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利用镇痛泵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采用硬膜外腔麻醉,将导管连接于镇痛泵上,连续给予小剂量低浓度的麻醉药物对50例初产妇进行分娩镇痛,同时与50例未加任何干预的初产妇(对照组)进行比较,重点比较两者在产程中的疼痛程度,对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有否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结果:分娩镇痛组在产程中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减轻,产程明显缩短。两组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亦未增加阴道分娩助产率。结论:利用镇痛泵进行分娩镇痛,产妇可自如活动,副反应少,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婴儿情况无不良反应,又可明显缩短产程,可广泛应用于产科临床。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利用镇痛泵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采用硬膜外腔麻醉,将导管连接于镇痛泵上,连续给予小剂 量低浓度的麻醉药物对50例初产妇进行分娩镇痛,同时与50例未加任何干预的初产妇(对照组)进行比较,重点比较两者在产程 中的疼痛程度,对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有否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结果:分娩镇痛组在产程中的疼痛程 度比对照组明显减轻,产程明显缩短。两组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亦未增加 阴道分娩助产率。结论:利用镇痛泵进行分娩镇痛,产妇可自如活动,副反应少,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婴儿情况无不良反 应,又可明显缩短产程,可广泛应用于产科临床。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利用镇痛泵进行分娩镇痛的效果.方法采用硬膜外腔麻醉,将导管连接于镇痛泵上,连续给予小剂量低浓度的麻醉药物对50例初产妇进行分娩镇痛,同时与50例未加任何干预的初产妇(对照组)进行比较,重点比较两者在产程中的疼痛程度,对产程、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有否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评分的影响.结果分娩镇痛组在产程中的疼痛程度比对照组明显减轻,产程明显缩短.两组的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评分相比,差异不显著,亦未增加阴道分娩助产率.结论利用镇痛泵进行分娩镇痛,产妇可自如活动,副反应少,对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及婴儿情况无不良反应,又可明显缩短产程,可广泛应用于产科临床.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在分娩镇痛中对产程及分娩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126例足月初产妇,根据自愿镇痛原则,分为观察组76例,对照组50例,观察组使用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对照组无使用麻醉,对比产妇自觉疼痛反应和产程及产后2h出血量、分娩方式及胎儿宫内窘迫情况。结果观察组镇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在三个产程和产后2h出血量相比差异不大(p>0.05);观察组顺产例数比例多于对照组,产钳分娩和剖宫产例数比例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胎儿窘迫情况比较差异不大(p>0.05)。结论使用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能够减低产妇分娩时的疼痛,且产程和产后2h出血量与正常分娩差异不大,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瘢痕子宫阴道分娩硬膜外阻滞分娩镇痛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分析我院瘢痕子宫再次阴道分娩共80例,其中硬膜外分娩镇痛的瘢痕子宫孕妇35例为实验组,未镇痛瘢痕子宫孕妇45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孕妇产程时间、产时出血量、产钳助产、剖宫产的差异。结果实验组第一产程时间较对照组短;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时间无差异;产时出血比较无差异,实验组较对照组产钳助产率低。结论严格瘢痕子宫阴道分娩指征,有阴道分娩条件者实施分娩镇痛不增加子宫破裂、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有利于缩短第一产程,降低剖宫产及产钳助产率。  相似文献   

6.
马俊 《现代保健》2011,(32):26-27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与芬太尼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无痛分娩的效果及对母婴状况的影响。方法将要求阴道分娩且无产科禁忌证的初产妇192例分为两组,其中做无痛分娩而无麻醉禁忌证的产妇96例,用0.125%罗哌卡因与2μg/ml芬太尼混合液做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I组)与拒绝分娩镇痛的产妇96例(Ⅱ组)进行比较,观察镇痛效果,胎心情况,不良反应,分娩方式,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分娩镇痛效果好,未见明显不良反应,显著降低了剖宫产率,但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情况与Ⅱ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罗哌卡因与芬太尼持续硬膜外自控镇痛用于无痛分娩镇痛效果确切,母婴健康状况未受影响。  相似文献   

7.
李耿章 《药物与人》2014,(12):64-64
目的:探讨自控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对产程及胎儿的影响效果.方法:将我科收治的126例初产妇,按照产妇的意愿,将其分为2组,即:实施自控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组(简称观察组)-72例,以及未使用自控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组(简称对照组)-54例.观察并记录两组产妇的分娩时间、疼痛评分、顺产以及产后2h出血量以及新生儿Apgra评分.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产妇的第二产程增加明显,疼痛评分降低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t=2.64,2.38;P〈0.05);且观察组产妇的顺产率增加明显,差异具统计学意义(x2 =6.84;P〈0.05).结论:自控硬膜外麻醉镇痛分娩技术,可有效提高产妇的顺产率,虽可延长第二产程,但对于产妇、新生儿的健康无影响,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分娩镇痛方法的疗效和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300例产妇随机分为两组。硬膜外自控性分娩镇痛组(PCA)150例,笑气吸入组150例。观察比效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等。结果两组均有镇痛作用。PCA组镇痛作用强于笑气组(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硬膜外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确切,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9.
宁丰  周霓  韦凤莲  林红  黄桂凤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32):5093-5096
目的:研究在产程潜伏期及活跃期实施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分娩镇痛对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缩宫素使用情况、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择2 000例初产妇,根据实施分娩镇痛时宫口扩张情况分为潜伏期组(A组)1 000例,活跃期组(B组)1 000例。另选未行分娩镇痛的初产妇1 000例为对照组(C组)。比较三组产妇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缩宫素使用情况、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结果:A组和B组剖宫产率比C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缩宫素使用比C组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在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指征前3位A组依次为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停滞、胎儿窘迫;B组依次为第二产程停滞、活跃期停滞、胎儿窘迫;C组依次为胎儿窘迫、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停滞。C组因胎儿窘迫改行剖宫产的比例明显高于A组和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和B组因活跃期停滞、第二产程停滞改行剖宫产的比例明显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在潜伏期或活跃期实施分娩镇痛均不影响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实施分娩镇痛能降低剖宫产率,但会增加缩宫素的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笑气吸入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母婴的影响。方法 采取罗哌卡因、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麻醉对30例产妇进行分娩镇痛,作为观察组(间称PCEA组);笑气吸入对30例产妇进行分娩镇痛,作为笑气吸入观察组;对未使用分娩镇痛药物进入产程的3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3组产痛情况、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等情况。结果 3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笑气吸入组和PCEA组镇痛总有效率分别为76.7%和93.3%,总缓解率均为100%,而对照组仅为3.3%。结论 PCEA、笑气吸入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但笑气吸入镇痛作用不很完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分娩镇痛对产程及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回顾性分析284例足月、阴道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按是否行分娩镇痛分为镇痛组157例和非镇痛组127例,观察两组产妇催产素使用,第一产程、第二产程、第三产程、总产程时间,镇痛效果,产后出血量及对胎儿和新生儿的影响.结果 镇痛组与非镇痛组第一产程时间、总产程时间、催产素使用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93.7±194.8)min比(334.4±174.6)min、(554.7±235.2)min比(383.9±204.6)min、100.0%(157/157)比44.9%(57/127),P<0.05].镇痛组镇痛效果好于非镇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产钳助产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产妇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硬膜外分娩镇痛不影响妊娠结局,但可能会延长产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麻醉分娩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350例足月头位单胎、自愿接受分娩镇痛的初产妇作为观察组,采用盐酸罗哌卡因与芬太尼行连续硬膜外腔麻醉分娩镇痛,选择同期条件相同、已临产、无镇痛的350例初产妇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的镇痛效果、产程、分娩方式及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的镇痛效果、产妇产程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胎儿宫内窘迫率、新生儿窒息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分娩镇痛可有效缓解产痛,缩短产程,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胎儿脐带绕颈与胎儿宫内窘迫及新生儿窒息的关系,探讨胎儿脐带绕颈产妇的恰当分娩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6月本院122例胎儿脐带绕颈产妇(脐带绕颈组)的妊娠结局,并与同期分娩的240例无脐带绕颈的产妇(对照组)比较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新生儿窒息率、产钳助产率及剖宫产率。结果:脐带绕颈组产妇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产钳助产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的新生儿窒息率、剖宫产率比较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脐带绕颈的胎儿在产程中易发生胎儿宫内窘迫,加强产程观察和胎心监护能有效地降低新生儿窒息率,并应根据产程进展采取适当的分娩方式,而不能以脐带绕颈作为剖宫产的单一指征。  相似文献   

14.
宁宁 《医疗装备》2023,(2):77-79
目的 探讨自控式硬膜外分娩镇痛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天津市蓟州区人民医院妇产科收治的92名足月待分娩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产妇分为对照组与试验组,各46名。两组均行自然分娩,对照组不给予麻醉镇痛,试验组给予自控式硬膜外分娩镇痛,比较两组分娩方式、新生儿Apgar评分、镇痛效果、产程时间、产后出血量。结果 试验组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中转剖宫产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新生儿Apgar评分≤7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镇痛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第一产程活跃期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两组第二、三产程时间及产后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控式硬膜外分娩镇痛在自然分娩产妇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快速有效地减轻产妇分娩疼痛,缩短其产程时间,且对新生儿无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分娩球联合自控式硬膜外分娩镇痛对初产妇NRS评分、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7月在该院分娩的196例初产妇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98例。对照组采用硬膜外自控镇痛,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分娩球镇痛。比较两组产妇镇痛前、镇痛10 min和30 min后NRS评分,临产时胎方位衔接情况,生产方式,产程,产妇失血量及新生儿出生1 min、5 min Apgar评分。结果观察组产妇镇痛10 min及30 min后的NRS疼痛评分、剖宫产率、产钳助产率、第一产程及总产程均低于对照组,枕前位、枕横位衔接率、自然分娩率及出生后5 min Apgar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 05)。两组产妇镇痛前的NRS评分、分娩过程失血量及新生儿出生1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 05)。结论在自控式硬膜外镇痛的基础上联合分娩球镇痛可有效降低初产妇的NRS评分、提高新生儿Apgar评分,而对出血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6.
罗哌卡因硬膜外镇痛半卧位分娩的临床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0.1%罗哌卡因复合2μg/m l芬太尼硬膜外镇痛半卧位分娩的临床效果及对母婴的影响。方法:将足月单胎头位初产妇140例分成3组:A组40例用0.1%罗哌卡因复合2μg/m l芬太尼硬膜外阻滞麻醉分娩镇痛;B组50例。A、B两组均于宫口开大8 cm时上AD-980型产床,将产床倾斜角度调整为36.5°,背板角度以产妇卧姿舒适为宜。C组50例,采取传统的自然分娩方式。观察3组的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情况。结果:3组的活跃期及第二产程时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分娩方式、产后出血、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镇痛半卧位分娩效果可靠,对母婴无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7.
铁梅 《药物与人》2014,(12):151-151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腰麻及硬膜外麻醉(CSEA)减轻或消除产痛以及对产程、胎儿、分娩方式的影响.方法:选择80例无产科、麻醉禁忌证的初产妇(观察组),在宫口开大2-3cm 时,给予联合腰麻及硬膜外麻醉,并与同期条件相似、未给予任何镇痛方法的80例初产妇进行对照(对照组).比较两组产痛程度、产程进展速度、分娩方式及对胎儿的影响.结果:观察组镇痛有效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观察组活跃期较对照组缩短,宫颈扩张速度加快、剖宫产率下降,经阴道助产分娩率增高(P〈0.05).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产后出血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CSEA 应用于产科,可达到分娩镇痛、加速产程、降低剖宫产率的作用,且对胎儿无不良影响,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麻醉在分娩镇痛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蛛网膜下腔、硬膜外腔联合麻醉(CSEA)应用于分娩镇痛的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06年3~6月在我院分娩的106例单胎、头位、足月初产妇,其中56例接受分娩镇痛,另50例为对照组。[结果]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联合麻醉组镇痛效果非常满意,可使第1产程缩短,第2产程、产钳助产率、剖宫产率、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及羊水性状与对照组类似。[结论]蛛网膜下腔和硬膜外腔联合麻醉用于分娩镇痛效果好,可缩短第一产程,对产妇及胎儿无不良影响,适合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产程和母婴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间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的75名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并设为观察组,另选75名未采用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的初产妇设为对照组,对两组产妇的产程及母婴结局进行分析对比。结果观察组产妇的总产程为(7.4±5) h,活跃期宫口扩展速度为(2.6±3.4) cm/h,胎头下降速度为(1.5±0.4) cm/h,12例发生胎儿窘迫,6例新生儿窒息,3例下肢麻木或疼痛;对照组产妇的总产程为(11.5±5) h,活跃期宫口扩展速度为(1.5±0.9) cm/h,胎头下降速度为(0.7±0.5) cm/h,23例胎儿窘迫,14例新生儿窒息,16例下肢麻木或疼痛。观察组各项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数据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硬膜外阻滞麻醉镇痛对产科产妇分娩方式有着很大的影响,能有效缩短产程,并减少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及下肢麻木或疼痛的发生率,值得在临床应用上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指导硬膜外镇痛初产妇采取不同时机用力对母婴结局的影响,以规范对硬膜外镇痛产妇第二产程的科学管理.方法 行硬膜外镇痛分娩的初产妇200例随机分为立即用力组(immediate pushing,IP组)和延迟用力组(delayed pushing,DP组);IP组产妇在宫口开全后按常规立即指导用力,DP组产妇在宫口开全1小时后开始指导用力,比较两组的母婴结局.结果 IP组产妇自然分娩率和产后满意度均低于DP组,但IP组产钳助娩率、第二产程时间、用力屏气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疲乏程度、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均高于DP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产妇剖宫产率、第一产程时间、会阴损伤率、胎心减速比例、胎儿出生1min时Apgar评分>7的比例、脐动脉血PH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硬膜外镇痛初产妇采取延迟用力可缩短第二产程时间,增加阴道分娩率,减轻产妇的疲乏程度和产后尿潴留发生率,增加产后满意度,且对新生儿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