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1 毫秒
1.
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内科常见病。近年来,24 h多通道腔内阻抗联合p H技术的运用将反流事件分为酸反流、弱酸反流及弱碱反流。本文将这3种类型反流的定义、引起胃食管反流病的机制及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十二指肠反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十二指肠反流包括十二指肠胃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亦称碱反流或胆汁反流),病理性十二指肠反流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胃癌、食管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综述碱反流的病因、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胃食管反流与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胃食管反流(gastroesophageal reflux,GER)主要由于食管下端括约肌(lower esophagealsphincter,LES)松弛,引起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下段。这种现象可属生理性,常于正常人餐后出现,但因反流量不多,时间短暂,反流物即被清除回至胃内,并不致病。当有 LES 功能不良,导致频繁的 GER,量多且较持久时,可损伤食管下段粘膜而形成反流性食管炎,并能产生食管溃  相似文献   

4.
十二指肠反流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十二指肠反流包括二十指肠胃反流和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亦称碱反流或胆汁反流),病理性十二指肠反流与胃炎、食管炎、胃溃疡、胃癌、食管癌等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现综述碱反流的病因、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5.
酸反流与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作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张峻  杨昭徐 《胃肠病学》2000,5(4):207-210
目的探讨酸反流与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GERD)中的作用及相互关系.方法46例GERD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组30例,胃镜阴性组16例)及26例健康对照者在完成食管测压后,应用便携式食管pH监测仪及Bilitec2000胆汁反流监测仪,同时进行24h食管内酸及胆汁反流的动态连续监测.结果GERD患者酸反流及胆汁反流各指标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且与食管炎严重程度一致.pH<4总时间百分比与胆红素光吸收值(Abs)>0.14,总时间百分比存在线性相关关系(r=0.34,P<0.01).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共存的双重反流在GERD患者中最为常见,且较单纯反流更易引起严重食管炎.结论GERD患者中较为常见的双重反流对食管粘膜的损伤作用强于单纯酸或胆汁的不完全反流,酸反流与胆汁反流间可能有正性协同作用;联合应用胃镜检查及食管内酸和胆汁反流监测将为GERD的诊治提供可靠的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6.
胃食管反流病 (GERD)临床常见。为明确胃食管酸和胆汁反流在GERD症状发生中的作用 ,我们对一组有典型GERD症状患者进行了同步食管内 2 4hpH监测及胆汁监测。1 对象与方法 :32例有典型胃食管反流症状患者 ,男 2 1例 ,女 11例 ,平均年龄 42 6 (2 3~ 6 2 )岁。所有患者均无胃食管手术史 ,排除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按食管内 2 4hpH及胆汁监测操作常规[1] 进行 2 4hpH及胆汁同步监测。通过症状事件按钮将监测期间的症状进行标记。以pH <4的总百分时间≥ 4 4%为病理性酸反流 ,其 <4 4%为生理性反流。并对每一次症状进行分…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酸反流及胆汁反流在引起胃食管反流症状中的作用。方法 对56例有典型反流症状的患者进行24小时食管内pH值及BiHtee胆汁同步监测。患者通过症状按键标记典型反流症状,对每一症状事件按症状发生前2分钟内食管最低pH值和最高胆红素光吸收值,分别计算症状与酸反流或胆汁反流事件的相关性,得出每一例患者的酸反流相关症状指数(Sla)及胆汁反流相关症状指数(SIb)。结果 56例患者中共发生典型症状事件357次。其中大部分症状(37.25%)与酸反流有关,仅7.56%的症状与单纯胆汁反流有关。反流性食管炎组(RE)亚组的243次症状事件中,105次(43.21%)事件与酸反流相关,而21次(8.64%)与胆汁反流有关。两种症状相关指数均值比较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胃食管反流症状事件与酸反流的相关性明显高于胆汁反流,胆汁反流在引起典型食管症状方面似乎不起主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反流性食管炎(RE)患者酸和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方法:RE患者85例及健康志愿者20例,应用DigitraperMKⅢ型便携式pH监测仪及Bilitec 2000便携式胆汁监测仪同步监测食管24h pH变化及胆汁反流。结果:RE组有酸和胆汁共同反流者为53例(62.4%),单纯酸反流者26例(30.6%),单纯胆汁反流者3例(3.5%),无任何反流者3例(3.5%)。RE组中酸及胆汁反流次数、持续反流大于5min次数、最长持续反流时间及反流总时间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胆汁反流与酸反流同样常见于RE患者,在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同步动态监测食管pH值及胆汁变化对RE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不同反流类型的难治性胃食管反流病(rGERD)患者情绪障碍特点。[方法]入选rGERD患者182例,所有患者行食管高分辨率测压以及24 h pH-阻抗监测检查,将其分为酸反流(AR)组106例、弱酸反流(WAR)组61例和非酸反流(NAR)组15例。并对各组患者进行HAMA、HAMD和GERD-HRQL量表评分。[结果](1)各组患者的性别、年龄、体质指数及GERD-HQRL比较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3组间病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7.002,P=0.03),WAR组患者病程较短;(2)WAR组患者焦虑发生率与AR组和NAR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1.913,P=0.001;χ~( 2)=12.270,P=0.005);(3)AR组与NAR组患者焦虑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272,P=0.602),而2组抑郁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121,P=0.013)。[结论]弱酸反流患者发生焦虑的可能性更大,病程相对较短;弱酸/非酸反流都可能是rGERD的发病机制,且易合并焦虑、抑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食管反流相关性慢性咳嗽(GERC)并伴喉咽反流(LPR)患者的反流特征。 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19年6月间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住院收治的60例慢性咳嗽患者。对所有患者进行反流症状指数(RSI)问卷调查,分析咳嗽症状评分以及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24 h pH监测。 结果按照食管24 h pH监测反流次数、酸暴露时间百分比及DeMeester评分,对患者进一步分为非酸性GERC组(n=32)和酸性GERC组(n=28)。在非酸性GERC组中,RSI评分25.00(8.00)显著高于酸性GERC组16.00(6.50),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05,P<0.05)。此外,非酸性GERC患者的“持续清嗓”和“呼吸困难或窒息发作”比酸性GERC患者更明显。 结论LPR与GERC部分重叠,RSI评分较高的非酸性GERC患者可能表现出更多的非酸性反流和呼吸困难。  相似文献   

11.
胆汁反流检测在胃食管反流病中的意义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研究食管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酸、碱反流的关系及其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意义。方法 应用便携式24小时pH监测仪及胆汁监测仪同步检测反流性食管炎(RE)、胃切除术后者及健康志愿者共34例的食管内24小时pH变化及胆汁反流情况。结果 RE组食管酸暴露时间比对照组及胃手术后组均显著增加。各组间pH〉8总时间百分比结果相似,均较低。食管胆汁反流用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表  相似文献   

12.
反流性食管炎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Jiang J  Wang H  Wang M  Wagn T  Bi C  Liu B 《中华内科杂志》2002,41(12):822-824
目的 探讨酸及胆汁反流在胃食管反流病 (GERD)中的发生情况及二者在GER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对 5 2例有反流症状的患者行内镜检查及 2 4hpH值和胆汁反流检测。结果  5 2例受检者中 ,42例测得明显反流 ,其中混合反流占 5 9 5 % (2 5 /4 2 ) ,单纯反流仅占 40 5 % (17/4 2 )。在单纯反流中 ,以单纯酸反流为主 ,占 76 4% (13 /17) ;在混合反流中 ,以酸反流为主 ,反流程度较重 ,胆汁反流程度较轻 ;反流性食管炎在混合反流中的比例显著大于单纯酸反流 (P <0 0 5 ) ,且混合反流中的食管炎显著重于单纯反流 (P <0 0 5 ) ;反流症状发生的频率及严重程度与酸反流指数呈线性相关。结论 GERD中以混合反流为主 ;在混合反流及单纯反流中均以酸反流为主。酸反流和胆汁反流存在正性协同作用。酸反流是引起反流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3.
反流性食管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Tyt.  GNJ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1991,18(9):407-409,396
反流性食管炎(RE)的治疗旨在加强抗反流屏障,增强食管清除能力,改善胃排空及括约肌功能,减少胃内容数量与酸度,以保护受损组织。西沙必利(cisapride)是唯一已证实有效的促动力药物。常规剂量 H_2受体阻断药或硫糖铝单一使用可达到相同的症状缓解与病变愈合的效果。H_2受体阻断药晚餐后给药能有效地抑制夜间泌酸,用更大剂量 H_2受体阻断药或奥美拉唑(omeperazole)则症状缓解与愈合会更快。是否必要维持低酸或无酸状态尚待明确。  相似文献   

14.
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发生与酸反流和非酸反流有关。此文从非酸反流的定义、成分、非酸反流损伤机制、非酸反流与正常人、非酸反流与GERD症状、非酸反流与食管外症状、非酸反流治疗和治疗后非酸反流的频率变化方面进行阐述。  相似文献   

15.
咽喉反流病与胃食管反流病是耳鼻喉及消化系统的常见疾病,因为患病率的不断增高,二者的诊断与治疗不断受到重视。但因其二者的发病机制仍不完全明确,目前的诊疗仍存在争议。本文结合国内外有关咽喉反流病与胃食管反流病的文献,通过二者发病机制、诊疗现状的特点,阐述其关系,以为后续的研究和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原发性胆汁反流性胃炎(primary bile reflux gastritis,PBRG)与胃食管反流病(gastroesophageal reflux disease,GERD)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确诊为PBRG的患者1060例为观察组,无痛胃镜下未查见有PBRG的体检者1060例为对照组,比较两组GERD的发生率;依据内镜下PBRG的诊断标准,将260例PBRG伴有GERD的患者分为轻度、中度及重度3组,对比各组食管黏膜损伤的程度以及GERD症状积分的分布.结果:PBRG组GERD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24.5%vs9.8%,P<0.05).食管黏膜损伤程度加深的发生率随着PBRG程度的加重而增加.PBRG的程度与GERD症状分级无相关性.结论:PBRG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 sophagitis,RE)形成存在正性相关,PBRG并非是引起GERD症状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胃和 (或 )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产生症状或并发症时 ,称为胃食管反流病 (GERD)。十二指肠内容物经幽门反流入胃内称为十二指肠胃反流 (DGR) ,如进一步反流入食管则形成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DGER) ,若反流量大、频率高、持续时间长 ,则可能引起病理性损害。现就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病因和致病机制、临床意义、检测方法及防治措施作以下综述。  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的病因和致病机制若发生十二指肠胃食管反流则首先要有十二指肠胃反流 ,许多结构或功能紊乱均可引起十二指肠胃反流 ,如胃部分切除术后、胃十二指肠运动异常、胆…  相似文献   

18.
随着对胃食管反流病认识的深入,其对咽喉部的影响越来越受到临床的关注,研究证明它是导致咽喉部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胃食管反流对消化系统影响的研究很多,但其与咽喉反流性疾病的相关研究甚少,很多基层医生对该病还不甚了解。本文主要对反流性咽喉炎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9.
胆汁反流检测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中的意义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目的研究食管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探讨其与酸、碱反流的关系及其对胃食管反流病(GERD)的诊断意义。方法应用便携式24小时pH监测仪及胆汁监测仪同步检测反流性食管炎(RE)、胃切除术后者及健康志愿者共34例的食管内24小时pH变化及胆汁反流情况。结果RE组食管酸暴露时间比对照组及胃手术后组均显著增加。各组间pH>8总时间百分比结果相似,均较低。食管胆汁反流用胆红素吸收值≥0.14的时间百分比表示,以胃手术后组为最高,RE其次,二组均较对照组明显为高。食管胆汁反流与酸暴露时间之间密切相关(r=0.75,P<0.05)。63.6%的RE患者同时存在酸及胆汁反流。结论食管胆汁反流并不少见,可与酸反流同时存在,其在GERD的发生过程中起一定作用。同步动态检测食管内pH值及胆汁对GERD的诊断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外表现与酸反流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食管外表现与酸反流的关系。方法研究对象为2006年1月至2007年2月在卫生部北京医院消化科、呼吸科及耳鼻喉科门诊和住院的患者,均经胃镜检查证实为反流性食管炎(RE),具有烧心、反酸等胃食管反流和(或)RE的食管外症状(咳嗽、咽喉痛、咽部异物感、声音嘶哑等)。依据患者的主要症状分为食管外表现组及对照组(不具有食管外表现)。食管外表现组32例,对照组35例。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均进行24 h食管pH监测,并于治疗前、后对症状积分评定。所有患者均给予质子泵抑制剂(PPI)治疗。结果食管外表现组与对照组PPI治疗的有效率分别为86.4%与9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的食管外症状与酸反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