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通过TIG堆焊工艺试验,建立了填充金属含铝量与Fe-Al合金堆焊层含铝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了含铝量对堆焊层裂纹倾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断裂特征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获得Fe3Al合金堆焊层所要求的焊丝含铝量范围,为研制开发Fe3Al堆焊焊丝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2.
通过TIG堆焊工艺试验,建立了填充金属含铝量与Fe-A1合金堆焊层含铝量之间的对应关系,研究了含铝量对堆焊层裂纹倾向、显微组织、力学性能及断裂特征的影响规律,确定了获得Fe3Al合金堆焊层所要求的焊丝含铝置范围,为研制开发Fe3Al堆焊焊丝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3.
以纳米级的(WO3+C)混合粉末制备新型堆焊焊条,该纳米粉末在药皮配方中最多可加24.5%.对该焊条进行了工艺性试验,并对堆焊层的组织、化学成分及硬度等进行了检验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焊条焊接工艺性良好,熔敷效率高;堆焊层组织细小,主要为富W碳化物(Fe6W6C)、奥氏体加少量马氏体,560℃×4h回火后,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Fe6W6C.焊后堆焊层硬度在HRC50以上,回火后堆焊层硬度大幅度提高,最高可达HRC64.5.和微分级粉末相比,纳米粉末制备的焊条,基体中的含W量高,组织细小,回火后硬度高,适于耐磨堆焊.  相似文献   

4.
在800℃空气中对Fe30Mn9Al合金进行循环氧化160 h,利用X射线衍射(XRD)和电子探针显微分析(EPMA)技术,及稳态阳极极化和暂态交流阻抗测量技术,研究了高铝Fe-Mn基合金热氧化诱发贫Mn层的形成规律及其对耐蚀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Fe30Mn9Al合金热氧化表层主要由Mn2 O3、Al2 O3和MnAl2 O4组成,无铁氧化物存在;在氧化层与基体之间获得了厚度约为9μm、Mn含量15%的贫Mn铁素体层.相比Fe30Mn9Al合金,热氧化诱发贫Mn层在1 mol/L Na2 SO4溶液中的自腐蚀电位Ecorr从-568 mV提高至39 mV,维钝电流密度ip从21μA/cm2左右下降至1.6μA/cm2,极化电阻R由3.8 kΩ·cm2增至24.8 kΩ·cm2,耐蚀性能提高.  相似文献   

5.
用WO3+C纳米粉末制备新型堆焊焊条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纳米级的(WO3+C)混合粉末制备新型堆焊焊条,该纳米粉末在药皮配方中最多可加24.5%对该焊条进行了工艺性试验,并对堆焊层的组织、化学成分及硬度等进行了检验及分析。试验结果表明:该焊条焊接工艺性良好,熔敷效率高;堆焊层组织细小,主要为富W碳化物(Fe6W6C)、奥氏体加少量马氏体,560℃×4h回火后,组织为针状马氏体、少量残余奥氏体和碳化物Fe6W6C.焊后堆焊层硬度在HRC50以上,回火后堆焊层硬度大幅度提高,最高可达HRC64.5.和微分级粉末相比,纳米粉末制备的焊条,基体中的含W量高,组织细小,回火后硬度高,适于耐磨堆焊.  相似文献   

6.
对堆焊金属中Ti的过渡效率进行了试验研究,发现当含C量一定时,堆焊金属中Ti的过渡效率系数可提高40%~50%;如果利用稀土作脱氧剂,当含C量满足合金元素形成碳化物的前提下,则堆焊金属中Ti的过渡效率系数可提高60%~70%.可见,在结晶过程中形成的TiC提高了堆焊金属的硬度、耐磨性、耐热性和高温强度,可大大地降低堆焊焊条的成本.  相似文献   

7.
在含Fe的Al-Si合金中加入Mn元素,铸成试样和焊丝,研究了Mn对铸态金属和氩弧熔敷金属中Fe相形态的影响,发现在铸态只生成一种多边形汉字状的Al-Fe-Si相,在焊态熔敷金属中生成多种形态的Al-Fe-Mn-Si相,有多边形汉字状(块状),六角星状,鱼骨状和小花状,Mn对铸造Al-Si合金和焊态Al-Si合金中的针状Fe相均有很好的抑制作用,X射线衍射发现,熔敷金属中存在A19Fe0.84Mn2.16Si,A10.7Fe3Si0.3,Mn12SiA15相及其它一元,二元相。  相似文献   

8.
借助能谱的成分分析,用透射电镜选区电子衍射(SAED)技术,确定了堆焊金属的组织结构,并对堆焊金属、2.25Cr-1Mo钢母材及304不锈钢的高温(900℃)抗氧化性能进行试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用Fe-Al合金条(ω(Al)=16%)堆焊2.25Cr-1Mo钢,其堆焊层组织为α-Fe(Al).堆焊层金属的高温抗氧化性能优于304不锈钢.  相似文献   

9.
铁铝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相组成可分为α-Fe(Al)、Fe3Al或α-Fe(Al) Fe3Al双相组织,并且各相具有不同的相结构.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和设备,对Fe-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相组成及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中的铝含量对其相组成、相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从而对其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铁铝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相组成可分为α-Fe(Al)、Fe2Al或α-Fe(Al)+Fe3Al双相组织,并且各相具有不同的相结构.本文运用X射线衍射及透射电镜等技术和设备,对Fe-Al基金属间化合物的相组成及相结构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化合物中的铝含量对其相组成、相结构有着很大的影响,并从而对其性能起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IntroductionLaser cladding on aluminum alloy surface is avalid means to improve its surface characteristic.In the past researches,the self- molten alloys wereusually used for laser claddings to improve surfacewear resistance of aluminum alloys[1,2 ] .However,owing to great difference of heat expansion coeffi-cients between aluminum alloy substrate and cladmaterials,such as Ni- Cr- Si- B,Ni- Cr- Al,the big-ger strain in clad layer is formed during solidifica-tion,which results in a lot of cr…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对生产实践中的激光熔覆实验和熔覆层抗蚀性试验的研究,说明在铝合金活塞生产中应用激光熔覆技术的可行性及其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铜包钢线的包覆焊接工艺与性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铜包钢线的包覆焊接工艺及所得复合导的线性能,使用10例钢钢丝和无氧铜带为原材料,经过表面处理后包覆焊接成为复合线坯,再通过拉拔和处理获得复合导线,检测结果表明,用这种工艺制作的铜包钢线,铜层沿圆周及纵向分布均匀,铜与钢的界面实现了良好的冶金结合,其力学性能和电阻率指标均满足CATV同轴电缆内导体的要求。  相似文献   

14.
用化学成分分析法、金相分析法、X射线结构分析法以及表面硬度、剥层硬度和显微硬度测定法研究了高速钢25W3Mo4Cr2V7Co5和25W6Mo5Cr4V2A1的渗碳温度和时间、淬火加热温度以及回火温度和次数对其渗层的碳浓度分布、金相组织、相组成、层探、表面硬度和硬度分布的影响规律。用切削试验进行了寿命对比,并对低碳高速钢的渗碳机理进行了探讨和分析,针对混合型扩散控制的渗碳过程,建立了两个描述渗碳深度与时间关系的方程,扩大了经典公式的适用范围。  相似文献   

15.
钢铁表面热浸镀铝技术回顾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综述了热浸镀铝技术的发展现状和热浸镀铝的工艺过程及特点,分析了镀铝层的结构和形成机理,阐述了镀铝层、Fe-Al金属间化合物层厚度及铝中Fe含量的控制方法,对镀铝层的表面质量控制、热浸镀铝件的主要性能特点及其热浸镀铝技术的应用都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石材面板在不同加固形式下的破坏形态和抗弯承载力,对33块背栓式花岗岩石材面板进行了迎风面和背风面的抗弯试验.?石材幕墙面板的连接节点用金属圆环加固,面板背面用GFRP?(glass?fiber?reinforced plastics)进行十字、对角、横向全贴和纵向全贴的粘贴方式加固,并对其承载力进行了分析.?结果...  相似文献   

17.
碳钢、铸铁表面分别采用激光熔覆N i基、Fe基合金涂层,观察并分析了熔覆涂层界面及其显微组织和硬度特点,探讨了碳钢表面激光熔覆层裂纹产生的机理.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铝包钢线连续挤压包覆工艺原理,通过分析模腔内芯线受力,推导出轴对压状态时芯线上的径向力计算式,进而证明当常摩擦因子与包覆模半锥角满足一定条件时,芯线在不平衡衡向作用下有自动对心功能。  相似文献   

19.
研究了热压烧结法制备Al2O3颗粒增强Cu-Zn复合材料在不同烧结温度、烧结时间、烧结压力和Al2O3含量对烧结过程的影响,测定了不同烧结规范下该材料的性能,从而优化了该材料的烧结规范。  相似文献   

20.
本文用金相、显微硬度、X 射线、电子探针等多种分析技术研究了铸造金属纤维强化铝合金复合材料时所形成的界面组织、成分和结构,并探讨了界面层的形成机理.结果表明:界面内层为 Fe_2Al_5柱状晶组成的扩散层,界面外层为 FeAl_3(Sn)+Al 所组成的凝固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