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通过对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过程中影响因素的控制,减少凝血因子含量的损失.方法 从2013年7月至2014年6月荆门市红十字中心血站采用严格控制影响因素离心法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剂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60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剂标本作为研究对象,纳入研究组(n=60);从2012年7月至2013年6月采用一般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剂中,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抽取54袋纳入对照组(n=54).对两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剂中因子Ⅷ(FⅧ)与纤维蛋白原(Fib)含量进行检测.回顾性对比研究组与对照组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剂中FⅧ与Fib含量.结果 研究组与对照组的FⅧ含量与Fib含量检测结果均值均为合格.研究组FⅧ含量[(102.8±12.3)IU/袋]显著高于对照组FⅧ含量[(90.4±4.2) IU/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4,P<0.001);研究组Fib含量[(179.9±6.7)mg/袋]显著高于对照组Fib含量[(170.2±8.3)mg/袋],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t=7.72,P<0.01).结论 对离心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过程中影响因素加以严格控制,可减少FⅧ与Fib含量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不同方法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对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纤维蛋白原(Fg)和凝血因子Ⅷ(FⅧ)含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90份本中心2014年3~6月自愿献血者400 ml全血,按照不同制备流程分成3组,第1组全血滤除白细胞过滤新鲜冰冻血浆(fresh frozen plasma,FFP),经病毒灭活后制备冷沉淀因子;第2组全血分离FFP,经病毒灭活后制备冷沉淀因子;第3组全血白膜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分离FFP,经病毒灭活后制备冷沉淀因子。采用水浴融化法,随机抽取冷沉淀90份,取小辫5~10 cm,经37℃水浴融化后留取标本2~3 ml,测定Fg,FⅧ含量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3组中Fg(mg/袋,200 ml FFP制备)含量分别为:161.3±29.6,168.5±33.9,156.6±36.5;FⅧ(IU/袋,200 ml FFP制备)为122.4±34.9,131.5±30.2,101.9±21.7;抽检3组冷沉淀凝血因子中Fg、FⅧ含量合格率分别为91.2%、94.3%、80.9%,均达到要求。抽检结果显示第2组Fg、FⅧ含量最高,抽检合格率达94.3%;3组质量抽检合格率由高到低依次是第2组1组3组;3种制备方法组间Fg、FⅧ含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种不同方法制备新鲜冰冻血浆,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3.
<正> 血浆冷沉淀(内含因子Ⅷ)是目前国内治疗甲型血友病出血的主要因子Ⅷ制剂之一。测定因子Ⅷ的生物半存期可了解其体内消耗情况,为临床治疗甲型血友病出血提供实际依据,并对因子Ⅷ制剂的质控和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冷沉淀中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沉淀由全血分离的新鲜冰冻血浆 (freshfrozenplasma,FFP)制备 ,通常 1单位容量为 2 0~ 30ml(2 0 0ml血浆中提取 ) ,主要含有凝血因子Ⅷ (FⅧ )、纤维蛋白原 (Fbg)、血管性血友病因子 (VonWillebrand因子 ,vWF)、XⅢ因子以及纤维结合蛋白等成分。目前仍是国内治疗甲型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等疾病的最佳制品之一 ,因此检测冷沉淀中的FⅧ和Fbg的含量是保证冷沉淀质量的必要手段。笔者随机抽检 8批共 32袋冷沉淀 ,对FⅧ、纤维蛋白原含量进行检测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1 标本来源 徐州市街头流动采血车无偿献血者 ,冷沉…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全血制备冷沉淀过程中,保存温度、制备时间和融化终点对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 80例全血平均分4组,A组(4±2)℃温度保存6~8 h,B组室温保存6~8 h,C组(4±2)℃温度保存8~10 h,D组室温保存8~10 h,用希森美康CA-50自动血凝测试仪检测每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另外随机选择40例全血制备冷沉淀,(4±2)℃温度保存6~8 h,分为E组(n=20)选择终点为冰块融化至直径4~5 cm、厚度约1 cm,F组(n=20)选择终点为冰块融化至基本无渣,同法检测每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结果 A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平均为76.45±15.65 IU,B组为52.55±12.54 IU,C组为58.52±17.84 IU,D组为42.26±10.32 IU,ABCD组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Student-Newman-Keuls方差分析比较,结果表明:A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组的含量(P值均<0.05),D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均显著低于其他组的含量(P值均<0.05);E组为75.23±12.65 IU,F组为50.64±12.31 IU,EF组采用SPSS11.0统计软件独立样本t检验(Independent Samples t test)比较,结果表明E组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显著高于F组(t=2.76,P值<0.05).结论 原料血在(4±2)℃温度保存6~8 h制备冷沉淀,其Ⅷ因子含量最高;终点为冰块融化至直径4~5 cm、厚度约1 cm时制备冷沉淀,冷沉淀中Ⅷ因子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冷沉淀是FFP的部分凝血因子的浓缩制品,因其含有丰富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故最早用于血友病、纤维蛋白原缺乏症、XⅢ因子缺乏症等疾病的临床治疗.近年来,冷沉淀及其制剂不仅用于治疗血友病和凝血因子缺乏症,也被用于妇产科手术及其出血性疾病的防治,且效果显著.现综述冷沉淀在妇产科的应用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不同仪器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Ⅷ因子含量和纤维蛋白原含量。方法将来源于400 m L全血的新鲜冰冻血浆(FFP)随机分为2组,第1组使用CYTOTHERM-4T.6C低温融化箱制备,第2组使用ZBK-LCD-A1型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用血凝仪检测Ⅷ因子含量、纤维蛋白原含量,根据检测结果做统计学分析。结果 2组不同仪器制备的Ⅷ因子(FⅧ∶C)含量分别为(94.2±18.1)和(113.0±32.9)IU,纤维蛋白原(Fgb)含量分别为(218.1±39.3)和(230.9±34.1)mg;Ⅷ因子含量合格率分别为79.2%和100%,纤维蛋白原含量合格率分别为97.9%和93.8%。经统计学分析,2种仪器制备的Ⅷ因子含量及合格率有统计学差异,纤维蛋白原含量及合格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2种仪器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均符合国家标准,ZBK-LCD-A1型冷沉淀凝血因子制备仪制备质量更优,效率更高。  相似文献   

8.
<正> 冷沉淀是治疗血友病甲最常用的因子Ⅷ制剂,具有价廉、传播病毒危险性较小等优点。我们对4例接受冷沉淀治疗的血友病甲患者作了体内回收试验和生物学半存期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目的使用两种不同的方法制备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通过对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的检测,观察制备过程中滤除亚甲蓝对凝血因子含量的影响。方法将40袋全血(保养液为ACD-B)分为A、B两组,A组制备的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不滤除亚甲蓝,B组制备的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滤除亚甲蓝。使用全自动血凝仪分别检测A、B两组的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含量。参考国外相应标准,将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因子含量的合格标准定为≥70IU/袋,纤维蛋白原含量的合格标准定为≥140mg/袋,两项质控指标抽检合格率必须≥75%。结果 A组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因子含量为(102.89±19.2)IU/袋,抽检合格率为90%;纤维蛋白原含量为(186.5±49.2)mg/袋,抽检合格率为80%。B组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Ⅷ因子含量为(89.9±16.4)IU/袋,抽检合格率为85%;纤维蛋白原含量为(152.8±58.4)mg/袋,抽检合格率为40%。结论为确保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不能对其进行亚甲蓝的滤除。  相似文献   

10.
对甲型血友病的治疗作出贡献最大的要算Judith Pool博士。她于1964—1965年间发现冰冻血浆在低温条件融解吋,残留的冷沉淀含有大量的因子Ⅷ。她采用无菌密闭式塑料袋,分离血浆和血细胞以及冷上清和冷沉淀。冷沉淀加热至37℃时呈溶解状态,一单位血浆分离出的冷沉淀仅几毫升,但却含有大部分(约100单位)因子Ⅷ。因此,冷沉淀成为无  相似文献   

11.
<正> Mason法是由Pool法改良而来的冷沉淀因子Ⅷ制备方法。它与Pool原法的主要区别是在血浆融化后用虹吸法代替离心法将上清血浆与富含因子Ⅷ的冷沉淀分开;其主要优点是,操作简便而因子Ⅷ收率比原法为高。我们在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初步试验的基础上,又共同改进了Mason法,进一步提高了收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白细胞过滤和亚甲蓝光化学法(methylene blue photochemistry,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有效成分Ⅷ因子和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变化,为临床应用病毒灭活冷沉淀凝血因子进行治疗提供使用依据。方法对93袋全血(400ml)经白细胞过滤后分离制备的新鲜血浆进行MB-P病毒灭活制成病毒灭活冷沉淀,测定因子Ⅷ和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同时与标准进行比较。结果 93袋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冰冻血浆(FFP)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中凝血因子(Ⅷ)平均值为71.28IU/袋,标准差18.60,90%区间分布范围为47.48~95.09IU/袋;纤维蛋白原(Fib)平均值为121.38IU/袋,标准差22.74,90%区间分布范围为92.28~150.49/袋,FⅧ和Fib含量未达到冷沉淀凝血因子的标准,但对FⅧ和Fib的影响符合相关报道。结论加强MB-P及制备过程控制,减少FⅧ和Fib损失,提高留存率,经MB-P病毒灭活后新鲜血浆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方法还是可行的,因MB-P病毒灭活新鲜血浆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没有标准,暂不能提供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冷沉淀凝血因子Ⅷ(Ⅷ因子)检测的影响因素,为冷沉淀的质量保证和质控抽检分析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随机抽检2020年1-12月制备的冷沉淀30袋,从冷沉淀解冻时间长短、试管材质选择、试剂保存温度、标本保存温度和检测时间等多方面进行Ⅷ因子水平检测.结果 冷沉淀融解时间超过30 min后,Ⅷ因子水平明显减少(P<0.05);3种材质试管留取标本检测显示,塑料与普通试管Ⅷ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涂膜血凝管Ⅷ因子水平最低(P<0.05);24℃室温保存和冰冻后37℃复苏的试剂,Ⅷ因子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解后冷沉淀标本,-25℃保存24 h、4℃保存8 h、24℃保存4 h内Ⅷ因子水平与0 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12、24 h及24℃8、12、24 hⅧ因子水平降低(P<0.05).结论 为防止Ⅷ因子活性降低,冷沉淀在37℃解冻时应控制在10 min内,融解后标本使用塑料或普通试管保存,检测试剂可放置于24℃室温保存,冷沉淀融解后标本需要尽快完成检测.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析采血后12—24 h制备的原料血浆经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质量。方法随机选取95袋于2018年1月21—25日采集规格为400 mL/袋的全血(CPDA保存液)制备的血浆作为原料血浆,以采血到血浆制备的时间分组,12—18 h为新鲜冰冻血浆组(45袋),18—24 h为普通冰冻血浆组(50袋);原料血浆经速冻后在-20℃以下保存48 h,再经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成冷沉淀,检测原料血浆的FⅧ含量、冷沉淀的FⅧ和FIB含量。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采用单样本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对照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来源于400 mL全血的冷沉淀FⅧ含量≥80 IU,FIB含量≥150 mg)和WS/T550-2017《全血和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冷沉淀标本FⅧ和FIB含量符合率≥75%),FⅧ含量≥0.7 IU/mL的新鲜冰冻血浆组(12—18 h)制备的冷沉淀(FⅧ:121.80 IU,P0.01;FIB:204.33 mg,P0.01)和普通冰冻血浆组(18—24 h)制备的冷沉淀(FⅧ:119.17 IU,P0.01;FIB:222.74 mg,P0.01)符合质量控制标准且符合率均高于75%;FⅧ含量0.7 IU/mL的新鲜冰冻血浆组(12—18 h)制备的冷沉淀FⅧ和FIB含量均值达标(FⅧ:84.81 IU,P0.05;FIB:187.22 mg,P0.05)但FⅧ(53%)符合率低于75%;FⅧ含量0.7 IU/mL的普通冰冻血浆组(18—24 h)制备的冷沉淀FⅧ(72.37 IU,P0.05)含量均值低于标准且符合率(37%)低于75%,FIB(200.82 mg,P0.05)含量均值达标但符合率(68%)低于75%。结论采血后12—24 h制备的原料血浆(FⅧ含量≥0.7 IU/mL)经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质量符合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和WS/T550-2017《全血和成分血质量监测指南》质量控制要求和检查标准,经该制备仪制备冷沉淀的原料血浆不需仅限制于新鲜冰冻血浆。  相似文献   

15.
冷沉淀凝血因子是新鲜冰冻血浆在1~5℃条件下不溶解的白色沉物,主要含有第Ⅷ因子、纤维蛋白原、血管性血友病因子、第XⅢ因子以及纤维蛋白等成分。第Ⅷ因子是一种不稳定的凝血因子,受制备程序的影响很容易降低或失去活性。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如果控制不利,就会影响到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因此对制备过程中的关键控制点加以识别并严格控制,对提高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具有重要意义。2010—2012年聊城市中心血站抽检冷沉淀凝血因子共计144袋,检测发现不合格52袋,并对不合格原因进行了分析,现将检测情况及原因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通过2种设备(虹吸法)制备冷沉淀凝血因子的质量和方法的比较,选择合适的制备冷沉淀的设备。方法用贝克曼ACL-7000的原厂配套试剂分别对冷沉淀进行凝血因子Ⅷ、纤维蛋白原的测定。结果血浆融化箱制备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含量为80.8-317.9IU,平均值为152.08 IU;纤维蛋白原含量为190.5-759.6 mg,平均值为373.02 mg,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的含量为80.2-326.7 IU,平均值为181.3 IU;纤维蛋白原含量为209.1-880.2 mg,平均值为424.8 mg,凝血因子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纤维蛋白原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达到了国家标准。结论 2种方法都能制备出符合根据《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规定的冷沉淀,冷沉淀中凝血因子Ⅷ的含量不少于80 IU/袋,纤维蛋白原含量不少于150 mg/袋,但全自动冷沉淀制备仪制备的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及方法优于血浆融化箱法,适宜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poo l法和水浴虹吸法制备冷沉淀的质量评估,选择合适的制备冷沉淀的方法。方法利用血凝仪检测冷沉淀中FⅧ和Fg的含量,并计算FⅧ和Fg的合格率和冷沉淀的容量。结果poo l法和水浴虹吸法的FⅧ含量(IU/袋)分别为:54.47±25.65,96.50±27.63,FⅧ合格率分别为:26.25%,83.75%,两者均有显著性差异(P<0.001);Fg的含量无显著性差异(P>0.05),Fg合格率均为100%;poo l法制备的冷沉淀的容量明显高于水浴虹吸法(P<0.001)。结论水浴虹吸法无论在方法学上和制备冷沉淀的质量上均明显优于poo l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响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的因素。方法选取徐州血站2017~2020年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抽检结果进行比较。按全血采集后储存时间将新鲜冰冻血浆(FFP)分为2 h内、2~4 h、4~6 h、6~8 h 4组,按献血者性别分为男性组、女性组,按ABO血型系统分为A、B、O、AB 4组,按年龄分18~30岁、30~45岁、45~60岁3组,按冷沉淀制备方法分为离心法与虹吸法两组,分别比较各项分组内冷沉淀凝血因子中纤维蛋白原(FIB)含量、Ⅷ因子含量有无差异。结果女性FIB与Ⅷ因子含量均高于男性(P0.05),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血型Ⅷ因子含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O型Ⅷ因子含量(109.3±46.4)IU低于其他3种血型[A(180.5±75.2)IU,B(155.1±59.4)IU,AB(168.5±65.1)IU];随年龄增加Ⅷ因子含量升高(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制备方法FIB与Ⅷ因子含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FIB含量离心法[(373.3±126.1)mg]优于虹吸法[(309.4±85.6)mg],Ⅷ因子含量虹吸法[(172.4±71.3)IU]优于离心法[(124.0±49.1)mg]。结论性别、制备方法是影响FIB的因素;性别、年龄、血型及制备方法是影响Ⅷ因子含量的因素;由ACD(枸橼酸、枸橼酸钠、葡萄糖)保存液保存的全血在采集后8 h内任何时间制备FFP,对冷沉淀凝血因子质量无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临床应用的高纯因子Ⅷ浓制剂其生产趋势仍在发展之中。尽管所有血浆衍生物必须经过病毒灭活过程,但病毒疾病感染的可能性是不可能完全消除的。为了减少这种危险性,作者在因子Ⅷ浓制剂的生产工艺中包含双重病毒灭活。将分离因子Ⅷ浓制剂工艺按比例放大时采用了两种方法。第一种方法是在巴斯德消毒冷沉淀溶液和S/D病毒灭活后的基础上用层析提纯因子Ⅷ。第二种方法是用氯化钠和甘氨酸多步沉淀因子Ⅷ为基础的,病毒灭活是用S/D处理和最终冻干产品经100℃加热30分钟。有代表性的因子Ⅷ活性回收率在冻干产品中,第一种方法为  相似文献   

20.
2种方法制备冷沉淀的质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冷藏融化法和水浴融化法制备冷沉淀的质量分析,选择合适的制备冷沉淀的方法。方法随机抽取2006年前后采用冷藏融化法和水浴融化法制备的冷沉淀各60份;利用血凝仪检测冷沉淀中FⅧ和Fg的含量,并计算FⅧ和Fg的合格率。结果冷藏融化法和水浴融化法的FⅧ含量(IU/袋)分别为:70.30±23.68,161.62±39.45;FⅧ合格率分别为:43.33%(26/60),93.33%(56/60),两者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01)。Fg的含量(mg/袋)分别为:222.72±63.75,228.12±66.83;Fg合格率分别为:88.33%(53/60),91.67%(55/60),两者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水浴融化法制备冷沉淀简便、快速,Ⅷ合格率高,明显优于冷藏融化法,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