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由国际冰川学会(I.G.S.)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协办,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赞助的“与人类活动有关的山地冰川学国际学术讨论会”于1991年8月26日至31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加拿大、美国、日本、冰岛、瑞士、英国、挪威、苏联及中国等9个国家的49名科学家(其中国外代表26人,国内代表23人)参加了会议。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孙鸿烈到会致开幕词,甘肃省省长贾志杰出席了招待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名誉所长、著名冰川学家施雅风教授主持。参加会议的著名人士有国际冰川学会主席G.K.C.Clarke(加拿大)、副主席B.Wold(挪威)、会议论文主编R.L.Hooke(美国)、秘书长.H.  相似文献   

2.
由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和兰州大学地理系承办的“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18日至22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从事于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的专家、学者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同时也是1991年将要在我国召开的第13届国际第四纪联合会(INQUA)大会的西部片预备会议。这次会议共收到论文摘要122篇,其中大会报告20余篇。  相似文献   

3.
1988年7月26——28日在英国诺丁汉大学召开发第五届国际土冻结学术讨论会(ISGE88),中国、英国、美国、加拿大、西德、日本、苏联及芬兰等19个国家的112位代表出席了会议。我国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内蒙古水利科学研究所及煤炭系统共1O位代表参加了该会。会上宣读了42篇论文,并就人工冻结技术应用中的基础研究及工程实践经验和教训进行了讨论。这些论文均被搜集于本  相似文献   

4.
由国际多年冻土协会下挂的中国冰川冻土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和冻土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共同组织的第六届国际多年冻土会议,将于1993年7月5—9日在我国北京国际交流中心举行。 会议将以论文宣读、专题讨论和论文展示的形式开展。宣读论文是会议的主要方式,大会将设立三个分会场,同时宣读普通冻土学;冻土物理学、化学、力学和冻胀;多年冻土工程等三个研究领域的最新科技成果。对“全球气候变化和多年冻土发展”、“高山多年冻土和冰缘过程”及“寒区线形构筑物  相似文献   

5.
国际冰川学会组织的国际冰岩芯学术讨论会,于1987年3月30日—4月3日在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来自十几个国家的100多人出席了会议。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武筱舲、韩建康和陈吉阳也参加了会议。大会分七个专题作了报告和讨论:稳定同位素;流变学、冰力学与岩芯分层;痕量元素与微粒;气体;宇宙射线产生的同位素(如~(10)Be等)、冰物理学及其他;海冰及大陆冰架冰;中纬度冰川。武筱舲作了题为“敦德冰帽冰岩芯的40年记录”的大会报告。  相似文献   

6.
国际水文科学协会主席,美国地质调查局水资源部冰川室负责人马克·迈尔(M·F·Meier)博士和夫人应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邀请,于10月10日至18日在兰州进行讲学、学术交流和参观访问。其  相似文献   

7.
全国冰川冻土测试技术会议于1980年3月16日至21日在兰州举行,来自全国39个单位83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宣读论文63篇。经全国科协批准,在会上正式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学会”,并选出了以施雅风同志为理事长的学会理事会。  相似文献   

8.
在历时十年的灾害性的文化大革命运动结束后,中国的科学技术重新走上健康发展的道路。1978年是中国冰川冻土发展史上值得纪念的一年。这一年,中国科学院在原兰州冰川冻土沙漠研究所的基础上分建了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派出了冰川学代表团访问瑞士、法国和英国,结束了以往的孤立状态;举行了第一次中国冰川冻土学术会议,会议上宣读和印发了178篇论文或摘要。1979年创办了《冰川冻土》学术期刊。1980年举行了冰川冻土测试技术会议,宣读论文62篇,并成立了中国地理学会冰川冻土学分会。下面简单叙述1978至1980年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若干工作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谢自楚 《冰川冻土》2003,25(1):114-115
2002年9月19日至9月21日,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兰州召开.笔者参加了自1978年以来的历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每届大会都展示了中国冰川冻土科学的新成果和新方向,不断推动着冰冻圈科学的发展,对这次大会笔者也有同样的感觉.在冰冻圈及全球变化专题方面参加会议的论文共32篇,其中在大会宣读的共16篇,另16篇因作者在野外考察等原因没有在会上宣读,但已发表在《冰川冻土》期刊2002年第24卷第5期的“第六届全国冰川冻土学大会暨冻土工程国际学术研讨会”专辑中.  相似文献   

10.
简讯     
▲由本会沉积(分)会、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与中国地质学会有关专业委员会联合举办的国际矿床(产)沉积学学术讨论会于7月31日—8月4日在北京举行,来自27个国家与地区的120多名国外学者与250多名中国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收到论文400余篇。这是国际沉积学学术会议首次在我国召开。我国的沉积学研究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关注。会后组织外国学者赴辽宁、山东、四川、湖南、西藏、贵州与长江三峡地区进行外地质考查。  相似文献   

11.
1985年4月27日到5月3日在加拿大多伦多举行了第十一届国际勘查地球化学学术讨沦会,有二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三百多位代表参加(苏联及东欧等国未派代表参加本届会议)。会议包括专题讨论,大会宣读论文,参观试验室、成果展览及测试展览等内容,会前会后还组织了地贡旅行。会议收到论文摘要和成果摘要共98篇,大会宣读了论文55篇。综合这些材料可以看出当前化探各种方法的进展,特点和动向(不包括苏联)。  相似文献   

12.
1990年12月6日至8日,中国科学院开放试验站——天山冰川观测试验站(以下简称天山站)学术委员会第三次会议在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举行。会议由天山站学术委员会主任施雅风教授主持,12名学术委员和冰川所领导参加了会议。 会议听取天山站关于开放以来,科研和管理工作的汇报以及9项基金课题的阶段或总结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3.
“第二次国际喀喇昆仑学术会议”,于1981年9月14—17日在英国伦敦皇家地理学会召开(第一次国际喀喇昆仑学术会议,又称“地球科学新近技术进展”会议,于1980年6月23—25日在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的真纳大学召开)。 应英国皇家地理学会邀请,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研究所张祥松、陈建明,北京地球物理所林邦佐,兰州大学李吉均、徐叔鹰和董智斌等6人组成的中国喀喇昆仑学术小组参加了会议,并提交了6篇学术论文。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交流1980年6—9月间国际喀喇昆仑考察队在巴基斯坦北部进行大规模多学科综合考察的研究成果,来自英国、中国、巴基斯坦、瑞士和美国的61位科学家总结应用现代先进技术解决地球科学有关基本问题的情况。会上共宣读了32篇论文(英国28篇,中国1篇、巴基斯坦3篇)。论文包括地质学、地震学(板块构造)、地貌学、冰川学、测量及自然灾害等6个专题。这次会议开得比较成功,基本上达到了预期的目的,全面地反映了1980年为期3个多月的多学科综合考察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4.
两年一届的国际勘查地球化学(22届IGES)暨第一届国际应用地球化学会议于2005年9月18~23日在澳大利亚珀斯(Perth)召开。来自23个国家的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其中澳大利亚代表占一半以上(125人),加拿大30人,其它国家的代表大概在10人左右。中国2人参加会议,提交论文4篇。本次会  相似文献   

15.
国际热液过程和矿床成因实验研究会议(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sof Hydrothermal Processes:Applications to Ore Deposit Genesis)1988年2月10—20日在蒙特利尔工学院举行。来自美国、加拿大、英国、中国、挪威、瑞典、新西兰等国的100多位学者出席了这次会议。会议采取邀请报告和宣读论文两种方式进行。根据大会的安排邀请了世界上在热液过程和矿床成因研究方面知名的科学家 Barnes、Seward、Helz 和 Wood 等九人作了专题报告,回顾和总结了最近一二十年以来在这个领域  相似文献   

16.
加拿大不列颠希哥伦比亚大学地理系马凯(J.R.Mackay)教授应中国科学院兰州冰川冻土所的邀请于1982年10月20日至11月5日访问我国。在兰州期间,马凯教授就多年冻土、冰楔、地下冰等作了专题讲座,参观该所冻土力学、冻土热物理和低温等实验室和展览室,并参观了西北铁路科研所。此后又到天山站访问。  相似文献   

17.
陶传考 《水科学进展》1993,4(3):189-189
1993年水科学与工程国际会议于6月7日~11日在美国首都华盛顿市中心核特大厦召开.有50多个国家的600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中国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中国水利学会理事长、水利部前部长杨振怀,中国水科学会秘书长、水利部科技司司长戴定忠,学部委员张光斗、窦国仁、林秉南教授等13位(包括台湾2位)专家、学者.大会选取了100多篇论文在会议上作了发言.我国长江三峡工程是会议的中心议题之一.  相似文献   

18.
21届勘查地球化学国际会议(IGES)于2003年8月29~9月3日在爱尔兰首都都柏林举行。共有来自27个国家2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主要来自加拿大、澳大利亚、美国、爱尔兰(各40人左右),中国只有作者一人参加,而原地球化学强国俄罗斯及前独联体国家无人入会。从提交论文数和大会发言看,勘查地球化学研究相对活跃的国家主要是澳大利亚和加拿大。  相似文献   

19.
《地球科学进展》2011,(3):242+355
2010年9月9~10日,由中国气象局、甘肃省人民政府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共同主办,世界气象组织等部门共同参与,甘肃省气象局等单位共同承办的"第三届干旱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ISACS一3)"在甘肃兰州召开。来自加拿大、美国、俄罗斯和英国等13个国家的200多名专家、学者出席了会议。会议的举办,特别是世界气象组织(WMO)的参与,反映了中国科学家和国际科  相似文献   

20.
由甘肃省石油学会、甘肃省地质学会、甘肃省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筹)、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及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生物、气体地球化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发起,由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主办的“油气地化及地化勘探学术研讨会”于1987年10月6日至10日在兰州地质所举行。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国内石油部、地矿部、高等院校、煤炭部,出版单位、甘肃省及中国科学院等各方面的有关代表近百名。来自澳大利亚、美国的四位学者也参加了这次研讨会。会议期间,代表们展示了油气地化及化探方面的最新成果。大会宣读论文30篇,另有一些成果在分组讨论会上交流。中外学者聚集一堂、共同研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