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7 毫秒
1.
基于城市功能理论,建立了具有系统性和层次性的城市旅游化指标体系,包括旅游者活动、旅游经济活动、旅游产业活动、旅游资源投入、政府旅游管理和服务、城市形象及旅游信息6个维度16个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层次结构模型,并基于2017年截面数据,对中国23个城市旅游化水平进行了评估。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四种不同类型城市旅游化的特征。  相似文献   

2.
对提升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功能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历史化名城是我国重要的旅游资源,每 一个历史化名城都应当努力向旅游城市乃至优秀旅游城市的方向发展,这是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展和开发利用历史化名城的客观要求。建设优秀旅游城市的关键是提升历史化名城的旅游功能,而加强对历史化的保护是提高城市旅游功能的前提条件。  相似文献   

3.
发展全域旅游是深化旅游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之举。文章在系统梳理全域旅游和旅游城市竞争力相关研究基础上,结合全域旅游城市内涵理念和旅游城市竞争力的构成分析,参照文化和旅游部发布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主要考核指标,从全域基础竞争力、全域持续竞争力、全域环境竞争力三个层面建立了全域旅游城市竞争力评价模型和对应的评价指标体系。以南京为研究对象,采用模糊层次分析法(FAHP)对南京市全域旅游竞争力进行了定量模糊综合评价,南京市全域旅游竞争力处于较强等级,总体上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相似文献   

4.
旅游形象感知是影响旅游者选择旅游目的地的重要因素,是评价城市旅游形象的重要依据。基于UGC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分别分析旅游者对米易县康养旅游形象感知情况。基于“认知—情感”理论,从认知形象、情感形象和整体形象三个维度对UGC数据和问卷调查数据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米易县康养旅游形象感知不突出;自然康养条件和社会康养环境是影响米易县康养旅游形象的重要因素;游客对于米易县康养旅游形象以正面为主。为提升米易县康养旅游形象,围绕特色康养膳食打造、营销模式创新、康养旅游接待能力提升、特色康养活动举办、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双向认知平台建立以及乡村休闲旅游建设等方面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5.
基于WebGIS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一个基于WebGIS技术的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设计与实现,对平台化、组件化的WebGIS项目开发过程进行了研究与探讨.介绍了城市旅游信息系统的需求分析和设计,.NET构架下基于GIS应用服务器扩展的全组件化的GIS开发方式,以及基于HTML和JavaScript的WebGIS瘦客户端的实现.  相似文献   

6.
城市旅游发展研究主体框架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阐述城市旅游的概念及其在旅游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在了解国内外城市旅游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城市旅游发展研究的主体框架,并对框架的主要内容,如城市旅游发展的基本内容(包括城市旅游形象、城市特色旅游、城市游憩商业区、环城游憩带、社会资源的旅游化和城市旅游产业集群等)、城市旅游经济影响的测度、城市旅游发展的对策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  相似文献   

7.
在多元统计资料的基础上,建立了城市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对湖北省17个地级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了综合对比分析,提出了提高湖北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合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为了揭示城市旅游环境承载能力,科学判断城市旅游环境承载所处状况,基于可持续发展理念,通过构建由自然环境承载力、经济环境承载力、社会环境承载力等3个准则层以及7个状态层所构成的城市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旅游环境承载力测算模型,以苏南五市为实证分析对象,对其旅游环境承载力及承载状况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表明:2010年苏南五市城市旅游环境都达到了可持续承载状态,但各市可持续承载水平明显不同。该研究不但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量化研究提供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而且对于促进城市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山水城市建设与都市旅游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随着都市旅游的发展,城郊旅游逐渐成为都市旅游的新亮点,分析了城市建设的基本走势与城市山水化的动因,探讨了都市旅游自然生态化的发展趋势,并以武汉市洪山区都市旅游发展为例,初步设计了现代都市旅游发展的圈层结构。  相似文献   

10.
以城市营销理论为指导,分析三明城市发展在转型中所遇到的挑战,明确了建设旅游城市在三明城市发展中的主体地位与作用,提出三明旅游城市建设应当建立顾客导向型政府、建设城市中心游憩区、开发城市旅游产品、塑造和推广城市主题形象等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1.
为优化广西区域旅游布局,促进旅游产业有序协调发展,基于生态位理论,利用2011—2015年广西14个地级城市的相关变量数据构建了包含旅游产业、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维度的区域旅游生态位测度系统,通过计算得到广西旅游生态位竞争态势综合评价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各城市的旅游生态位总体得分不高但内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旅游生态位发展态势持续扩充,影响力逐渐增强;区域旅游生态位等级可以划分为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3种类型,其中核心城市为南宁市和桂林市,节点城市为柳州市,其余11个城市为网络城市;在区域旅游生态位竞合关系中,核心城市、节点城市、网络城市分别适宜采取领先战略、跟随战略、补缺战略.  相似文献   

12.
基于空间错位理论,探讨广东省21个地市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的错位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广东省大部分地市的旅游资源与旅游发展水平之间存在明显的空间错位现象;根据错位情况,可将广东省21个地市分成正向错位型地市、基本无错位型地市、负向错位型地市三类;并从经济水平、交通条件、区位条件等方面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基于2007—2011年18个省辖市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数据,建立旅游业发展与各项影响因素面板数据模型.结果表明:制约旅游业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有产业结构、人均GDP、城镇人口、旅游资源禀赋.其中,第三产业比重和人均GDP对旅游业发展的正向影响最大,第三产业比重增加1%,则旅游总收入增加1.409%;人均GDP增加1%,则旅游总收入增加1.282%.旅游业发展水平呈现出不平衡性,这可能和河南省各城市的区位因素、基础交通设施、服务设施、城市文化底蕴和景点知名度有关.从实际情况来看,较差的交通条件严重制约旅游经济发展,针对这种情况,可以采取公路专线运营,来降低游客的旅游成本和乘车时间,提高效率.  相似文献   

14.
西北地区城市经济影响区与空间组织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西北地区城市等级结构与经济影响区范围进行界定,并研究城市经济影响区的空间联系通道,为西北地区城市建设与区域合作联系提供基础研究。方法运用城市地理学与经济地理学方法,依托GIS空间数据分析技术研究了西北五省城市的等级结构以及中心城市与腹地形成的经济影响的界限,同时提出了西北地区各城市经济影响区的联系通道以及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因子。结果西北地区中心城市可分为四级等级结构,西北五省中,城市与省区间城市发展水平与规模差距大,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差异显著;城市发展水平、交通通达率、人文社会因素以及自然禀赋等因子是影响城市经济影响区范围的主要因子;西兰新、西兰青、西兰银、"门户"通道构成了西北地区城市区际协调与空间组织的联系纽带。结论西北地区城市间存在显著等级结构,各城市经济影响区之间有较为明确区间及区际通道。  相似文献   

15.
对长江经济带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业发展差异性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可达性进行分析.提出以上海市为首的长三角城市群作龙头,以武汉市为中心的长江中游城市群作龙身,成渝城市群作龙尾,滇中、黔中城市群作补充,各地省会城市作节点,地级城市互作补充的旅游互补机制,从而提高长江经济带旅游业整体竞争力,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6.
江苏区域旅游发展现状评价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江苏全省面积10.26×104km2,2004年末总人口为7432.50万人,行政区划下辖13个省辖市.由于地理位置、历史沿革、自然条件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差异,江苏全省通常被分为苏北、苏中和苏南三大区域.从分析旅游产业规模、接待游客人数、旅游收入等方面的实际指标入手,构建了城市旅游发展评价的三级指标体系,并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测算指标权重、采用熵技术对权系数进行修正,从而得到相应的区域旅游发展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根据2004年江苏13个省辖市各方面的统计数据进行计算和层次聚类,得出可以将江苏区域旅游发展现状分为5个层级:苏州、南京为第一层级,无锡为第二层级,镇江、常州、扬州为第三层级,南通、徐州、连云港为第四层级,淮安、盐城、泰州、宿迁相对落后为第五层级.  相似文献   

17.
陈青松  马耀峰  李森  刘智兴 《河南科学》2014,(11):2366-2372
目的地城市旅游供给评价是旅游研究的重要内容.以入境旅游为视角,基于市场调研数据,构建了目的地城市旅游供给指标评价体系,借鉴模糊物元模型对我国六大城市的旅游供给水平进行测评,把目的地城市旅游供给要素分为核心、辅助和瓶颈等3个要素层次.结果发现:北京、上海、西安和成都为二级供给水平,广州和昆明为三级供给水平;形成了目的地城市供给评价的3883结构;城市间旅游供给要素水平存在差异,供给特色鲜明;模糊物元模型在旅游供给水平测评上具有较好的操作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18.
杜丹  张辉 《河南科学》2014,(4):668-672
以1997—2007年我国39个典型旅游城市的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为基础,运用标准差(VOC)、变异系数(CV)、首位度(S)、赫芬达尔系数(Hn)4个指标分析了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的差异.研究发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发展总体不均衡,绝对差异不断扩大,相对差异在波动中缩小.为探究产生上述差异的背后机制,运用位序规模分布理论研究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水平的位序规模分布,发现城镇居民国内旅游消费规模基本符合位序规模分布,位序变化呈分散均衡分布的态势.在此基础上又分析了经济的发展水平、区位交通、消费偏好对差异和规模分布的影响,并对今后城镇居民国内旅游发展提出了参考性意见.  相似文献   

19.
旅游效率是衡量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指标,识别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的空间网络结构特征对于推动黄河流域的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该文采用SBM-DEA模型,对2007—2018年黄河流域98个地级市城市旅游效率进行测度,运用修正引力模型分析城市间的空间关联强度,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揭示其空间网络特征与演化规律,并探讨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1) 黄河流域城市旅游效率空间网络整体发展态势向好,但发展速度缓慢;空间网络中核心城市多位于中下游,上游城市基本处于“孤岛”状态.2) 空间网络集聚模式表现为“局部聚集,全局松散”形态,网络核心区扩散效应不稳定且范围有限,尚未形成稳定的空间网络结构.3) 地理空间邻近、旅游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水平及地区产业结构等因素对空间网络的形成具有显著促进作用.研究提出,应从国家和地方等多个层次推动黄河流域城市的协调发展,形成由中心城市—城市圈—城市群—区域城市网络的分层网络发展路径,并促进旅游发展要素的一体化建设与升级.  相似文献   

20.
通过构建旅游系统与城市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以山东省17所城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熵值法、耦合度模型及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山东省的旅游与城市发展的耦合协调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就旅游与城市发展水平而言,属于城市发展滞后型的城市有青岛、烟台、济宁和泰安,属于旅游发展滞后型的城市有济南、淄博、威海、临沂、潍坊、日照、聊城、枣庄、德州、东营、菏泽、滨州、莱芜;(2)就耦合度而言,省内处于高耦合度水平的城市所占比重较大,旅游和城市的整体耦合水平较高;就耦合协调度而言,处于高水平耦合协调的城市较少,中度协调和低度协调的城市数量庞大;(3)青岛、烟台、威海为城市旅游和谐型,济南、济宁、临沂、潍坊、泰安、日照、淄博为城市旅游磨合型,聊城、枣庄、德州、东营为城市旅游拮抗型,菏泽、滨州、莱芜为城市旅游失调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