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条纹斑竹鲨染色体的核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PHA结合秋水仙素活体注射,取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脾脏经低渗处理,空气干燥制片法制作染色体标本,对染色体进行Giemsa染色,完成条纹斑竹鲨染色体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的染色体组由20对中部着丝粒染色体、12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5对亚端部着丝粒染色体和14对端部着丝粒染色体构成,染色体核型公式为:2n=102=28t 10st 24sm 40m,染色体臂数NF=166,其中1对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带有明显的次缢痕.与其他软骨鱼类相似,条纹斑竹鲨同样具有数目众多的染色体二倍体数,但以中部着丝粒和亚中部着丝粒染色体为主.  相似文献   

2.
马氏珍珠贝肉营养成分分析及评价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对马氏珍珠贝肉进行较全面的营养成分分析,马氏珍珠贝肉的蛋白质为81.2%(DW),氨基酸的评分为84分;并富含牛磺酸、高度不饱和脂肪酸、维生素和钙、磷、锌、铁、锰等多种人体必需的无机盐及微量元素。其中牛磺酸含量为2320mg/100g(DW);脂肪酸含量占脂肪总量的67.5%以上,尤其是多不饱和脂肪酸C205(EPA)和C226(DHA)的含量丰富,分别为12.6%和22.1%。结果表明,马氏珍珠贝肉是一种高蛋白、低脂肪,营养价值丰富的海产品。  相似文献   

3.
中国南部沿海条纹斑竹鲨遗传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随机引物扩增多态性DNA(RAPD)技术分析了中国南部沿海闽东(MD)、闽南(MN)、粤西(YX)3个条纹斑竹鲨地理群体遗传多样性和遗传结构.结果表明,34个随机引物在这3个群体中共检测出316个位点,各群体检测出的位点数分别为308、308、303,其中多态位点数分别为49、52、42,多态位点比例分别为15.90%、16.88%、13.86%.3个群体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分别为0.099 8、0.105 5、0.093 6;表明条纹斑竹鲨群体的遗传多样性水平较低.遗传距离和UPGMA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条纹斑竹鲨的基因交流模式属于沿海岸线的距离隔离模式,遗传差异大小与地理距离远近相关.进行分子方差分析(AMOVA)得到遗传变异固定指数(FST=0.044 04,p<0.05),显示大部分变异(95.60%)发生在群体内部,群体间变异较小(4.40%).  相似文献   

4.
根据2014—2016年福建厦门湾海域(118°E~118.4°E,24.4°N~24.6°N)渔业资源监测调查资料,对采集到的384尾条纹斑竹鲨(Chiloscyllium plagiosum Bennett,1830)测量其全长、体重等生长参数,利用ELEFAN技术和Pauly经验公式对厦门湾条纹斑竹鲨的全长-体重关系、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和死亡参数等生物学特征进行计算。结果表明:2014—2016年厦门湾水域条纹斑竹鲨,平均全长为318 mm,优势全长组为250~300 mm(占比为28.0%);平均体重179 g,其中占比最高(17.4%)的体重组为40~60 g;条纹斑竹鲨全长-体重之间的关系式为W=5×10~(-6)L~(2.9435),Von Bertalanfy生长方程的参数分别为L_∞=94.5 cm,K=0.45,t_0=-0.2349 a~(-1),生长拐点的年龄为2.1643龄;总死亡系数(Z)为1.53,自然死亡系数(M)为0.6869,捕捞死亡系数(F)为0.8431,渔业资源正处于过度捕捞状态。  相似文献   

5.
采用气相色谱仪测定了小荚蛏不同生理阶段(配子发生期、成熟期和排放期)软体部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小荚蛏软体部含有23种脂肪酸,其中饱和脂肪酸(SFA)5种,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5种,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13种.各生理阶段的SFA、MUFA和PUFA含量差异极显著,23种脂肪酸除C20:3含量无显著差异外,其余22种脂肪酸含量差异均显著:SFA含量以排放期为最高,配子发生期为最低;MUFA含量在配子发生期高于成熟期和排放期,PUFA含量在配子发生期和成熟期高于排放期.  相似文献   

6.
条纹斑竹鲨耗氧率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条纹斑竹鲨耗氧率的昼夜变化进行了研究,并对其在不同水温、不同规格条件下的耗氧率和窒息点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条纹斑竹鲨的耗氧率昼夜变化并不明显,但具有明显的高峰和低谷,低谷值出现在02∶00和09∶00,其平均值为0.110 mg/(g.h),明显低于日平均耗氧率0.213 mg/(g.h);耗氧率高峰期出现在15∶00和21∶00,其平均值为0.462 mg/(g.h),明显高于日平均耗氧率;2)平均体重为99.29 g的条纹斑竹鲨,耗氧量(Yc)和耗氧率(Ycr)随着温度(T)的升高,均呈上升态势,并与水温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分别为:Yc=0.542T1.076,Ycr=2.576T1.335;3)在水温为22.5~24℃条件下,条纹斑竹鲨的耗氧量(Yc)随体重(W)的增大而增大,耗氧率(Ycr)则相反,随体重增加而减小,但与体重均呈幂函数关系,其关系式分别为:Yc=3.148W0.416,Ycr=3.192W-0.587;4)在水温为22.5~24℃时,平均体重在50.00~466.50 g的条纹斑竹鲨,其窒息点范围为0.176~0.608 mg/L,而其窒息点与水温的关系并未显示出规律性.  相似文献   

7.
闽南近海条纹斑竹鲨肌肉中水分、灰分及热值的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测定了条纹斑竹鲨(Chilocs yllium nplagiosum)肌肉中的水分、灰分及能值,水分含量:78.86%;灰分含量:4.12%,能值:21.01kJ.g^-1,水分、灰分及能值虽然与体长、体重无明显关系,但随季节变化而变化,这与鱼体自身的生物学特性有关,也受到环境因子(温度等)变化的影响,此外,条纹斑竹鲨肌肉的水分、灰分与能值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随着水升高,灰分略有下降,而热值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8.
以闽南近海条纹斑竹鲨为研究对象,研究肝体指数和肝脏含油率的周年变化及其与年龄的关系,结果表明条纹斑竹鲨的肝体指数(LSI)的变化主要是由肝脏含油率的波动引起的,而肝脏含油率的变化与生殖活动有关;1龄鱼个体LSI和肝脏含油率变化不大,而2龄鱼以后的个体之间差异显着,我们推断,有些2龄鱼的肝脏开始储存大量脂肪为初次性成熟储存能量,条纹斑竹鲨的初次性成熟年龄应为3龄.而且成熟个体的肝体指数与肝脏含油率都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3月至6月存在一个高峰;而未成熟个体的季节变化不明显.推测条纹斑竹鲨的生殖季节在3月至6月之间.  相似文献   

9.
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脂类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生物化学方法测定了罗氏沼虾胚胎发育过程中脂类含量和脂肪酸的组成.结果表明:随着胚胎的发育,总脂及中性脂含量明显下降,而磷脂含量趋于稳定,保持在一定水平.脂类在罗氏沼虾胚胎发育中除部分形成组织器官的组成成分外,主要起提供能量的作用.在脂肪酸组成上,胚胎中含量较高的饱和脂肪酸(SFA)有C14:0,C16:0,C18:0,单不饱和脂肪酸(MUFA)有C16:1n-6,C18:1n-9,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有C18:2n-6,C20:4n-6 (ARA)以及n-3系列的高不饱和脂肪酸(ω-3HUFA) C18:3n-3,C20:5n-3 (EPA)和C22:6n-3(DHA).C18:1n-9和C16:0在罗氏沼虾胚胎发育各时期均占较高比例,是整个胚胎发育期间能量的主要提供者.在胚胎发育的不同时期,作为主要能源的脂肪酸不同.饱和脂肪酸和单不饱和脂肪酸在从受精卵期到原肠期是主要能源,单不饱和脂肪酸在从囊胚期到无节幼体期是主要的能源,多不饱和脂肪酸是从无节幼体期到溞状幼体期的主要能源.  相似文献   

10.
试验选取放牧饲养的合作猪25头,按6月龄、12月龄、18月龄3个阶段分别屠宰后取背最长肌,经甲酯化后用气相色谱法测定肌内脂肪酸含量.结果表明:合作猪肌肉脂肪酸组成主要是C16和C18脂肪酸,以棕榈酸(C16:0)、硬脂酸(C18:0)、油酸(C18:1)和亚油酸(C18:2)为主.另外,十三酸(C13:0)、十五酸(C15:0)、十七酸(C17:0)、十九酸(C19:0)含量相对较高,占总脂肪酸的10%左右.随月龄增长,不饱和脂肪酸有下降的趋势,而饱和脂肪酸则有递增的趋势;多聚不饱和脂肪酸与饱和脂肪酸的比率达到或超过了人类营养学认为的最佳比例(0.4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