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夹脊穴属经外奇穴。首见于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用灸法治疗霍乱诸急症,近代医家用于针刺。自第1颈椎起,第5腰椎止,每棘突旁开0.5寸,共计48穴。颈夹脊穴是第1颈椎至第1胸椎各棘突下旁开0.5寸的一组腧穴,位于督脉和足太阳膀胱经脉之间,左右共14穴,督脉为全身诸阳之会,统领一身之阳气,足太阳膀胱经为全身最长之经脉,属多血少气之经。针刺颈夹脊穴,可助督脉之阳气,调膀胱之血  相似文献   

2.
目的:为枕神经痛,特别是第三枕神经痛的诊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具标本上(男7具,女3具,共20侧),对第三枕神经的起止点、走形、分布和毗邻关系进行解剖学观测。结果:1)第三枕神经发出分支支配C2-3关节突关节,其与第四颈神经根后支相交通的概率是70%(14侧),其穿出头半棘肌的位置为枢椎棘突水平面旁开平均0.84mm处;2)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在头半棘肌表面相交通的概率是60%(12侧),在斜方肌表面相交通的概率是40%(8侧);3)第三枕神经分布在上项线以下,枢椎棘突水平面以上,头夹肌以内,项韧带以外。结论:第三枕神经与枕大神经、第四颈神经后支三者相互交通,所以诊断枕部痛时应该多加考虑第三枕神经痛。  相似文献   

3.
大椎(Da zhui) 归经 穴属督脉;交会穴之一,为手足三阳、督脉之会。 定位 第七颈椎棘突下方凹陷处。 取法 俯伏或正坐低头,在项后平肩处棘突最高者为第七颈椎,其下凹陷处是穴。  相似文献   

4.
夹脊穴属于经外奇穴,共有34个穴位,第1胸椎至第5腰椎各椎棘突下旁开0.5寸。临床上用于治疗相应部位和脏腑的病症。但并不包括颈椎棘突下旁开的穴位,根据临床报道和夹脊穴的定位方法,第3颈椎至第7颈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0.5寸,左右两边共10个穴位为颈夹脊穴。现将颈夹脊穴的临床应用综述如下。1治疗颈椎病1.1体针李有宏[1]治疗颈椎病69例,对照组用单纯针刺颈夹脊穴治疗,治疗组用定点拔伸旋转复位手法配合  相似文献   

5.
棘上韧带炎,亦称棘上韧带劳损,是临床上较常见的一种疾病,多因慢性劳损,如常时间埋头或弯腰工作引起,病变多发于胸椎,腰段则多见于中年以后.临床上患者多诉背部或腰部疼痛,并无明显外伤史.查体发现局部皮肤无红肿,但棘突和棘上韧带点疼痛且有局限压痛.患者有单个棘突发病,亦有相邻的2-3个棘突同时发病,可累及颈椎棘突(第七颈椎棘上韧带炎多见)、胸椎棘突和腰椎棘突,以胸椎棘突最多见,腰椎则次之,文章就我院2011年以来治疗31例棘上韧带炎情况作以下介绍.  相似文献   

6.
理脊通脉手法治疗颈源性疾病的理论推断与假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眭承志 《中医正骨》2005,17(2):24-25
理脊通脉手法是我们依据中国传统医学理论并结合现代医学包括颈椎的解剖学基础和发病机制而设计的外治方法,临床上治疗颈源性相关性疾病,获得较好临床疗效[1、2].理脊通脉手法之"脊"为夹脊穴,或脊柱;"脉"为督脉,或经脉;通过按揉→牵引→点穴→拿颈→理脊→按揉等序贯手法,对夹脊穴和督脉产生手法效应,从而调理脊柱病理状态,畅通经脉,以恢复其正常的生理顺应性,达到治疗颈源性疾病的目的.为进一步在科学的意义上阐明其治疗机理,保证临床和基础研究的方向性,现对其治疗机理进行相关理论推论如下.  相似文献   

7.
大椎穴位于第七颈椎棘突下,别名“百劳”,属督脉,是手足三阳经交会处,为督脉要穴之一。督脉为阳脉之海,《针灸大成》曰:“首为诸阳之会,百脉之宗……。”古籍记载,大椎穴有解表清热、调整阴阳、畅达气血的作用,因此临床上可以用其治疗很多疾病。取穴方法:于第七...  相似文献   

8.
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不同定位下腰段夹脊穴的解剖学特征,为临床进针角度和深度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用男性成人脊柱标本30具,按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及0.3寸3种取穴位置,垂直进针并固定于局部.层次解剖观测进针时所涉及的层次结构及毗邻的重要血管神经.结果:腰段夹脊穴区,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1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为(35.77±5.86)mm,针尖可触及关节突关节及其毗邻的骨纤维管、骨纤维孔,刺激穿行其中的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腰椎棘突下缘旁开0.5寸、0.3寸处直刺进针,针刺深度均为(32.89±4.79)mm,旁开0.5寸进针,针尖可触及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在近椎板骨膜横穿骶棘肌处,旁开0.3寸处进针,针体进入上位脊神经后内侧支的终末支及伴行血管由深层穿骶棘肌、胸腰筋膜裂隙浅出皮下处.结论:腰椎棘突下旁开.1寸、0.5寸和0.3寸处均有脊神经后内侧支及伴行血管分布,可将夹脊穴视为棘突下旁开0.3~1寸的穴区带.  相似文献   

9.
1取材赤医针为不锈钢粉针,直径09~1.omm,长约5~7cm。2选穴穴位位于背脊中线即督脉循行线上。瞩患者取端坐位,双手自然置于双腿上,头略低,两肩略向前倾。于两肩肿骨突出最高点作一连线,其所交之胸推棘突为第4穴。沿脊椎向下每一棘突为一穴,依此找出6、7、8穴。第7穴(  相似文献   

10.
寰枢关节扭伤和劳损足除外了寰枢关节部骨折、脱位、半脱位、畸形的关节损伤[1],寰枢关节错缝或并发滑膜嵌顿、关节囊和韧带充血水肿压迫高颈髓或椎动脉,是本病的基本病理表现[2,3].有椎基动脉供血不足、高颈髓轻度受压等神经症状,而不同于其它关节扭伤或劳损,亦容易被误诊为神经内科疾病.我们以按摩外劳宫穴和肩背部(第1至第7胸椎)足太阳膀胱经腧穴解除寰枢关节囊或韧带的痉挛、颈椎拔伸理筋整复的方法治疗寰枢关节扭伤和劳损100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夹脊穴临床运用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夹脊穴临床运用初探610081成都铁路分局区院针灸科杨英姿夹脊穴又名华佗夹脊,穴位于第一胸椎至第五腰椎各椎棘突下间旁开0.5寸,每穴都有相应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及其伴行的动脉和静脉丛分布。颈椎夹脊的应用也较普遍,故将颈夹脊穴也归属于夹脊穴。夹脊穴...  相似文献   

12.
大椎穴临床应用心得录031600山西省洪洞县中医院针灸科蔡晓刚大椎穴为督脉经第十四号穴,位居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别名百劳、上杼等,为督脉与手足三阳经之交会穴,由于其所在的特殊位置,既能治疗本经疾病,又能治疗相关经脉的病候,故在临床工作中...  相似文献   

13.
慢性棘上韧带损伤是导致腰背疼痛和活动功能障碍的一种病症,是临床常见病之一。棘上韧带是一条连接各棘突的坚强韧带,呈连续的细索状突起,上端起于第7颈椎棘突,下端止于骶正中嵴,为纵行的胶原纤维组成,棘上韧带可分为3层,深层纤维与棘突骨质密切相连,中层纤维连接2~3个棘突,浅层纤维超过了3~4个棘突,并与皮下相连。慢性棘上韧带损伤多为急性损伤迁延日久或因慢性劳损导致局部出现无菌性炎症,从而形成炎性粘连的一种病理过程。笔者从2006年3月至2008年8月共收治了30例慢性棘上韧带损伤的患者,采用针刺配合TDP及刺络拔罐治疗,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神门(手少阴心经) [文献依据]《甲乙经》:在掌后锐骨之端陷者中。 [体表定位]在掌后腕横纹尺侧端,当尺侧腕屈肌腱桡侧缘凹陷处。 [深度]直刺5分。 [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前臂内侧皮神经及尺神经掌支双重分布,其纤维均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针的尺侧有尺神经掌支。 3.针的尺侧有尺侧腕屈肌腱:该肌由尺神经支配,其纤维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神经组成。  相似文献   

15.
张伟  王臻  石小鹏 《陕西中医》2009,30(10):1433-1434
牵引按摩疗法是治疗颈椎病常用的有效疗法,是一个调整椎体内外平衡的过程,可解除颈部肌肉痉挛、增宽椎间隙,有利于外突组织的复位、减轻对神经根的压迫,同时可松解神经根与关节囊的粘连,缓解神经根所受刺激压迫,并改善或恢复钩椎关节与神经根以及椎体后关节等的解剖位置而达到治疗的目的颈部拔伸牵引可使椎间隙增宽,椎间孔扩大,改善或矫正颈椎小关节紊乱,调整椎间孔与周围血管的关系,有利于伸展黄韧带、后纵韧带,改变椎间与硬膜囊和脊髓的空间位置,改善脊柱颈段内平衡。棘突、棘上韧带、棘间韧带为颈椎后方韧带复合体,与附于其上的肌肉是维持颈椎静态稳定的主要因素,而以半棘肌为主的颈伸肌群是维持颈椎动态稳定的主要因素。而按摩手法通过对皮肤、深筋膜和肌肉韧带起止附着点的刺激.  相似文献   

16.
颈椎病是指颈椎骨质增生、颈椎项韧带钙化、颈椎间盘萎缩退化等改变,刺激或压迫颈部神经、脊髓、血管而产生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的综合征.中医称其为"痹症""痿症""项强""眩晕".目前,颈椎病临床分型主要包括颈型,神经根型,椎动脉型,脊髓型,交感型和混合型.其中以颈型、神经根型和椎动脉型颈椎病发病率最高,占全部颈椎病70%以上,而此三型颈椎病也是针灸治疗效果最为突出的[1].临床医师多采用颈夹脊穴治疗颈椎病,笔者通过针刺颈夹脊加颈痛穴治疗颈椎病,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颈椎病是由颈椎骨关节病变或(和)颈椎椎管内、外软组织病变引起的各种病症.颈型颈椎病在各型颈椎病中发病率最高,约占颈椎病的40%,是颈椎病的最初表现形式,又称为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属于椎体不稳引起的颈椎平衡失调及颈肌痉挛,刺激后纵韧带及两侧根袖处的神经末梢出现的颈部症状.临床多以颈项疼痛、颈部僵硬感、头颈活动障碍等为主要突出症状,可在横突、椎板、棘突间等软组织附近部位出现压痛点.西医治疗多采用药物和手术治疗[1-2].  相似文献   

18.
<正> 合谷(手阳明大肠经) [文献依据] 《甲乙经》:在手大指次指间。 [体表定位] 在手背第一、二掌骨之间,略近第二掌骨中点处。 [深度] 直刺8分。 [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桡神经添支分布,其纤维由第六到第八颈神经组成。 2.皮下组织:内有桡神经浅支及手背静脉网的桡侧部(是头静脉的起始部)。 3.第一骨间背侧肌:由尺神经深支支配,到该肌的神经纤维由第八颈神经和第一胸  相似文献   

19.
笔者采用针刺、牵引加运动疗法对 94例神经根型颈椎病进行了临床观察 ,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94例中男性 55例 ,女性 39例 ;年龄 2 5~ 72岁 ;病程 5个月~ 5年。临床病例均以神经根受累为主 ,临床表现多有后枕头皮疼痛 ,颈、肩与臂疼痛或上肢放射性麻木等症状。典型病人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压头试验均阳性。均经 X线摄片及 CT检查证实有不同程度的颈椎骨质增生、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椎间隙变窄、后纵韧带钙化等改变。治疗方法针刺以夹脊穴 (C4~ 7棘突旁开 0 .5寸 )为主穴 ,并根据经络走向在疼痛、麻木患侧配选曲池、肩、外关、天宗、后溪…  相似文献   

20.
采用小针刀在督脉、膀胱经、夹脊穴上治疗,松解挛缩机化的项韧带、环枕筋膜以及挛缩的斜方肌、头夹肌、颈夹肌等颈伸肌,矫治颈椎外软组织生物力学平衡失调,结合整复经筋推拿,纠正颈椎小关节、环枢关节、钩椎关节紊乱,促进颈椎内外生物力学平衡,达到治疗各型颈椎病的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