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指仅眼外肌受累,出现眼睑下垂,可伴斜视或复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痿证"、"睑废""视歧"等范畴.王新志教授以升陷汤加味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辨证分型治疗后天麻痹性斜视51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继援 《河北中医》2007,29(3):245-246
复视是后天麻痹性斜视的典型症状.中医学对其早有认识,<证治准绳·七窍门>称之为"神珠将反".根据不同症状,中医有不同的命名,如以眼位偏斜为主的,称"目偏视"或"神珠将反";以复视为主的,称"视一为二";合并上睑下垂,则称"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合并"睑废"证.  相似文献   

3.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指仅眼外肌受累,出现眼睑下垂,可伴斜视或复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痿证"、"睑废"视歧"等范畴.王新志教授以升陷汤加味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指仅眼外肌受累,出现眼睑下垂,可伴斜视或复视.根据其临床特点可归属于中医"痿证"、"睑废"视歧"等范畴.王新志教授以升陷汤加味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取得显著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上睑下垂和麻痹性斜视是眼科常见的眼病[1],上睑下垂中医眼科称谓"上胞下垂"和"睑废"。麻痹性斜视中医眼科称谓"风牵偏视"。《目经大成卷之二下睑废六十五》载:"此症视目内如常,自觉亦无恙,只上下左右两睑,日夜长闭而不能开,攀开而不眨,理有不解。尝见患者,一行一动,以手拈起  相似文献   

6.
正睑废属中医"痿证"范畴,对应西医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为重症肌无力的一种常见类型,病变始终仅限于眼外肌,表现为上睑下垂和复视~([1])。现代医学的治疗多采用抗胆碱酯酶类药物、激素类药物和免疫抑制剂等,虽有一定疗效,但疗效不稳定,不良反应较大,且停药后易  相似文献   

7.
中医没有重症肌无力这一病名。中医眼科书有“睑废”之证及《北史》有“睑垂覆目不得视”的记载,近似于眼肌型重症肌无力。邓医师根据脏象学说,以脾主肌肉、牌为后天之本,肾为先天之本,先天后天互相关联等理论治疗本病收到一定的效果。兹将眼肌型重症肌无力3例的资料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8.
眼肌麻痹是眼球运动障碍的一种常见眼病,在中医眼科文献中类似其症状的记载有《诸病源候论·目偏视》中:“目是五脏六腑之精华,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清代黄庭镜《目经大成·睑废》云:“此证视目内如常,只是上下左右二睑日夜常闭,攀开而不能眨”。这与提上睑肌麻痹症状相似。对眼肌麻痹的症状,中医有不同的命名,如以眼位偏斜为主的,称“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如以复视为主的,称“视一为二”;如合并上睑下垂,则称“目偏视”、“神珠将反”和“睑废”。现对我院眼科老中医庞赞襄治疗眼肌麻痹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9.
上胞下垂属中医"筋痿"范畴,病机为"筋纵""目纲"失司,从而造成"目不开"。本文主要报道了上胞下垂验案两则。案1青年男性患者,诊断为动眼神经麻痹性上睑下垂,辨为风痰阻络证,以自拟祛风通络汤结合针刺治疗;案2为小儿眼肌型重症肌无力,辨证为脾阳虚,患儿年幼,单用补中益气汤加减治疗。运用辨证论治思维治疗上胞下垂,针药结合,标本兼治,临床效佳。  相似文献   

10.
隔药饼灸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3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是指以眼肌受累为主的重症肌无力 ,临床表现为单侧或双侧眼睑下垂 ,可伴有复视、斜视等。与中医的“睑废”、“胞垂”相似 ,属“痿症”范畴。笔者自 1 996年以来采用补中益气丸作饼选穴治本病 30例 ,疗效满意 ,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30例病例全部经临床检查及新斯的明实验确诊为眼肌型重症肌无力。其中女性 2 0例 ,男性1 0例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60岁 ;病程最短 1个月 ,最长 2年 ;症状仅表现为眼睑下垂者 1 5例 ,伴复视者 8例 ,既伴有复视又伴有斜视者 7例。2 治疗方法  将补中益气丸平均分成两半 ,压成圆饼状 ,…  相似文献   

11.
麻痹性斜视是眼球运动受限一种比较常见的眼病,在中医眼科文献中有类似其症状的记载,如巢氏《诸病源候论·目偏视》说:“目是五脏六腑之精气,人脏腑虚而风邪入于目……睛不正则偏视。”《证治准绳·七窍门》中称为“神珠将反”,并将目珠偏斜严重,黑睛几乎不可见者称为“瞳神反背”。《圣济总录》中称其为“坠睛”。其特征是眼珠突然偏斜,转动受限,视一为二,视物成双。对于麻痹性斜视,根据不同的症状中医有不同的命名,如以眼位偏斜为主的称为“目偏视”或“神珠将反”;如以复视为主的称为“视一为二”;如合并上睑下垂则称为“目偏视”或“神…  相似文献   

12.
复视即视物双影,可由多种原因引起,如神经核、神经干或眼外肌等。常伴有眩晕、头痛或上睑下垂等症状。可为脑梗死、糖尿病、重症肌无力、眼肌麻痹等多种疾病发病及病情进展的一个症状。中医学称之为"视一为二"、"目视不能",属"目偏视"范畴,多由各种原因导致的气滞血瘀、经络不通所引起。《内经》载:"风者善行而数变。邪中于项,适逢其身之虚,病邪更能深入目系,目系急则目眩睛斜,睛斜则成视歧,视歧可见两物。"  相似文献   

13.
上睑下垂是指上胞不能自行提起,遮盖部分或全部瞳神而影响视物者.中医称为"目睑垂缓"、"睑废".有先天后天之分,可单眼或双眼发病.庞赞襄教授认为:本病为气虚不能上提,血虚不能养筋.先天稟赋不足,肝肾两虚,肌腠空疏,风邪客于胞睑,阻滞经络,气血不和;脾虚气弱,中气不足,筋肉失养,经筋弛缓,以致胞睑无力而下垂.  相似文献   

14.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以一或两侧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相当于中医文献所说的"睢目"、"侵风"(<诸病源候论>)或"睑废"(<目经大成>).此病为疑难病证,目前尚无一种特效治疗方法.笔者自1997年以来采用穴位隔姜灸的方法共治疗观察34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5.
熊婧玥  王季良 《光明中医》2016,(24):3620-3622
重症肌无力(MG)是乙酰胆碱受体抗体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及补体参与的,神经、肌肉接头处传递障碍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眼肌型重症肌无力(oMG)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轻型的MG。中医学称之为"上胞下垂""睑废",总属痿证范畴。临床表现为上睑抬举无力,或不能抬起,以致睑裂变窄,甚至遮盖部分或全部瞳仁,影响视力。西医治疗本病能较大缓解症状,但不良作用大,相比较而言,近年来针灸治疗本病效果显著,且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6.
上睑下垂,中医又称“雎目”、“侵风”、“胞垂”,严重者称“睑废”,临床上以上睑不能提起,遮盖部分或全部瞳孔而影响视力为特征。现代医学认为上睑下垂是由于提上睑的肌肉功能不全或丧失,以致上睑呈部分或全部下垂。上睑下垂根据眼肌运动障碍的机制,可分为神经源性、肌源性、腱膜性、机械性和假性上睑下垂等。肌源性上睑下垂为临床最为常见的上睑下垂,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西医治疗以服用抗胆碱酯酶药物及维生素类和激素治疗为主,有一定的疗效。但抗胆碱酯酶药物不宜长期单独应用。中医药结合治疗不但疗效显著,还可减少口服西药的剂量和用药时程,从而达到减少药物副作用和提高疗效的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7.
温针合梅花针治疗重症肌无力眼肌型36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重症肌无力眼肌型 ,临床表现为上眼睑下垂 ,属中医的目不开、睑废等范畴。 1997- 0 7~ 2 0 0 0 - 0 5,我们采用温针合梅花针治疗 36例 ,疗效满意 ,现总结如下。1 一般资料本组 36例 ,男 15例 ,女 2 1例 ;年龄最小 2 0岁 ,最大 62岁 ,平均 4 2 .6岁 ;病程最短 14日 ,最长 6个月 ,平均 52日 ;左眼 13例 ,右眼 16例 ,双眼 7例 ;其中上睑下垂遮盖整个瞳孔 ,如睡眠状者 11例 ,其余下垂程度为部分或不全遮盖瞳孔 ;伴有复视或视力不正常者 13例。全部病例经休息或用抗胆碱酯酶药后均症状减轻 ,符合重症肌无力诊断标准[1] 。2 治疗方法2 .1 温针…  相似文献   

18.
穴位隔姜灸治疗眼肌型重症肌无力34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朱韪 《北京中医》2004,23(4):239-240
眼肌型重症肌无力以一或两侧眼睑下垂、复视、眼球活动受限为主要表现 ,相当于中医文献所说的“睢目”、“侵风”(《诸病源候论》)或“睑废”(《目经大成》)。此病为疑难病证 ,目前尚无一种特效治疗方法。笔者自 1 997年以来采用穴位隔姜灸的方法共治疗观察 34例 ,取得了较为满  相似文献   

19.
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轻、中度重症肌无力6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焦少辉  吕新正 《河南中医》2006,26(11):69-70
重症肌无力(MG)属中医“痿证”范畴,是累及神经肌肉接头处突触后膜上乙酰胆碱受体的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有反复发作的倾向,轻者仅有上眼睑下垂,眼球转动不灵活,复视、斜视等眼肌受损症状,重者则有全身疲劳,动则乏力,咀嚼无力,吞咽困难,饮水反呛,甚至呼吸困难,危及生命。西医目  相似文献   

20.
麻痹性斜视的针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麻痹性斜视为眼科的疑难重症之一。本病多由于支配眼肌活动的神经受损而致。中医称为“风牵偏视”“风牵(口呙)僻”“视一为二”。其发病原囚极为复杂,常与外展神经炎、眼部周围外伤、脑血管痫、重症肌无力,突眼性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