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利用地震、钻井、测井、岩心资料,对乐安油田草4块沙三段-沙二段储层的沉积特征与非均质性及隔层和夹层对特稠油油藏开发的影响进行了研究,发现储层沉积特征和非均质性是影响该单元特稠油构造-地层油藏开发生产的重要因素.研究区沙三段-沙二段为辫状河三角洲前缘亚相沉积,水下分流河道和河口坝是储层分布的主体相带.储层层内、层间非均质性强,平面非均质性较弱,砂体连通性较好.隔层和夹层主要为沉积成因,纵向上沙三段隔层和夹层较沙二段不发育,构造高部位因剥蚀造成隔层缺失,水下分流河道部位因冲刷造成隔层不发育.隔层和夹层的平面、垂向分布特征对特稠油油藏注蒸汽热采具有直接影响,沙三段2和3小层的顶底隔层发育,其内部的夹层不发育,应作为主要的提高采收率热采层段.  相似文献   

2.
YK气藏目前正处于开发阶段,需要对储层进行精细描述,而非均质性研究是储层评价的重要指标。通过对YK气藏亚格列木组岩心观察和测井资料的统计分析和研究,并结合沉积微相展布,定量或半定量的研究了亚格列木组的非均质性特征。研究表明,亚格列木组层内非均质性严重,层间非均质性中等,平面非均质性中等;上气层和下气层之间的隔层平面分布较为稳定,具有良好的封隔性;储层物性平面分布的非均质性受砂体发育程度及沉积微相的控制。通过储层非均质性研究,可以指导开发方案调整,为气藏的高效开发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友谊油田沙三上储层非均质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储层非均质性影响油藏开发效果,控制剩余油的分布,因此以岩心分析资料、铸体薄片及测井二次精细解释结果为依据.从微观、层内、层间及平面4个层次对储层的非均质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属于强非均质性储层,夹层厚度较大,分布稳定,隔层钻遇率高,对油水起到很好的屏障和隔挡.平面上,砂体分布连续性差,导致油层连通性差、剩余油分布规律复杂.沉积微相及成岩作用是该区储层非均质特征的主控因素.  相似文献   

4.
针对平面非均质油藏注采不均衡的问题,运用数值模拟和油藏工程方法,提出了基于多参数定量计算的均衡水驱调整方法。研究表明,井距调整和驱替压差调整是实现平面非均质油藏均衡水驱的2种有效方式。根据储层平面非均质性、流体分布状况与注采井距、驱替压差之间的水驱平衡关系式,可定量调整不同方向注采井距和驱替压差的大小及比例。实际油藏应用表明,均衡水驱调整能够减小储层平面非均质性对水驱开发的影响,提高注水利用率,有效改善油藏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5.
《石油天然气学报》2004,26(2):33-36
经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及结合对取心井岩心观察研究,认为本区Es上2+32砂层组砂体是多期曲流河及辫状河沉积形成,该区的泥质隔层、夹层发育,存在五个分布范围较稳定的隔层,是造成本区纵向非均质性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处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识别储层中的隔层和夹层分布规律,找到具有井间强非均质性储层中的剩余油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6.
经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及结合对取心井岩心观察研究,认为本区Es上2+32砂层组砂体是多期曲流河及辫状河沉积形成,该区的泥质隔层、夹层发育,存在五个分布范围较稳定的隔层,是造成本区纵向非均质性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处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识别储层中的隔层和夹层分布规律,找到具有井间强非均质性储层中的剩余油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隔层的识别及分布研究是储层非均质性研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引起的渗流屏障和渗流差异是影响剩余油分布的重要因素.以DL油田USH油藏为例,探讨了储层隔层的识别方法和分布.通过岩心和测井资料分析讨论了研究区隔层类型和测井曲线特征,认为区内隔层较发育,其类型主要为致密隔层,测井响应特征表现为低伽马、低声波时差、低中子、高密度、高电阻率特征.利用交会图定性识别出隔层,建立起声波识别隔层标准及精度高、逼近速度快的小波神经网络隔层识别模型,其识别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8.
经过应用高分辨率层序地层学理论方法及结合对取心井岩心观察研究,认为本区Es2^(上2 3)砂层组砂体是多期曲流河及辫状河沉积形成,该区的泥质隔层、夹层发育.存在五个分布范围较稳定的隔层.是造成本区纵向非均质性的重要原因.本文对处于开发中后期的油田.识别储层中的隔层和夹层分布规律,找到具有井间强非均质性储层中的剩余油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Zarzaitine油田海底扇相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阿尔及利亚Zarzaitine油田海底扇相储层沉积特征,综合各种地质、测井及分析化验资料,对油田F4油藏储层非均质性进行了深入研究.研究表明,F4储层具有强烈的层间、平面、层内及微观非均质性,发育稳定隔层,其平面上非均质性受砂体成因类型控制明显,层内渗透率韵律特征明显,压实、胶结及溶解作用共同影响储层孔隙度,并形成了强烈的微观孔隙结构非均质性.储层非均质性的研究进一步加深了对F4油藏储层的认识,可以为开发层系调整、开发调整方案编制等提供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0.
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2+3)储层非均质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以濮城油田东区沙二上~(2+3)储层的岩心资料为基础,从层间、层内、平面及微观的非均质性四个方面研究储层的变化特点,研究认为,该储层层间非均质较弱,层内非均质较强,夹层密度和频率都高,控制了储层开发和注水流向,而平面上渗透率变化快,分布极不均匀。这些特点为该储层制定开发调整方案奠定了基础,文中的分析方法也可推广到同类型的非均质性油藏的研究。  相似文献   

11.
文、卫油田属复杂断块油田,储层非均质性较严重,层间渗透率级差大,经过多年的注水开发,吸水剖面不均匀性日趋加剧,严重影响了油田开发水平的提高.暂堵酸化技术是通过泵入暂堵剂在高渗透层及部分中渗透层形成低渗透滤饼,从而使酸液转向中、低渗透层,能有效地解除中低渗透层伤害,改善吸水剖面,提高酸液利用率,为此研究应用了暂堵酸化技术...  相似文献   

12.
准噶尔盆地陆 梁油田陆9井区呼图壁河组(K.bg- K,h3)油藏为构造幅度低、油水关系复杂、非均质强的边水油藏。应用数值模拟方法.紧密结合油藏精细描述和油藏工程研究结果。研究了该油藏合理的技术开发政策界限最终确定了该油藏应立足于注水开发,合理采油速度为2.9%.合理注采比是0.8.合理压力水平应保持在9.0MPa左右:油藏仍应采用反九,点井网方式进行配注等开采技术政策界限。数值模拟研究结果对油田实际开发有很好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针对蟠龙油田王庄区含水率高、产量递减快、储集层非均质性严重的开发现状,通过对表征储层的5项属性参数判别流动单元的能力及参数间相关性分析.选取泥质体积分数、孔隙度、流动分层指标3项参数作为长2储层流动单元划分参数。这些参数客观反映了研究区长2储层低孔、低渗、储层物性差及非均质性强等地质特征,应用聚类分析和判别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将长2储层划分为A、B、C、D等4类流动单元。分析了4类流动单元的岩性、物性、沉积微相及展布特征,不同流动单元具有不同的渗流能力和储集能力,因此油田开发中应采取不同的开发对策。  相似文献   

14.
经过近40年的开发,胜坨油田坨28块已进入特高含水期。由于油层非均质性严重、注采井网完善程度低、层间干扰等原因,造成油藏压力不均衡,制约了油水井生产潜力的发挥。针对这一现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对该油藏合理压力水平进行了研究,并确立了相关参数的界限值,为改善特高含水期油田开发效果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对吉林油田分公司低阻、低渗、高饱和油藏的储层油气水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本区构造平缓,属保康水系所形成的三角洲前缘相和前三角洲相.砂体类型以三角洲前缘席状砂体和远砂坝砂体为主,砂岩以粉砂岩、泥质粉砂岩为主,泥质含量较高.砂体横向上连通性好,纵向上砂层较多,属层状构造油气藏.该区青一段储层层内非均质性较强,属低-特低渗孔隙性储层,而且具有亲水性.以上诸特点使得各储层内均表现油气水混相存在特征,油气水平面展布特征表现了受构造控制的明显因素,高部位高产气,低含水,产油中等;低部位高含水,低产气,产油低;腰部位产油高.产能状况与沉积微相及储层物性参数之间关系明显.  相似文献   

16.
杜坡油田储层复杂、非均质性较强,严重阻碍了油田后期的开发生产,因此亟需开展精细储层三维建模,为储层非均质性空间特征研究奠定基础。通过精细构造层面与断层组合研究,建立了研究区储层构造模型;在构造框架约束下,采用确定性和随机性建模方法,建立了研究区高精度储层沉积相模型。以相控储层参数建模为指导,分沉积相描述物性特征,建立符合储层特征的三维物性分布模型。模型从三维的角度精细表征了杜坡油田核三段储层空间分布特征,达到了开发地质综合研究的目的,为杜坡油田下一步开发调整、挖潜剩余油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古城油田泌124断块属于普通稠油油藏,油层非均质严重、含油井段长、含油层数多、油层厚度薄、地下原油粘度大,经过二十多年的开发,油藏采收率低、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开发效果逐年变差.通过聚合物驱注采井网井距、注采参数的优化研究,确定了适合该油藏特点的聚合物驱方案,改善聚合物驱四项技术的成功应用,有效地提高了...  相似文献   

18.
胜坨油田不同含水期层间干扰规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胜坨油田为整装多层砂岩油藏,储层层间非均质性严重,在油田开发的过程中,多层合采势必造成层间干扰,影响潜力层的发挥。利用各种生产资料、取心检查井、测井解释资料及精细油藏研究成果对不同开发阶段的干扰形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开发初期主要是稀油高渗透层干扰稠油中低渗透层;中含水期主要是高压高含水层干扰中低压含水层;高含水期初期主要是高压特高含水、高含水层干扰低压高含水、中低含水层,特高含水期层间干扰转变为特高含水韵律层干扰高含水及中低含水韵律层。该研究对胜坨油田及同类油田的调整和挖潜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火烧山油田为裂缝性特低渗透非均质砂岩油藏,高角度直劈裂缝广泛发育,油田开发过程中水窜、水淹严重,产量递减大。通过4期综合治理,使油田开发效果得到明显提高,实现了油田持续稳产。在治理过程中,以精细注水、精细采油、精细措施作为技术关键,开展了开采配套技术研究,如机械管柱与化学工艺结合,各化学工艺技术相结合等,形成了提高采收率的综合性开采技术,为火烧山油田的稳产奠定了技术基础,取得了良好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