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分析《周易》“象”思维模式特点为基础,探讨《周易》“象”思维模式对《内经》理论体系构建的影响。《周易》“象”思维模式在《周易》中占有重要地位,《内经》广泛运用《周易》“象”思维模式研究自然万物规律、人体疾病诊断治疗规律,有天象、地象、气象、万物之象、生物之象、藏象、病象、色象、脉象等,涉及内容广泛,医理博大精深,具有科学性及实用性。研究《内经》理论体系形成的古代哲学基础,对于从根本上研究中医、发展中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内经》直觉思维是以直观物象、提取意象为基础,推衍被研究对象属性及其规律的思维形式,有取象比类和运数比类两种模式。它不同于科学抽象,是从器物之象体道,超验地把握最高的宇宙真理,并推衍及于人体,因而是《内经》的主要认知形式。把握这一思维形式,对于探索《内经》教学规律、掌握中医理论研究的发展趋势、提高中医临床疗效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成书于殷周之际的《易经》,其搏大精深的理论体系对中医学的发展影响很大,谚云:“医易相通”。易者,象也。《易经》“托物以明义,用小以喻大”的直觉思维模式以及由此发生的理论模式,直接影响着中医学的理论思维。与《易经》一样,中医学也可看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积淀而仍然生机蓬勃的活化石,因此中医学在文化人类学家眼中,即是一种古代文化研究对象,又是一种  相似文献   

4.
中医历经千年不衰,其理论体系内必然存在一个合理的科学的内核。中医学从《周易》的阴阳到《内经》的三阴三阳,从《伤寒论》的六经到后世的八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数千年来在同样的思维模式指导下,创造出一个以阴阳为基础,能反映人体生理功能、病理变化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5.
总结整理了成都中医药大学邹学熹教授运用辩证法观战和唯物主义思想对《易经》太极图式原理在《内经》中运用的认识,认为《内经》融会了易学的太极含三为一法于其阴阳五行学说中,并落实在人体的脏腑经络实质上,并依据太极图式原理解释了中医“左肝右肺”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易经》与《内经》理论共原初探高国巡关键词:医学,中国传统;中国医学基础;易经;内经《易经》是中国文化最古老的典籍,历代正统的学者、推崇它为“群经之首”。它是六经之一,经是天地的大准则,也是人生的大通道。根据《易纬乾凿度》这本书的观念,认为“易”的内...  相似文献   

7.
《易经》是东方文化科学体系的核心,在某种意义上说,我国古老文化科学都能在《易经》基础上得到统一。尤其是传统医学,不仅可以说属于《易经》体系,而且是历来用《易经》的典范,我国第一部传统学经典《黄帝内经》简直就是《易经》的注本。因此,古贤有“不知易不足以言太医”、“医易同原”、等说。于是,当我们被世界“针灸热”所警醒并深入发掘针灸学这一宝贵遗产,从而去寻筧其源头时,便会自然地想到我国的《易经》,冯友兰认为“任何数目字都可以套进去”、“《周易》哲学可以称为宇宙代数学”。以下,试就《易经》与针灸问题进行探讨,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8.
《内经》“七损八益”探究阎晓天(河南中医学院,郑州450003)主题词《内经》中医名词,注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一篇运用阴阳五行学说认识自然界和人体的重要篇章,其中在论述如何调养人体阴阳之时开宗明义道:“能知七损八益,则二者可调;不知用此,则早衰...  相似文献   

9.
通医易之理,辨脏腑之疾——张景岳医哲学思想初探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中国医学史上,张景岳素以温补派著称,为温补派中坚人物。医易研究者认为张景岳是历史上医易学研究最为突出者,他首倡医易同源,明确论述医易的渊源关系,并将易理运用于医学之中。“如果说《黄帝内经》是第一次运用易道思维方式建立中医理论体系,那么张介宾可以说是第二次运用易理象数系统整合了中医理论体系”1。其理论思想综合了《内经》、《易经》两家,融易理于医理之中,《景岳全书》就是以医易之理指导辨证论治的代表作,其哲学思想、思维方法完全体现于具体临证之中。易学的思维方法是以阴阳五行学说为核心,观察整个世界,总结万事万物的…  相似文献   

10.
《黄帝内经》里保存了中医学早期多种不同的藏象学说。根据有关脾与节气、方位的对应及脑髓、胃肠为脏或为腑的认识,在《内经》里存在不同的记录,通过分析多个象数模型,发现《内经》有关藏象的记录实际上是在不同的象数模型里所对应的观点。《内经》通过对各种象数模型进行取舍、糅合和统一,特别是将四方、六合、九宫八风等模型都整合到五行模型里,奠定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基础里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1.
《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本文讨论《内经》病因病机学说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认为其特点为:(1)比较“奇恒”,过则为病;(2)内外因并重,正邪盛衰相对而言;(3)整体失衡,动态随机的病理观;(4)类比推理,以外揣内;(5)综合归纳,以“证”命病。文中并认为:《内经》不仅在具体内容上,而且更从认识论和方法论上奠定中医病因病机学说的基础,学习《内经》病因病机学说,要掌握其病机思维和病机研究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特点,用以指导临床辨证  相似文献   

12.
《内经》运气学说提出的运气格局、对气候与物候的认识、对疾病发病的认识,乃至于对药物的认识与使用,均体现了象数思维的特征。其系统地将"数"赋予了"象",以独特的象数关系,通过复杂的"运数"过程构建了复杂的运气格局,并以之推算相应的气候、物候、疾病发病情况,也可根据气候、物候"取象"反推当时的运气情况。象数思维还一直贯穿到运气学说对药物的认识与应用方面,与后世根据本草认识药物性味功效有所不同。因此从象数思维来认识运气学说,能够对其更好地掌握与应用。  相似文献   

13.
《黄帝内经》里保存了中医学早期多种不同的藏象学说。根据有关脾与节气、方位的对应及脑髓、胃肠为脏或为腑的认识,在《内经》里存在不同的记录,通过分析多个象数模型,发现《内经》有关藏象的记录实际上是在不同的象数模型里所对应的观点。《内经》通过对各种象数模型进行取舍、糅合和统一,特别是将四方、六合、九宫八风等模型都整合到五行模型里,奠定了阴阳五行学说在中医学基础里的主流地位。  相似文献   

14.
中医命门学说象数易学渊源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易经》是上古巫文化的遗存,以吉凶悔吝表达了先民对宇宙与生命的占问,《易传》是先秦思想家对《易经》的首次哲理性解读,以此为滥觞开创了《易经》诠释的象数与易理两个易学派别。易贯儒道,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方向与中国人的思维模式,由卦爻符号发源的象数易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养生思想与中医理论的发展,从命门学说的定说模式可见一斑。命门之名最早见于《灵枢》:“太阳根于至阴,结于命门,命门者,目也”,即睛明穴为太阳经之气所结处。至《难经》将两肾之右者定为命门,命门者精气之所舍,原气之所系。其后虽有肾间动气说等多种…  相似文献   

15.
观物取象,取象类比。中医的核心是阴阳,阴阳的核心是象。象思维是医易共同的思维方式,是医易会通的交点。象直观可察。是客观事物的外在表现。类比思维采用的方法是,即使不同质的事物,只要在状态、格局、功能等直观可察的外在表现方面有相似的成分,就可类比为同类事物。《内经》法《周易》之象,创造了独特的中医理论体系。但取象比类合有较强的主观臆测性、或然性,从而又赋予中医理论具有表象性、模糊性、不精确性等特点。故对取象比类应该持历史的态度,辨证对待中医理论中通过类比所得出的结论,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相似文献   

16.
近年中医界掀起了医易研究的热潮。其背景是当代传统化研究中的《易经》热波及医界,发表了大量论并出了一批专,得出了“医源于易”、“医易同源”、“医易相通”等结论。探讨医易关系,首先应对两的内涵有一个大致的界定。医的内涵当是从古至今,中国人民与疾病作斗争的理论与经验总结;易的内涵当是以《周易》为源头的易学系统,主要分象数与义理两大派,象数派是用占筮的方法来预测吉凶,教人趋利避害;义理派是解说易中的哲理教人居世的智慧。  相似文献   

17.
从易学河图洛书探讨中医学阴阳理论方法论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世易图为据,论证中华先哲历来有创建易图等“理象数”符号形态、阴阳理论模型模拟、描述人与天地自然规律关系的科学智慧与传统,据以揭秘河图、洛书与《内经》理论、方法论及中医学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8.
<正> 我原来是个西医大夫。一九五六年,为贯彻党的中医政策,全国除开办了一批中医学院外,还办了一批西医学习中医班。当时许多西医人员对中医有无科学性,存在着很大怀疑,我也抱着“看它庐山真面目”的态度,想探个究竟。从根上学起我们学中医是由“经典著作”开始的。听老师说,《黄帝内经》是中医的根源,所以我决定先抓《内经》。开始一接触《内经》,虽有老师讲解,但许多名词、术语仍是模模糊糊,弄不清楚。有些地方,简直如坠五里雾中,如关于阴阳、五行、精气等名词,究竟是科学概念,还是迷信术语?其精  相似文献   

19.
祖国医学较西医及其它医学具有十分显著的整体性思维特征,这可从中医的分析工具及其思维的向度上得到印证。诉诸于“气”等基本概念.对经验层面上因果联系的内省性把握以及自成一体的结构模式等,无不显示出中医在时空上的整体存在。任何科学的发展如果没有理论的指导是不可能持久的。《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等对中医理论体系的形成功不可没.中医的整体思维不仅显示在治愈病体的实践上,还表现在预防和保健的功用里.所谓“先安未受邪之地”“治未病”等,这些观点多为各国人民心信而向往之、中医的整体性思…  相似文献   

20.
《周易》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东方科学的镐矢,其博大精深的易理,对哲学、自然科学等,都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尤其是对中医学有着深远影响。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说:“不知易不足以言知医”,故有“医易”同源之说。但“医”、“易”同源在理论上是什么,一直未能阐述清楚。本文从《易经》、《内经》中对“阴阳”的论述进行了研究,认为两者之间的同源是在“阴阳”学说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