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城市地震,如1994年的6.7级北岭地震,为我们这些人清晰了解地震危险性的工作提供了的独特时刻。记得我是1994年1月17日清晨4点31分在我帕萨迪纳的家中被震醒的。当我匆忙地赶到加州理工学院校园内美国地质调查局(USGS)我的办公室时,我记得想知道的是那天会带来什么。震中区人烟稀少呢?还是我们只能接受直接击中了已经城市化的洛杉矶?现在我们知道,虽然破坏性的震动延伸到了洛杉矶盆地,但真正受到剧烈震动的是圣费尔南多谷;5台强震加速度计记录的地震动峰值速度(PGV)超过了1m/s。  相似文献   

2.
2007年4月2日,当地时间7点40分(北京时间4点40分),所罗门群岛发生强烈地震,地震引发了海啸。根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这次地震震级为7.8级,发生在距所罗门群岛首都霍尼亚拉西北350km处,震源约在海底10km处。据USGS观测,震源位于吉佐东南偏南约40km、首都霍尼亚拉西北偏西约345km处,震源深度约10km。震后发生了10多次5级以上的余震。  相似文献   

3.
单新建  柳稼航  马超 《地震学报》2004,26(5):474-480
利用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获取的宏观震中区的同震形变场,结合对地震活动性、震源机制、野外考察等资料分析,对昆仑山口西8.1级地震同震形变场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宏观震中位于库赛湖东北侧,宏观震中区发震断层可分为两个形变中心区域,其中西段长约42 km,东段长约48 km,整个发震断层主破裂段长90 km;由干涉形变条纹分布格局可清楚地判断出发震断层的左旋走滑特征;断层两盘变形特征不同,南盘变形程度明显大于北盘;宏观震中附近最大斜距向位移量为288.4 cm,最小斜距向位移量为224.0 cm,宏观震中发震断层最大左旋水平位错为738.1 cm,最小地面左旋水平位错为551.8 cm.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17日四川宜宾4.5级地震烈度考察及灾害损失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6月17日5时25分在四川省宜宾县境内发生的4.5级地震宏观震中位于白花镇与孔滩镇交界部位.震中区烈度为Ⅵ度区和Ⅴ度区,面积各为5km2和150km2.等震线分布总体形态呈长轴走向为北东向的椭圆状.震区建筑物出现一些破坏或损坏的现象.地震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 535万元,约占宜宾县2003年国民生产总值20.0429亿元的0.77%.  相似文献   

5.
1966年邢台地震发生在华北平原中部的束麓断陷盆地及其邻近地区,为取得大震区地壳细结构,国家地震局系统的几个单位于1990年冬共同实施了一条穿过这一盆地的深地震反射剖面.测线通过7.2级主震震中位置(N37°32’,E115°03’),方位约N60°W,总长度约40km.它与元—济深地震测深剖面的震中区部分基本重合.深反射剖面采  相似文献   

6.
1996年3月13日阿勒泰发生6.1级地震,震中距阿勒泰市约67km,震源深度33km,震中烈度为Ⅷ度强。地震造成的各类建筑物破坏面积为400676m2,山区牧业设施、部分市政设施和水利设施遭到了破坏,死亡牲畜409头(只),直接经济损失达2961.12万元。  相似文献   

7.
与发生在西藏北部昆仑断层西部一段的2001年Mw7.8级中昆仑地震有关的的野外地质调查使得我们可以约束约400km长、走滑位移达16.3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根据对野外调查得到的地质构造、构造地形特征、位移空间分布以及远震波形分析,破裂带可以分为4段。地表破裂的变形特征及震源机制解表明,该地震是一个几乎纯走滑机制的破裂。地震数据反演结果表明,破裂以双侧破裂形式起始于西端的震中区附近,并且很快以单侧破裂形式传播380km,最大破裂区局限在震中以东150~280km的子断层段上,这与野外调查结果一致。最大位移地区的平均应力降估计为7MPa,为板内地震的典型值。  相似文献   

8.
1985年8月1日20点13分,在西藏米林发生了一次5.6级地震。 经宏观调查,这次地震波及范围很广,有感面积约二万平方公里。震中在米林县纳玉区来果桥一带(北纬29°O4′,东经94°14′),震中区烈度为七度。 震中区呈椭圆形,面积三十八平方公里,据反映,震前听到了闷雷般的地声,地震  相似文献   

9.
2010年4月14日青海玉树地震震动图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陈鲲  俞言祥  高孟谭 《中国地震》2011,27(1):99-102
在2010年4月14日07时49分(北京时间)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33.2°N,96.6°E)7.1级地震发生后,综合考虑震中地区的地质构造背景、活动断裂分布、震源机制结果、震源破裂过程、我国西部的地震动参数经验衰减关系及局部场地效应的影响,用考虑场地效应的震动图快速生成方法,在震后约2小时后得到玉树地震震中地区的震动图,并提供给相关部门使用.结果表明,此次地震的地震烈度特征预测如下:①烈度的展布方向NW-SE向,与玉树断裂的走向一致;②极震区的烈度为Ⅸ度,面积约为300km2;③烈度Ⅸ度区主要位于震中东南方向沿断裂走向近40km和西北方向沿断裂走向15km之间的区域;④Ⅸ度区的西北端由于局部场地条件的影响,其烈度由基岩参考面的Ⅸ度区降为土层上的Ⅷ度区;⑤Ⅷ度区面积约为3000km2;⑥Ⅶ度区的面积约为8000km2;⑦Ⅵ度区面积约为24000km2.  相似文献   

10.
2001年11月14日青新交界MS8.1地震地表破裂带的初步调查   总被引:20,自引:5,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初步的野外调查表明,2001年11月14日青新交界8.1级地震的地表破裂带位于昆仑山南麓,西端可能终止于布喀达坂峰,东端点距青藏公路以东70km.主破裂带总长度可达350km,总体走向N80°~85°W.具明显的左旋水平走滑运动性质,最大左错量为6m.宏观震中初步定在库赛湖东约30km一带,震中区烈度定为Ⅺ度根据初定宏观震中的位置,建议将该地震命名为库赛湖地震.  相似文献   

11.
江苏射阳5.1级地震的前兆性地震活动图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87年2月17日11时3分27秒,江苏省射阳县(北纬33°55′,东经120°32′)发生了M_s5.1地震,震源深度约18km。根据图1,该地震序列似应为前—主—余震型。但该序列中最大前震震级为M_s2.4,最大余震震级为M_s1.8,分别和主震震级相差2.7级和3.3级,主震释放能量占全序列释放总能量的99.99%。因此,我们主张称其为“接近孤立型的前—主—余震型序列。 从2月6日至2月17日主震发生前,位于震中区西南约35km处的大丰深井地震仪  相似文献   

12.
李锰  宋和平 《内陆地震》1997,11(1):45-49
引言1996年1月9日北京时间14时27分54秒,在新疆沙湾县境内发生了1次5.6级中强地震。震中及其附近地区有不同程度的破坏.没有房屋倒塌及人员性畜伤亡。地震主要波及了沙湾县、生产建设兵团农八师和玛纳斯县所属的部分地区。经仪器测定,微观震中为北纬43”45’东经85”35’;震源深度为31km。豆地震烈度与震害①这次地震发生在北天山北部.微观震中位于沙湾县石场东大滩南约8km处。地震受灾区主要包括沙湾县的部分乡、镇、牧场和县煤矿、农八师南山煤矿、南山水泥厂以及玛纳斯县所属的3个乡场。据调查,此次地震有感范围西至乌苏、东至乌…  相似文献   

13.
澜沧—耿马地震的破裂过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陈培善  秦嘉政 《地震研究》1991,14(2):95-103
本文收集了国内各个单位和国外EDR报告给出的澜沧——耿马地震的震源参数和震源机制解参数,讨论了它们之间差别的原因。由地震定标律给出了主震7.5级地震的断层长度、宽度、面积和平均错距的估计值,结果分别为52 km,26 km,1.3×10~3 km~2,2.0 m。研究了它们的破裂方向:像是从中间地区分别向东南(产生最大主震7.5级地震)和西北方向(产生次大主震7.0级地震)破裂扩展,但不是同时,相隔了约13分钟。本文还讨论了第二次主震(Ms7.0)比第一次主震(Ms7.5)造成的地面破坏面积大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光弹模拟实验,获得了1918年南澳7.5级地震震源区及其邻区的构造应力标。结果表明:本区在290°方向的外场力(压力)作用下,南澳附近区域性应力集中范围最大;岩体同时沿NNW和NEE向两条断裂破裂,前者破裂深度约9.5km,后者约18.1km;地震的最大震级为7.7级。地震的剪切应变能NEE向断裂占92%;NNW向断裂只占8%。模拟实验结果与实地考察的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5.
以2015年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研究对象,基于地震活动背景和序列统计分析,利用HypoDD双差定位方法对地震序列进行重新定位,考察余震在空间上的展布特征,并结合震中区烈度、震源机制解和重新定位结果对5.8级地震的发震破裂面进行判定。结果表明,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为主余型,重新定位后的震中位置为39.78°N(±0.72 km)、106.34°E(±0.76 km),震源深度13.2 km(±1.15 km);序列优势分布方向分别为近SN向和NEE向,分别延伸18 km和16 km;剖面的震源深度分布显示序列整体东倾,即震源深度由西向东逐步加深。综合区域应力场背景特征、历史地震破裂特征、主震震源机制解和序列重新定位等多方面资料判定认为,本次阿拉善左旗5.8级地震的破裂面应为近南北走向的断层面。  相似文献   

16.
喜马拉雅和西藏高原深地震反射剖面(INDEPTH)先导性试验剖面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北起西藏康马县的萨马达,南到西藏帕里。近南北向的剖面长约100km(INDEPTH-1),东西向横剖面长为8.6km(INDEPTH-2)。每隔2km测一次低速带。与反射地震工作一起还开展了“宽角反射”及“三维地震”测量。最大的震源一接收点偏移距为140-150km。由于地形条件十分困难,INDEPTH-1取弯线,INDEPTH-2取直线。  相似文献   

17.
韩晓明  刘芳  张帆  倪铭 《中国地震》2015,31(2):271-280
以2013年4月22日内蒙古通辽MS5.3地震为研究对象,在序列统计分析的基础上,通过HypoD D双差定位和震源机制求解,分析了之前的ML4.4地震与MS5.3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通辽MS5.3地震是在震中区中小地震长期平静和震前短期活动增强的背景下发生的一次中强地震;地震精确定位结果显示,通辽MS5.3地震序列整体呈NW向展布,延伸约10km,ML≥3.0余震集中发生于主震南侧约2km处;MS5.3主震和ML4.4前震的震中相距约1.8km,震源深度分别为7.208、7.089km,表明两者的震源位置比较接近,可能发生于同一断层面;震源机制结果表明,通辽MS5.3主震的震源机制为走滑型,余震震源机制类型比较凌乱,由前期的走滑为主转变为后期的正断层和逆冲型;3次较大前震的震源机制解具有一致性,均为正断层,一定程度上表现了震中区地壳介质在宏观破裂前存在明显的各向异性,具体表现为裂隙的定向排列,这种"一致性"的震兆状态在应力的进一步作用下孕育发生了主震。根据地震序列的时空分布特点和震源机制相似性,综合判定通辽MS5.3地震应为前震-主震-余震型。  相似文献   

18.
黑龙江省克东县"蒲峪路"古地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黑龙江省克东县西北7.5km处为我国金代(1115~1234年)北方重镇“蒲峪路”遗址。本文以1979年考古发掘和1992年古地震探槽挖掘资料为基础,经考证和综合研究认为,公元1200年或稍后,在克东县西北(约北纬48°31′~32′、东经126°33′~34′)曾发生5.5~6.0级地震。北方重镇“蒲峪路”即毁于此次地震。其依据是:官衙建筑物中三排15根立柱柱脚均向西南位移40~50cm,最大位移达100cm;房墙基部砖层波浪状起伏变形,幅度10-15cm,并以一个枢纽点左右旋开;探槽底部土层形成浪状起伏的初始柔皱,尚见有星散状圆形沙囊。最后讨论了发现这次古地震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9.
2008年5月12日汶川MW7.9地震触发了大量的滑坡。基于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建立了一个详细完整的汶川地震滑坡编目图。该编目图显示,汶川地震中滑坡主要分布在约110000km。的区域内,滑坡的面积为1160km2。这些滑坡是依据地震前后的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和航片,使用人工目视解译方法圈定出每一个单体滑坡,每个单体滑坡对应一个区要素,并对部分滑坡进行了现场调查验证。基于此,本文选择一个面积为44031km2的滑坡高密度区域作为研究区,区内滑坡数量为196007个,面积为1150.622km2。在原汶川M8.0地震烈度分布图的基础上,基于地震滑坡面积百分比(LAP)分析,建立了地震滑坡面积百分比(滑坡密度)与地震烈度匹配定量标准:LAP≥70%,为XII烈度区;20%≤LAP〈70%,为XI烈度区;5%≤LAP〈20%,为X烈度区;1%≤LAP《5%,为IX烈度区;LAP〈1%,为VIII烈度区及低于VIII烈度的区域。对原烈度图覆盖约123832km。的VII及VII以上烈度区边界进行了修正。修正前后的烈度图与地震滑坡的匹配度分别为93.8%和95.8%,可见修正后地震滑坡与地震烈度的匹配度提高了2.0个百分点。本文所制定的地震滑坡面积百分比与地震烈度的定量关系,可为其他地震事件,尤其是发生于高山峡谷区地震事件的烈度分布图制作提供方法参考、标准和依据。  相似文献   

20.
根据3个位于芦山地震震中区附近台站记录的连续波形,采用自相关函数研究了芦山地震震源区2012年4月20日至2014年4月20日地壳相对速度的时空变化特征。3个台站分别是宝兴台(BAX)、蒙顶山台(MDS)以及天全台(TQU),震中距约为15.7km、20.5km、29.6km。结果显示:由0.1~1Hz频率范围内自相关格林函数测得的地壳相对速度,在震后一段时间内3个台站均有明显下降。其中,震中西北方向的BAX台下降量最大,约为0.6%;其次是震中东南方向的MDS台,下降约0.4%;西南方向的TQU台下降最小,约为0.2%。它对介质的敏感深度范围约为10km。空间上,相对速度下降明显的区域与震源破裂强度大的区域以及同震体应变的膨胀区之间有很好的一致性。最大速度降分别是在震后40~100d内相继出现的,相对速度的恢复过程与强余震的衰减有较好的对应关系。认为这种相对变化主要是由主震及强余震在一定深度范围内造成断层区内部结构破坏和周围应力变化引起的。而在2~5Hz频率范围内测得的相对速度,3个台站均未表现出明显的同震效应,但季节性的变化趋势明显,尤其是半年1次的变化特征,平均最大变化幅度约为0.3%。它对介质的敏感深度范围约为1km,但与强地面运动引起的地表破坏之间没有很好的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