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阻滞使用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对同侧膈肌移动度和麻醉效果的影响。方法选择拟行锁骨上臂丛阻滞的择期上肢短小手术的患者30例。采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B和C3组,每组各10例.臂丛阻滞分别使用0.500%、0.375%和0.250%罗哌卡因,均为20ml。在高频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阻滞,观察臂丛起效时间和临床阻滞效果。用超声测定阻滞前后的同侧平静呼吸的膈肌移动度。结果A组患者的麻醉起效时间最短,而C组患者所需的麻醉起效时间最长(P〈0.01)。C组神经阻滞效果和麻醉效果显著差于A组和B组(P〈0.05)。A组患者在阻滞后5~90min期间膈肌移动度显著低于阻滞前,有5例患者膈肌无移动,处于完全麻痹状态。B组患者阻滞后5~30min、C组患者阻滞后5~20min时膈肌移动度显著低干阻滞前,均无膈肌完全麻痹病例。A组患者阻滞后膈肌移动度显著低于B、C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的锁骨上臂丛阻滞采用0.375%罗哌卡因起效较快.麻醉效果好。对膈肌移动度影响较轻,是该径路合适的局麻药选择。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两种定位方法行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A组)和传统方法组(B组),局麻药为0.75%盐酸罗哌卡因30mL。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手术过程的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B组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4根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其中A组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完善率明显高于B组(P〈0.05)。麻醉效果优良率A组为100%,B组为80%,A组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无并发症发生,B组有4例并发症,但2组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较传统方法麻醉起效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全,提高了麻醉安全性和有效性,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锁骨上入路与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应用,寻找一种更理想的阻滞入路。方法:我院2012年11月~2014年2月择期行上肢手术的小儿患者50例,ASA I~II,男女不限,年龄5~14岁,通过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所有患儿家属均签署麻醉知情同意书,应用数字表法随机分成2组:A组行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行超声引导下腋窝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麻醉效果、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A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阻滞优良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并发症发生率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无论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入路臂丛神经阻滞还是腋窝入路,在小儿上肢手术中均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比较在臂丛神经阻滞时应用解剖定位与超声引导的效果及费用。方法择期上肢手术行臂丛神经阻滞患者80例,前瞻性随机分为A组(n=40,解剖定位行臂丛神经阻滞)和U组(n=40,二维超声显像实时引导臂丛神经阻滞)2组。记录麻醉操作时间、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价神经阻滞的成功率、优秀率及并发症;记录麻醉药费用和麻醉总费用。结果与A组比较,U组操作时间短,痛觉消失快,镇痛持续时间长,优秀率高(均P〈0.05)。神经阻滞成功率A组为95.0%,U组为97.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有4例发生并发症,U组有2例发生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药费用U组显著低于A组(P〈0.01),麻醉总费用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解剖定位法比较,超声引导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镇痛时间长、阻滞效果更好,此方法适用于上肢手术且降低了麻醉药费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使用小剂量局麻药行肌问沟臂丛加股神经阻滞在上肢瘢痕切除整复植皮术、下肢取皮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40例行上肢瘢痕切除整复植皮术、下肢取皮术的病人随机分为超声引导组(A组)和常规盲探操作组(B组)各20例,A组用Hitachi EUB-405B型移动式超声仪和频率为7.5MHz的直线探头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和股神经阻滞分别行上肢瘢痕整复术和下肢取皮术,B组行常规盲探法操作。结果所有A组病人神经、血管结构均能满意成像,在超声成像实时监测下经探头外侧与探头长轴平面一致的方向进针、采用较粗针头能清晰显露针头与神经、血管的位置关系,小剂量、多部位注射直至神经根(干)周围被局麻药包绕可以保证获得满意的阻滞。A组20例病人臂丛神经阻滞完善率为95.00%,股神经阻滞完善率为100.00%,局麻药用量明显少于B组(P均〈0.01),阻滞起效时间明显快于B组,作用时间长于B组(P均〈0.0l或0.05)。结论超声}f导下能清晰获得臂丛神经和股神经的声像图,取得良好的麻醉效果,在不同部位同时行多处神经阻滞时可以用较少的局麻药获得满意的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6.
杨川  张玉荣  萍首鹏 《西部医学》2012,24(6):1153-115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在肥胖病人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择期上肢手术肥胖患者80例,随机均分成超声引导组(A组)和传统方法组(B组)两组,局麻药为0.5%罗哌卡因,总量≤0.5ml/kg。记录肌皮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阻滞的起效时间,并评价其阻滞完善率;评定麻醉效果(优、良、差),记录并发症。结果A组各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短,而B组起效时间较长(P〈0.01)。A组神经阻滞完善率均接近100%,明显高于B组(P〈0.01)。A组麻醉效果优良率及优等率明显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有1例、B组有6例并发症,但两组均未出现严重后果。结论对肥胖病人,超声引导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确切,定位准确,安全性较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观察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经肌问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行上肢手术的40例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每组20例。在超声引导下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D组给予0.5%罗哌卡因20ml加右美托咪啶1μg/kg,C组仅给予0.5%罗哌卡因。观察并记录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持续时间,以及不同时间点的MAP、HR、SpO2及Ramsay评分。观察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D组患者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C组,感觉和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明显长于C组(P〈0.05);在T1、T2、T3时间点,D组患者的MAP低于C组(P〈0.05);HR明显慢于C组(P〈0.01);在T1、T2、T3时间点,D组患者的Ramsay评分明显升高,且高于C组(P〈0.01)。结论右美托咪啶复合罗哌卡因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神经阻滞,可明显缩短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延长感觉、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有利于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  相似文献   

8.
亢忠杰 《新疆医学》2013,43(3):70-71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老年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方法:择期行上肢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Ⅰ组)和盲探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组(Ⅱ组),每组40例。记录两组神经阻滞的各项评价指标。结果:Ⅰ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较Ⅱ组短(P〈0.01),注药后Ⅰ组桡神经、肌皮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感觉阻滞起效较Ⅱ组快(P〈0.01),神经阻滞完善率Ⅰ组明显高于Ⅱ组(P〈0.01)。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起效快,麻醉效果好,用于老年患者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不同剂量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效果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方法将200例择期行锁骨骨折内固定手术的病人随机分为A、B、C、D4组,每组50例,均选用0.375%罗哌卡因30ml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实施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颈4横突和颈5横突水平,每个穿刺点注入局麻药15m1),A组0.375%罗哌卡因30ml,B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1μg/kg,C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2μg/kg。D组药液中加入舒芬太尼0.3μg/kg。麻醉实施后,观察并记录c。(第4颈神经)、C,(第5颈神经)支配区域感觉阻滞(针刺法)的起效时间和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镇痛的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麻醉前后4组患者生命体征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受试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善时间、运动阻滞完善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D组镇痛持续时间较A、B组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麻醉后10~20minC、D组Ramsay镇静评分高于A、B组,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0.2μg/kg舒芬太尼复合罗哌卡因30ml是成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两点法颈丛加臂丛神经阻滞的合适剂量。  相似文献   

10.
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可行性及麻醉效果。方法:90例ASAⅠ~Ⅱ级上肢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每组30例。Ⅰ组采用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Ⅱ组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噩组采用传统异感定位,局麻药用0.25%布比卡因。结果:Ⅰ组对正中神经和尺神经阻滞有效例数较Ⅱ和Ⅲ组明显高(P〈0.05或P〈0.01)。Ⅰ组麻醉起效时间、痛觉消失时间与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与Ⅲ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Ⅰ组镇痛维持时间较长,与Ⅱ组比较P〈0.01。Ⅰ组阻滞成功率与Ⅱ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阻滞优的有效例数较多,与Ⅰ组比较P〈0.05。Ⅰ组误刺血管发生率较Ⅱ和Ⅲ组明显低(P〈0.05)。结论:B超定位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快,阻滞完善,成功率极高,且并发症极少,是一项安全、可靠及可行的新技术,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1.
年龄对臂丛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志华  郭宝富  郑艳 《吉林医学》2009,30(9):806-807
目的:比较不同年龄组对不同浓度的盐酸罗哌卡因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的影响。方法:选择在臂丛神经阻滞下行上肢外科手术的患者80例,根据年龄分为青年组(18—40岁)和老年组(65—80岁)。两组再随机分为为两组,分别给予相同容量、浓度为0.375%和0.5%的盐酸罗哌卡因。记录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和维持时间。结果: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老年组较青年组显著缩短(P〈0.05)。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维持时间老年组较青年组明显延长(P〈0.05)。0.5%的盐酸罗哌卡因感觉、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较0.375%浓度有缩短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维持阻滞时间稍延长,差异电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年龄增长可增加臂丛神经感觉、运动神经阻滞的效果,相同容量的0.375%和0.5%的盐酸罗哌卡因阻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12.
酒石酸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用于臂丛麻醉手术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合理运用臂丛麻醉的手术辅助用药方法。方法:采用酒石酸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用于臂丛麻醉的手术临床观察50例A组,并与采用静脉注入曲马多50例B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min)比较:麻醉起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A组术后2、4、8、12、24hVAS评分明显低于B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前使用布托啡诺行超前镇痛能够增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局麻药剂量。方法择期上肢手术患者60例,所有患者都在超声引导下0.4%罗哌卡因三靶点注射法完成阻滞,根据剂量不同随机分为3组:18ml组、15ml组、12m1组,每组20例。记录臂丛各支神经支配域痛觉消失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评价各神经支配感觉、运动阻滞效果、切皮时的麻醉效果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痛觉消失时间、感觉阻滞效果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中神经运动阻滞效果18m1组、15m1组优于12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其余运动神经阻滞效果3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镇痛维持时间18rnl组、15ml组长于12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切皮时麻醉效果18ml、15ml组优于12ml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止血带反应在各组间3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各组均未出现明显的并发症。结论超声引导下采用0.4%罗哌卡因18ml与15m1行锁骨上径路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相似且满意的临床效果,在考虑安全性及选择较小剂量情况下,15ml是较好的选择。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合理运用骨科手术臂丛麻醉的辅助用药方法。[方法]采用酒石酸布托啡诺超前镇痛用于骨科手术臂丛麻醉的临床观察40例A组.并与采用静脉注入曲马多40例B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麻醉起效时间、维持时间(min)比较:麻醉起效时间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麻醉维持时间明显短于B组(P〈O.05);A组术后2、4、8、12、24h VAS评分明显高于B组(P〈0.05)。[结论]骨科手术前使用布托啡诺行超前镇痛能够增强罗哌卡因臂丛神经阻滞效果.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183例行择期上肢手术的病人,均在超声引导下行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75%罗哌卡因与2%利多卡因等量混合液0.4m1·kg^-1。观察操作时间、起效时间及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锁骨上神经的阻滞效果;评定手术全程的麻醉效果及镇痛时间。结果:操作时间为(3.8±1.6)min,起效时间为(4.3±2.1)min,桡神经、腋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臂内侧皮神经、前臂内侧皮神经、臂外侧皮神经7根神经分支阻滞效果相同(P〉0.05),锁骨上神经阻滞完善率低于以上7根神经(P〈0.05)。麻醉优秀率为96.6%、良率达100%,镇痛时间为(450±110)min。结论:超声引导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操作时间短、阻滞效果完善,有临床推广应用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用于肩部手术后镇痛的临床效果。方法30例肩部手术患者应用抽签法随机分为A组(连续臂丛神经阻滞组)和B组(患者自控静脉镇痛组),每组15例。B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单次肌间沟臂丛阻滞,术后行自控静脉芬太尼镇痛。A组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镇痛,同时合用与B组患者相似的自控静脉芬太尼镇痛作为补救措施。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段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静息及运动)、芬太尼用量、不良反应及患者满意度。结果A组术后12、16、24、32、40、48h的静息及运动时的VAS评分均显著低于相应时间段的B组(P〈0.05或P〈0.01)。A组术后8~48h各时段的芬太尼消耗量及术后48h的芬太尼总消耗量均显著小于B组(P〈0.05或P〈0.01)。A组的镇痛满意率(13/15)显著高于B组(3/15)(P〈0.01)。结论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连续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缓解肩部手术后疼痛,减少阿片类镇痛药物的使用量。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彩色多普勒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在上肢骨科手术的应用。方法:60例择期行上肢骨科手术患者,年龄20~40岁,ASAI~II级,手术部位包括前臂、肘部、手掌、手指,随机均分为A、B 2组,每组30例,均实施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A组采用超声定位法,B组采用针刺异感定位法,阻滞完成后观察2组患者的麻醉效果评级,感觉阻滞评分,阻滞所用时间及并发症情况。结果:A组患者麻醉效果评级明显优于B组;A组患者感觉阻滞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完成神经阻滞所用时间较B组少;A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少于B组,其中以手部感觉、运动异常及血管损伤为主;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锁骨上臂丛神经阻滞应用于上肢骨科手术中能有效提高阻滞效果,减少阻滞所用时间,降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李正芬  章庆 《当代医学》2010,16(2):138-139
目的评价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上肢手术患者50例,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2组,每组各25例,分别用30mL的0.25%左旋布比卡因和0.25%布比卡因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比较2组的麻醉起效时间、阻滞完全时间、麻醉效果优良率以及麻醉过程中生命体征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感觉阻滞完全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的上肢感觉恢复时间明显长于B组(P〈0.05)。结论0.25%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臂丛神经阻滞与0.25%布比卡因的麻醉起效时间相似,但0.25%的左旋布比卡因术后的镇痛时间较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在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中的效果,评价其有效性和安全性,确定老年患者臂丛神经阻滞的最佳麻醉剂用量。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2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Ⅰ~Ⅱ级的择期行上肢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 A 、B 、C 、D 4组,A 、B 、C 、D 组在 B 超引导下分别使用0.250%、0.375%、0.500%、0.750%的罗哌卡因30 mL 进行麻醉。观察记录感觉阻滞起效时间、运动阻滞程度、镇痛持续时间和并发症等。结果随着罗哌卡因浓度的增加麻醉起效时间变快,镇痛维持时间更长,其中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与0.250%的罗哌卡因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0.375%,0.500%和0.750%罗哌卡因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组患者麻醉后均未出现严重并发症。结论0.375%以上浓度的罗哌卡因在 B 超引导下对老年人行臂丛神经阻滞均能达到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及追加隐神经阻滞后在膝关节以下手术的临床效果,探讨其临床应用的优缺点。方法择期行膝部以下手术患者60例,ASA 分级Ⅰ~Ⅲ级,年龄20~75岁。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两组(n =30):A 组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和隐神经阻滞,B 组则仅阻滞窝坐骨神经、股神经。记录阻滞前(T0)、阻滞后10 min(T1)、30 min(T2)、术毕(T3)的收缩压(SBP)、舒张压(DBP)、心率(HR);记录神经阻滞完成时间、阻滞起效时间、术中舒芬太尼使用率及术后第1次使用镇痛药时间和患者满意度。结果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重、ASA 分级及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 组起效时间较 B 组明显缩短(P <0.05);B 组术中舒芬太尼使用率要明显高于 A 组;且 A 组患者术后第1次使用镇痛药时间较 B 组明显延长(P <0.05);A 组满意度比 B 组显著提高(P <0.05)。结论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窝坐骨神经、股神经阻滞应用于膝关节以下手术,定位准确,操作简单,血流动力学稳定且并发症少;若追加隐神经阻滞,则能缩短起效时间,镇痛更加完善,延长术后镇痛时间,患者满意度高,是一种更好的麻醉选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