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过敏性紫癜复发及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影响过敏性紫癜(HSP)复发及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选取2010年2月至2014年12月在我院诊断为过敏性紫癜的患儿157例,按照HSP复发与否分为HSP复发组49例和HSP无复发组108例,并根据尿常规结果分为肾脏损害组54例和无肾脏损害组103例.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评估影响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 HSP复发组与无复发组相比较,复发组患者所占比例在无饮食限制、有呼吸道感染史、未预防用药、未限制剧烈运动以及嗜酸性粒细胞(Eosinophil)升高方面显著高于未复发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HSP肾脏损害组和非肾脏损害组进行对比分析发现,HSP肾脏损害组患者所占比例在年龄大于10岁、皮疹反复发作、血白细胞数(WBC)升高、血小板计数(PLT)升高以及生化检查中总免疫球蛋白(IgE)升高、尿微量蛋白异常方面均高于HSP非肾脏损害组患者所占比例,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饮食未控制、呼吸道感染史、预防用药、剧烈运动以及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等因素为过敏性紫癜复发的危险因素;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包括年龄、尿微量蛋白、白细胞数、血PLT以及血总IgE.临床上应密切观察存在上述危险因素的患儿,以便给予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urpura,HSP)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首次发病的HSP患儿168例,根据尿常规检测结果分为肾脏损害组55例和无肾脏损害组11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2组患儿年龄、IgE、D-二聚体、临床表型同时合并有关节症状和消化道症状、WBC、PLT、ESR、尿微量蛋白、尿球蛋白G方面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肾脏损害危险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年龄(P=0.005)、总IgE(P=0.013)、WBC(P=0.002)、尿微量蛋白比较、ESR(P=0.001)。结论年龄、总IgE、WBC、尿微量蛋白、ESR是HSP发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上述因素的HSP患儿应加强观察。  相似文献   

3.
唐芳 《海南医学》2013,24(13):1928-1930
目的探讨过敏性紫癜(Henoch-Schonlein prupura,HSP)患儿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80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其中非HSP肾脏损害患儿60例为对照组,HSP肾脏损害患儿20例为观察组。分析两组患者一般临床资料,研究因素包括男/女比例、年龄≥8岁、皮疹反复≥4周、消化道出血、腹痛、关节痛、血WBC、PLT、IgG、FIB、ASO及C3。首先进行单因素分析,而后对具有显著差异者行多因素分析。结果通过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年龄、皮疹反复≥4周、腹型、IgG、血FIB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皮疹反复≥4周、腹型、IgG是HSP患儿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针对HSP肾脏损害危险因素,做好相应预防和随访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继发肾损害的临床相关因素,旨在探讨危险因素,为临床判断病情及预后提供依据.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178例过敏性紫癜住院病例,采集患儿性别、年龄、发病诱因、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指标等资料,将各相关因素对肾损害的影响,分别进行单因素X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178例HSP患儿中有117例(65.7%)出现肾脏损害,初次发病皮肤紫癜持续时间>4周及皮肤紫癜的反复次数>3次、年龄≥8岁、初发未使用肝素治疗、年内反复发病2次以上等因素与HSP肾脏损害发生有密切关系,Logistic回归分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SP年长患儿、皮疹持续时间长及反复发作是不容忽视的危险因素,临床严密监测血小板、血清IgM值、尿常规等,初发治疗及时采取抗凝措施,有利于预防该病反复发作,及早预防肾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儿童过敏性紫癜(HSP)的发病率与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将2008年1月~2010年5月入住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110例HSP患儿,分为紫癜性肾炎(HSPN)组和非肾炎组,对性别、年龄、季节、居住环境、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验等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单因素用2检验,多因素用Logstic回归分析(P<0.05)。结果①HSP中72例出现肾脏损害,发病率为65.5%,94.4%HSPN患儿尿检异常发生在起病1个月内,且在2周内的有63例(87.5%)。②经单变量分析,皮疹持续时间及皮疹3月内反复≥3次、消化道出血、年龄>7岁、腹痛与HSPN发生密切相关(P<0.05)。经逐步Log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7岁与HSPN发生密切相关(P<0.05)。结论 HSP患儿中年龄>7岁,易出现肾脏受累,应严密监测并采取积极的治疗措施以防止肾脏损害的发生和进展。  相似文献   

6.
张蔓莉  江毅  王箴  周雅燕 《中国全科医学》2008,11(24):2204-2206
目的探讨血、尿微量蛋白测定对过敏性紫癜肾炎的预测和诊断价值,为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肾损害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将242例HSP患儿分为尿常规阳性组(即过敏性紫癜肾炎患儿)127例和尿常规阴性组115例,另选择健康对照组1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β2-微球蛋白(血β2-MG)、尿β2-微球蛋白(尿β2-MG)、尿清蛋白(尿-Alb)和尿免疫球蛋白G(尿-lgG),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3组儿童的血β2-M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常规阳性组、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β2-MG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阳性组与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β2-M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尿常规阳性组、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Alb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阳性组与尿常规阴性组患儿的尿-Alb水平间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阴性组、对照组儿童的尿-lgG水平与尿常规阳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尿常规阴性组与对照组尿-lgG水平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尿微量蛋白检测能较早反映肾损害的发生与否及其程度,可作为判断HSP肾损害的一个临床指标,为早期诊断和治疗HSP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儿童紫癜性肾炎(HSPN)发病的危险因素。方法对2009年1月-2011年12月就诊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的296例确诊为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实验室数据、过敏原检测结果等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对易感因素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296例患儿中有116例(39.1%)出现肾脏损害,男女之比为1.24∶1。结果发病因素中感染居首位(49.0%)。HSPN组平均发病年龄为(9.20±2.70)岁,比非HSPN组年龄偏大。HSPN组皮肤紫癜反复发作与消化道出血者的肾脏损害率明显高于非HSPN组(P<0.05)。胆固醇、甘油三酯偏高及白蛋白降低与HSPN的发生有关,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皮疹反复情况、消化道出血、胆固醇、甘油三酯、白蛋白可能是影响HSP预后的危险因素,对其应给予密切关注,采取积极措施及早发现、及早治疗,预防肾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7):60-62
目的研究过敏性紫癜(HSP)患儿链球菌感染情况,阐明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链球菌感染的临床特点。方法选取杭州市儿童医院2016年1月~2017年12月收治的HSP患儿106例。根据106例患儿咽拭子细菌培养结果,将合并链球菌感染的HSP患儿分为A组,其余均为B组。比较A、B两组患儿皮疹、关节痛、腹痛和(或)便血、便秘、肾脏损害及心脏损害百分率的差异。结果 106例HSP患儿中,根据咽试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链球菌感染18例(16.98%),其中17例为A群化脓链球菌,1例为星座链球菌。A、B两组间皮疹、关节痛、腹痛和(或)便血、便秘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脏损害、心脏损害的百分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6例HSP患儿中,根据咽试子细菌培养结果显示链球菌感染18例(16.98%),其中17例为A群化脓链球菌,1例为星座链球菌。A、B两组间皮疹、关节痛、腹痛和(或)便血、便秘的百分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肾脏损害、心脏损害的百分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儿童过敏性紫癜合并链球菌感染更易出现肾脏、心脏损害,应早期重视,避免重症病例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小儿过敏性紫癜(HSP)复发和HSP相关肾功能不全的相关因素。方法将122例HSP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其中38例复发者为A组,84例无复发者为B组;根据患儿尿常规检查结果,其中存在HSP相关肾功能不全41例为Ⅰ组,81例无肾功能不全者为Ⅱ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HSP患儿复发和HSP相关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结果A组未预防用药、合并呼吸道感染史、未控制饮食、嗜酸性粒细胞(EOS)升高及未限制剧烈运动的比例较B组高(P < 0.05~P < 0.01)。Ⅰ组年龄>10岁、血小板计数(PLT)升高、白细胞数(WBC)升高、皮疹反复发作、尿微量蛋白异常、总免疫球蛋白(IgE)升高的比例较Ⅱ组高(P < 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发现,未预防用药、合并呼吸道感染史、无饮食限制、EOS升高是小儿HSP复发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年龄>10岁、PLT升高、WBC升高、皮疹反复发作、尿微量蛋白异常、IgE升高是小儿HSP相关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P < 0.05~P < 0.01)。结论小儿HSP复发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未预防用药、合并呼吸道感染史、无饮食限制、EOS升高等,导致小儿HSP相关肾功能不全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年龄、PLT、WBC、尿微量蛋白及IgE等,对存在上述影响因素的患儿,应引起临床重视和密切观察,及时干预以避免HSP复发或引起HSP相关肾功能不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过敏性紫癜患儿早期肾脏损害的相关因素。方法收集2014年3月至2017年11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儿科收治过的HSP患儿155例,依据是否出现血尿和/或蛋白尿分为非过敏性紫癜肾炎组(NHSPN组,117例)和过敏性紫癜肾炎组(HSPN组,38例)。对比两组患儿临床资料和入院时实验室指标,采用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早期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结果(1)有33.3%的患儿发生肾脏损害,以不同程度的血尿和/或蛋白尿为主要表现;(2)单因素分析示年龄、TC、TG、IgG、IgA、APTT、D-Dimer于NHSPN组和HSPN组之间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3)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示年龄、TG、IgA是早期肾脏损害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年龄、TG、IgA与HSP患儿发生早期肾损害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尿P选择素在过敏性紫癜患儿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为探讨黏附分子P选择素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尿中表达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33例过敏性紫癜患儿尿P选择素表达水平,同时检测了外周血血小板P选择素,尿β2微球蛋白(β2-MG)、白蛋白(ALB)及免疫球蛋白(IgG)。20例健康儿童为正常对照组。结果HSP无肾脏损害组及有肾脏损害组中外周血P选择素和尿P选择素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尿P选择素表达水平在肾脏损害组明显高于无肾脏损害组(P<0.01),而血P选择素水平差异无显著性;尿P选择素与尿β2-MG,ALB表达水平呈明显正相关均P<0.01。结论HSP患儿外周血及尿中P选择素异常表达提示血小板黏附分子与HSP发病发展有关;尿P选择素对于过敏性紫癜性肾炎的早期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总结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特征及肾脏损害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过敏性紫癜患儿的临床资料,总结其临床特征,并比较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与非HSPN患儿临床资料及生化指标的差异。结果儿童过敏性紫癜以7~10岁学龄期儿童最常见,占44.1%,秋冬季节发病率最高,占70.6%,最常见的诱因为感染,占52.9%,临床表现以双下肢及臀部皮疹、腹部症状、关节痛常见;本组有31.4%的患儿出现紫癜性肾炎,HSPN组与HSPN组患儿在年龄、反复皮疹、纤维蛋白原(FIB)、总胆固醇(TC)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过敏性紫癜是儿童常见病,临床表现典型,年龄大、皮疹反复发作及高凝、高胆固醇是患儿发生HSPN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近年来过敏性紫癜住院病例的临床特征,并分析其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对住院确诊为过敏性紫癜的1941例患儿临床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过敏性紫癜患儿占同期住院患儿的比例明显增加;6岁到9岁过敏性紫癜患儿占绝大多数;10年来男孩过敏性紫癜病例数的比例有所增加,高于女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临床类型上腹型病例数有所下降,而皮肤型病例数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非紫癜性肾炎及紫癜性肾炎组单因素分析提示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IgG、PLT、UREA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在肾脏易感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皮疹反复、消化道症状是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上述因素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更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4.
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方法将160例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分成有肾损害组(n=69)和无肾损害组(n=91),采用χ2检验及秩和检验,有肾损害组和无肾损害组为应变量,差异有显著性的临床指标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肾脏受损的危险因素。结果43.1%患儿发生肾损害,单因素分析提示反复性皮疹、消化道出血及腹痛在有肾损害组和无肾损害组两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经逐步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反复性皮疹和腹痛是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反复性皮疹、腹痛是过敏性紫癜肾损害的危险因素,因此对于有上述表现的过敏性紫癜患儿更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肾脏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本院儿科2009—05~2011—05期间住院的过敏性紫疲肾损害患儿68例,将68例HsP患儿分为有肾损害组34例和无肾损害组34例,对患儿的性别、发病年龄、临床症状、辅助检查结果等因素进行变量分析。结果:单变量分析两组HSP患儿一般情况、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项目,检测41项指标中,有11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主要是:年龄、皮诊反复发作〉3次、消化道出血、关节活动受限情况、剧烈腹痛程度、WBC比值.SD、PDW等因素;从两组单变量分析结果中选取有统计意义的因素进行多变量分析:年龄、反复皮疹、消化道症状,ALB、LDH是肾脏损害的危险因素(P〈0.05)。结论:反复发作的皮疹、消化道出血及腹痛是过敏性紫痰发生肾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对过敏性紫癜惠儿应加强监测,早期积极治疗,以防止发生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16.
尿微量蛋白在早期诊断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尿微量蛋白中的尿微量白蛋白(UAlb)和β2-微球蛋白(β2-MG)的检测对早期诊断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害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儿科住院的患有过敏性紫癜的患儿共72例作为观察组(分为HSP组HSPN组)。对照组选取体检健康的儿童50例。观察组晨起用尿干化学试带法测定尿常规,用免疫比浊法测定β2-微球蛋白含量和尿微量白蛋白含量,再取24h尿液用甲苯防腐,取10ml离心,之后用终点法测24h尿总蛋白定量的值。对照组标本的留取和检测项目、方法与观察组相同,记录实验结果,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对照组与HSP组和HSPN组的尿微量蛋白测定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尿蛋白定量HSP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尿常规和尿蛋白定量在异常检出率方面明显低于尿微量白蛋白和β2-微球蛋白。结论:尿微量蛋白(UAlb和β2-MG)的检测可作为早期检测儿童过敏性紫癜肾脏损伤的灵敏性指标。  相似文献   

17.
储昭乐 《蚌埠医学院学报》2013,38(10):1301-1302,1305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性肾炎(HSPN)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186例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尿常规检查结果分为HSPN组56例和非HSPN组130例,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SPN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提示反复皮疹、并发关节症状、消化道出血和腹痛共4个变量因素影响HSPN的发生(P0.05~P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反复皮疹、并发关节症状和腹痛是HSPN的危险因素(P0.01)。结论:反复皮疹、关节症状和腹痛是肾损害不可忽视的危险因素,对出现上述因素的HSP患儿应严密观察随访,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防止肾损害的发生和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通过总结过敏性紫癜(HSP)患儿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HSP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确诊为HSP的130例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肾脏损伤分为HSP组(104例)和紫癜性肾炎(HSPN)组(26例),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及感染、免疫功能、凝血、尿早期肾损伤指标,并分析影响肾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2组在腹痛症状,免疫球蛋白G(Ig G)、补体C4降低,微量白蛋白(ALB)、N-乙酰-β-D-葡萄糖苷(NAG)酶升高等5个方面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Ig G降低、ALB升高是HSP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结论 Ig G降低、ALB升高是HSP患儿发生肾脏损伤的相关危险因素,这对判断HSP患儿的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对于有上述因素的HSP患儿更应加强随访。  相似文献   

19.
《陕西医学杂志》2012,41(12):1662-1664
目的:探讨儿童过敏性紫癜(HSP)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为临床降低HSP发生肾损害提供依据。方法:2008年1月到2012年5月来我院进行治疗的180例HSP患儿按照是否伴有肾损害分为伴有肾损害的病例组58例和未伴有肾损害对照组122例,采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HSP发生肾损害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年龄(OR=4.564,95%C.I:0.459~8.342);皮疹反复发作>3次(OR=4.323,95%C.I:0.534~8.165);皮疹持续时间>4周(OR=3.658,95%C.I:0.523~6.352);血小板升高(OR=4.452,95%C.I:0.435~5.154);血清IGM升高(OR=4.863,95%C.I:0.435~5.442)是HSP发生肾损害的危险因素。结论:年龄较大、皮疹反复发作>3次、皮疹持续时间>4周、血小板升高、血清IGM升高是过敏性紫癜发生肾损害发生的危险因素;对于有上述危险因素的HSP患者应加强预防及时治疗,避免或减少肾损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过敏性紫癜患儿血小板参数和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过敏性紫癜(HSP)患儿血小板参数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82例HSP患儿进行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和免疫球蛋白测定,并以健康儿童为对照组.结果 HSP无肾损害患儿与正常对照组相比PLT、IgG、IgM无明显变化,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MPV、PDW、IgA均增高,两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HSP伴肾损害即紫癜性肾炎(HSPN)患儿与HSP无肾损害患儿相比PLT明显降低,而MPV、PDW、IgA明显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和免疫球蛋白的变化与HSP发病和肾脏是否损害及损害程度密切相关,可作为判断病情和预后的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