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修订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国家技术监督局1990年4月颁布、1991年1月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有毒作业分级》(GB12331-90)(以下简称‘《分级》)是我国工作场所职业卫生管理的重要依据。《分级》是基于毒理学研究资料,在总结建国以来劳动安全工作的经验基础上制定的。有毒作业危害分级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毒物危害程度级别、工人劳动时间和作业环境中毒物浓度超标倍数,是针对有毒有害作业环境进行的分级,最终目标是为了保护作业人员健康。  相似文献   

2.
广州市东山区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调查分析广州市东山区卫生防疫站(东湖西路,510100)张惠洁,谭玉凤为了解东山区辖内厂企有毒作业环境对工人健康的危害程度,对各厂企有毒作业进行采样监测,按GB5044-85[1]规定方法进行分级评价,为今后更好地搞好...  相似文献   

3.
某地工业企业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为劳动卫生监督管理部门有计划地开展有毒作业分级管理提供科学的依据。方法:对深圳市福田区内80家工业企业有毒作业岗位进行危害程度分级调查。结果:该区8.64%的有毒作业岗位的有毒化学因素的浓度超过国家卫生标准(或参考标准);接触的有毒化学物质以苯、甲苯、二甲苯等为主(73.5%),危害程度最严重的有毒化学物质为三氯乙烯,属于Ⅰ、Ⅱ、Ⅲ和Ⅳ级的作业岗位点17.86%;危害程度最大的工种为清洗工种,有毒物质超标率高达18.84%;玩具行业为危害程度级别最高的行业,有毒物质总超标率为33.33%。结论:深圳市福田区工业企业职业危害不容忽视,应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毒物的劳动卫生监督执法工作。  相似文献   

4.
杨叶中  邹玉华  王志刚 《职业与健康》2011,27(13):1468-1470
目的对张家港市某化工企业部分工作场所进行生产性毒物作业分级,并对所用标准的应用提出几点看法。方法按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第2部分:化学物》GBZ/T 229.2-2010通过计算化学物的危害程度、化学物的职业接触比值和劳动者的体力劳动强度3个要素的权重数,对部分操作岗位作出职业病危害程度分级。结果该企业应颜车间D线、E线挤出机岗位、树脂制造现场、树脂制造车间控制室属于0级(相对无害作业)。结论《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GBZ/T 229为评价工作场所生产性毒物作业的卫生状况和区分接触者危害程度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联合收割机厂作业岗位职业危害程度分级调查佳木斯市职业病防治所(154002)林绍臣,韩国栋,苏建春,张金玲为配合劳动制度改革,建立健全劳保措施,降低职业危害程度,对佳木斯联合收割机厂作业岗位进行了职业危害程度分级调查,结果报告如下。1对象与方法佳木斯...  相似文献   

6.
我国于1985年颁布了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GB5044-85标准)[1];1990年又颁布了有毒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12331-90标准)[2]。该两项标准是衡量职业劳动条件的一种手段,是劳动卫生监督和劳动卫生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开展有害作业危害分级调查,能了解职业危害现状,掌握重点,为劳动卫生管理和制订对策提供依据。为了解我区工厂企业有毒作业环境的危害状况,我们于1996年初~1997年上半年对辖区有毒作业环境做了一次调查,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罗湖区所辖103间接毒作业工厂412个有毒作业岗位。主要的职业毒物为…  相似文献   

7.
苯作业人员422名血常规检查异常情况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张丽  任春霞  吕艳红 《职业与健康》2009,25(22):2383-2384
目的了解不同工龄、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苯作业人员血常规异常情况,为企业改善生产环境普及职业健康教育,采取有效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某化工厂422名苯作业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按照《职业性苯中毒诊断标准》(GBZ68—200)进行诊断,对血常规资料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血常规异常检出率为11.14%,异常检出率随工龄和年龄的增加有增加的趋势,但是对于年龄小、工龄短的作业工人(工龄〈5a,年龄〈25岁)血常规异常检出率也相对较高;女性血常规异常检出率明显高于男性。结论对苯作业人员应定期进行职业健康检查,发现异常应及时治疗并调离,同时应加强职业健康教育,采取有效防护措施,减少苯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依据《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 第4部分:噪声》(GBZ/T 229.4—2012)对2021年重庆市重点行业744家企业中2 607个接噪岗位进行噪声危害作业分级。结果显示,噪声作业I~Ⅳ级岗位分别占24.47%、8.13%、3.15%、0.73%。其中,非金属矿物制品业噪声作业I级、Ⅱ级岗位数在各噪声作业分级总岗位数占比均最高,分别为21.63%(138/638)、35.85%(76/212);非金属矿采选业噪声作业Ⅲ级、Ⅳ级岗位数占比最高,分别为40.24%(33/82)、47.37%(9/19);不同行业间噪声作业分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噪声作业Ⅳ级岗位主要为非金属矿采选业中破碎、凿岩、穿孔、其他岗位,非金属矿物制品业中切割、破碎、其他岗位及汽车制造业中冲压岗位。重庆市重点行业工作场所噪声危害作业分级以I级为主,整体控制较好,但仍存在Ⅲ级、Ⅳ级岗位,企业应采取工程控制措施和职业防护设施进行整改和治理。  相似文献   

9.
杭州发电设备厂职业危害调查与分级孟关海(杭州发电设备厂)报道:经应用国家发布的GB4200—84《高温作业分级》,GB5817—86《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GB12331—90《有毒作业分级》三个标准,对杭州发电设备厂的10个高温作业点,11...  相似文献   

10.
淄博市生产性毒物作业分级调查蒋绪亮,张日灵,傅爱玲,张倩我市化学工业发展迅速,生产性毒物危害较重。本文对市区(县)属以上工业企业的生产性毒物作业进行了分级调查,以期为制订预防职业中毒规划提供依据。方法一、生产性毒物浓度的监测按国家《有毒作业分级》标准...  相似文献   

11.
某热电厂煤尘作业危害程度分级调查徐步高,宋杰,陆丹凌(唐山市劳动卫生监督所)报道:热电厂的主要职业危害是输煤和锅炉系统的煤尘作业。为摸清其职业危害程度,作者在该厂工业卫生科的大力协助下,于1992年5月对输煤和锅炉两大作业系统的43个生产岗位进行了职...  相似文献   

12.
以14家污水处理企业为研究对象,采用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法以及国际采矿和金属委员会职业健康风险评估模型法(简称“ICMM”法)对接触粉尘的污泥处理岗位职业健康风险进行评估,比较几种风险评估方法对污水处理行业粉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的适用性。结果表明,14家污水处理厂污泥干化粉尘游离二氧化硅含量为4.63%~26.86%。污泥处理岗粉尘长时间接触浓度为<0.21~3.8 mg/m3,符合职业接触限值要求。当采用粉尘作业场所危害程度分级和作业危害分级法进行评价时,各污水厂粉尘危害评估结果均为0级。当采用ICMM定量法评价时,粉尘类别为“其他粉尘”和“矽尘”的污水厂评估结果分别为最低级别和最高级别;当采用ICMM矩阵法评价时,粉尘类别为“其他粉尘”的污水厂评估结论均为没有风险或风险非常低,粉尘类别为“矽尘”的污水厂评估结论为中等风险(E/OEL>50%)和低风险(E/OEL<50%)。提示,几种风险评估方法对污水处理行业粉尘职业健康风险评估结果不尽一致,粉尘中游离二氧化硅含量是影响风险评估结论的重要因素,ICMM矩阵法更适用于污水处理行业粉尘职业...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了解某钢铁企业噪声作业的职业危害,并指导企业有计划、有步骤地对不同危害程度的作业环境进行有效治理,我们对某钢铁企业噪声作业状况进行了分级调查研究,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有毒作业分级工作是劳动保护科学管理的一项基础工作,是确定我国企业职工生产作业条件危害大小的依据。通过劳动条件分级工作,可明确我国职业安全监察工作的重点及今后职业危害治理的方向,尤其是在企业逐步进入市场参与竞争的今天,开展有毒作业分级工作,加强劳动保护科学管理显得更为重要,是劳动者安全顺利完成生产任务,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保障。为此,我们根据中国石油天燃气总公司关于开展有毒作业分级的要求,首次对油田三苯作业岗位进行分级调查与测试,旨在掌握油田职工接触三苯作业危害的实际情况,确定危害级别,为加速改进职工的劳动条件,逐步降低毒物危害程度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对北京市昌平区玻璃制品行业职业卫生工作现状进行评价并对今后工作提出建议。方法按照卫生部《职业健康监护管理办法》的规定对112名在岗配料工人进行职业健康检查。结果112例接尘(接触粉尘,下同)者中,检出无尘肺(0^+)13例,轻度阻塞型通气功能障碍5例;轻、中度混合型通气功能障碍各1例,轻度限制型通气功能障碍1例,有自觉症状比率随接尘工龄延长而增加。结论矽尘对人体呼吸系统的危害程度与作业场所粉尘浓度、接尘作业时间等因素有关,改善除尘设备、严格个体防护制度、强化职业健康监护、合理地确定接尘工龄,是防止尘肺病发生的有效综合措施。  相似文献   

16.
孙军 《职业与健康》2002,18(7):18-19
随着生产机械化的不断发展,工业噪声已成为各行业中的主要职业危害因素之一,而目前,我国只颁布了有关职业性毒物、高温及生产性粉尘的作业危害程度分级的标准,而工业噪声只有卫生标准而无危害程度分级标准。本文借助噪声指数法的方法,对某大型石油化工公司的噪声污染情况进行分析,用以探讨噪声指数法在噪声作业危害程度分级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某稀土合金生产线职业病危害因素进行识别、分析,对职业病危害作业进行分级,为监管部门和企业职业卫生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数据。方法采用职业卫生现场调查法、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法、职业健康监护等方法并结合国家职业卫生相关标准对职业病危害作业进行分级,并根据企业现有情况,提出针对性整改措施。结果该项目职业病危害因素为稀土粉尘、氟化氢、一氧化碳、二氧化碳、高温和噪声等。粉尘危害集中在电解车间。粉尘岗位8 h时间加权浓度合格率为为其中2#电解车间电解岗位粉尘分级为Ⅱ级,属中度危害作业,其它电解车间电解岗位粉尘分级为Ⅰ级,属轻度危害作业;各岗位噪声检测结果和有毒物质的检测结果均符合国家卫生限值的要求,合格率为100%。结论该项目电解车间稀土粉尘危害较为严重,针对稀土粉尘浓度超标现状,应加强职业病危害防护设施有效运行,完善各项职业病规章制度。  相似文献   

18.
肇庆市17家制鞋企业有毒作业分级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职业性接触毒物危害程度分级[1] 和有毒作业分级[2 ] 两项国家标准公布已有多年 ,但在基层职业卫生监督和职业卫生评价中仍然未能普遍应用。本文对职业卫生评价中仍然未能普遍应用。本文对肇庆市制鞋企业有毒作业危害程度进行了分级调查。1 对象和方法1 1 对象  肇庆市已开展监督监测的 17家制鞋企业 ,选取 185个有毒作业的岗位。1 2 方法  根据制鞋业实际情况选择监测“三苯”和溶剂汽油项目。采样和测定方法按《车间空气监测检验方法》(第 3版 ) [3]进行 ,有毒作业时间的确定采用现场调查方法。1 3 分级标准  按职业性接触毒物…  相似文献   

19.
本文报道铁路工程生产性粉尘作业危害程度的分级,及应用指数法与查表法的对照研究结果。64个粉尘作业岗位按照GB5877-86分级标准分级,基本上能正确反映其危害程度总的趋势及其差异;指数法与查表法分级结果有一定差异,其符合率为92.19%。  相似文献   

20.
在全面辨识和检测的基础上,对某油田修井作业进行职业病危害作业分级。结果显示,接触生产性粉尘的修井机司机、井口操作工和场地操作工作业分级0级,相对无害;接触化学物的修井机司机、井口操作工作业分级I级,轻度危害;接触噪声的修井机司机作业分级I级,轻度危害。提示修井机司机和井口操作岗位为油田修井作业职业危害重点关注岗位,需加强管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