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最佳干燥方式,为建立射干鲜药材的产地初加工工艺提供依据。方法:采用HPLC法测定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对采收期的射干鲜药材进行晒干、阴干、55℃、85℃、105℃烘干5种干燥方式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射干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晒干、阴干样品中有效成分含量较鲜药材有所下降,晒干样品含量降低了27%,阴干样品含量降低了9%;三种烘干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含量的影响较小,其中以105℃烘干2h效果为最佳,85℃次之。结论:研究表明105℃烘干2h为射干最佳干燥方式;不同干燥方式对射干中次野鸢尾黄素的含量有较大影响,为最大程度保留鲜药材有效成分及进一步探讨药材指标成分在不同初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研究山银花鲜药材中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在不同生长期内的代谢累积规律,结合山银花生物总量,确定山银花最佳采收期,同时基于山银花鲜药材,比较不同产地初加工方法对目标成分的影响,确定其最佳产地初加工工艺.方法:采用HPLC/UV-ELSD法测定绿原酸、灰毡毛忍冬皂苷乙和川续断皂苷乙含量,比较不同花期山银花中三种指标成分的含量变化情况,确定最佳采收期;对最佳采收期的山银花鲜药材进行晒干、阴干、不同温度烘干、杀青烘干、微波干燥等不同干燥方式处理,比较不同干燥方式对三种指标成分含量的影响,确定山银花最佳初加工工艺.结果:山银花生长期内三种指标成分的代谢累积水平都存在着下降的趋势,幼蕾期到金花期,绿原酸从5.7%下降到1.4%左右,两种皂苷总量从6.7%下降到2.0%,结合生物总量考虑,确定山银花最佳采收期在二白期到大白期之间.干燥方式可依所需功效辨正选择,杀青烘干对绿原酸影响最小,高温快速烘干是两种皂苷最适宜的干燥方式.结论:研究表明山银花最佳采收期为大白期到二白期之间;不同干燥方式对山银花鲜药材品质有着显著影响,为最大程度保留鲜药材活性成分及进一步探讨药材指标成分在不同初加工过程中的降解规律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确定博落回根、叶、果的最佳采收期及最佳产地初加工工艺。方法:采用RP.HPLC法同时测定各指标成分的含量。结果:实验数据表明博落回根、叶、果的最佳采收期分别为5月下旬、6月及8月下旬至9月上旬,从综合利用资源的角度出发,可在采集叶、果后再采收根。除博落回根外,不同干燥方式处理的博落回叶、果中各指标成分的含量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表明博落回根、叶、果的最佳产地初加工工艺流程:最佳或适宜采收期采摘→净选→清洗或擦净→根、果荚45℃~65℃烘干、晒干,叶45℃烘干、阴干、晒干。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加工方法对掌叶大黄药材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Li Y  Miao XL  Wu PA  Li YF  Liu FL  Wei SC 《中药材》2011,34(8):1196-1199
目的:优选掌叶大黄药材的最佳产地加工方法。方法:将大黄趁鲜切片加工,以晒干法、阴干法、微波法、不同温度烘干等不同方式干燥,其加工品的折干率、蒽醌衍生物含量及横切面质地和色泽变化与传统加工方法比较。结果:趁鲜切制对掌叶大黄药材折干率影响不大,但能明显降低蒽醌类成分含量,药材横切面色泽褐变明显;不同干燥方式以熏干法的蒽醌类成分含量、横切面色泽质量最好,阴干和微波法其次,80℃烘干最差。结论:掌叶大黄产地加工不宜趁鲜切片加工,干燥方式以传统的熏干法最好。  相似文献   

5.
罗寅珠  刘勇  黄必胜  刘艳菊  刘启  雷咪  刘大会 《中草药》2021,52(19):5845-5853
目的为探究不同初加工干燥方法(晒干、阴干、热风干燥)对半夏Pinelliae Rhizoma药材块茎外观性状、内在结构及品质的影响规律,筛选适宜的半夏药材产地干燥加工方法。方法通过比较晒干、阴干、热风干燥(40、55、70℃)方法下潜江新鲜半夏水分比、干燥速率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半夏药材外观性状、折干率、密度、灰分、浸出物、淀粉以及核苷类成分(鸟苷、尿苷、腺苷、肌苷、尿嘧啶、次黄嘌呤)含量的影响,对药材品质进行综合性评价。结果鲜半夏采用传统阴干耗时最长,约179 h,药材表面变为黑褐色,品相差,切面呈絮状,粉性不足;晒干较阴干耗时缩短40.8%,药材外观性状好,密度高,质坚实,直链淀粉含量最高,核苷类成分含量整体较高;鲜半夏采用热风干燥处理速率加快,耗时较阴干法缩短59.8%~89.9%,密度随温度升高而降低,药材内部出现开裂甚至空心的现象,角质样严重,支链淀粉含量高,粉性降低,55℃烘干处理品相较好,浸出物含量随温度升高较阴干法降低7.8%~24.6%,尿苷、尿嘧啶、腺苷70℃烘干时含量最高,次黄嘌呤与肌苷含量40℃与55℃烘干处理最高,鸟苷含量阴干处理最高。结论从外观性状、药效成分含量及成本等因素综合考虑,半夏药材产地加工方法以晒干为宜;若药材加工量较大,半夏药材产地加工可以采用日光温室大棚多层晾晒技术和开发低温仿日晒干燥技术。  相似文献   

6.
刘勇  徐娜  陈骏飞  杨野  肖红伟  雷咪  陈美兰  刘大会 《中草药》2019,50(23):5714-5723
目的揭示不同初加工干燥方法(阴干、晒干、冻干及热风干燥)对三七药材外观性状和内在结构及其品质的影响规律,为筛选适宜三七产地初加工的干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比较阴干、晒干、冻干及热风干燥对三七的干燥速率和干燥后三七药材的复水速率、外观性状、折干率、密度、灰分、醇提物和内在成分(三七素,皂苷类成分三七皂苷R1和人参皂苷Rg1、Rb1、Rd、Re,以及还原糖、总糖)含量的影响。结果鲜三七采用阴干法干燥,干燥速率缓慢,耗时约473 h,但药材外观品质较优,质地坚实,复水速率慢,且总皂苷、三七素等内在成分含量均较高。经晒干法处理后,三七药材干燥速率也较缓慢,但因干燥周期长,药材淀粉、糖分等分解较多,致使三七药材断面泛白部分明显。鲜三七采用热风干燥时,干燥速率加快,耗时大幅缩短,其中40℃低温干燥时药材外观性状与阴干法具有相似性,干燥后药材质地较坚实,除三七素含量有所降低,皂苷成分与阴干法无明显差异;而50℃与60℃高温干燥,由于脱水速率过快导致三七药材空心不坚实,复水速率快,并导致鲜三七内容物外溢产生糖焦化现象,药材断面颜色随烘干温度升高变成棕褐色,并促使淀粉分解,总糖与还原性糖含量明显升高。冻干法干燥的药材复水速率极快,内部质地松泡多孔,质地变轻,但其皂苷成分和三七素等有效成分最高。结论从外观性状、药效成分含量及成本等方面综合考虑,阴干法处理后的药材质地坚实,内部结构紧密,外观性状较好,且药效成分含量较高,三七药材的产地加工方法以阴干为宜;若药材加工量大,需缩短干燥加工时间,三七药材产地加工可以采用40℃左右的热风干燥工艺,其干燥加工药材接近阴干法处理;若进行三七中药效成分等提取物的生产,可以适当采用冻干法进行三七干燥。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五种产地加工干燥方法对黄芪药材的外观性状、内在成分的影响规律,以期选出最佳的黄芪药材产地初加工干燥方法。方法:对新鲜黄芪药材进行晒干、阴干、热风干燥(50、60、70℃)的处理,比较干燥速率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研究其对A药材外观性状、浸出物、复水比;采用HPLC-ELSD测定黄芪甲苷含量;HPLC-UV法测定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含量;UV-Vis测定黄芪多糖含量,最后采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经对实验数据分析,黄芪物效含量为60℃烘干>晒干>阴干>50℃烘干=70℃烘干,其中60℃烘干和晒干的贡献得率达93.936%,具有绝对优势。阴干,晒干,50℃、60℃、70℃热风干燥五种干燥方法使黄芪达到安全含水(10%)所需时间分别为132 h、60 h、13.5 h、9.5 h、4.5 h。结论:从黄芪外观性状与内在成分含量等因素考虑,其产地加工方法以60℃热风干燥为宜,但综合经济因素考虑,晒干亦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不同切制时间、干燥方法对枳壳趁鲜切制饮片的药典指标成分的影响,比较优选趁鲜切制工艺饮片与传统饮片成分和药效的差异。方法采用Diamonsil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磷酸水(20∶80,p H3.0),体积流量1.0 m L/min,柱温30℃,检测波长283 nm,进样量20μL,对不同工艺枳壳趁鲜切制饮片的柚皮苷和新橙皮苷的含量进行测定,优选趁鲜切制的时间及干燥方法,观察优选趁鲜切制工艺饮片与传统饮片对小鼠肠推进率、胃排空率、胃泌素等的影响。结果同一产地枳壳趁鲜切制晒干品指标成分柚皮苷和新橙皮苷含量高于相应天数的60℃烘干品,晾晒3 d切制晒干的饮片含量最高,优选的趁鲜切制工艺饮片在肠推进率、胃排空率、胃泌素指标上与传统饮片差异不显著(P0.05),血液流变性指标差异显著(P0.05)。结论优选的枳壳趁鲜切制工艺为鲜枳壳横向对半切,晾晒3 d,再切薄片,晒干。所得趁鲜切制饮片与传统饮片在胃肠动力学药效指标上作用强度相当。  相似文献   

9.
延胡索产地鲜切加工工艺响应面优化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通过响应面法优化延胡索产地鲜切加工工艺,得到延胡索产地鲜切加工的最佳工艺。方法以切片厚度、热风干燥温度、装载量为考察因素,以总生物碱含量、浸出物含量、干燥效率为考察指标,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各指标的权重系数,计算综合评分,对考察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得到初步优化范围,最后以响应面优化法进行优化,得到最后工艺优化参数。结果确定最佳产地鲜切加工工艺:切片厚度为4 mm,干燥装载量为7 kg/m~2,干燥温度为85℃,干燥总时间为(279.0±1.1)min,综合评分为0.860 6±0.010 0,此时延胡索总生物碱质量分数为(6.274±0.030)mg/g;浸出物质量分数为(17.86±0.22)%;干燥效率为(25.09±0.00)g/(m~2·min)。结论建立的干燥工艺能够较好地保留延胡索中生物碱成分和浸出物,保持较高的干燥效率,在保证较高的质量同时,降低企业能耗,可为延胡索饮片的生产加工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趁鲜切制品中主要成分的影响。方法:采用HPLC测定苦参中苦参碱及氧化苦参碱的含量;以苦参中苦参碱、氧化苦参碱及水溶性浸出物为指标成分,对不同干燥方法(阴干、晒干、50℃、60℃、70℃、80℃、90℃、100℃热风干燥)的苦参趁鲜切制品进行测定,并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苦参趁鲜切制品中的主要成分有一定影响,热风干燥方法整体优于阴干法及晒干法,而热风干燥方法中以70℃干燥品的各指标成分含量较高,且饮片性状较好,为首选干燥温度。结论:研究结果为苦参药材趁鲜切制工艺的优化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考察不同加工方法对延胡索Corydalis yanhusuo药材、饮片长期贮存中成分稳定性的影响,进而选择合理的加工方法,确保药材质量。方法将新鲜延胡索分为大个延胡索(直径1 cm)和小个延胡索(直径1 cm),分别进行个子货烘干、晒干,切片烘干、切片晒干,水煮、水蒸、醋煮及采用最优工艺醋蒸。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同时测定四氢非洲防己碱、原阿片碱、四氢黄连碱、非洲防己碱、延胡索乙素、盐酸小檗碱、盐酸巴马汀、去氢紫堇碱8种生物碱含量,结合化学计量学评价不同加工方法对延胡索成分稳定性影响。结果延胡索药材及饮片经过18个月贮存后,所测指标性成分延胡索乙素均符合《中国药典》2015年版规定。烘干、晒干法处理药材、饮片成分在储藏过程中下降率大,稳定性差。醋制和蒸煮处理有利于增加延胡索药材贮藏的稳定性。醋蒸法样品稳定性好,干燥时间短、效率高,有利于长期贮藏。结论制备延胡索药材时宜选用水蒸后烘干,制备醋延胡索饮片时选用鲜品切片后醋蒸法。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HPLC方法来探究不同干燥和炮制方法对天麻品质的影响。方法 分别对鲜天麻进行晒干、减压干燥、冷冻干燥、热风干燥等四种干燥处理和微波炮制、煮制、蒸制、酒制、姜制、蜜制等六种炮制处理,采用HPLC测定天麻素、对羟基苯甲醇、巴利森苷A、巴利森苷B、巴利森苷C、巴利森苷E等6种化学成分含量,采用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含量。结果 方法学考察表明,6种化学成分在各自线性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r > 0.9990),平均回收率在99.2% ~ 100.6%之间(RSD 0.2% ~ 1.7%);不同干燥方法与炮制方法处理后的天麻样品在6种化学成分和多糖含量方面差异明显,减压干燥法和冷冻干燥法处理的天麻样品在6种化学成分和多糖含量方面优于其他干燥方法,微波炮制法处理的天麻样品在6种化学成分和多糖含量方面优于其他炮制方法。结论 该HPLC方法准确、灵敏、高效,可用于天麻中6种化学成分的含量测定;不同的干燥和炮制方法对天麻中6种化学成分和多糖的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引种紫锥菊药材的最佳干燥方法。方法:分别采用晒干、阴干、烘干的方法对紫锥菊药材进行干燥,比较不同干燥方法处理的紫锥菊植株内菊苣酸和总多酚含量。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菊苣酸含量影响最大的为叶;地上部位中菊苣酸和总多酚含量从高到低均为:晒干>阴干>烘干;根部以阴干法菊苣酸含量最高。结论:为有效成分最大提取量与成本最低化,建议药材分为地上与地下两部分别干燥处理,并且地上部分采用晒干法,地下部分采用阴干法。  相似文献   

14.
探究不同干燥方法(阴干、晒干、热风干燥)对射干药材根茎外观性状和内在结构及成分的影响规律,为筛选适宜射干产地初加工的干燥方法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通过比较不同干燥方法下,射干水分比、干燥速率随干燥时间的动态变化规律以及对射干外观性状、折干率、密度、灰分、浸出物和6种黄酮类成分(芒果苷、射干苷、野鸢尾苷、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次野鸢尾黄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新鲜射干采用传统阴干干燥至水分平衡点耗时最长,约311 h,晒干干燥较阴干干燥耗时缩短了约19.3%,两者干燥曲线均较平缓,晒干样品断面颜色最接近鲜样,但内部充满大量孔洞,密度较低,结构疏松;采用热风烘干干燥(40,60,80℃)较阴干干燥能节省27%~88%的时间,大幅度缩短干燥时间,药材内部孔洞较少,密度较大,结构紧实。在折干率上,热风干燥较传统干燥方法降低约13.7%;灰分受温度影响较大,40℃及以下的干燥条件下同传统干燥差异不显著,60,80℃处理中,灰分较传统干燥降低7.73%~18.5%;传统干燥及40℃热风烘干干燥后样品中射干苷与野鸢尾苷(苷类成分)含量显著高于60,80℃热风烘干干燥,而鸢尾黄素、野鸢尾黄素和次野鸢尾黄素(苷元类成分)以60℃烘干含量最佳。故综合外观性状与药效成分含量等方面考虑,热风干燥60℃处理后的药材质地坚实,内部结构紧密,外观性状较好,致毒副性苷类成分适当减少,苷元类成分含量较高。  相似文献   

15.
吴发明  殷莉丽  蔡晓洋  王盼  包小红  周娟  李敏 《中草药》2016,47(20):3702-3706
目的通过化学组分测定和特征图谱分析,评价不同干燥方式对麦冬品质的影响。方法总皂苷、总黄酮和总多糖量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进行测定,麦冬皂苷D和麦冬甲基黄烷酮A的量采用HPLC法进行测定;特征图谱采用HPLC法建立。结果不同干燥方法对麦冬化学组分量的影响差异显著,变异系数在6.9%~20.8%,其中,阴干、晒干、冷藏干燥和晒半干后烘干对麦冬化学组分破坏程度均较小,远红外干燥和微波干燥对麦冬化学组分破坏最大;麦冬样品有18个HPLC特征峰,聚类分析可将14种干燥方法分为3类,聚为一类的干燥方法干燥条件相近。结论通过化学组分量变化和HPLC图谱特征能够有效地反映干燥方法的差异,可作为麦冬产地干燥方法筛选的技术指标,在麦冬产地加工过程中建议晒干和空气源热泵烘干机烘干相结合应用。  相似文献   

16.
邹薇  张鹤  包永睿  孟宪生 《中草药》2012,43(4):694-698
目的针对延胡索抑制肝癌细胞的作用,结合正交设计法,优选延胡索中延胡索乙素、原阿片碱的提取工艺条件,并对2种生物碱与药效学指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采用正交设计法,以延胡索乙素提取率、原阿片碱提取率、SMMC-7721细胞抑制率和出膏率为评价指标,对延胡索中2种生物碱的提取工艺条件进行优选;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结果最佳提取工艺为6倍量70%乙醇回流提取2 h,延胡索中2种生物碱的提取率最高,对肝癌细胞的抑制率最高。结论该方法快速、操作简便,可以为确定延胡索中2种生物碱定量测定方法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7.
蟾酥不同干燥方法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不同干燥方法对蟾酥药材质量的影响。方法:以水分含量和三种蟾毒配基类成分脂蟾毒配基、华蟾酥毒基、蟾毒灵的含量为指标,检测室内避光阴干、室内晾晒、室外晒干、45℃烘干、80℃烘干五种不同干燥方法对蟾酥质量的影响。结果:室内阴干、室内晾晒、室外晒干5 d后,水分达到《中国药典》要求,45℃烘干、80℃烘干干燥的样品分别于48 h、12 h达到要求;不同干燥方法的蟾酥中脂蟾毒配基和华蟾酥毒基总量都大于6.0%,且室内阴干室内晾晒阳光晾晒恒温45℃恒温80℃。结论:综合考虑蟾毒配基类成分含量、成本及操作难易度等因素,蟾酥的干燥宜采用室内避光阴干的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