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87 毫秒
1.
GPS用于滑坡监测的试验与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三峡库区滑坡GPS监测(静态相对定位),龙羊峡水库近岸滑坡GPS监测(快速静态相对定位)的试验,结果表明,GPS完全可以代替常规的监测方法,用于滑坡监测领域。  相似文献   

2.
GPS技术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GPS技术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方法,并通过三峡库区某滑坡的变形监测介绍了GPS用于滑坡变形监测的整个过程,包括监测网的技术设计、外业观测、数据处理、变形分析等内容。监测结果表明,GPS静态定位技术可以达到mm级的精度,在变形监测方面有很好优越性,完全可以满足高精度滑坡监测的要求。  相似文献   

3.
刘科 《四川测绘》2014,(5):199-201
基于重庆市国土资源GNSS网络信息系统的高精度GNSS基准站和GPS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点数据,本文搭建了滑坡地质灾害监测平台;并利用该平台进行了滑坡地质灾害形变量和稳定性实验,通过获取120分钟一组的监测数据,验证了本文研究方法对中长距离滑坡地质灾害监测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4.
本文叙述了三峡库区地质灾害治理效果监测和灾害预警监测所采用的主要方法。包括技术设计之前的准备工作,滑坡地面形变、地下形变监测技术方案设计要点,变形数据处理的要求和监测周期的确定。  相似文献   

5.
利用GPS形变监测、一机多天线(GMS)及CORS等技术,探讨基于GDCORS的GPS监测数据的实时处理、灾害因子分析、灾害趋势分析等关键技术,用于高精度滑坡形变在线监测研究和应用。通过系统设计与集成,开展地质灾害隐患点滑坡地表形变远程动态监测示范站建设,为地质灾害发生的可能性分析与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我国部分地区地质灾害爆发频率高,多年来崩滑坡、泥石流等高危险性地质灾害严重威胁我国人民财产与生命安全。因此,地质灾害及时预警一直是我国在应急方面亟待解决的难题。随着北斗、GPS等全球卫星导航系统的建设组网,GNSS技术逐渐成为当前提供时空位置信息的重要手段,具有数据实时性、设备低功耗、搭建便捷化等特性,成为解决地质灾害监测与预警的理想技术手段。本文利用BDS+GPS+GLONASS时空信息数据,构建了面向地质灾害监测的中长基线毫米级精度的崩滑坡监测解算方法,确定了双差观测的载波相位解算模型。最后在重庆新浦区域展开试验应用,实现了基于高精度时空信息的毫米级滑坡灾害的监测与预警。为预计该区域的地质灾害提供了数据支持,为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技术保障。  相似文献   

7.
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国务院关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批复》的通知 国土资发[2002]48号 湖北省国土资源厅、重庆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 为了加强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工作,现将《国务院关于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的批复》(国函[2002]4号)印发你们,请认真学习和领会批复的精神,扎实工作抓紧落实《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 附:《三峡库区地质灾害防治总体规划》(简本) 国土资源部 2002年2月19日  相似文献   

8.
GPS与InSAR技术在滑坡监测中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技术(InSAR)应用于地面形变监测已经成为地质灾害研究热点。本文分析了In-SAR技术在滑坡变形监测中的特点与技术优势,监测中InSAR、GPS的结合能够同时提高监测在空间域与时间域的分辨率;本文叙述了GPS、InSAR结合技术的理论与方法。说明利用干涉雷达结合GPS技术对滑坡进行监测是可行的,具有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首先阐明地质灾害监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分析了目前应用于滑坡安全监测自动化远程监测设备和技术,并重点介绍了GPS天线阵列变形监测系统,接着根据某矿山的一个滑坡现场,进行GPS天线阵列监测方案设计,并在实地进行数据采集测试,最后对采集数据进行处理,对几期结果的较差和精度进行分析,得出在矿山自动化监测技术中,GPS天线阵列变形监测系统是一种性价比很高的监测技术,很适合滑坡安全监测。  相似文献   

10.
基于北斗一号的地质灾害自动监测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地面无线通信网络无法实现无缝覆盖,存在通信盲区,容易遭受地质灾害等外界因素的破坏与影响,基于地面无线通信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在上述条件下将无法正常运行。提出基于北斗卫星系统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并针对常见的滑坡、地面沉降等地质灾害设计并建立包含北京、上海、三峡库区、江苏、河北等13个地区的基于北斗一号卫星的地质灾害监测系统。首先介绍北斗卫星通信的流程及其特点,阐述系统架构,分析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情况,最后给出对该系统的综合评价结果。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于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县(市)级、乡镇级、村级三级监测网络体系的研究,建立了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机制模型,并围绕群测群防体系建设的监测、管理与专业调查3项任务,设计了与群测群防体系机制相适应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结构,形成了"隐患点信息查看─灾情信息采集与上传─灾情信息接收与处置"的群测群防业务链;据此业务链,基于智能手机探讨了有关地质灾害群测群防系统的功能实现。以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地质灾害群测群防调查数据为试验数据进行了应用试验,试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实现了群测群防"监测"与"管理"两项任务的有机结合,可以为地质灾害群测群防常态化监测与应急处置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2.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长江三峡工程库区人类活动频繁,生态系统脆弱,三峡工程对库区生态环境的影响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运用遥感、地理 信息系统、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计算机网络技术,采用DEM 、影像正射校正、多源影像数据融合、多层次信息提取等技术方法,对整 个库区20世纪80年代中期、90年代末期生态环境、草地资源进行了全面的动态监测,并在此基础上利用ArcGIS软件开发完成了“长江 三峡工程库区生态环境遥感动态监测GIS系统”。  相似文献   

13.
煤层自燃是煤炭资源的主要危害之一,它对煤层破坏作用巨大,导致自燃煤层周围煤炭资源的开采困难和贬值,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恶劣影响.利用GPS RTK技术测定平庄煤田火区1∶2 000地形图,确定火区位置,用物探、遥感和遥测等新技术进行煤火监测,火区灾害防治和矿区环境保护,火区灭火工程、矿井安全生产和矿区可持续发展都具有...  相似文献   

14.
图们市是地质灾害多发地区,这些地质灾害具有密集性、易发性、群发性和重复性的特点,对当地人民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更制约着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本次研究以2005年SPOT-5影像、2015年GF-2影像为数据源,选取地貌、岩土体类型、地质灾害点密度、地质构造、森林覆盖率、降雨量和人类工程活动7个评价因子,采用网格分析法获取各因子的量化分级图。通过Arc GIS的栅格计算功能,将各因子加权叠加获取危险性指数分布图,再通过surfer重分类生成研究区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图。研究表明,图们市地质灾害危险性程度以轻度和微度为主,重度和中度区主要集中在重要交通干线和居民集中生活区,应加强危险性重度和中度区的地质灾害监测和排查工作。  相似文献   

15.
忠武管道呈狭长线条状分布,其穿过的滑坡工程地质条件各异,导致滑坡的空间分布具有很大的随机性;同时按照忠武管道滑坡灾害防治要求,主要采用GPS进行滑坡监测,监测内容为位移一时间变化量,周期一般设为2年,监测时间间隔平均为一个月,故描述滑坡运动规律的数据量较少且单一。针对忠武管道沿线滑坡这些特点,提出了一种改进的串联灰色神...  相似文献   

16.
GPS是一种全天候、高精度的连续定位系统,并且具有定位速度快、费用低、方法灵活多样和操作简便等特点,所以它在测量学、导航学及其相关学科领域,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本文将以上海浦东新区某地块面积测量项目为例,概略叙述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前期应用实例,并且将运用GPS得到的引测点对浦东地块进行面积测量。最后指出了GPS技术...  相似文献   

17.
地质灾害变形监测系统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质灾害监测环境非常复杂,特别是在恶劣天气下,传统周期性变形监测的方法不能够实时获取地质灾害所处的状态。根据传统变形监测工作流程及相应的质量技术要求,结合变形监测规范的要求和实际生产习惯,研制了基于测量机器人集机载控制网观测、变形监测自动数据采集、数据处理、精度统计、手薄报表输出、数据平差、分析预测预报于一体的变形监测数据处理系统DMPS,并应用湖北省黄冈市白莲河抽水蓄能电站的边坡监测。  相似文献   

18.
三峡库区滑坡体变形监测的似单差方法与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高精度GPS变形监测的特点,以监测网的首期观测成果为基础,建立了单历元解算监测点变形量的似单差模型,讨论了接收机天线相位中心偏差的改正方法。该模型避免了周跳的探测与修复,可适用于动态、静态两种监测模式及单频接收机。利用三峡库区的实测数据对模型的正确性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19.
由于GPS定位精度的不断提高,其在工程变形监测中得到了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结合一次动态监测实验,客观评价了GPS的精度,本文介绍了该试验的实施方案及监测结果,并通过大量实验数据统计分析了此次GPS动态监测的精度,取得了不错的效果。试验证明,GPS动态监测能够满足工程应用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