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9 毫秒
1.
盐碱池塘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生物量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赵文 《水产学报》2001,25(1):26-31
1997年4月5日至1998年9月1日对山东高青盐碱池塘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和季节变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高青盐碱池塘含盐量变动于1.36-20g.G^-1,总碱度变动于2.4-72.mmol.L^-1,pH值8-9浮游动物主要是淡水盐种或喜盐种,一些是典型的盐水种,浮游动物优势种有团焰毛虫,双环栉毛虫,锥瓶口虫,瓜形膜袋虫,旋回侠盗虫和绿色前管虫(原生动物),褶皱臂尾轮虫,暗小异尾轮虫,萼花臂尾轮虫,角突臂尾轮虫,壶状臂尾轮虫,卜氏晶囊轮虫,简单前翼轮虫,角三肢轮虫和针族多肢轮虫(轮虫)微型裸腹和长肢秀体(枝角类),细巧华哲水蚤,近邻剑水蚤和台液温剑水蚤,(桡足类),无鱼对照池和新挖池塘的浮游动物生物量均较一般养鱼池塘的高。  相似文献   

2.
(二)浮游动物 1.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及分布丹江库区的浮动物共检出52种(其中原生动物14种,以砂壳虫为优势种;轮虫计23种,以壶状臂尾轮虫,针簇多肢轮虫占优势;枝角类11种,以秀体藻,小栉蚤为优势;桡足类检索至目主要有镖水蚤,剑水蚤猛水蚤和无节幼体.桡足类在浮游动物中占有较大比重,见表6。  相似文献   

3.
2006年8月对珠江8大入海口浮游动物群落的种类组成和数量平面分布进行了调查。经鉴定有浮游动物57种,其中桡足类占优势,有20种;其次为轮虫和枝角类,分别为18和8种;此外,被囊动物2种,原生动物、多毛类、异足类、水母类、糠虾类各1种;还有阶段性各种幼虫以及未知种类2种。调查期间各站位均出现的种类有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镰状臂尾轮虫(B.falcatus)和长额象鼻溞(Bosmina lon-girostris)。浮游动物的种数变化范围为19~29种,密度的变化范围为2288~300000ind·m^-3,生物量的变化范围为10.03~111.94mg·m^-3。  相似文献   

4.
2013年8月1日19∶00至2日18∶00,通过间隔1 h的定量采样,研究南昌市典型城市湖泊月亮湖中浮游动物(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昼夜垂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月亮湖共发现浮游动物20种,其中轮虫16种,枝角类1种,桡足类3种;剪形臂尾轮虫(Brachionus forficula)、桡足类无节幼体(Copepoda Nauplii)和迈氏三肢轮虫(Filinia maior)为优势物种,分别占总捕获数量的48.27%、15.75%和11.11%。浮游动物主要类群和优势物种的Morisita指数均大于1,说明月亮湖中的浮游动物群落呈聚集分布。密度垂直分布和平均滞留深度分析结果显示,浮游动物垂直分布昼夜差异明显,夜间(19∶00-05∶00),浮游动物先聚集于月亮湖中层,01∶00后逐渐迁移到表层;白天(06∶00-18∶00),浮游动物逐渐从表层向中层和底层迁移;主要类群中轮虫、枝角类和桡足类的迁移均表现为夜间上升、白天下降、傍晚再上升,轮虫和桡足类的迁移幅度小于枝角类。优势种剪形臂尾轮虫和无节幼体的昼夜垂直迁移表现为夜升昼降,至傍晚再上升;迈氏三肢轮虫昼夜垂直分布差异显著(P0.05),但昼夜垂直迁移活动不明显。相关分析表明,水温、p H值和溶解氧对月亮湖浮游动物的垂直分布和迁移活动有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5.
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调查报告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04年9月和12月、2005年3月对长江江苏段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进行调查.浮游动物108种,以轮虫最多,45个种属,占41.66%;原生动物12个种属,占11.11%;枝角类25个种属,占23.14%;桡足类26个种属,占24.07%.年浮游动物密度为47.96个/L,生物量0.3663mg/L.全年常见的优势类群为:轮虫的臂尾轮虫属、三肢轮虫属、龟甲轮虫属、晶囊轮虫属;枝角类的象鼻溞属、秀体溞属;桡足类的真剑水蚤属、温剑水蚤属、许水蚤属.  相似文献   

6.
2010年9~10月,对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浮游动物群落结构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共鉴定出4类20种浮游动物,其中轮虫类9种,占45.0%;原生动物7种,占35.0%;桡足类3种,占15.0%;枝角类1种,占5.0%;数量均值为1132ind.L-1。原生动物数量较多,占69.4%;轮虫类次之,占30.3%;桡足类仅占0.3%;生物量均值为0.206mg·L-1。轮虫类生物量最高,0.137mg·L-1,占66.5%;桡足类0.045mg·L-1,占21.9%;原生动物仅占11.6%;优势种类为原生动物的沙壳虫Difflugia sp.、侠盗虫StrobiLidium sp.、焰毛虫Askenasia sp.;轮虫类的蒲达臂尾轮虫Brachionus budapestiensi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和桡足类的无节幼体nauplius为主。多样性指数H’、J显示逊别拉河自然保护区H’平均值为1.58,J平均值为0.81,表明保护区浮游动物的多样性比较丰富,物种分布均匀度较好,为保护鱼类的生存和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生态环境。  相似文献   

7.
浙江老虎潭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其环境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究老虎潭水库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多样性变化,2014年5月至2015年2月按季度分4次对水库6个采样站点的后生浮游生物种类组成、密度与生物量、多样性指数以及9项水质理化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老虎潭水库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20属、34种,其中轮虫10属、22种,枝角类4属、6种,桡足类6属、6种;主要优势种为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裂足臂尾轮虫(Brachionus diversicorni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圆筒异尾轮虫(Trichocerca cylindrica)、罗氏异尾轮虫(Trichocerca rousseleti)、长圆疣毛轮虫(Synchaeta oblonga)和长额象鼻溞(Bomina longirostris),且优势种的季节更替明显;密度和生物量季节差异显著,年均密度为27.79个/L,年均生物量为0.23 mg/L;丰富度指数和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在4个季节间差异显著,夏季略高于其他3个季节;TLI指数显示,老虎潭水库全年各站点均处于中营养水平;冗余分析(RDA)表明,透明度、溶解氧、水温、高锰酸钾指数和p H是影响后生浮游动物群落动态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  相似文献   

8.
温瑞塘河后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11年1-7月对温瑞塘河后生浮游动物的群落结构及其栖息环境进行了调查,10个采样点共鉴定出后生浮游动物24种;其中,轮虫15种、枝角类6种、桡足类3种;优势种包括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壶状臂尾轮虫(B.urceus)、镰状臂尾轮虫(B.falcaty)、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长足轮虫(Rataria neptunia)、指状许水蚤(Schmackeria inopinus)、广布中剑水蚤(Microcyclops leuckarti)和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优势种组成随季节变化略有不同;浮游动物的月均密度为13.39 ~310.8个/L,月均生物量为0.29 ~ 26.04 mg/L,两值均随水温的升高而增高;就空间分布状况看,浮游动物密度和生物量在各样点间存在明显差异.浮游动物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CA)结果显示,温瑞塘河的水温是影响浮游动物密度变化最主要的因素(P≤0.05);而高锰酸钾指数( CODMn)、总氮(TN)和氨氮(NH4+)对浮游动物密度的分布也有重要影响,但总氮的变化趋势由NH4+的多少决定.建议在温瑞塘河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重点关注水体CODMn和NH4+的分布状况.  相似文献   

9.
淀山湖轮虫多样性及生物量时空变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2004年1月至2006年12月逐月对淀山湖轮虫种类组成、生物量和生物密度的时空变化规律及其生物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研究,并分析了轮虫密度和水温、叶绿素a的关系。经鉴定,共发现轮虫53种(属),优势轮虫包括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 trigl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螺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cochlearis、曲腿龟甲轮虫Keratella valga、晶囊轮虫属Asplanchna spp.、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ta、椎尾水轮虫Epiphanes senta等,优势种的密度之和分别占当年度轮虫总密度的87.2、82.8和82.8%。3年轮虫平均密度和生物量分别为2514ind/L和2.94mg/L,2005年3月份St6轮虫密度高达11700ind/L。轮虫密度(ind./L)和生物量(mg/L)季节分布一致,均为春季(4862和5.45)>秋季(2300和3.45)>夏季(1773和1.88)>冬季(940和0.45);在水平分布上,表现为湖心高、进水口和出水口较低、处于网围养殖附近的St3轮虫密度最低的变化趋势。各站点3年平均H为2.27(变幅为2.08-2.50),Marglef指数D平均为2.3(变幅1.1-3.8)。淀山湖轮虫密度和水体中的叶绿素a含量呈极显著相关,回归方程为:轮虫密度(ind./L)=521.6+64.11Chl.a (µg/L)(r=0.634, P<0.001)。  相似文献   

10.
2008年12月~2009年9月,分4个季节月采样,研究了一座热带城市型水库——深圳铁岗水库的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共鉴定出浮游动物73种,均为热带、亚热带或广温性种类。轮虫的种类数和数量在各采样点和各次采样中均居首位。淡水筒壳虫(Tintinnidium fluviatile)、长肢多肢轮虫(Polyarthra dolichoptera)、角突臂尾轮虫(Brachionus angularis)、镰状臂尾轮虫(B.falcat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萼花臂尾轮虫(B.calyciflorus)和桡足类(Copepodities)幼体是4季中最主要的优势种(类群)。聚类分析和标系排序分析显示,铁岗水库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空间分布差异。九围和料坑库湾浮游动物群落结构4个季节均在一组,萼花臂尾轮虫、尾突臂尾轮虫(B.caudatus)和矩形龟甲轮虫(Keratella quadrata)主要分布于该组,镰状臂尾轮虫主要分布于西丽入水口,剪形臂尾轮虫(B.forficula)和腹足腹尾轮虫(Gastropus hyptopus)主要分布于库中央。浮游动物密度、优势种(类群)组成、群落多样性指数结果分析表明,铁岗水库的水质已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其中又以九围库湾和料坑库湾较严重。  相似文献   

11.
2012年5月在小鹤立河水库设置了7个采样点,研究了小鹤立河水库中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在小鹤立河水库共鉴定出浮游动物15种,其中原生动物6种,占浮游动物总物种数的40.0%;轮虫8种,占53.3%;枝角类1种,占6.6%;浮游动物丰度变动幅度为77~683ind..L-1。香农-威纳多样性指数最高和最低分别出现在5#和7#,分别为1.94和1.28。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小鹤立河水库浮游动物丰度与水深、溶解氧量、总氮含量显著相关(P〈0.05)。  相似文献   

12.
泾河宁夏段夏季浮游生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2010年7-8月对泾河宁夏段浮游生物群落组成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该河段浮游植物种类有6门、81种(属),密度为1.1万~11.6万个/L,平均密度为4.37万个/L.生物量为0.024 ~0.210 mg/L,平均生物量为0.083 mg/L.浮游动物有4门、54种(属),密度为60 ~ 185个/L,平均密度为107.73个/L.生物量为0.02~0.66 mg/L,平均生物量为0.24 mg/L.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表明,该河段水质良好,浮游生物群落结构不稳定,易受外界的干扰.  相似文献   

13.
黑龙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20 0 3年5、7、9、1 1月对黑龙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结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浮游动物共计4门64种,以原生动物、轮虫为主,分别占35 . 94%和42 . 1 9% ;前节晶囊轮虫、锥形似铃壳虫、螺形龟甲轮虫、尖削叶轮虫、萼花臂尾轮虫、多足变形虫、单缩虫等为优势种。浮游动物数量为685. 9 8ind . /L ,以原生动物为主;数量为5 875ind . /L ,占85 .64% ;生物量为0 .91 6mg/L ,轮虫最高,为0 . 5 91mg/L。浮游动物季节变化比较明显,数量春季最高为1 1 .897ind . /L ;生物量以秋季最高1. 5 6mg/L ;水平分布勤得利江段最高,平均为8430ind . /L和1 . 2 34mg/L。黑龙江浮游动物多样性指数变化是秋季>夏季>冬季>春季。均匀度指数变化是秋季>夏季>冬季>春季。  相似文献   

14.
渤海中部浮游动物的生态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针对2013年5月(春季)、8月(夏季)、11月(秋季)和12月(冬季)在渤海中部海域以浅水Ⅰ型浮游生物网采集的浮游动物样品,分析了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丰度分布和多样性;通过结合现场环境参数,探讨了环境因子与浮游动物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4个季节共鉴定浮游动物74种(含浮游幼虫21类),桡足类为绝对优势的类群,在浮游动物的物种丰富度中占25.7%。渤海中部海域全年均出现的浮游动物优势种类共2个,分别为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和强壮箭虫(Sagitta crassa)。春季共鉴定浮游动物29种(含浮游幼虫6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82.0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57.1 mg/m3,香农-威纳指数(H’)和物种丰富度指数(D)分别为2.36和1.02;夏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5种(含浮游幼虫18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199.6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35.8 mg/m3,H’和D分别为1.75和1.78;秋季共鉴定浮游动物42种(含浮游幼虫14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42.1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22.5 mg/m3,H’和D分别为1.83和2.08;冬季共鉴定浮游动物33种(含浮游幼虫12类),浮游动物平均丰度为72.1 ind/m3,平均湿重生物量为151.1 mg/m3, H’和D分别为1.63和1.53。浮游动物丰度与环境因子间的相关性分析表明,春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表盐、底溶解氧和水深;夏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温、底盐和叶绿素;秋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表温、表pH和底pH;冬季影响渤海中部海域浮游动物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组合为底pH和叶绿素。与同期历史数据相比,浮游动物的种类数、丰度和生物量均有所下降。  相似文献   

15.
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夏季浮游动物群落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2015年7-8月南海北部陆架斜坡海域的浮游动物垂直分层采集资料,对该海域浮游动物的种类组成、优势种、丰度和生物量及群落结构的空间分布等进行了研究。样品利用Multinet浮游生物连续采样网采自0~200 m,200~350 m,350~450 m,450~600 m,600~750 m等5层。该次调查共发现浮游动物468种(类),其中以0~200 m水层种类最丰富,600~750 m水层最贫乏,种类数总体随水深的增加而减少,但在350~600 m水层部分站位出现了回升。浮游动物种类组成垂直变化较明显,各水层均有出现89种共有种,占总种类数的19.02%;而单一水层出现的特有种(121种)占总种类数的25.85%。优势种有10种,角突隆剑水蚤(Oncaea conifera)为各水层的共有优势种,在不同水层还出现了特有优势种。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平均为62.79个·m~(-3)和34.81 mg·m~(-3),总体呈现由表层向深层逐渐递减的分布趋势,但在350~600 m水层大部分站位也略有回升。聚类分析结果表明,该调查海域浮游动物大体分为3个群落,分别为0~200 m的上层水域群落、200~450 m的中上层水域群落和450~750 m的中下层水域群落。  相似文献   

16.
2003年以来作者对现今扁吻鱼唯一栖息地生物饵料及鱼类群落环境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显示:克孜尔水库有浮游植物7门34种(属),平均密度145.7×104ind•L-1,平均生物量1.225mg•L-1,硅藻密度及生物量均占优势;浮游动物35种(属),平均密度958.6ind•L-1,原生动物占优势;平均生物量1.449mg•L-1,枝角类和桡足类占优势;底栖动物1种(属),平均密度9.1ind•m-2,平均生物量0.08g•m-2;水生植物2种(属)。栖息地分布鱼类19种,土著种10种,外来种9种,隶属2目3科13属,其中鲤科15种,占78.9%,鳅科3种,占15.8%,鱼叚虎鱼科1种,占5.3%。初步探讨了扁吻鱼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7.
于2012年5月–2013年1月对流沙湾海区浮游动物进行了周年性的季度调查,共检出浮游动物41种、幼体17类,以桡足类居多(29种)。亚强次真哲水蚤(Subeucalanus subcrassus)、短尾类幼虫(Brachyuran larva)、长尾幼体(Macruran larva)在四季均有出现,并在3个季度中成为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48.12 ind./m3、13.43 mg/m3。扇贝主养区、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的各季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均低于对照区(非养殖区);大中型浮游动物主要出现在对照区,而在鱼、贝养殖区极少出现。冬季扇贝主养区多样性指数为各区最高,其浮游动物丰度、生物量迅速回升,高于鱼类网箱养殖区和珍珠贝养殖区,但仍低于对照区。研究结果显示,鱼、贝养殖区域流沙湾海区的浮游动物丰度及生物量比往年明显减小,浮游动物的小型化加剧。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流沙湾养殖活动对浮游动物群落的影响,于2015—2016年对流沙湾海区进行了夏(8月)、秋(11月)、冬(2月)、春(5月)4个季度的浮游动物调查,分析了浮游动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共记录浮游动物18大类119种、浮游幼体17种。浮游动物种类组成以桡足类(45种)和端足类(20种)为主,其次为毛颚类(15种)、水螅水母类(12种)、等足类(6种)等。十足目幼体(Decapod larvae)为春、夏两季的主要优势类群,亚强次真哲水蚤( Subeucalanus subcrassus)、微驼隆哲水蚤(Acrocalanus gracilis)为秋季主要优势种,夜光虫(Noctiluca scintillans )为冬季主要优势种。年均浮游动物丰度和生物量分别为151.53个·m^-3 和73.48 mg·m^-3 。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表明,除春季外,流沙湾内湾浮游动物群落组成与外湾差异明显。典范对应分析(CCA)显示,溶解氧、磷酸盐、透明度、温度和硝酸盐等环境因子是影响浮游动物优势种分布的主要因素。在流沙湾海区,鱼类小网箱的养殖活动在夏秋两季对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和结构影响较大;贝类养殖区的浮游动物的丰度和生物量明显降低,但浮游动物群落组成及多样性与其它采样点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