药性,对其他抗菌药尚未形成耐性,3个虾池的弧菌对恩诺沙星和氯霉素高度敏感,传统精养池和天然虾池的弧菌对复方新诺明、庆大霉素、TMP和环丙沙星高度敏感;在水平差异上,高位新池的弧菌比传统精养池和天然虾池对12种抗菌药更具耐药性,同时多重耐药菌株在高位新池中出现,可能与虾苗来源和配合饲料中添加了抗菌药物有关。水质监测结果表明,养殖过程中,虾池水域环境逐渐富营养化,无机氮和Chla超过富营养化阈值,细菌总数增加;两个精养池的水体富营养化程度高于天然虾池;调查期间的弧菌数量在对虾发病的感染剂量阈值范围之内,尚无弧菌病害发生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水产养殖业在近几年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养殖的品种已由一般品种向名特优品种过渡 ,养殖方式也由粗放向精养、半精养过渡 ,但养殖生产基本上仍然沿袭以往的静水、不排污的池塘养殖为主 ,养殖对象的活动、摄食、排泄都在同一池塘中进行。由于大多数为高密度单一品种养殖 ,切断了自然生态体系的食物链循环 ,养殖对象的残剩饲料、排泄物、死亡残体等大量有机物失去了被其他生物利用的机会 ,养殖水体自身污染日益严重 ;同时受到水体外源性污染的影响 ,养殖水域环境质量日益下降。这不仅直接危害养殖对象 ,而且也是疾病频繁发生的主要诱因…  相似文献   

4.
分析一种较低脂肪、以海水动物蛋白原料为主的饲料的营养成分,以之饲喂方斑东风螺(Babyloniaareolata)154 d,研究该饲料对方斑东风螺的养殖效果。结果表明,饲料营养成分(干物质)质量分数为氨基酸41.8%,总糖24.7%,多糖9.43%,粗脂肪4.8%。用此饲料养殖方斑东风螺,增重速率0.18±0.06 g/d,壳增长速率200±0.70μm/d,生长速率比用鲜鱼鱼肉饲料的对照组略快,但没有显著差别(p>0.05);养成螺(干物质)氨基酸质量分数为68.8%,总糖为12.52%,多糖为2.60%,单糖成分以葡萄糖和甘露糖为主,粗脂肪质量分数为2.74%。所养殖螺继续用该配合饲料养殖,次年通过营养加强后作为亲螺,产卵量1.8±0.6万粒,卵的孵化率96%,比用鲜鱼鱼肉饲料的对照组均有显著提高(0.01相似文献   

5.
对凡纳滨对虾几种常见养殖模式后期的浮游植物及理化因子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浮游植物的群落特征因养殖模式、养殖时间、不同的环境条件等原因变化很大,其群落组成由最少的11种到最多的28种不等;其优势种与次优势种中以蓝藻门、绿藻门、硅藻门为主,甲藻门、裸藻门偶有出现,主要优势种有小环藻、波吉卵囊藻、中肋骨条藻、颤藻、林氏藻、裸甲藻、胶球藻、小席藻、腔球藻等,浮游植物群落的生物多样性由高至低依次为高位池分级精养模式、海水土池粗养模式、低盐度养殖模式、咸淡水半精养模式、工厂化集约养殖模式、高位池集约养殖模式,多样性指数与优势度呈显著的负相关,而与均匀度呈显著的正相关。细胞密度485.9×104~35459.8×104L-1,在高密度精养模式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与无机氮、硫化氢含量的变化在早期呈负相关,在后期则几乎同步增长;在低密度养殖模式中,浮游植物的密度与无机氮、硫化氢含量的变化始终呈负相关。各养殖模式pH值的变化与浮游植物的密度呈正相关。综合分析表明,高密度养殖宜采用高位池分级精养模式,低密度养殖宜采用海水土池粗养模式。  相似文献   

6.
测定野生(捕自黄海)和工厂化养殖牙鲆(Paralichthys olivaceus)(饲以配合饲料)肌肉的一般营养成分和氨基酸含量,比较野生与养殖牙鲆肌肉营养成分差异。结果表明,野生牙鲆肌肉鲜样中粗脂肪含量低于养殖牙鲆,粗蛋白含量高于养殖牙鲆,粗蛋白、粗脂肪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者水分和灰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野生和养殖牙鲆肌肉鲜样中均测出18种氨基酸,但野生牙鲆氨基酸总量比养殖牙鲆高11.10%,鲜味氨基酸总量高12.97%;根据氨基酸评分(AAS),野生和养殖牙鲆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苏氨酸(Thr);根据化学评分(CS),野生和养殖牙鲆的第一限制性氨基酸均为蛋氨酸+胱氨酸(Met+Cys),而野生和养殖牙鲆的必需氨基酸指数(EAAI)分别为76.55、79.61。以配合饲料为食的养殖牙鲆营养品质与野生牙鲆相近。  相似文献   

7.
鲟鱼类个体大且生长较快,属高值名贵鱼类,富有养殖前景。我国鲟鱼类的主要养殖对象是史氏鲟和中华鲟。九十年代末我国在鲟类养殖研究方面已形成一套较为完整的技术措施,逐步趋向规模性生产。随着我国鲟类养殖业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仔稚鱼的成活率及研究其适口的最佳配合饲料无疑将成为今后鲟类养殖研究的主要课题。本文就近年我国鲟类养殖技术的主要研究结果综述如下。1 史氏鲟养殖技术研究现状1.1 史氏鲟的人工繁殖技术1.1.1 亲鱼暂养 史氏鲟养殖放流试验站在黑龙江勤得利农场江段用流剌网共捕亲鱼12尾,暂养于催产池。鱼…  相似文献   

8.
微量元素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常常被忽略。早期对微量元素研究的重点限于渗透压调节及毒性。微量元素可以说是目前鱼类营养研究需求当中最弱的一环,如Halver在1972年所编的《Fish Nutrition》一书就没有关于微量元素需求的章节。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1976年Nose首度系统地综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锌是目前微量元素在水产应用方面研究最多的一种。笔者就锌在水产动物养殖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研制水产动物配合饲料和提高养殖效益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外源性蜕皮激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 ,实验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 0 .1%、0 .2 %、0 .4 %的两种市售蜕壳素产品 ,制成 6种外源性脱壳素配合饲料 ,不添加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 ,试验在 2 6 0L玻璃钢循环水养殖系统中 ,每个剂量组设 3个重复 ,8周生长试验结果表明 :市售蜕壳素产品能有效地促进对虾生长 ,试验结束时 ,试验组虾体增重分别较对照组增加 16 .8%、7.5 2 %、5 .9%、11.4 %、2 9.0 7%、16 .5 3% ,但是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明显地提高 ,凡纳滨对虾对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较低。推算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最佳蜕皮酮添加量为 6 0mg/kg。  相似文献   

10.
微量元素对水产动物的影响常常被忽略。早期对微量元素研究的重点限于渗透压调节及毒性[1]。微量元素可以说是目前鱼类营养研究需求当中最弱的一环,如Halver在1972年所编的《Fish Nutrition》一书就没有关于微量元素需求的章节[2]。日本学者在上世纪70年代才开始这方面的研究。1976年Nose首度系统地综述这方面的研究成果[3]。锌是目前微量元素在水产应用方面研究最多的一种。笔者就锌在水产动物养殖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研制水产动物配合饲料和提高养殖效益提供参考资料。1锌的生物学作用锌是微量元素中生理功能最多的一种元素,…  相似文献   

11.
鱼类对植物提取液产生趋向行动(taxis或chemotaxis)属于生态生物化学的范围,这类研究具有广泛的科学和实践意义…。国内用动植物提取液或提取物研究过南方鲶幼鱼、鲤鲫鱼、草鱼鱼种、罗非鱼的摄食行为,国外用氨基酸作为诱食剂。丁[鱼岁](Tincatinca)是欧洲各国的重要淡水养殖经济鱼类之一,近几年引进我国,并广泛推广,该鱼为底栖鱼类,以植物残渣及水生昆虫为食。目前国内正在大力开发丁[鱼岁]人工配合饲料。为探讨配合饲料生产应用效果,有必要研究丁[鱼岁]的摄食行为。本课题初步研究了丁[鱼岁]对15种植物水提取液的趋向行为特点,为深入研究丁[鱼岁]的引诱物质和人工配合饲料积累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2.
鲻科鱼类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水域中分布较广,是水产养殖的重要对象。特别是鲻鱼(Mugilcephalus)适合于池塘混养,但混养对象一直是多年来养殖者关注的问题。近年来,随着我国海洋滩涂养虾业的发展,池塘养虾趋于精养和半精养,以提高单位面积的产量。由于盲目投放饵料,致使剩余饵料不断积累并腐烂,加上对虾自身的排泄物,池底因有机质腐败分解和耗氧而处于嫌气状态,同时底质中还产生还原物质,所有这些都将影响对虾的生长和发育[1]。而鲻鱼素有“清道夫”之称,它可以有效清除池底剩余的颗粒饵料及排泄物,并作为鲻鱼的补充饵料,这样既可改善池塘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与对比2014/2018年海州湾同种生物的营养级特征。【方法】根据2018年9月海州湾海洋牧场区渔业资源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计算主要生物的δ~(13)C、δ~(15)N值及营养级,运用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主要营养类群(Trophic Group, TG)。【结果】鱼类、虾蟹类、头足类和贝类,营养级范围分别为2.6~4.1、2.7~3.6、2.9~3.3和2.0~3.0。该海域的拖网渔获物可分为3大类群:TG1包括大多数生物类群,由鱼、虾、蟹类和头足类组成;TG2主要为高营养级消费者,包括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和四指马鲅Eleutheronema tetradactylu;TG3为初级消费者。【结论】2018年海州湾海洋牧场区域同种生物的营养级较2014年明显变高,但也有个别种类的营养级出现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4.
利用稳定同位素碳比率δ13C作为天然示踪物,对高位养殖池生态系统中人工饲料和天然饵料提供的能源物质对养殖凡纳滨对虾生长的贡献比率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虾体的δ13C值受食物δ13C值的影响,由于其摄食饵料的δ13C值逐渐减小,虾体的δ13C值也逐渐降低,逐渐接近于最后人工饲料的δ13C值,试验虾体的δ13C值由养殖开始时的-19.52‰±0.09‰变为实验结束时的-21.74‰±0.17‰;对虾的食性在10d左右时发生转变,34d左右时人工饲料和浮游动物对虾体的能量贡献基本相同,养殖结束时对虾生长能量的97.29%±0.98%来源于人工饲料。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外源性蜕皮激素对凡纳滨对虾生长和表观消化率的影响,实验时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0.1%、0.2%、0.4%的两种市售蜕壳素产品,制成6种外源性脱壳素配合饲料,不添加的基础饲料作为对照组,试验在260L玻璃钢循环水养殖系统中,每个剂量组设3个重复,8周生长试验结果表明:市售蜕壳素产品能有效地促进对虾生长,试验结束时,试验组虾体增重分别较对照组增加16.8%、7.52%、5.9%、11.4%、29.07%、16.53%,但是凡纳滨对虾对饲料粗蛋白的表观消化率没有明显地提高,凡纳滨对虾对脂肪的表观消化率较低。推算凡纳滨对虾饲料中最佳蜕皮酮添加量为60mg/kg。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益生菌制剂被广泛应用于水生动物的健康养殖中,因此,对水生动物微生态制剂的研制和机理性研究渐受关注。一方面,它利用有益菌改善养殖水体质量,为养殖动物提供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同时水体中的有益菌也能随水流进入水生动物的消化道中;另一方面,有益菌也常被用作饲料添加剂以促进动物对饲料的消化和利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报导广东及海南常见的褐藻23种,对其形态、分布、用途分别作了描述和介绍。指出海南省年产马尾藻可达18~20万担(干品),广东省可达20多万担(干品)。它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马尾藻精的主要原料,也是养殖鲍鱼的良好饲料。  相似文献   

18.
2016年4月23日至7月12日对地膜精养及普通土池模式下凡纳滨对虾池塘水体的主要理化因子进行跟踪监测,研究不同养殖模式对水质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2种养殖模式下池塘水体的p H和DO均随养殖时间的延长逐渐下降,地膜池与普通土池相比p H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0 d起地膜池DO含量高于土池(P<0.05);地膜池和土池的COD、氨氮、亚硝酸盐和磷酸盐的含量总体上均呈上升趋势,但土池亚硝酸盐含量在养殖后期(70~90 d)迅速下降。  相似文献   

19.
广东省藻类资源丰富,常见种类有80多种。本文主要报导的常见绿藻有25种,褐藻有22种,总共47种。其中产量较大,富有经济价值的绿藻有礁膜、石莼、裂叶石莼、浒苔和长松藻等:褐藻类产量大的有马尾藻科的种类,海南岛年产马尾藻可达18-20万担(干品)全省产量可达40多万担。它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马尾藻精的主要原料,也是的鲍鱼养殖的良好饲料,有的绿藻和褐藻也是江蓠养殖的主要敌害,因此,本文所报导的种类可供水产院校师生和水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20.
广东省藻类资源丰富,常见种类有80多种。本文主要报导的常见绿藻有25种,褐藻有22种,总共47种。其中产量较大,富有经济价值的绿藻有礁膜、石莼、裂叶石莼、浒苔和长松藻等;褐藻类产量大的有马尾藻科的种类.海南岛年产马尾藻可达18—20万担(干品),全省产量可达40多万担。它是提取褐藻胶、甘露醇、碘和马尾藻精的主要原料,也是鲍鱼养殖的良好饲料,有的绿藻椭藻也是江蓠养殖的主要敌害,因此,本文所报导的种类可供水产院校师生和水产工作者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