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目的探讨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体对诊断老年人梅毒感染的价值。方法对本院7833例住院病人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0岁以上老年人群梅毒抗体阳性率为4.96%,60岁以下人群阳性率为3.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经临床确诊后前者梅毒螺旋体抗体假阳性率(1.56%),明显高于后者(0.2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60岁以上老年人的梅毒螺旋体抗体试验存在着较青壮年高的假阳性率。老年人梅毒感染更应结合临床表现及病史慎重作出诊断。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输血前患者血源性传染病的血清指标检测情况,分析血源性传染病感染情况,探讨检测的必要性及其意义。方法回顾性调查和分析了2053例患者输血前传染性疾病指标检测的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艾滋病毒抗体、丙型肝炎抗体;TRUST试验检测患者感染梅毒螺旋体情况。结果 乙型肝炎感染率最高,HBsAg阳性167例,感染率8.13%;HCV感染率1.36%;HIV感染率0.05%;TRUST阳性率为0.29%。结论通过检测输血前血源性传染病指标有助于临床疾病诊治,预防控制患者和医务人员被血源性痰病感染的可能性,对安全输血监控、明确疾病传播责任、减少医疗纠纷有重要意义,对医患双方均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拟输血病人其输血前状况,强调设立相关感染性检查项目的必要性。方法:检测1424例患者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丙型肝炎抗体,梅毒螺旋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并分析其检测结果。结果1424例标本中HBsAg阳性率为9.6%,抗-HCV阳性率为0.9%,梅毒阳性率为0.7%,抗HⅣ阳性率为0.2%。结论: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降低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几率,减少因输血引起的医疗纠纷,对安全输血监控、明确疾病传播责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输血对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感染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输血对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感染的影响。方法 采用免疫学经典的间接ELISA方法,测定血清中丙肝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采用快速血浆反应素环状卡片试验。对6058例患者输血前和960例再主院患者进血清二三抗体检测。结果 输血后血清中丙肝病毒抗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及梅毒螺旋体抗体较输血前阳性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输血不足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输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11年1月我院住院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5790例作为观察对象,应用ELISA试剂盒、TPPA试剂盒进行ELISA和TPPA血清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结果5790例入选观察对象中,应用ELISA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阳性50例,阳性率为0.864%;而应用TPPA法检测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49例,阳性率为0.846%(49/5790)。两种检测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643,P〉0.05)。≥70岁组的应用ELISA法检测的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明显低于〈70岁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输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具有较好的临床价值,与TPPA比较差异不大,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输血前及手术前患者乙型肝炎、艾滋病、丙型肝炎、梅毒感染情况。方法对2007年1-12月需输血、手术的病人1880例进行输血、手术前检测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1gG)、抗HIV(1+2)抗体、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BsAg阳性率为7.765%,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率为0.425%,梅毒感染率为0.585%,抗HIV抗体阳性率为0.053%。结论为了规范医疗操作和保护患者的利益,防止发生医疗纠纷,同时也为了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和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和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7.
郭慧玲 《医学动物防制》2013,(11):1287-1288
目的了解青海省职业体检人群中丙型肝炎和梅毒、艾滋病病毒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试验(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的方法检测6022例职业人群的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TPAb)和HIV抗体。结果青海省职业体检人群HCV、梅毒ELISA和HIV阳性率分别为0.65%、0.47%、0.02%,且HCV、ELISA和HIV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升高。结论青海省职业体检人群丙型肝炎、梅毒及HIV的感染情况有逐年升高的趋势,需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阻断和降低上述疾病的在职业人群中的传播。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手术患者术前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及艾滋病的感染情况。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ELISA )对6200例手术患者术前行乙肝表面抗原( 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及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检测。结果:HBsAg共检出614例阳性(9.90%),抗-HCV 阳性48例(0.77%),抗-TP 阳性82例(1.32%),抗-HIV阳性1例(0.02%),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3项(P<0.05);男性HBsAg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结论:对手术患者术前进行血液感染性标志物的检测可有效预防和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避免医源性交叉感染。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梅毒抗体检测方法并进行对比分析。方法:选自2009年2月~2010年2月我院住院和门诊诊断和治疗的梅毒患者129例,采用TRUST、TP—ELISA、TPPA,3种梅毒血清学检测方法结果进行观察。结果:在3种方法检测的129例梅毒患者中,TRUST法检测阳性92例,阳性率为71.37%;TP—ELISA法检测阳性112例,阳性率为86.82%:TPPA法检测阳性129例,阳性率为100%。3种方法检测阳性率经统计学分析比较,P〈0.05有显著性差异。结论:进行大量人员的高危人群梅毒筛查时宜采用TP—ELISA检测方法;对TRUST和TP—ELISA等初筛阳性以及潜伏期梅毒和一些非螺旋体试验阴性又高度怀疑为梅毒患者的确认试验采用TRUST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10.
受血者输血前血液传染指标检测及自知率调查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检测受血清输血前经血传播性疾病的感染情况及调查自知率的意义。方法:对3660受血者在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sAg,抗-HCV,抗-HIV1/2,及采用TRUST法检测梅毒抗体,同时调查受检查对上述指标异常的自知情况,追踪观测118例受血者2月-6月,复查上述指标,结果:输血前受血者HBsAg阳性率为13.93%,抗-HCV阳性率为2.21%,其分布有专科特点;梅毒抗体阳性率仅0.55%,散在分布,相关感染的自知率,乙型肝炎为42.55%,丙型肝炎及梅毒为0,输血后复查118例,未发现新感染病例。结论:受血者输血前HBsAg,抗-HCV与我国人口感染情况相符,但各专科特点明显,血液及肿瘤患者较高的抗-HCV阳性率值得关注,受血者对自身感染情况认知率较低,开展输血前相关血液传染指标的检测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献血者及受血者血源性疾病指标检测的价值。方法选择献血者16577例和输血前患者7525例,进行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梅毒螺旋体抗体(TP)检测。结果献血者和输血前受血者HBsAg阳性率为2.56%和4.79%,抗-HCV为0.51%和0.98%.TP为0.94%和0.39%,抗-HIV献血者为0,受血者为5例。结论献血者相关性传染病标志物检测是必不可少的,受血者进行血源性疾病指标检测同样势在必行,其意义不仅有助于疾病的诊治,更重要的是检测结果能为患者在输血前和手术前是否感染以上病原体提供客观依据,避免日后医疗纠纷的发生。再者,发现潜在的传染源,也有助于医务人员在血液制品制备、诊疗和护理时加强操作的隔离保护,避免医源性感染,体现了对献血者与受血者血清学检测的意义。血源性疾病指标检测应作为输血前的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2.
岑春伟 《基层医学论坛》2014,(25):3414-3415
目的观察术前及输血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结果,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及输血前患者1 440例,在输血及术前抽取静脉血4 mL,标本在2~8℃条件下进行保存,而后分别进行丙型肝炎抗体、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以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并统计分析检测结果。结果 1 440例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中四项血液传染病标志物阳性148例(10.28%),其中: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128例(8.89%);丙型肝炎抗体阳性10例(0.69%),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8例(0.56%),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抗体阳性2例(0.14%,)。结论术前及输血前检查传染性标志物的阳性率较高,其对于临床输血安全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输血前和手术前患者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梅毒感染免疫学检查的重要性.方法 对2009年1月至12月需输血、手术的患者6017例进行输血前、手术前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sAg、HBsAb、HBeAg、HBeAb、HBcAb)、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艾滋病病毒1+2抗体(抗-HIV 1+2)、梅毒螺旋体抗体的检测,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6017例标本中,HBsAg阳性率为13.40%,抗-HCV阳性率为1.63%,抗-HIV 1+2阳性率为0.14%,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为0.45%.结论 为了保护医患利益,规范医疗操作,防止发生医疗纠纷,避免和预防患者院内感染及医护人员的职业感染,必须对患者进行输血和手术前感染性疾病标志物的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比分析五种不同检测方法的特异性、灵敏性,为临床对梅毒螺旋体的检测提供参考依据。方法140例门诊梅毒病人作为阳性组、再选取同期我院接收治疗非梅毒病人作为阴性组(140例)。利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实验(TPPA)、梅毒苯胺红不加热血清反应素试验(TRUST)、梅毒螺旋体血凝实验(TPHA)、梅毒螺旋体特异性抗原血清实验(RPR)、梅毒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五种检测方法进行重复检测。比较五种方法在阳性组中检测出的阳性率、特异性率、灵敏度以及阴性组中检测出的假阳性率。结果ELISA组具有最高的阳性率(97.14%),显著高于除TPPA组之外的其他三种检测方法(均P〈0.05),但假阳性率也较高(10.71%),TPPA假阳性率最低(0.00%),显著低于其他检测方法(均P〈0.05);TRUST灵敏度(85.62%)和特异性(88.64%)最低,均显著低于其他检测方法(均P〈0.05)。结论综合比较,TPPA法用于检测梅毒螺旋抗体阳性率高、假阳性率低、特异性机灵敏度均较高、综合效果最好。ELISA阳性率最高、但易出现假阳性,TRUST不适合用于梅毒螺旋抗体检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调查患者输血前传染病感染状况。方法对1535例患者输血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其血清中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肝抗体(抗-HCV)、艾滋病抗体[抗-HIV(1+2)]和梅毒螺旋体抗体(TP)。结果在1535例患者中,HBsAg阳性187例(12.18%)、抗-HCV阳性12例(O.78%)、抗-HIV阳性(经省CDC确诊)1例(0.07%)、TP阳性16例(1.04%)。检测阳性总数为216例,总阳性率为14.07%。结论对患者进行输血前感染性标志物检测、了解患者输血前感染状况有利于防止医务人员的职业感染及减少或避免因输血而引起的医疗纠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检测梅毒螺旋体IgM型抗体的临床意义. 方法:收集经临床确诊为梅毒患者的血清标本90例,用RT-PCR方法进行TP-DNA检测,用IgG/RF吸收剂处理血清,然后应用梅毒螺旋体明胶凝集试验进行TP-IgM的检测. 结果:一期梅毒的 TP-IgM抗体阳性率75.9%,二期梅毒的阳性率100%,隐性梅毒的阳性率 77.8%. 总阳性率为81.1%(73/90). TP-IgM在不同时期梅毒组中检测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90.20, υ=2, P<0.05). TP-DNA的检测阳性率为78.9%(71/90). TP-DNA和TP-IgM的阳性检出率统计学上无统计学差异(χ2=0.5, υ=1, P>0.05). 结论:检测血清中梅毒螺旋体IgM型抗体对于梅毒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解输血前患者的感染情况,确立相关感染性检测项目设立的意义。方法:对835例输血前患者进行乙肝两对半、丙型肝炎抗体(抗-HCV)、梅毒螺旋体抗体、人免疫缺陷病毒抗体(抗-HIV)及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检测,并分析结果。结果:835例标本中HBsAg阳性率为13.41%,抗-HCV阳性率为0.84%,梅毒阳性率为0.48%,ALT异常阳性率为19.52%,未检出抗-HIV阳性者。结论:输血前感染性指标检测可以对疾病进行早防早控,避免因输血引起的感染性疾病及医疗纠纷,降低医护人员职业感染的几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评价酶联免疫吸附试验(TP-ELISA)和化学发光法(TP-CLIA)、梅毒螺旋体明胶颗粒凝集试验(TPPA)和甲苯胺红不加热血清试验(TRUST)在手术和输血前梅毒螺旋体抗体检测中的应用价值,并分析不同年龄段患者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方法 用ELISA法检测7656例手术和输血前住院患者血清中的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出的阳性样本再采用CLIA法、TPPA法和TRUST法进行检测;对ELISA法的检测结果(S/CO值)和CLIA的法检测结果(S/CO值)进行相关性分析;对于TPPA确诊试验阳性标本按年龄段分组,分析不同年龄段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有无差异.结果 ELISA法检测出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标本173例,总阳性率为2.26%(173/7656);CLIA法、TPPA法和TRUST法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符合率分别为100%(173/173)、99.42%(172/173)和29.48%(51/173).相关性分析显示ELISA法和CLIA检测结果(S/CO值)呈显著正相关(r=0.711,P<0.001).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60岁以上老年人阳性率显著高于其他人群(P<0.05).结论 ELISA法和CLIA法是手术和输血前梅毒螺旋体抗体筛查的可靠方法,但须行TPPA确诊试验;TRUST法不适用于梅毒螺旋体抗体的筛查,适宜疗效观察;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增高,要慎重对待老年人梅毒试验阳性结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检测不规则抗体及抗体鉴定在临床输血中的意义。方法对本院输血前患者做不规则抗体筛检,抗体阳性者进一步鉴定。结果对3765例输血前标本进行抗体检测其阳性率为0.18%,其中抗-D2抗体2例,抗-E抗体3例,抗Ec抗体2例。结论对输血前患者进行不规则抗体筛选的临床意义在保证临床输血安全、减少溶血性输血反应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女性生殖器溃疡患者血清杜克雷氏链杆菌抗体、梅毒螺旋体血清学、人类单纯疱疹病毒2型抗体,并探讨其与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将102例女性生殖器溃疡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血清HIV抗体,并以蛋白印迹试验(western blot)进行确认;采用快速血浆反应试验(RPR)筛查梅毒,对螺旋体感染患者进一步进行梅毒螺旋体红细胞凝集试验(TPHA);采用Westem blot测定人类单纯疱疹2型特异糖蛋白抗体;采用酶免法(EIA)测定抗杜克雷氏链杆菌抗体IgA及IgG。结果:杜克雷氏链杆菌IgG或/及IgA阳性共计30例(30.61%);梅毒RPR或/及TPHA阳性51例(52.04%);单纯疱疹2型特异糖蛋白抗体阳性17例(17.35%)。98例患者中,HIV抗体阳性47例(47.96%)。30例软下疳患者中19例HIV抗体阳性(63.33%),51例梅毒病例中21例(41.18%)呈HIV感染,17例单纯疱疹病毒2型特异糖蛋白抗体阳性者中7例(41.18%)HIV抗体阳性;三者之间HIV抗体阳性率无显著差异,但均有易感倾向。结论:杜克雷氏链杆菌、梅素螺旋体及单纯疱疹2型感染所致的女性生殖器溃疡与HIV感染有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