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通过对陕西省近6年来的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监测结果表明,供试陕西省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c、Pm2、Pm4a、Pm4b、Pm4c、Pm5b、Pm12、Pm13、Pm16、Pm21、Pm24、Pm30、Pm35、Pm40、Pm46、Pm2+Mld、Pm2+6、Pm4+8和Pm4b+5b的毒性频率均低于30%,是当前的有效抗病基因(组合);对抗病基因(组合)Pm1a、Pm3a、Pm3b、Pm3c、Pm3e、Pm3f、Pm5a、Pm6、Pm7、Pm8、Pm17、Pm19、Pm25和Pm1+2+9的毒性频率均高于70%,说明抗病性能较差,已不适合在育种和生产上使用。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3d、Pm24、Pm35和Pm"XBD"毒性频率呈下降趋势,对Pm2、Pm4a、Pm4b、Pm5b、Pm2+6、Pm4+8、Pm4b+5b呈上升趋势,应加强对其重点监测。监测发现,病菌群体对抗病基因Pm12、Pm16、Pm21和Pm46的毒性频率为0,对Pm1c为0.63%,表明这几个基因是目前最为有效的抗病基因,应加快对其合理利用的步伐。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近年来陕西省小麦白粉菌Blumeria graminis f. sp. tritici群体毒性及遗传变异情况,利用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小麦品种(系)对2013年和2014年陕西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结构进行测定,并应用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AFLP)标记对2014年陕西省西安市、咸阳市、渭南市、宝鸡市及陕西省毗邻的甘肃省天水市5个小麦白粉菌地理群体共118株白粉菌菌株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毒性监测结果显示,供试小麦白粉菌群体对Pm1c、Pm2、Pm3d、Pm4a、Pm4b、Pm5b、Pm13、Pm21、Pm24、Pm30、Pm2+6、Pm2+Mld、Pm2+6+?、Pm4b+5b、Pm4+?、Pm5+6的平均毒性频率在0~17.23%之间,表明这些基因抗性保持较好;对Pm1a、Pm3b、Pm3c、Pm3e、Pm3f、Pm7、Pm8、Pm19、Pm1+2+9的平均毒性频率介于69.17%~99.60%之间,表明这些基因抗性已丧失。用筛选出的6对AFLP标记共扩增出831个多态性位点,多态性位点百分比为94.86%;小麦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性指数和香农信息指数分别为0.1151和0.2036,遗传变异主要来源于群体内变异。群体间基因流为4.7939,表明5个小麦白粉菌群体间基因交流广泛。群体间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两者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近年来安徽省小麦白粉病菌群体的毒性及其变化,利用41个鉴别寄主对安徽省2010、2015和2019年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了毒性监测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病菌群体对抗性基因(组合)Pm3cPm5aPm7Pm19Pm3dPm17Pm6Pm1aPm3aPm3fPm8Pm1+2+9Pm3e的平均毒性频率大于70%,表明这些抗性基因或组合在安徽省小麦生产上已丧失抗性,不能在抗病育种中继续使用;对Pm12Pm21Pm16Pm1cPm35Pm13Pm2+MLD的毒性频率小于20%,这些抗性基因(组合)仍具有良好的抗性,可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安徽省小麦白粉菌毒性数据的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2010、2015和2019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总体上可看成一个群体,但年份间病菌群体毒性结构具有一定的差异,应加强安徽省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的持续监测工作。研究结果对安徽省小麦白粉病的抗病育种及品种的合理布局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利用40个鉴别寄主对河南省5个小麦产区的44个单孢子堆纯化分离的小麦白粉病菌进行毒性鉴定分析,并采用多基因家系法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显示,供试群体对Pm8、Pm1、Pm3a、Pm3b、Pm3c、Pm3f、Pm3e、Pm5、Pm6、Pm7、Pm17、Pm19、Pm34等抗病基因的毒性频率分别达到90%以上,已不能再作为抗源利用;对Pm12、Pm16、Pm21、Pm18、Pm2、Pm2+6、Pm2+MLD、Pm5(Mli)、Pm23、Pm30、Pm4a等基因的毒性频率低于15%,仍可以在抗病育种中加以利用;河南省的小麦白粉病菌存在地理之间的差异,同时病菌在地区之间有自西南向东北/东方向的传播。表明省内群体中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5.
 通过小麦白粉菌菌株之间的有性杂交,获得1个白粉菌杂交分离群体。对该群体中各个体在鉴别寄主上进行了无毒性/毒性反应的测定,结果表明:对应于小麦抗病基因Pm 4a、Pm4b和品种白免3号、Era抗性的小麦白粉菌无毒性分别由1对基因控制;对应于Pm 3b的无毒性/毒性分离在杂交群体中偏离1对或2对基因的分离比例。对应于Pm4a、Pm 4b和白免3号抗性的3个无毒位点之间完全连锁,在杂交群体中共分离;该3个位点与Era抗性对应的无毒位点之间不具有连锁性。  相似文献   

6.
小麦抗白粉病基因在甘肃的有效性及评价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自甘肃各地的小麦白粉菌株接种在含有已知抗白粉病基因的小麦品种(系)上,测定其毒性频率,并对这些品种进行了异地成株期抗性鉴定。根据已知抗病基因对白粉苗群体的抗性程度,对其进行抗性效能的评价。结果表明,Pml、Pm3c、Pm3f、Pm5、Pm6、Pm7、Pm8和Pm17在甘肃抗性差,已失去利用价值;Pm2、Pm3a、Pm3b、Pm19抗性较低,不宜单独作为抗源利用;Pm4b、Pm13、Pm20、Pm21和含有Pm4的白兔3号、肯贵阿1号及含有Pm“XBD”的我国农家品种小白冬麦抗性表现好,可作为抗性亲本利用。组合基因如Pm2 6、Pm2 Mld、Pml 2 9等都表现出较好的抗性,这表明利用抗源材料进行基因累加有望培育出优良的抗性品种。文中还结合抗源材料的农艺性状对其利用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7.
由Blumeria graminis f.sp.tritici引起的小麦白粉病是危害甘肃省小麦安全生产的重要病害之一,分析病原菌毒性结构和抗病基因有效性对于指导白粉病的有效控制具有重要意义。2013年对甘肃省小麦白粉菌群体进行毒性分析结果表明,91个供试菌系中,对Pm1、Pm2、Pm3a、Pm3b、Pm3c、Pm3d、Pm3e、Pm3f、Pm4a、Pm4b、Pm5a、Pm6、Pm7、Pm8、Pm19、Pm33、Pm5+Pm6、Pm4+Pm8、Pm4b+Pm5b和PmEra的毒力频率达到70%以上,已无利用价值;对Pm13、Pm16、Pm21和Pm24的毒性频率在15%以下,尚可利用。选用甘肃省不同毒性谱的单孢堆菌系,对35个甘肃省及国内生产品种(系)进行苗期致病性测定,发现仅有‘绵麦37’具有优异抗病性。供试白粉菌系对‘定西40号’等22个品种(系)的毒性频率达到60%以上,甘肃省及中国生产品种中,苗期抗病品种(系)匮乏。  相似文献   

8.
四川西南部小麦白粉菌群体毒性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明确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毒性及其遗传变异情况,本文将2011年采自四川西南部的小麦白粉病标样进行单孢子堆分离纯化,共获得48个白粉菌菌株,并将其按采集地划分为4个地理群体。利用28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材料测定了群体的毒性频率,并运用SRAP分子标记技术探讨了其遗传多样性。毒性测定结果表明,白粉菌群体毒性较强,群体间毒性结构存在差异。供试群体对Pm1、Pm3a、Pm3b、Pm3d、Pm5a、Pm6、Pm19的平均毒性频率达50%以上,而Pm13、Pm XBD、Pm5b、Pm2+6、Pm5+6抗性保持良好,平均毒性频率在10%以下。群体间毒性遗传距离与地理距离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未达到显著水平。用筛选出的10对SRAP引物共获得160个清晰、稳定的扩增位点,多态性频率为50.63%;白粉菌群体遗传多样度(h)、Shannon信息指数(I)分别为0.198 8、0.322 7,遗传变异主要源于群体内部。群体间基因流数值均在6.50以上,说明四川西南部白粉菌群体间菌源迁移频繁,基因交流较为充分。M antel Test分析表明SRAP标记解释的群体遗传多样性与地理距离、毒性多样性间的相关性未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9.
甘肃南部小麦白粉菌群体的毒性及多基因片段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解甘肃小麦白粉病菌的毒性变化动态及其群体遗传结构,利用毒性监测及多基因家系法,对采自甘肃省大陇南地区陇南、天水两市的49个小麦白粉菌的单孢子堆分离物进行群体遗传结构研究。毒性监测结果显示:供试菌株对抗病基因Pm12、Pm16、Pm18、Pm21的毒性频率均低于10%,表明上述抗病基因可以在育种和生产中继续使用;近些年定名的抗病基因Pm23、Pm25、Pm30、Pm34、Pm35的毒性频率为35%~95%,并在陇南、天水两市间存在差异,说明这些基因的利用需要慎重;对Pm4b的毒性频率已大幅度上升;在相似系数为0.752时,除11号菌株之外,其余聚为四类。选择AOX、EFA、PKA、PPA、TUB五个基因片段对供试菌株的多基因家系分析表明:基因序列聚为两类,病菌在陇南、天水两市间及各县市间存在传播。甘肃省大陇南地区病菌毒性多态性较高;白粉菌在各地区间存在交流的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独立进化。  相似文献   

10.
采用苗期人工接菌的方法鉴定了25份北欧小麦对河南省7个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菌分离物的抗性,同时利用与已知抗白粉病基因Pm2、Pm3f、Pm4、Pm6、Pm13、Pm16、Pm21和Pm24连锁的分子标记对其中抗性优良的材料进行基因检测。结果表明,8份材料对所有接种的白粉病菌菌株表现高抗或免疫;其中NGB7476和NGB7809携带Pm4a和Pm16基因, NGB7481和NGB9954携带Pm6和Pm16基因,NGB9955和NGB9956同时携带Pm4a、Pm6和Pm16基因,8份材料均不携带Pm2、Pm3f、Pm4b、Pm13、Pm21 和Pm24基因。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克拉玛依人工林中俄罗斯杨与新疆杨的光合特性的差异,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仪,在人工控制环境下,测定了克拉玛依规模化人工林中的两种主要树种(新疆杨和俄罗斯杨)的光合响应曲线、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以及蒸腾速率等光合生理特征,并对两种杨树的光合生理特征进行对比分析。通过对比分析知,相同条件下,新疆杨的净光合速率(Pn)比俄罗斯杨大,因此,相同时间下,新疆杨固定的CO2及积累的生物量比俄罗斯杨多,在规模化人工林的碳汇功能中,新疆杨的贡献率要比俄罗斯杨大。但是,新疆杨的耗水量较大,在干旱环境中,这必然成为新疆杨大面积栽培的一个限制因素。该研究可为克拉玛依人工林的两种杨树品种进行合理的配置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香蕉枯萎病严重威胁世界香蕉产业,而目前尚无有效防治药剂。开发快速诊断技术以加强检疫,控制其传播速度,同时加快选育抗病品种是有效控制该病的根本策略。然而,无论是研发快速诊断的分子技术还是进行抗病品种的选育,都需要深入了解病原菌的群体结构及其基因多样性背景。香蕉枯萎病菌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变异与进化,已分化出4个生理小种,23个营养亲合群和多个基因多样性类群。本文从香蕉枯萎病的起源及其病原菌培养性状、生理小种、致病性、营养亲合群及基因多样性等方面研究进展进行梳理和分析,以期为下一步的研究提供思路和启发。  相似文献   

13.
中国小麦条锈菌主要流行菌系的寄生适合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预测我国未来小麦条锈菌的优势种群,本研究采用抗性组分法测定了我国条锈菌主要流行菌系的寄生适合度。结果表明:决定我国小麦条锈菌最重要的寄生适合度属性为条锈菌的产孢能力(繁殖力),其次为条锈菌的侵染能力,再次为扩展能力;建立了小麦条锈菌寄生适合度属性3个主成份的数学模型;在供试的菌系中,Su11-4、Su11-14和CY32相对寄生适合度较高,已经成为我国目前小麦条锈菌的优势小种(类型);CY31由于其寄生适合度较低,出现频率逐年下降,已成为次要小种,感染"中四"苗期的新菌系T4类型,由于其寄生适合度低,也不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的流行小种。  相似文献   

14.
香蕉枯萎病菌生理分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对香蕉枯萎病菌菌株FOCAAA9(来自香蕉)和FOCABB1(来自粉蕉)进行培养试验和接种试验;在含粉蕉和香蕉组织漫提液的培养基上2个菌株的培养性状、菌丝生长速度、孢子形态、大小型孢子比率和产孢量显示出差异;接种结果FOCAAA9能侵染香蕉(Musa AAA)品种巴西蕉、红香蕉和台蕉引起枯萎病,而FOCABB1对3个香蕉品种无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侵染香蕉和粉蕉的古巴尖镰孢[Fusarium oxysporum f.sp.cubeilse(E.F.Smith)Snyder]存在生理分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
In 1994, Fusarium wilt of melon cultivars which are resistant to races 0 and 2 of Fusarium oxysporum f. sp. melonis was observed in southern area of the Lake Biwa region, Shiga prefecture. In commercial fields, mature plants of cv. Amus which were grafted onto cv. Enken Daigi 2, and of cv. FR Amus showed yellowing, wilting and finally death before harvesting of fruits. Diseased plants had vascular and root discolorations, and their stem sections yielded typical colonies of F. oxysporum. When the Shiga strains were tested for their pathogenicity to 12 species of cucurbits, they caused wilts only on melon. Using race differential cultivars of melon, the Shiga strains were classified as race 1 of F. oxysporum f. sp. melonis, which has not been reported in Japan. To further characterize their pathogenicity, the strains were used to inoculate 46 additional cultivars of melon, oriental melon and oriental pickling melon. All the race 1 strains were pathogenic to the cultivars tested, and their host range was apparently different from those of strains belonging to other races (races 0, 2 and 1,2y). DNA fingerprinting with a repetitive DNA sequence, FOLR3, differentiated race 1 strains from strains of races 0 and 2, but not from race 1,2y strains. Received 2 July 1999/ Accepted in revised form 30 September 1999  相似文献   

16.
Soybean ( Glycine max ) cv. Harosoy 63 is resistant to race 1 and susceptible to race 9 of Phytophthora megasperma f. sp. glycinea (Pmg). In detached primary leaves inoculated with zoospores, growth of race 1 was completely suppressed 16 h after inoculation, while race 9 was unaffected. The amount of the phytoalexin glyceollin that accumulated, however, was not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in either the incompatible or compatible interaction 16 h after inoculation. At the circumference of the inoculated area, a slight accumulation of phytoalexin was observed only in the incompatible interaction 20 h or more after inoculation. Tolerance of race 9 to the phytoalexin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at of race 1 when the phytoalexin was added to agar. Moreover, race 9 degraded glyceollin faster than race 1. On leaves inoculated at separate points with either race, the lesion associated with race 9 never colonized areas inoculated with race 1. These results suggest that factor(s) other than the accumulation of phytoalexin in soybean tissue might cause cessation of growth of Pmg.  相似文献   

17.
 以韭菜和葱的乙酸乙酯提取液对香蕉枯萎病菌进行了抑菌试验,并在高温条件下,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对葱的各部位、韭菜根的乙酸乙酯提取液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韭菜和葱各部位乙酸乙酯提取液对香蕉枯萎病菌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以韭菜茎的抑制效果最好,为29.85%,韭菜根的抑制效果次之;葱的根、茎、叶和韭菜根的乙酸乙酯提取液检出物分别为34、20、12和21种,其中韭菜根提取液中有较多的含硫化合物,脒基硫脲最多,为17.01%。葱提取液中除含硫化合物外,还检出噻吩、吡嗪和喹啉类物质。  相似文献   

18.
美国出境旅游市场特征及旅华美国市场拓展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是世界出游大国,同时也是我国第一大远程客源国和第四大入境旅游客源国,在我国入境旅游市场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文中运用2001-2010年美国出境旅游市场统计数据,采用季节变动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首位度、位序-规模分布等理论,通过对美国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变化、季节分布、全球流向分布及在中国和亚洲其他国家之间分配特征的研究,提出拓展旅华美国市场的对策。研究发现美国出境旅游市场具有以下特征:1)出境旅游市场规模大且持续增长,但是受国内和国际危机事件影响显著;出境旅游旺季在3月、6月、7月和12月,最主要的出境旅游目的地是墨西哥、加拿大和欧洲,亚洲虽非美国人的主要旅游目的地,但其占美国出境市场的份额逐年上升;2)美国人在亚洲旅游的主要目的地包括日本、中国大陆、印度、中国香港、韩国、中国台湾等6个国家和地区;3)中国大陆对美国出境市场的旅游吸引力持续上升,日本对美国市场的垄断地位开始动摇,但仍是中国大陆最大的竞争对手。最后,根据研究结论提出旅华美国市场的拓展对策。  相似文献   

19.
2017年2018年甘肃省小麦条锈菌生理小种变异监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7年2018年对采自甘肃省不同生态区的572份小麦条锈菌标样进行生理小种鉴定及监测, 结果表明:两年共监测出37个生理小种及致病类型。其中贵农22类群居第一位, 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56.88%和50.34%, 中四类群出现频率分别为10.15%和13.85%。主要流行小种中, 条中34号出现频率分别为33.69%和38.51%, 居第一位; 条中32号出现频率分别为13.04%和15.20%, 居第二位; 条中33号出现频率降至5%以下; 贵22-14致病类型出现频率在4%~6.6%之间; 新菌系ZS-1出现频率呈上升趋势, 2017年和2018年出现频率分别为2.90%和7.43%; 次要致病类型中, HY4、HY8、水11-3、水11-7、水11-192及贵22-104、贵22-108、ZS-18等出现频率在0.72%~4.71%之间, 其他致病类型在0.36%以下。毒性分析发现, VYr9、VYr3b+Yr4b、VYrSu、VYr26仍为甘肃省主要毒性致病基因。目前甘肃小麦条锈菌仍处于以条中34号为主的贵农22致病类群占优势阶段。开展中四类群监测是今后条锈菌变异研究的重点。抗条锈育种应以抗条中34号、条中32号、ZS-1为主, 兼顾贵农22及中四类群中其他类型。  相似文献   

20.
 用小麦离体叶段法,设置22、23、24、25和26℃共5个温度处理,对2009年采自四川、北京、甘肃、河南、河北、陕西和湖北七省(市)的小麦白粉菌标样分离获得的129个单孢堆菌株对温度的敏感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供试的129个菌株平均ET50为22.49℃,其中ET50最高为24.48℃,最低为19.88℃,供试菌株中40.52%的ET50介于23℃和24℃之间,占参试菌株的近一半,7.63%的供试菌株ET50≥24℃。不同省(市)的病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存在一定差异,且病菌群体对温度的敏感性差异与经纬度存在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研究结果获得了温度对此病害的终止阈值平均为26.65℃,且对温度相对不敏感菌株在较高温度下的潜育期较短、病害的严重度较高。不同敏感性菌株的频率分布结果表明,自然环境中病菌群体已受到温度的选择压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