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以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和运动迟缓为主要症状,病理基础为中脑黑质-纹状体通路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变性和脑内Lewy小体(Lewy's body,LB)形成.当黑质纹状体DA能神经元丢失70%时出现典型的临床症状.PD的患病率为总人口的0.2%,55岁以上人口占1.4%,75岁以上人口占3.4%[1].  相似文献   

2.
细胞凋亡在帕金森病发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较常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病变主要累及黑质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其发病机制虽未明确,但普遍认为是多因素包括遗传、环境、毒物共同作用引起中脑黑质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退化,使通过黑质纹状体束作用于纹状体的递质多巴胺(DA)减少,导致纹状体内多巴胺  相似文献   

3.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慢性退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中脑黑质致密部(substantia nigra pars compacta,SNpc)多巴胺(dapamine,DA)能神经元选择性地调亡,使黑质--纹状体通路DA释放减少,从而导致基底节神经调节功能的紊乱,在临床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张力增高、运动迟缓和姿势不稳等一系列症状.目前PD的病因尚未清楚,一般认为是由遗传、年龄、环境、氧化应激、以及自由基的产生导致线粒体功能丧失,免疫异常、兴奋性氨基酸等多种因素所致的中脑黑质DA能神经元死亡.  相似文献   

4.
泛素-蛋白酶体系统与帕金森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inson's disease,PD)是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发病率为160/10万.帕金森病的病理特点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A)能神经元进行性地变性、脱失,残存的神经元内出现α-synuclein、Parkin、泛素等蛋白染色阳性的包含体(Lewy体).PD的病因及发病机制至今尚未明确,多数人认为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近来的研究发现,每一个已知的与家族性PD直接相关的基因突变都具有干扰泛素-蛋白酶体系统(ubiquitin-proteasome system,UPS)正常对蛋白降解的能力;同时,人们发现散发性PD患者黑质DA能细胞的蛋白酶体功能亦有异常.因此,人们已经开始将UPS作为不同的遗传性和散发性PD共同的发病因素[1].  相似文献   

5.
中缝背核与帕金森病关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秀明  高东明 《医学综述》2006,12(17):1061-1063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改变是由基底神经节中的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缺失和黑质-纹状体通路变性引起的,临床表现为静止性震颤、肌僵直和运动迟缓等症状。基底神经节作为锥体外系统中的运动调节中心,与许多核团之间存在着纤维联系。研究证实中缝背核(DRN)与基底神经节及PD的关系密切,现就DRN与基底神经节及PD的关系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6.
帕金森病(PD)是一种与衰老密切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由于黑质和纹状体的多巴胺能神经元功能减弱,而产生震颤、肌强直和运动减少等症状。健康人每10年就有约4%的多巴胺能神经元消亡,PD患者脑内近70%多巴胺能神经元被破坏。临床早期使用的多巴胺(DA)替代疗法,虽然疗效较  相似文献   

7.
冯建军  郭雄 《西部医学》2013,(10):1455-1457,1463
目的探讨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帕金森病(PD)模型大鼠神经形态学的影响,了解EGb时PD大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以6-OHDA部分损毁内侧前脑束的方法建立类似于人类PD早期的大鼠模型,通过Nissl染色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D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形态学的改变,并对尼氏体积分光密度(IOD)定量分析。结果GEb组尼氏染色下脑组织病理改变均较模型组轻。模型组尼氏体10D值低于正常组(P〈0.05);GEb组尼氏体10D值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SNc、VTA区T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染色变浅,形状不规则,DA残存神经元百分比明显降低。EGb组损伤侧SNc、VTA区TH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变深,形状规则,DA神经元残存数量明显升高。结论EGb能够抑制脑黑质DA能神经元的数量减少,减轻PD大鼠的神经元变性,对PD模型大鼠DA能神经元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以中脑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进行性退变为主要病理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tstem,CNS)变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理目前尚不清楚,主要病理变化是在黑质致密部等处DA能神经元严重缺失,残留神经元胞浆内出现嗜酸性包涵体,称路易小体(Lewy bodies,LBs),纹状体DA含量下降。PD是一个集遗传、环境、生理退化与病理损害等多因素造成的错综复杂、交互影响的一个改变过程。小胶质细胞(microglia,MI)是脑内重要的免疫细胞,有多项研究认为MI的激活及神经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PD神经变性的发病过程。同时有研究发现,抑制MI的激活或抗炎治疗可对DA神经元变性起到缓解作用。  相似文献   

9.
COX-2对帕金森病小鼠黑质内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师亮  张宇新  张作凤  陈浩 《医学争鸣》2006,27(18):1661-1664
目的:观察环氧合酶-2(COX-2)对帕金森病(PD)模型小鼠黑质内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损害作用.方法:采用Lau法制作PD小鼠模型,通过行为学观察,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蛋白印记法,观察PD小鼠模型的行为学表现,黑质致密部COX-2免疫反应阳性细胞,DA能神经元数量和腹侧中脑(包括VTA和SN)COX-2,酪氨酸羟化酶(TH)表达水平的变化,并观察给予COX-2抑制剂后对上述变化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小鼠相比,PD组小鼠出现PD典型的行为学表现,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和腹侧中脑TH含量分别下降约63%和77%.同时,黑质致密部COX-2阳性细胞和腹侧中脑COX-2含量有大幅升高.经COX-2抑制剂处理的PD小鼠行为表现较轻,黑质致密部DA能神经元和腹侧中脑TH含量仅下降约37%和41%.与单纯PD小鼠比较,黑质致密部COX-2阳性细胞和腹侧中脑COX-2含量明显下降.结论:COX-2对PD模型小鼠黑质内DA能神经元有毒性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纹状体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SDNF)在帕金森病 (PD)治疗方面的应用前景。【方法】建立 6 羟基多巴胺 (6 OHDA)诱导的大鼠“半”PD模型 ,进行早期一次性注射SDNF ,以及损伤两周后重复注射SDNF ,以观察SDNF对模型鼠的治疗作用。【结果】早期一次性注射SDNF能明显阻止中脑黑质多巴胺 (DA)神经元数量的减少。而损伤两周后重复注射SDNF ,虽不再能改变DA神经元的数量 ,但能降低模型鼠由阿朴吗啡 (APO)诱导的旋转 ,以及增加损伤侧纹状体内DA含量和降低HVA(高香草酸 ) /DA值。【结论】SDNF对 6 OHDA诱导的中脑DA神经元的变性有阻止作用 ,同时对残留DA神经元的功能有增强作用。  相似文献   

11.
帕金森病(Parkinson 's disease,PD)是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退行性疾病。近年来,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PD的发病率具有明显的性别差异。虽然其原因尚不清楚,但雌激素水平及其受体表达与黑质纹状体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退行性变密切相关。雌激素可在垂体、下丘脑、中脑边缘系统和黑质-纹状体等水平影响DA能神经递质系统的功能。  相似文献   

12.
帕金森病(Parkinson’sdisease,PD)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病理基础是中脑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慢性进行性退变、坏死,从而导致纹状体递质系统功能紊乱,以及皮质-基底节-丘脑-皮质环路的异常活动。目前临床上药物治疗以纠正递质代谢紊乱为主,手术治疗则旨在改变神经环路的异常活动。这些治疗措施虽然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的症状,但由于不能阻止DA能神经元的进行性丢失,因而无法控制疾病的进行性发展。为此,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开展了不少针对DA能神经元的神经保护治疗方面的研究,其中神经营养因子被认为具有较好的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文波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4):392-393,401
<正>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慢性进行性神经系统的退行性疾病,常见于中老年人群。其主要病理基础为黑质致密部多巴胺(dopa-mine,DA)神经元变性缺失,DA与乙酰胆碱平衡失调,纹状体内DA大量减少。典型临床症状为静止  相似文献   

14.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 PD)是发病率仅次于阿尔兹海默症的一类神经退行性疾病,其基本病理特征是黑质致密区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伴胞浆内嗜酸性包涵体即Lewy小体形成,导致尾状核、壳核中DA含量减少及黑质纹状体通路破坏。迄今为止,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退变的原因仍不十分清楚。目前与家族性PD有关的基因位点已经发现了13个,其中鉴定并报道有突变的有6个:α-SYN(PARK1/4)、Parkin(PARK2)、UCHL1(PARK5)、PINK1(PARK6)、DJ-1(PARK7)和LRRK2(PARK8)。果蝇因其遗传学上的优势而被广泛地应用于人类疾病的研究。果蝇神经系统DA的合成与人类类似,同时果蝇的DA系统也参与了运动控制,因此,目前普遍认为,果蝇DA神经元的死亡导致运动功能障碍与PD发病的情况具有可比性。果蝇含有Parkin,PINK1、DJ-1和LRRK2等PD发病相关基因的同源基因,因此它是一种非常重要的PD模型。文中综述了目前以果蝇模型为主要方法研究PD发病机制的最新进展。  相似文献   

15.
中医药治疗帕金森病作用机制研究概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帕金森病(PD)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以选择性中脑多巴胺(DA)能神经元丧失,纹状体DA含量显著减少以及黑质和蓝斑存在Lewy小体为其病理诊断特点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震颤、肌强直、运动减少、姿势调节障碍等,是中老年人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人类社会的逐步老龄化,PD的发病率逐年增加,目前现代医学药物治疗只会使症状减轻,而不能有效延缓疾病进程,国内外开展的手术等治疗PD的方法仍处于探索阶段.通过开展中医药治疗PD作用机制的研究,深化了中医对本病病因病机的认识,在减轻疾病症状、延缓疾病的进程、避免现代医学药物长期治疗后的不良反应方面可能起到重要作用.近年来,在中医药治疗机制方面进行的大量研究和探讨,为PD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利用大鼠脑室内注射低剂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10μg)诱导全脑炎症,长时间观察大鼠行为学、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激活及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的变化,研究小胶质细胞激活与DA能神经元损害的关系,探讨炎症在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50只雄性SD大鼠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和10 μg LPS组.大鼠右侧脑室内注射生理盐水或10 μgLPS,术后不同时间观察大鼠行为学改变,免疫组化方法观察大鼠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激活情况及酪氨酸羟化酶( tyrosine hydroxylase,TH)阳性神经元的变化.Fluoro-Jade B(FJB)染色检测大鼠黑质部位神经元变性情况.结果 ①注射后4周至36周两组大鼠平均运动速度相近.注射后40周时10μg LPS组大鼠平均运动速度比生理盐水对照组降低24.6% (P>0.05).②注射后24周和40周,10 μg LPS组大鼠黑质部位可见明显激活的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生理盐水对照组未见明显激活的OX-42阳性小胶质细胞.两组大鼠黑质部位均未发现OX-6阳性小胶质细胞.③注射后24周和40周,10 μg LPS组大鼠黑质部位TH阳性神经元数目比生理盐水对照组分别减少了24.2% (t=4.803,P<0.01)和27.6% (t=3.212,P<0.01).④两组大鼠黑质部均未见FJB阳性染色神经元.结论 低剂量LPS脑室内注射可造成大鼠黑质部位小胶质细胞长期慢性激活及DA能神经元慢性损害.LPS诱导的全脑炎症在短时间内不会引起黑质DA能神经元变性坏死.脑室内注射10μg LPS模型能很好模拟DA能神经元慢性变性的特点,是研究PD的较好模型.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银杏叶提取物(EGb)对帕金森病(PD)大鼠多巴胺(DA)能神经元的作用。方法以6-OHDA部分损毁内侧前脑束的方法建立类似于人类PD早期的大鼠模型,通过电生理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PD大鼠黑质DA能神经元电活动和形态学的改变,以及EGb对其的影响。结果 PD组SNc、VTA区TH阳性细胞数明显减少,染色变浅,形状不规则,DA残存神经元百分比明显降低;给予EGb后,随剂量增加损伤侧SNc、VTA区TH阳性细胞数增加,染色变深,形状规则,DA神经元残存数量明显升高,以高剂量组升高最为明显。PD组大鼠神经元放电频率显著高于对照组,低剂量治疗组和高剂量治疗组放电频率虽低于PD组,但均无统计学差异。4组大鼠的DA神经元放电形式均表现为规则放电、爆发式放电和不规则放电3种,其中PD大鼠爆发式放电比率高于正常组,治疗组大鼠爆发式放电比率低于PD组,与正常组接近。结论 PD状态下,SNc的DA神经元电活动增强;EGb能够减少PD大鼠SNc DA神经元的丢失,部分抑制PD大鼠的电活动,对PD大鼠DA神经元具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一种多发于中老年人的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其主要病理是黑质多巴胺(dopamine,DA)能神经元进行性变性缺失[1],神经细胞白噬与帕金森病的相关性研究成为近年来的热点,自噬溶酶体途径(autophagylysosome pathway,ALP)在帕金森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神经生物学的快速发展,急、慢性PD模型的成功建立[2-3]以及高等真核细胞生物自噬检测指南的制定[4],使得进一步探讨自噬与PD之间的关系成为可能.现就其研究进展作如下综述.  相似文献   

19.
叶红星  刘伟国 《浙江医学》2004,26(9):719-720,F003
帕金森病是常见的神经组织变性疾病,以中脑黑质多巴胺(DA)神经元变性坏死和脑内出现Lewy小体为主要病理特点.迄今为止,帕金森病的治疗仍以左旋多巴(L-dopa)替代疗法为主,而长期使用L-dopa常引起运动和精神障碍,与帕金森病本身一样有害,且无证据支持L-dopa治疗能阻止DA神经元的变性.  相似文献   

20.
兴奋性氨基酸与帕金森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帕金森病(Parkinson′s disease,PD)是老年人常见的、以黑质-纹状体系统多巴胺(dopamine,DA)功能不足为主要特征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多巴胺能神经元变性是引起症状的主要原因,但纹状体和黑质内DA的缺失不是PD的唯一发病基础,脑内其他神经递质也参与了发病过程.近来的研究表明,兴奋性氨基酸(excitatory amino acid,EAA)及其受体介导的兴奋性毒性在PD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1,2].对EAA进行深入广泛的研究,将有助于PD病因、病机的阐明及预防、治疗药物的研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