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探讨幽门成形术(Pyloroplasty,P)对胃排空延迟大鼠Nissen胃底折叠术后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48只大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2只.第1组单纯切开腹腔作为对照组;第2组只作迷走神经干切断术;第3组迷走神经干切断加Nissen胃底折叠术;第4组迷走神经干切断加Nissen手术加幽门成形术.各组大鼠术后7、14、21天分别用99m锝标记的半固体蛋清注入胃内,测定胃半排空时间(T1/2,即胃影放射性强度衰减一半所需的时间)来代表胃排空功能,记录术后各组死亡数.结果迷走神经干切断导致胃排空延迟(与对照组比较P<0.01);第3组术后近期胃排空功能有改善,但在21天时与第2组相比已无显著性差异(P>0.05),且死亡率高(41.7%);第4组,术后胃排空功能显著加强而持久,死亡率低(16.7%),在术后7、14、21天与第3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1).结论胃排空延迟大鼠Nissen手术时加作幽门成形术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2.
胃十二指肠返流手术时切断胃短血管存在着争论。本项前瞻性随机化试验研究在于确定腹腔镜胃底折叠术中切断胃短血管对于患者是否具有长期的临床好处。方法 从 1 994年 5月至 1 995年 1 0月 ,经过腹腔镜 3 60°Nissen胃底折叠术的 1 0 2例病人随机分为胃短血管切断组与非切断组。从脾脏下缘切断近端至裂孔的左边 ,胃底与横膈下面的连接组织常规切断。若胃底可松弛地环线食管 ,胃底顶部可用以构建胃底折叠术 ,即可视为切断充分。如胃短血管不切断 ,胃底的前壁被拉至食管后 ,将胃底前壁而不是顶部用于折叠术。 2 0 0 0年 7~ 1 0月间 ,…  相似文献   

3.
胃手术后植物粪石的形成虽与胃液分泌减少、对植物纤维的化学消化作用减弱有关,但固体食物在胃内排空延迟被认为起了重要的病理生理作用。作者对10例术后并发胃肠道植物粪石的病人进行了胃对固体食物排空的研究。 10例中男9例,女1例,平均年龄60±11岁。在粪石形成前平均3年(1~20年)曾行消化性溃疡手术,其中迷走神经干切断术加幽门成形术(TVP)3例,迷走神经干切断加胃窦切除术(TVA)4例,  相似文献   

4.
作者的所在医院,芬兰Tampers大学医学院自1964年采用胃底折叠术治疗胃食管反流疾病以来,至1995年已施行793例手术,从1993年起更开展了腹腔镜抗反流手术。全组病人平均年龄sl岁。剖腹手术744例,计Nissen-Rossetti胃底折叠术594例、加作迷走神经切断和幽门成形术10o例、Floppy-Nissen胃底折叠术38例和Toupet半胃底折叠术12例。49例腹腔镜手术均作Nissen-Rossetti胃底折叠术。剖腹手术有2例死亡(0.3%),均发生在1983年以前,188例发生并发症(23%)。腹腔镜手术未发生死亡,但7例有并发症(14.2%)。在剖腹手术的并发症中以…  相似文献   

5.
抗胃食管反流手术对大鼠胃排空功能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不同抗胃食管反流手术对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大鼠随机分为5组,A组为贲门肌层切开组,B组为贲门肌层切开后行Nissen手术,C组为贲门肌层切开后行Nissen手术并加行幽门肌层切开,D组为贲门肌层切开加贲门斜行套叠术,E组为对照组。于第4周行放射性核素胃排空功能检查,观察手术对大鼠胃排空功能的影响。结果 (1)半胃排空时间C组较B、D组快(P<0.05),B、C、D组较E组快(P<0.05),A组与E组无差别(P>0.05)。(2)2h胃内放考元素潴留率测定表明,A组与E组无差别(P>0.05),B、C、D组较E组少(P<0.05),B、C、D组间无差别(P>0.05)。结论 (1)抗反流手术(Nissen手术、贲门斜行套叠术)可以使半胃排空时间增快,2h胃内放射性元素潴留率减少。(2)Nissen手术加做幽门肌层切开可使半胃排空时间增快,但2h胃内放射性元素潴留率较单纯Nissen术无变化,综合考虑,行抗反流手术不必同时加行幽门肌层切开术。  相似文献   

6.
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曾用于治疗十二指肠溃疡 ,基于无酸即无溃疡的原理 ,而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的胃用作食管替代可减少胃酸的生成和胃窦的动力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恢复其胃腔内酸度。作者随访 91例食管部分切除后 (癌肿 86例 ,良性病变 5例 )胃移至胸腔内替代食管 (均已切断双侧迷走神经干 )重建术的胃腔内酸度改变 ,计男 71例 ,女 2 0例 ,年龄 33~ 82岁。术后随访平均 4 4.5个月 (1~ 195个月 ) ,全胃移植 6 5例 ,大弯侧管状移植 2 6例 ,加作幽门成形术38例、幽门肌层切开术 16例和腔内幽门断裂 13例。食管胃吻合在颈部 78例和胸顶 …  相似文献   

7.
高选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慢性十二指肠溃疡使胃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经干切断加引流术的并发症大为减少,可惜近端胃迷走神经切断术(PGV)的溃疡复发率很高(6~30%)。手术时缺乏明显解剖学标志使外科医师很难完全切断迷走神经各枝。Taylor倡行保留幽门的胃前壁浆肌层切开术和后迷走神经干切断术。Donahue提出改良内镜刚果红试验检查PGV术中产  相似文献   

8.
电视录像指引下的腹腔镜技术使许多疾病的外科治疗方法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该方法业已应用于治疗除急性出血外的消化性溃疡的所有其他合并症。作者为8例难治性十二指肠或空肠溃疡病人施行腹腔镜治疗,其中,7例并有胃食管反流疾病,1例并胃出口梗阻,1例并急性穿孔。8例中,6例有胃手术史,其中迷走神经干切断附加幽门成形术2例,附加胃窦切除2例。胃空肠吻合1例,Roux-Y吻合1例。减肥性的胃旁路手术1例。腹腔镜施行的手术包括:胃前壁浆肌层切开加迷走神经后干切断(ASP-TV)1例次,高选迷切(HSV)7例次,Nissen胃底摺叠术附加ASPTV1例次,附加HSV1例次,幽门成形加HSV及胃造口1例次,大网膜固定术1例次。6例有胃手术史者均作经胸迷走神经切断术。  相似文献   

9.
近端胃切除、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食管胃吻合、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控制返流性食管炎的作用。方法 选择胃底贲门癌患者26例,随机分为实验组(14例)和对照组(12例),实验组行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和保留幽门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对照组行近端胃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和幽门成形术。术后半年通过胃镜观察两组病例的食管胃吻合口的炎症反应,并行放射性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比较两组手术的效果及术后生存情况。结果 实验组术后胃肠道症状较对照组轻。放射性核素标记胃排空检查显示,实验组半量排空时间、10min后胃放射性核素残留率及60min后胃内残留率与健康人相似,而对照组则延长或增高。胃镜病理检查结果显示,实验组食管胃吻合口的炎症反应比对照组轻,两组术后5年生存率无差异。结论 胃底贲门癌行近端胃大部分切除术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 保留幽门的胃空肠Roux-en-Y吻合术与行食管残胃吻合术 幽门成形术相比,前者有降低返流性食管炎、减轻术后胃肠道症状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食管癌手术后胃排空障碍的治疗与预防。方法 对过去十年所做的食管癌手术患者进行回顾性统计。结果 共有13例患者出现胃排空障碍症状。6例胃排空延缓(给予保守治疗),7例幽门梗阻(行幽门成形术)。按年龄段统计:50岁以上组患者发病率明显高于50岁以下组。结论 解决胃排空障碍有效方法是幽门成形术,因此,在行食管癌根治术时,行幽门成形术,对避免术后出现胃排空障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胃十二指肠吻合口临近区域的肌电活动对胃排空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32只SD大鼠分成两组,实验组(16只)行幽门切除加胃十二指肠吻合术,吻合口两侧植入电极,对照组(16只)行假手术并于幽门两侧植入电极.记录跨吻合口和幽门的肌电活动:用放射性核素法评估近端胃、远端胃排空功能.结果 术后1周,实验组和对照组胃慢波频率分别为(0.8±1.4)次/min和(3.3±1.2)次/min(P<0.01),十二指肠慢波频率分别为(2.1±0.6)次/min和(11.1±0.7)次/min(P<0.01) 两组均未见跨越吻合口的慢波传导.术后12~16周,两组胃慢波频率分别为(8.7±0.6)次/min和(4.0±0.4)次/min(P<0.01),十二指肠慢波频率分别为(11.1±0.8)次/min和(10.8±0.7)次/min(P>0.05) 实验组十二指肠的慢波通过吻合口向胃传导,亦可见到胃慢波通过吻合口向十二指肠的传导.术后12~16周,实验组和对照组平均近端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14.7 min和13.6 min(P>0.05),平均胃内核素残留率分别为25.4%和39.4%(P>0.05):平均远端胃半排空时间分别为25.3 min和10.5 min(P<0.01),平均胃内核素残留率分别为46.4%和18.7%(P<0.01).结论 胃肠吻合口区域肌电活动异常是导致幽门切除术后胃排空延迟的重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术后已用长期内窥镜观察评价部分胃切除术后增加胃癌发生的可能性,但这一观察和一系列回顾性尸解的结果存有矛盾,故仅对少数高发胃癌危险的病例反复作内窥镜进行系统性监视。寻找这一类病例是困难的,由于胃术后低盐酸症是常见的。作者研究十二指肠溃疡手术后组织学危险因素的发生是否与空腹胃液的pH值或发生胆汁返流有关,从而用作筛选的步骤。病人和方法 36名无症状的志愿者,在7~12年前因十二指肠溃疡已行胃手术,手术方式有迷走神经干切断和幽门成形术9例,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8例,Polya胃次切除术9例,迷走神经干切断和幽门窦切除10例。作上消化道内窥镜检查取得胃液测定,凡  相似文献   

13.
迷走神经切断和幽门成形术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标准手术,手术治愈率近96%,但有10~30%的患者术后出现血管运动性倾倒综合征,其胃肠道和全身性的症状经过饮食控制和患者本身的适应往往会消退,仅1~5%的患者症状持续存在,饮食和药物治疗都无效而需手术治疗。在苏格兰Dundee大学首选幽门重建术来治疗迷走神经切断幽门成形术后的严重倾倒综合征,本文根据胃排空的研究和术后随访报道手术效果。本组9倒患者(7男2女)因顽固性十二指肠溃疡做迷走神经切断和幽门成形术,术后1周到6年(平均2个月)有严重的血管运动性倾倒综合征,经饮食控制和药物治疗无效,属VisikⅣ级。在倾倒综合征发病1年以后,由同一术者完成幽门重建术。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4.
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14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贲门癌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治疗措施,以提高术后胸胃排空障碍的疗效。方法14例食管、贲门癌术后发生胸胃排空障碍患者中有3例给予保守治疗,11例经保守治疗效果不佳者在胃镜下安置鼻空肠营养管行肠内营养支持治疗,其中2例仍无效者行剖腹探查,幽门成形加空肠造瘘术。结果所有患者全部康复,其中3例经保守治疗1周治愈;11例在胃镜下安置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治疗者中有9例于2周内拔除胃管,恢复正常饮食,2例行幽门成形加空肠造瘘术,术后2周治愈出院。所有患者随访3~6个月,进普通食物无恶心、呕吐。消化道X线钡餐检查显示:吞服钡剂后胸胃无钡剂潴留和明显扩张。结论在胃镜下安置鼻空肠营养管给予肠内营养是治疗胸胃排空障碍的一种有效方法,且安全可靠、方便经济;对疗效欠佳的患者,宜尽早行剖腹探查加幽门成形术。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评价改良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的疗效。方法 用吻(缝)合器行胃小弯迷走神经切断加胃底折叠钉合浆肌层切开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患者48例,并与同期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行单纯缝合修补术37例患者对比分析。结果 二组病例术后5-肽胃泌素胃酸分泌试验:基础排酸量(base acid output,BAO)、最大排酸量(maximun acid outprt,MAO)、高峰排酸量(  相似文献   

16.
从术后功能状态评价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切除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切除手术的术后残胃功能状态。方法对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切除术病例(PPG)(17例)、远端胃切除病例(15例)的胃排空功能、胆囊收缩功能、CCK分泌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保留迷走神经、幽门的胃切除术组病人的胃排空状态类似于术前;而远端胃切除组则呈坠落状态。胆囊收缩动态测定显示进食60min后,PPG组胆囊收缩率为40%,而远端胃切除组为23%(P<0.05)。CCK值测定显示PPG组变化幅度小,DR组15min时明显升高后很快下降。结论PPG手术组病人具有近于正常的胃排空功能和胆囊收缩功能,是胃切除术中具有保留胃和胆囊功能、改善病人术后生活质量的有效术式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随机研究方法对美国 Minneapolis 退伍军人医疗中心1960~1980年所作334例迷走神经切断加幽门成型术(简称 V P)和迷走神经切断加半胃切除(简称 V H)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文中仅选用作 V P 和 V H 的病例。V H 的  相似文献   

18.
作者对42例行高选择性迷走神经切断加胃窦粘膜切除术(HSV+MA)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术后血清胃泌素和胃排空的变化进行了为期3年的随访观察。结果显示:本组患者术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均较术前有所降低,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2周和1年少数患者(13/42和3/28)胃排空延迟,但术后3年胃排空均已恢复正常。由此表明,HSV+MA既可消除HSV后溃疡复发的因素,又可以保留胃窦和幽门的功能,是治疗十二指肠溃疡较理想的术式。  相似文献   

19.
我院自1978年10月至1993年8月,为72例贲门失弛缓症病人行外科治疗。手术分贲门成形加幽门成形、Heller’s术和Heller’s术附加胃底折叠固定术三种术式。经术后半年到12年随访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术式,均存在反流性食管炎问题。但是,Hellel’s术附加胃底析叠固定术其疗效、抗反流作用均优于其他术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Billroth I、Billroth Ⅱ和Roux-Y术后液体胃排空变化以及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锝^99m-植酸钠(^99mTc-PHY)液体核素餐和γ闪烁成像仪SPECT,测定35只SD大鼠液体胃排空以及体重和血清白蛋白后,随机分成5组:假手术组(SG);剖腹探查组(LG);远端胃切除、胃十二指肠吻合组(Billroth I group,B IG);远端胃切除、胃空肠吻合组(Billroth Ⅱ group,BⅡG),远端胃切除、胃空肠Roux-Y吻合组(R-Y group,R-YG)。术后第4、8和16周重复胃液体排空、体重和血清白蛋白测定。结果 SG16周内液体胃排空无显著性改变(P>0.05);LG第4周液体胃排空明显延迟(P<0.01),第8周恢复到术前水平(P>0.05);BIG、BⅡG和R-YG术后第16周液体胃排空均未恢复到术前标准(P<0.01);体重恢复BIG和R-YG较BⅡG好(P<0.01)。结论 (1)剖腹探查能暂时性抑制液体胃排空;(2)BI、BⅡ和R-Y术后存在明显的液体胃排空延迟现象;(3)术后体重恢复以BI最好,R-Y次之,BⅡ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