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提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构想最初是从海德格尔有关思想获得启示,使我们能够发现和重新学习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将实践存在论美学植根于马克思的与实践观结为一体的存在论根基之上.董学文等先生指责我们把马克思的实践论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这两个对立的思想体系畸形拼合,是把马克思主义海德格尔化了.本文引用大量资料证明这种指责是毫无根据的,指出董文在对海德格尔著作缺乏认真阅读的情况下,对其此在存在论作了许多曲解和误判,并以这种曲解为标准来批评实践存在论;具体论证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之间在突破传统本体论思维以及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客观存在着的理论联系,证明海氏此在的基础存在论向我们开启和凸显了马克思实践观本有的存在论维度,是我们走向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中介";进而辨析了海德格尔与马克思的存在论的原则区别,指出海德格尔存在论的主要缺陷与局限.  相似文献   

2.
论实践存在论美学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元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继承了蒋孔阳的实践创造论美学思想,充分肯定了叔本华、胡塞尔、海德格尔等人在超越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方面的功绩,并受马克思和海德格尔等人的启发,从存在论维度理解和阐释实践范畴,建构以实践存在论为基础的本体论美学,突破了传统认识论的束缚,用生成论取代现成论,超越了二元对立的认识论思维方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实践存在论美学观.与李泽厚等人的实践美学观相比,实践存在论美学观在对实践范畴的理解、人的个体性和自由性以及美学研究逻辑起点等问题上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实践美学,也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美学,具有重要的价值.董学文等人对实践存在论美学观进行政治化批评,否定实践存在论美学的唯物主义性质,是不符合实际情形的.  相似文献   

3.
存在论内在地包含着本体论和生成论两个方面,传统哲学关注的是本体论的方面,"奠基论"意义的存在论则把两个方面更好地结合了起来.根据表现形态及内在特征可以把存在论划分为"超越论存在论"、"实践生存论存在论"和"此在存在论" 三种可能的典型形态.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哲学与存在论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从厘定存在论的理论视野开始 ,认为“本体论”这个在学界受到普遍质疑的术语 ,可以在学说史上找到充分的根据 ,而且能够从中国传统哲学中获得一定的支持和辩护 ,因而这个术语可以保留 ,并在哲学形态和学科分支两种意义上被使用。作者以海德格尔的存在论为范例 ,阐明了“现代存在论”与“传统本体论”的根本区别 ,强调必须把作为一门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和对于这门学科所探讨的问题的某些具体的解答方式区分开来。文章认为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是通过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实现的 ,但马克思哲学并没有因此取消作为哲学分支学科的存在论。马克思哲学的存在论是关于自然存在、社会存在和人的存在相统一的理论 ,它着眼于存在方式去理解存在的意义。实践的观点和思维方式 ,是马克思哲学存在论的枢纽。  相似文献   

5.
物质本体论和精神本体论都是传统本体论,存在论的译名并非仅仅是名称的转换,而是哲学观念的根本变革,标明和提示着现代哲学与传统哲学的区别。实践论是存在论、认识论和价值论的统一。它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了科学与价值,实是和应是。马克思实践观的人文关怀和价值维度就是马克思的人本主义。马克思主义美学文艺学的哲学基础是实践存在论、社会(历史)认识论和实践人本主义三位一体的实践论。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辩证法:一种关系间性的思维方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作为马克思辩证法的思维方武,其实质是一种关系闻性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那里,"实践"意味着一种总体性的"关系间性",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和人与人的关系这两种关系的关系.马克思对许多问题的理解都打上了"关系间性"的烙印.伴随着关系间性的思维方式的建立,马克思对传统实体存在论进行了根本性颠覆,进而确立了一种关系存在论.  相似文献   

7.
对马克思关于实践与科学的关系有两种解读,即认识论解读和存在论解读.是否在哲学的逻辑基点上把"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是它们之间的原则区别.马克思从"现实的人"出发阐述了实践对科学的存在论关系,认为实践对于科学具有综合的意义,"历史境遇"、交往、工业、技术等在存在论上对于科学活动具有先在性,形成了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当代西方的"诠释学的现象学"既重视分析作为实体的科学实践,更强调将实践的观点作为理解科学的思维方式.在具体内容上和马克思的"实践论科学观"形成互补,同时也表征了马克思以实践的观点理解科学在哲学原则上的当代性.  相似文献   

8.
《东岳论丛》2017,(11):58-63
马克思的视域自始至终聚焦于现实的人之存在方式与意义上,其存在论是人学存在论。通过唯物史观和实践观的引入,马克思把人的存在问题从形而上的抽象问题变为形而下的现实问题,把理论问题变成一个实践问题,他的人学存在观具有鲜明的现实人道性、感性实践性、对象性关系的特征。这一革命性变革,使其完全超越了西方近代传统的抽象本体论及人学观,为当代中国实践美学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哲学基础和思维方式,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中,存在论研究是一个核心领域。依照时间顺序,马克思主义存在论研究大体产生了三种类型,分别为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和生存论。在现代西方哲学界,海德格尔创立的存在论实现了存在论传统的现代转向。但是,后期海德格尔为了避免形而上学的误解,放弃了存在论。在他之后,西方哲学界的存在论研究趋于停滞。对我国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而言,既然已经承认马克思的思想具有存在论维度,就需要将这方面的研究继续推进。我们要反思现有的三种研究方式,并在批判地分析海德格尔思想转向的基础上,阐明生存论研究方式向历史存在论研究方式的转向。  相似文献   

10.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本体论问题的讨论 ,始于重建教科书体系探索中的“物质本体论”与“实践本体论”之争 ,近来则有融入现代哲学范式的“存在论转向”和“生存本体论”之说。本文通过分析马克思对传统本体论哲学的批判 ,侧重剖析马克思的社会存在论与海德格尔的基础存在论之分歧 ,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意义主要不在于从近代认识论走向现代本体论 ,也不在于以一种新型的本体论体系取代了西方传统的本体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特质在于 :立足于当代社会实践 ,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条件和历史发展进程进行科学考察和反思批判 ,它是面向现实的批判精神和彻底改造社会的科学方法论  相似文献   

11.
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以实践对主客二分的形而上学传统的超越为历史参照,以马克思的整体学说为宏观背景,并以对"异化劳动"的个案分析为微观透析点,论证了马克思实践观内在地包含着存在论的维度,并指出这种存在论的内涵主要在于:实践是人的现实的、具体的、历史的生存在世方式;实践包含人类各种各样的活动形态,由物质生产实践、社会改革、伦理道德实践、精神实践等多层面、多维度的活动方式组成,可以视作广义上的人生实践;实践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交往的基本方式。  相似文献   

12.
实践观点所内蕴的哲学存在论意义是马克思辩证存在论建构的理论基石。但是,实践观点作为马克思哲学的研究范式在得到普遍认同的同时却陷入被庸俗化理解的境地,它作为马克思辩证存在论建构载体的合法性也遭到挑战。重新解析实践观点内含的"境遇性"和"共在性"的存在论意蕴及其固有的"历史性"的存在论视域,可以克服实践论研究范式的当代危机,重新确证马克思辩证存在论的真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马克思的哲学革命意味着一次哲学的新生,他在对哲学理论本质的彻底反思的前提下,通过理论批判、现实批判,提出实践批判原则,使哲学重新回归到生活世界本身的实践进程.这一回归,通过生活世界批判和现象学批判的联合,使"生活"和"实践"在存在论根基处获得了全新的内涵.马克思新世界观的内在精神--"实践精神"充分体现在他对生活世界本体论地位的澄明、对生活世界自身悖谬及异化的揭示及对生活世界自我批判的内在革命性的指证过程中.从一个全新的哲学路向--生存论路向,去理解马克思的生活实践观,有助于真正领会马克思在哲学史上所完成的革命性变革及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实践存在论美学并不是直接受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提出的,而是最初受海德格尔的启示,启发和促使我们重新学习和发现了由于种种原因长期被遮蔽的马克思实践观的存在论维度,在马克思存在论思想基础上提出的一种美学构想。虽然在马克思存在论思想的探索中,我们与某些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的观点有某些相近和相通之处,但是被董学文先生贴上西马化的标签是不妥当、不科学、也是不准确的。  相似文献   

15.
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及其存在论意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践概念在马克思哲学中处于核心和基础地位。不同于亚里士多德最初使用实践概念指人的政治生活,马克思把物质生产活动纳入实践范畴,并创造性地使之处于某种基础地位。马克思的实践概念蕴含感性、对象性、活动性三个密不可分的维度。理解马克思的实践概念,必须克服认识论意义上的单一解读,从存在论的意义上把握:实践是人化世界的根据和基础;是人类社会的前提、本质和动力,是人的本真存在的现实表现和确证。  相似文献   

16.
关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的争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体论被认为是哲学的重要内容.目前,对马克思哲学本体论存在相互抵牾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物质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本体论.学界对实践本体论又有不同理解,其中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主张以"实践"去理解人及其人与世界的关系,从而构成一种可称之为实践论的世界观.问题在于马克思哲学能否回避本体论?如果不能回避,那么实践观点思维方式确立之后的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什么?  相似文献   

17.
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掀起了一场存在论革命,实现了由认识论境域向感性本体论这一存在论新境域的转变。马克思对认识论的彻底批判是历史唯物主义成立的先决条件,而且马克思对知识的理解也彻底转向了存在论。这样,历史唯物主义消解了人类认识的思辨维度,知识的存在论性质由此被揭示为实践意识的观念形态。马克思还尝试建设一门真正的实证知识,它是人的科学与自然科学相同一的历史科学。  相似文献   

18.
马克思通过对黑格尔“抽象劳动”和费尔巴哈“感性直观”的扬弃,创造性地提出了“感性活动”的原则,从而引发了一场存在论本体论的变革。感性(活动)是在社会状态中的能动和受动的统一。这是马克思存在论本体论的核心内涵。马克思的存在论是以巨大的历史感为基础的,由此感性活动的存在论意蕴与历史性境遇便统一起来了。感性活动所蕴涵的人类解放之路也因巨大的历史感而不断彰显。  相似文献   

19.
目前,越来越多的学者认同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是一种"实践思维方式",但对此有着大相径庭的解释,主要有如下观点:一种观点把马克思哲学归结为"实践本体论";一种观点认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在于"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后者认为本体论思维模式并不能真正揭示出马克思哲学的实质,"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之后仍存有未尽问题:马克思哲学有无本体论,马克思哲学作为形而上学在何种意义上终结了"哲学"?  相似文献   

20.
学术界对于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有两种大相径庭的观点:其一,认为马克思哲学从根本上否定了传统本体论借以立论的那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进而提出了理解现实的人和人与现实生活世界关系的新的世界观,对此有“实践观点的思维方式”、“生存论转向”等观点;其二,认为本体论是一切哲学的根基与核心,马克思哲学并未超越“本体论”,而是开创了本体论的新视阈,对此有物质本体论、实践本体论、社会存在本体论等观点。就后者而言,对马克思哲学在何种意义上建立起自我本体论存在着相互抵牾的认识,部分学者认为仅把马克思哲学的实质或核心界定为实践还不够,实践是一个过程,马克思哲学本体论是实践过程本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