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综述了Ag/SnO2电接触材料的研究进展,分别从材料的特性、添加剂的影响、制备方法及加工工艺等几个方面进行总结,阐述了Ag/SnO2电接触材料的发展现状,并介绍了纳米技术在该领域的应用状况,探讨了制备技术的改进对Ag/SnO2电接触材料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高能球磨及掺杂对AgSnO2触头材料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化学共沉淀法及高能球磨工艺制备微米级Ag包覆SnO2复合粉末,然后采用冷等静压和烧结热挤压法制备AgSnO2材料。通过对组织结构的观察及材料性能的测试,表明添加微量元素能提高Ag对SnO2的润湿性,改善AgSnO2材料熔体的粘性。利用高能球磨工艺能制备出10μm以下的AgSnO2粉末,其SnO2均匀分布在Ag基体中。所得材料组织弥散均匀,晶粒细小,密度达9.94g/cm^3,硬度为HV109,具有优良的加工和使用性能。  相似文献   

3.
刘东光  张力  罗来马 《中国钨业》2021,(1):28-34,54
通过高能球磨法制备了多元掺杂高比重W-Cu-Ni/Y2O3粉末,经放电等离子烧结制得高比重W-Cu-Ni/Y2O3复合材料,研究分析了材料显微组织、晶体结构和力学性能.结果表明:掺杂质量分数1.5%Zr、1.5%Ti元素所制备的粉体具有良好的烧结性能,经SPS烧结后相对密度超过99.5%.同时,所制得的复合材料具有更好...  相似文献   

4.
通过金相分析和测定材料的密度,硬度的方法,研究了烧结温度和压制方式对SPS烧结所得纯铜试样以及WC含量对弥散强化铜的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本实验条件下,烧结温度选择在750℃时,所得纯铜试样的相对密度和硬度最高;采用压力机对粉体进行预压烧结和直接把混合粉体在放电等离子烧结装置上加压烧结这两种加压方式对烧结试样的组织和硬度,相对密度影响不大;WC含量为3%时,所得弥散强化铜的相对密度最高.  相似文献   

5.
以W粉和电解Cu粉为原料,聚乙烯醇缩丁醛(PVB)为粘结剂,通过有机基轧膜工艺制备出3种组成的单层生坯(Cu质量分数分别为25%、50%、75%),再叠层共轧,制备出了具有不同粘结剂含量的W-Cu层状梯度材料生坯,之后在H2气氛中烧结,获得了W-Cu层状梯度材料,考察了粘结剂含量与制备工艺条件对材料显微组织和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单层轧制、叠层共轧共烧可以制得层状梯度W-Cu复合材料;粘结剂含量对W-Cu层状梯度材料的致密度和性能有着明显的影响。当粘结剂质量分数为6%时,轧膜坯有较好的成形性,且成形坯的孔隙率较低;所得多层生坯经1 150℃烧结后相对密度达93.11%;所得梯度W-Cu材料有良好的物理、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6.
采用化学沉积包覆和粉末冶金法,研制了一种新型的Ag-CNTs电接触材料.利用电子万能试验机、触点材料测试系统、扫描电镜等分析手段,分析了材料的微观组织和性能.结果表明:新材料具有优异的烧结致密度、电性能和加工性能,热挤压后密度可达理论密度的99.6%、电阻率仅为1.91 μΩ·cm,优于相同工艺制备的Ag-Ni、Ag-SnO2传统电接触材料.经电弧侵蚀对比试验发现,同等条件下新材料电弧侵蚀量最小,且电寿命为上述2种传统材料的2倍.该材料有望成为一种可替代Ag-Ni、Ag-SnO2的新型电接触材料.   相似文献   

7.
添加剂对Ag/TiB2复合材料组织与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微量添加剂WO3对Ag/TiB2复合材料组织和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Ag/TiB2复合材料的组织进行了表征,对硬度和电导率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WO3改善了复合材料的烧结性能和TiB2在Ag基体上的分布.与未添加Ag/TiB2复合材料相比,添加1.0%(质量分数)WO3后,Ag/TiB2复合材料的密度、硬度和电导率分别提高了8.0%、10.0%和47.0%,而且材料的塑性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8.
采用反应合成法制备了Ag/SnO2材料,研究了Ag/SnO2材料的强化机制.经SEM分析表明,反应合成法制备的Ag/SnO2材料经过剧烈塑性变形后,类纤维组织逐渐消失,SnO2颗粒逐渐弥散到Ag基体中;反应合成制备的材料的强化机制主要是类纤维强化.  相似文献   

9.
机械合金化法制备Ag/SnO_2(12)材料的组织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机械合金化、冷等静压成型、烧结、热挤压等粉末冶金技术集成的方法制备Ag/SnO2(12)材料,并对其组织与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机械合金化的方法获得的Ag/SnO2(12)复合粉末,粉末颗粒形状不规则,为多层片状银的叠加,粒径的范围在20~50μm,SnO2颗粒细小且均匀弥散镶嵌于Ag基体中;Ag/SnO2(12)复合材料中SnO2颗粒细小,组织均匀,力学性能良好,但由于材料采用粉末冶金方法制备,不可避免的存在少量的孔隙,从而影响了材料的电学性能,电阻率偏高;其断口形貌为解理脆性断裂(宏观)和准解理断裂(微观)的综合。  相似文献   

10.
采用放电等离子烧结(SPS)技术制备了Ag/La2O3触点材料,研究了烧结温度对其致密度、显微结构及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SPS技术制备Ag/La2O3触点材料的工艺中,烧结温度对材料的致密度有着显著的影响,500℃烧结体的致密度最大,达到了97.2%,且试样的抗弯强度最高,约为450MPa;塑性断裂是其主要断裂方式,在不同烧结温度的烧结过程中没有新相出现,La2O3颗粒在银基体中均匀弥散分布.  相似文献   

11.
试论黄金地质化验室的材料成本核算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玉瑾  李明磊  曾霞  陈丽霞 《黄金》2001,22(11):50-52
经过多年的实践,总结出一种有利于控制材料成本的核算方法,即先制定样品分析的定额材料消耗,再从样品分析的实际费用支出中算出实际材料消耗,然后将定额材料消耗与实际材料消耗进行比较分析,看出实际材料消耗合理与否,从而可以在保证分析质量的前提下,将材料成本降低到最低限度。  相似文献   

12.
改革开放30年中国铝罐料工业从无到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比较全面分析了铝罐料的需求和产能,同时重点从铝罐料的规格到生产技术的发展,从国内从无到有的发展过程进行了有理有利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太钢4350m3高炉未能达到预期目标的原因,提出了进行原燃料管理等针对性措施,经过一段时间的生产实践,取得了成效。  相似文献   

14.
简速了我国铝电解工业在发展过程中。铝电解槽阴极内衬也在不断的发展及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采用设计的液压梭式卸料车是正、反向运转梭式布料器及电液(电气与液压动力)动分料器加梭式布料器,解决了单条烧结混合料皮带机为两台烧结机供应混合料时烧结机间的分料及其在混合料仓内的均匀布料.满足了工程项目设计需要.  相似文献   

16.
Three-layered non-tungsten hard alloys for tool applications of the type KKhNFT5 KKhNFT25 KKhNFT5 and layered powder metallurgy materials for tribological applications with a working layer of composites based on stainless steels were investigated. Basic requirements for the creation of wear- and corrosion-resistant powder metallurgy materials for tool and tribological applications were formulated. These mainly concern their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相似文献   

17.
付晓燕  宋华  陈伟 《铁合金》2014,(1):27-29
为提高大型密闭电炉布料均匀合理性,保证良好的炉况,介绍了合理料面在生产中的重要性,提出了优化料面的途径:优化下料点布置及控制料嘴形状和高度,为大型密闭矿热炉优化设计提供了新思路,同时有利于电炉的工艺操作控制及节能降耗。  相似文献   

18.
Controllogix控制系统在酒钢动力煤倒场系统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邸光文 《甘肃冶金》2011,(1):118-120
本文从酒钢动力煤倒场系统生产流程及其控制设备的现状出发,介绍了控制系统的软、硬件构成和实现的主要功能,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相似文献   

19.
叙述了采用冷轧技术和扩散退火等工艺研制并生产AgRE/Cu/BAg三层复合触斗材料.在银中加入适量的稀土元素及细晶金属,可有效地细化和稳定晶粒组织,提高电触头材料的抗熔焊性能和抗腐蚀性能,其中BAg为含Ag50%的银基焊料,在铜基上同时复合一层银焊料,解决了触头与触桥间的焊接问题,可焊性好,明显地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20.
介绍了用钴酸锂做正极材料,用石墨做负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在制作过程中提高钴酸锂容量发挥所涉及的环境湿度和极片的水分以及合适的正负极搭配比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