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林景新 《职业圈》2008,(10):17-20
“向上管理”的失败:从史上最牛女秘书事件说起 EMC大中华区总裁陆纯初肯定没料到,他跟其秘书贝瑞卡之间的一次小小冲突,竟然如明星的偷情绯闻—样,不到—周时间传遍中国。“史上最牛女秘书”事件的黑色幽默,在众多媒体的推波助澜下,获得了巨大的关注度,而小小秘书贝瑞卡也由此“光荣”地获得史上最牛女秘书称号.  相似文献   

2.
文化是什么?龙应台在一篇同名散文里这样回答:“文化?它是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满身是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把别人挤开?”  相似文献   

3.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这一年春的好雨不知躲到什么地方偷懒儿去了,忘了迎着时节的脚步依时降临。干燥的春天,把天空把大地弄得没有了一丝的湿润。但柳芽儿依旧地鼓了胀了发了;杨树的花穗儿也依旧一嘟噜一串串绿茸茸地挂满了枝条;可人儿的桃花也没有因为雨水的懒惰而误了花时。“红入桃花嫩,青归柳叶新”,一片片桃园在果农的梳理下枝干如苍龙的力爪,风骨遒劲地向四周弯曲着、伸展着。枝干上的花蕊没等叶子萌发便心急如火地抢先占住了春光,花萼里飞出了点点的粉红,像少女的朱唇,鲜艳明亮地呶在无数的枝枝杈杈上。不出几日,整树的花萼便如群蝶扑落,峰嵘着挤满了大枝小杈,把满园的桃树装扮得一片桃红,也把春色染成了桃红,真是“碧桃天上栽和露,不是凡花数”呢……  相似文献   

4.
“赵疯子”名叫光生,是四川省仪陇县先锋镇二朗村五社的专职护林员。1959年毕业于四川阆中师范学校的赵光生,响应党的号召,辞去正式工作,回到本社支援农业生产。因他是文化人,社里便安排他育苗、植树、护林。20多年来,他亲手植树10多万株300多亩。1985年初,赵光生当上了专职护林员,为了增强大家遵守护林公约的自觉性,他经常利用早饭前后或中午一段时间,爬上山顶用广播不厌其烦地宣传《森林法》和护林公约,每半月还要表扬一次自觉遵守护林公约的家庭和个人。附近几个社的群众嘲笑他:现在啥时代了,光生还在搞山顶广播,莫非他“疯”了?从此,“赵疯子”这个绰号就代替了他的真实姓名。赵光生护林确实有点“疯”劲,而且“疯”得不近人情。1996年3月的一天,他的亲家母王素芳悄悄来到封山坡,想偷偷割草喂牛,刚进山就被赵光生发现了,赵绷着脸吼着:“王素芳,你是我亲家,到我家去喝酒、吃肉没说的,但要进山割草,我就要按规矩办。”王素芳铁青着脸抓起背篓愤然离去,好长一段时间都不与他搭讪。当护林员20年,年近古稀的赵光生亲手栽植管护起来的树木,少说也值20多万元。社里为了让这位护林功臣欢度晚年,今年2月,决定让他“退休”,让一名年轻的护林员接替他...  相似文献   

5.
有一次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当现场的观众笑得东倒西歪时,林克莱特继续注视着这个孩子,想看他是不是自作聪明的家伙。  相似文献   

6.
    
“哇”的一声啼哭,他降临在人世间。他还只是混混沌沌的一个人。理想对他来说,不知为何物,不过是虚无。他没有理想,他还是个襁褓中的婴儿,婴儿对理想有自己的想法?没有,但是,他会有的。 他,一天天长大了,理想对他来说,从一个泡沫似的幻想,渐渐地如同空气、阳光、水一样,有了实际的意义。他觉得天空很美,很蓝,那么多白云在天上飘来飘去,有没有属于自己的一片云呢? 他跳着,蹦着,想要摘下一片属于自己的云。可他却总够不到:云,太高了,可望而不可及。  相似文献   

7.
朱然 《职业圈》2011,(19):94-94
有一次美国知名主持人林克莱特访问一名小朋友,问他说:“你长大后想要当什么呀?”小朋友天真地回答:“嗯,我要当飞机驾驶员!”林克莱特接着问:“如果有一天,你的飞机飞到太平洋上空,所有引擎都熄火了,你会怎么办?”小朋友想了想:“我会先告诉坐在飞机上的人绑好安全带,然后我挂上我的降落伞先跳出去。”  相似文献   

8.
史叶 《文化交流》2009,(5):87-87
赵丹是个博闻强记的人,他能把别人或自己演过的戏,在几十年后叙述得一清二楚,描绘得活灵活现。可是,一离开舞台和银幕,他这种惊人的记忆力似乎立即不复存在,甚至最普通的事物也经常糊里糊涂。他的儿女们在他外出工作时,总要开玩笑似地提醒他:“爸爸,侬姓啥名啥?”“阿拉姓赵名丹。…“侬有几多岁了”“我,我搞不清爽了。”  相似文献   

9.
杨宪益辛勤翻译诗作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进外文书店,在众多的中国文化名著英译本中,人们常常会看到译者杨宪益、戴乃迭的名字。 这对夫妇数十年如一日,殚精竭虑地把中国的优秀文化精品译成英文传向世界;又把一些重要的世界名著译成中文在国内出版,他们为促进中外文化双向交流做出了卓越的贡献。杨宪益先生在中国文坛不仅是一位受人尊敬的饱学学者,而且还是一位被人津津乐道的传奇人物。他的童年生活、求学经历、异国婚姻乃至把酒当茶、随口赋诗等等都有许多可称道的故事。人们一提起杨宪益,自然会联想到他在外文翻译和外国文化研究领域的成就以及被誉为“酒仙”的美名,因为这是构成杨宪益形象密不可分的两项特征。  相似文献   

10.
溟北 《文化交流》2004,(2):24-26
猴年刚到,中国最有名的一只“猴子”——六小龄童成了大忙人,东奔西走的很难找到他,直到他录制完春节戏曲晚会和春节联欢晚会后,终于能够回到上海的家中“小憩”。趁此机会,笔者到他家中拜会了他。大名章金莱的六小龄童通身大红,此刻比年前在上海签售他的新书《六小龄童·猴缘》的时候清瘦了不少,可是看不出丝毫的疲惫之色。“我属猪,不过把猴年当本命年来过。”他这样说。看来,他这个“本命年”注定了要忙碌到底了。参观六小龄童的家就像到了一个猴子博物馆。几个房间,甚至宽敞的阳台上全都密密麻麻地摆着各种各样的猴子和孙悟空形象,他指…  相似文献   

11.
郑兴 《生态文化》2006,(5):9-17
一把万能钥匙开启和谐之门 张正明不管是在乡(镇)或林场为“官”时,处理事务、解决矛盾、平治烦杂世事的方法,便是“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在他视野所及的纷纭诸事中,娴熟地运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决非是一般意义上工作方法的选择。他对这,有更深一层的理解,也就是说他寻觅到了那里面更深刻的内涵。他独有的诠释,赋予它更多更重的社会责任。所以,不管遇到多大的麻烦,处理多么缠手的复杂事件,他总是先去寻找不和谐的根源。寻找乱源的过程,就是寻找进入和谐之门钥匙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早年,蔡天新喜欢用双行体写诗。他说这有点代数中二元一次方程组的味道,体现了一种均衡的美。“He is the only one who is able toput mathematics into the popular culture(他率先把数学引入大众文化)”一位美国数学家说。北大中文系的一位教授则称他是“文艺复兴式的人物”。他一边看报纸一边下棋,能够轻轻松松地把对方打败。他喜欢拉丁舞蹈和足球,有一回跑到朋友的酒吧里,一个人表演了专场。15岁上大学,24岁获博士学位,31岁成为数学教授。33岁那年,蔡天新成为“东方之子”。在浙江大学数学系,尽管所有的年轻教师都拥有博士头衔,但很长…  相似文献   

13.
地拉拉蛄     
地拉拉蛄就是蝼蛄。凡是与土地打过交道的人差不多都知道它。“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诗里的蟪蛄就是地拉拉蛄。  相似文献   

14.
张晖 《对外大传播》2005,(10):52-54
杨先让先生是位画家,但他与中国民间剪纸,与陕北的老大娘结下了不解之缘。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他就把这些会用巧手剪出美丽窗花的农家妇女从山沟沟里带到了北京。然后,他14次率从考察黄河流域民间艺术,所记录下的黄河流域传承了几千年的大量忧秀民间艺术形式被称作“最后的绝响”。 当我们得知杨先让在美国开办画展并受到热烈欢迎的时候,当我们看到他在国外不仅举办自己曲作品展,而且还以更大的热忱,利用一切机会向美国人讲述中国民间美术,特别是当他谈到剪纸大师库淑兰的作品使听众激动不巳的时候,我们才知道一路走来的他是如何获得了“时代的浪漫记录”这一当之无愧称号的……[编按]  相似文献   

15.
卷首语     
前不久,看到原广州市一位市长面对“鲁豫有约”的镜头说:几十年来,有的人与自己在工作中合作得很愉快,有的人在愉快的合作中又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而他表示,他最珍惜的是后一种--在长期的工作中收获的那种真挚的感情。来自各个领域的外宣干部在一起交流时,大家也都有一种深切的体会——无论工作遇到多少挫折都无法松懈,这是一种真正的欲罢不能。作家魏巍在描述志愿军战士的散文中写道:“他们谁也不能后退半步,因为他们知道身后就是自己的祖国。”很多外宣工作者之所以在各种困难中坚持,也许正是从这一点上认知自己工作的特殊意义的。当我们看…  相似文献   

16.
杨静湾 《职业圈》2013,(9):17-17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故事:父子俩住在山上。每天都要赶牛车下山卖柴。老父较有经验,坐镇驾车。山路崎岖,弯道特多。儿子眼神较好,总是在要转弯时提醒到:“爹,转弯啦!”。有一次父亲因病没有下山,儿子一人驾车。到了弯道,牛怎么也不肯转弯,儿子用尽各种方法,下车又推又拉,用青草诱之。牛还是一动不动。到底是怎么回事?儿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个办法了,他左右看看无人,贴近牛的耳朵大声叫到:“爹,转弯啦!”。牛应声而动。这则故事说明一个道理:牛用条件反射的方式活着,而人则以习惯生活。一个成功的人晓得如何培养好的习惯来代替坏的习惯,当好的习惯积累多了,自然会有一个好的人生。一个企业也是如此,用求实进取。健康向上的企业文化来培育员工队伍,让好的“习惯”不断积累,自然会成为一个成功的企业。  相似文献   

17.
有一次,陶行知先生在武汉大学演讲,走上讲台,他不慌不忙地从箱子中拿出一只大公鸡。台下的听众全愣住了,不知陶先生要干什么。陶先生又掏出一把米放在桌上,然后按住公鸡的头,强迫它吃米,可是公鸡只叫不吃。他又搬开公鸡的嘴,把米硬往鸡的嘴里塞,公鸡拼命挣扎,还是不肯吃。陶先生松开手,把鸡放在桌子上,自己退后,公鸡自己就  相似文献   

18.
艺术人生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庄子曰:“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曰:”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曰:“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这是《庄子·秋水))篇里的一段经典故事.千百年来曾一直被人们作为诡辩的代表作广为引用。而朱光潜先生则把它当作哲理性的命题来诠释,他认为庄子反应的是一种移情作用,即把自已的情感移到外物身上去,庄子看到鲦鱼“出游从容”便觉得它乐,因为他自己对于“出游从容”的滋味是有经验的,仿  相似文献   

19.
在柳毛河林场提起安全员刘恩军。当地人都亲切地称他“刘胖”。说他是个“小能人儿”,什么东西经他手一摆弄,摇身一变就成了“新式武器”,让人称赞不已。  相似文献   

20.
常言道:“礼轻人义重”。赠送礼品,不是为了满足对方的欲望,也不是显示自己的富有,而是为了表示对别人的感谢。但是,我发现“送礼”这个词一到了安理会,就另有一番说法了。送礼——来者不拒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送礼之风也刮进了安理会!我在安理会工作期间,发现“送礼”似乎是一件很平常的事情!每届安理会主席几乎都会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