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不明原因小肠出血是指初始内镜检查(包括胃镜和结肠镜)阴性而不明来源的消化道出血,占消化道出血的3%~5%,病变部位常位于小肠。传统的检查技术如肠系膜动脉血管造影、腹部核素扫描和小肠钡餐检查等诊断阳性率均不高,致使不少患者长期不能确诊。近年来,胶囊内镜和推进式双气  相似文献   

2.
黎卓江 《吉林医学》2014,(2):296-297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检查对胃镜及结肠镜无法诊断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接受治疗的消化道出血的患者予以胃镜和结肠镜检查,对48例未发现出血原因的患者采用胶囊内镜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检查结果。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胶囊内镜检查,其中26例患者检查出有小肠病变,小肠疾病阳性检出率为54.2%。胶囊内镜检查过程中及结束后,无患者发生不适感和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可以检查出小肠疾病,提高临床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率,且无不良反应发生,为小肠疾病的诊断提供了新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及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在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术前出血期间行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术中应用olympus CF-LB3B(全长型)纤维结肠镜检查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患者4例。结果末段回肠平滑肌肉瘤1例,行部分末段回肠切除,术后5年无复发;空肠溃疡并出血1例,行部分空肠切除术,术后2年无复发;空肠黏膜下小动脉瘤出血1例,行空肠部分切除,术后3年无复发;回肠黏膜下血管畸形出血1例,行部分回肠切除,术后4年无复发。4例术后均无并发症,无死亡。结论术前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对小肠病变致原因不明急性下消化道大出血术前定位定性有确诊意义,对术中内镜检查有指导性作用。术中应用全长型纤维结肠镜对进一步准确定位定性及手术方式的选择有决定性意义。术前血管造影配合术中内镜检查可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阳性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对60例经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病灶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胶囊内镜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57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其中43例发现小肠病变,阳性检出率为71.7%;胶囊内镜检查中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是无创性、可视性检查、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5.
Dieulafoy病合并消化道出血11例诊治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Dieulafoy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例Dieulafoy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诊治经过。结果:7例通过胃镜明确诊断,2例通过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发现出血动脉,后经胃镜证实,1例通过内镜+手术探查后病理证实,1例通过肠镜明确诊断。6例经内镜止血治疗,3例经介入栓塞止血治疗,4例行手术治疗,1例死亡。结论:内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手术探查及病理是该病的主要诊断方法,而介入栓塞、内镜治疗以及手术是主要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6.
胶囊内镜在诊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綦先  王军  李丽  刘宇  邵小娟  郭严  崔红莉  杨均  潘大维  肖潇  邢寒阳 《重庆医学》2011,40(13):1281-1282,1353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中的诊断价值和临床应用。方法对54例经胃镜和结肠镜检查未发现出血病灶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患者采用胶囊内镜检查,总结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52例患者顺利完成检查,其中28例发现小肠病变,阳性检出率为51.8%。胶囊内镜检查中无任何不适和并发症。结论胶囊内镜应用于临床以来,为小肠无创性、可视化性检查开创了一个新领域,并已成为诊断小肠疾病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诊断价值.方法 2006年10月-2007年10月期间就诊的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4 6例,年龄在1 9~78岁之间,所有患者均进行电子胃镜、纤维结肠镜和小肠系造影检查,均未发现明确的出血灶.结果 46例胶囊内镜检查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共发现小肠异常38例,未见异常8例,总阳性检出率为82.6%.其中,小肠血管畸形9例.小肠粘膜弥漫性炎症9例(其中Crohn病3例),小肠占位7例,回肠末端糜烂、出血伴溃疡4例,小肠活动性出血3例,小肠憩室2例,小肠息肉2例,回肠末段淋巴滤泡增生2例.结论 OMOM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安全、无创伤,是一种非侵入性的检查手段,是用于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方法 .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消化道的分段。方法:对34例手术及病理证实的小肠出血行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核素扫描、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小肠镜、剖腹探查及术中内镜检查。结果:诊断阳性率为: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62.5%(10/16),核素扫描50.0%(4/8),小肠气钡双重造影42.9%(6/14),小肠镜0.0%(0/4),剖腹探查100.0%(10/10)。结论:小肠出血的诊断首选选择性肠系膜动脉造影;再行核素扫描,尤其是少量小肠出血对核素扫描较敏感;小肠气钡双重造影对小肠微小的隆起和凹陷性病变诊断价值较高;小肠镜的技术有待进一步提高;剖腹探查用于上述辅助检查均未能明确,且排除了上消化道和大肠病变而又有大量出血和反复出血者。应将小肠认为是中消化道而大肠是下消化道。  相似文献   

9.
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发病率不高,常常缺乏特异性临床表现,同时由于常规消化道内镜(胃镜、结肠镜)在检查时并不能进行全消化道检查,往往漏诊或无误诊、误治,目前国内鲜有报道。我科于2007年5月8日收治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冷博 《右江医学》2014,(6):734-735
临床上将难以通过胃镜、肠镜确诊的消化道出血,称之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传统的消化道钡餐,肠系膜动脉造影以及推进式小肠镜难以诊断此类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小肠由于盘曲迂回、解剖部位较深,常规的胃肠镜检难以到达,大大增加了消化道出血检查难度。胶囊内镜(capsule endoscope,CE)是一种无痛、可对整个小肠进行良好成像的检测方法,大大提高了临床检查诊断的人性化,其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检查所表现出的效果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笔者搜集68例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分析臃囊内镜在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中的诊断价值,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云  易小敏  王毅  莫乐君 《中华全科医学》2011,9(5):688-689,831
目的分析评价国产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曾进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患者进行了14次胶囊内镜检查,除1例患者外,其他12例患者成功检查13次,成功率为92.86%(13/14),无穿孔、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11例检出病变,检出率为91.67%(11/12),其中小肠多发性溃疡4例,小肠多发性糜烂伴蛔虫及钩虫感染1例,小肠紫癜1例,小肠多发性憩室伴蛔虫感染1例,小肠糜烂2例,小肠黏膜呈节段性炎症性、增生性改变2例;1例未发现异常。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因其安全、患者无痛苦、检查阳性率高,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2.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28例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经Seldinger's法靶动脉插管PUCK造影,其中24例造影阳性者,经外科手术治疗,并将血管造影表现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定位诊断率87.5%(21/24),与手术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75%(18/24),病变性质为:肿瘤性病变6例,血管畸形15例,麦克尔氏憩室2例,克隆氏病1例。结论: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3.
Dieulafoy病致消化道出血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6例经病理证实的Dieulafoy病致消化道出血患者进行了分析,认为Dieulafoy病引起的消化道出血为消化道粘膜下恒径小动脉出血,属于先天性消化道粘膜下血管发育异常,临床表现为原因不明的间歇性呕血或便血,诊断应选择胃镜,纤维结肠镜和选择性动脉造影,必要时行剖腹探查术中分段小肠肠镜检查,治疗以手术为主,包括病灶楔形局部切除,胃大部切除和出血部位血管缝扎。也可以先局部出血部位硬化剂治疗或电凝治疗,以后择期手术  相似文献   

14.
胶囊内镜对小肠疾病诊断价值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胶囊内镜在小肠疾病特别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2006年8月~2007年10月,我院消化内科对24例怀疑小肠疾病患者(其中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者21例),行OMOM胶囊内镜检查的临床资料。结果:24例受检者中,小肠息肉7例,小肠新生物2例,小肠血管畸形1例,小肠克罗恩病1例,小肠炎症2例,小肠钩虫病2例,阴性9例,病变检出率为62.5%,其中部分病例经手术病理证实。整个操作过程患者耐受性佳,无任何并发症,检查成功率100%。结论:胶囊内镜检查操作简单、安全、无创伤,尤其适用于年老体弱、合并其他慢性疾病或不能耐受有创性检查的患者。对小肠疾病尤其是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可以作为小肠出血或经胃镜、结肠镜检查阴性患者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熊炬  陈雄  戈小虎 《新疆医学》2009,39(5):68-69
在消化道出血中,小肠出血约占9%,诊断较为困难。当常规检查包括胃镜、肠镜、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小肠X线钡餐不能诊断消化道出血的病因时我们称之为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近年来,有报道术中肠镜检查是诊断小肠出血较为有效的方法,2007年~2008年我科对1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反复出血,经胃肠镜等相关检查不能明确病因的消化道出血患者,转我科行剖腹探查,术中结合内镜找出出血部位和病因,同时行相应手术治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疑难消化道出血指出血灶比较隐弊,常规纤维内镜及胃肠X线检查仍难以确定出血部位和病因的一组疾病。本人收集我院1992年~1996年中行手术探查的疑难消化道出血18例术前全部行放射性核素(下称核素)及选择性腹腔动脉造影(下称动脉造影)检查.通过比较二组影像结果,以期为临床诊断提供参考。1.一般资料疑难消化道出血18例,其中男性13例,女性5例。最大年龄84岁,最小年龄16岁,均年龄46.3岁。病程5天~3年.反复柏油样便18例.伴呕咖啡样物1例。全部病人检查前行纤维胃镜及结肠镜检查,其中9例行小肠钡剂造影.均未发现出血灶.全部…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选择性动脉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介入治疗方法和意义.方法 12例反复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经选择性动脉DSA后明确消化道出血部位或原因,并对出血动脉进行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或栓塞.结果 肿瘤6例,血管畸形3例,麦克尔氏憩室1例,造影阴性者2例,并对其中8例采用了动脉血管加压局部灌注或栓塞,止血效果明显.结论 选择性血管造影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定位、定性诊断有肯定的价值,且能经过血管加压素局部灌注和栓塞进行及时止血.  相似文献   

18.
血管造影对胃肠道出血诊断的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分析消化道急、慢性出血而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并经手术病理证实血管性病变的患者12例,认为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是肠道血管性病变的首选检查方法。对急性的、出血量0.5ml/min以上者有定位,甚至定性作用。对慢性“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行肠系膜上动脉造影可提高诊断率,建议对于急性消化道出血者可急诊作肠系膜上动脉造影检查然后再行药物或手术治疗。对慢性不明原因的消化道出血可与同位素扫描结合确定腹部出血的区域再行造影检查以求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9.
王云  易小敏  王毅  莫乐君 《实用全科医学》2011,9(5):688-689,F0003
目的分析评价国产胶囊内镜对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13例曾进行胃镜及结肠镜检查未能明确诊断的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患者的胶囊内镜检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3例患者进行了14次胶囊内镜检查,除1例患者外,其他12例患者成功检查13次,成功率为92.86%(13/14),无穿孔、过敏等不良反应发生。11例检出病变,检出率为91.67%(11/12),其中小肠多发性溃疡4例,小肠多发性糜烂伴蛔虫及钩虫感染1例,小肠紫癜1例,小肠多发性憩室伴蛔虫感染1例,小肠糜烂2例,小肠黏膜呈节段性炎症性、增生性改变2例;1例未发现异常。结论胶囊内镜检查因其安全、患者无痛苦、检查阳性率高,可作为不明原因消化道出血的首选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20.
宋杰  姜燕秋 《吉林医学》1994,15(3):152-152
纤维结肠镜检查下消化道出血120例临床病理分析宋杰,姜燕秋,史玉树(吉林市第二人民医院132000)自从纤维结肠镜应用于临床以来,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大部分病例能得到准确的诊断。下面就我院120例原因不明的下消化道出血纤维结肠镜检查结果进行临床病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