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观察经鼻滴人白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表达Muc5ac黏蛋白的影响,探讨IL-17与哮喘黏液分泌的关系.方法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哮喘组、IL-17组及抗IL-17组肺组织黏蛋白Muc5ac的表达及应用AB-PAS染色观察支气管壁杯状细胞数量的差异.结果 Muc5ac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均主要位于气道上皮,细胞胞浆呈棕黄色.与哮喘组相比,IL-17组黏蛋白Muc5ac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抗IL-17组表达显著减少(P<0.01).AB-PAS染色结果同上.结论 IL-17具有增强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经鼻滴人白介索17(interleukin-17,IL-17)对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表达Muc5ac黏蛋白的影响,探讨IL17与哮喘黏液分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测定正常对照组、哮喘组、IL-17组及抗IL-17组肺组织黏蛋白Muc5ac的表达及应用AB-PAS染色观察支气管壁杯状细胞数量的差异。结果MucSac蛋白阳性表达细胞均主要位于气道上皮,细胞胞浆呈棕黄色。与哮喘组相比,IL-17组黏蛋白Muc5ac表达量明显增加(P〈0.01),抗IL-17组表达显著减少(P〈0.01)。AB-PAS染色结果同上。结论IL—17具有增强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TGF-β1致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的机制及吡非尼酮的干预作用.方法 选择45只BALB/c雌性小鼠,按随机数字法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A组,9只)、哮喘组(B组,9只)、哮喘/强的松干预组(C组,9只)、哮喘/吡非尼酮干预组(D组,9只)、哮喘/羧甲基纤维素钠组(E组,9只).除A组用生理盐水致敏和激发外,其余各组均于第0、10天用0.1 mL鸡卵清蛋白(OVA)和氢氧化铝凝胶混合液致敏,第14天开始每天用1% OVA激发30 min,连续激发7d.每次激发前1h用药物干预,给药途径灌胃给药.测定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炎症细胞总数和细胞分类计数,以及IL-4和TNF-α水平;采用AB-PAS对气道杯状细胞进行染色,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气道Muc5ac和肺组织中的TGF-β1蛋白表达.结果 C组BALF中的炎症细胞总数、嗜酸细胞和淋巴细胞分类组、IL-4、TNF-α水平,气道杯状细胞及气道Muc5 ac蛋白较B组明显减低(P均<0.01),但两组肺组织中的TGF-β1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D组BALF中的TNF-α、IL-4水平,气道杯状细胞及Muc5ac和TGF-β1蛋白表达显著低于A组(P均<0.01).结论 TGF-β1在哮喘小鼠肺组织中的表达明显增加,其变化与气道Muc5ac蛋白表达密切相关;吡非尼酮能有效抑制肺组织TGF-β1表达而降低气道黏液高分泌;提示TGF-β1在哮喘气道黏液高分泌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小鼠钙激活氯离子通道Ⅲ型(mCLCA3)阻断剂尼氟灭酸(NFA)诱导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将BABL/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NFA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慢性炎症状况,过碘酸-雪夫(PAS)特殊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小支气管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及黏液分泌状况、Bax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较正常对照组小鼠,哮喘组小鼠细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明显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并有上皮脱落,气道壁增厚,NFA治疗后上皮细胞脱落减少.较正常小鼠,哮喘组小鼠小支气管杯状细胞比例增多,黏液分泌增加(P<0.05).NFA治疗后,哮喘小鼠小支气管杯状细胞比例减少,黏液高分泌受抑制,且杯状细胞表达Bax蛋白阳性率、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杯状细胞表达Bax阳性率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91,P<0.01).结论 NFA可有效诱导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阻断mCLCA3表达,改变杯状细胞内外生理环境,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诱导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小鼠钙激活氯离子通道Ⅲ型(mCLCA3)阻断剂尼氟灭酸(NFA)诱导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凋亡的作用.方法 将BABL/c小鼠随机分为哮喘组、NFA治疗组和正常对照组.苏木精-伊红(HE)染色法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慢性炎症状况,过碘酸-雪夫(PAS)特殊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末端转移酶标记法(TUNEL)分别检测各组小鼠小支气管中杯状细胞的数量及黏液分泌状况、Bax蛋白表达、细胞凋亡状况.结果 较正常对照组小鼠,哮喘组小鼠细支气管及血管周围明显出现炎症细胞浸润,并有上皮脱落,气道壁增厚,NFA治疗后上皮细胞脱落减少.较正常小鼠,哮喘组小鼠小支气管杯状细胞比例增多,黏液分泌增加(P<0.05).NFA治疗后,哮喘小鼠小支气管杯状细胞比例减少,黏液高分泌受抑制,且杯状细胞表达Bax蛋白阳性率、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杯状细胞表达Bax阳性率与细胞凋亡率呈正相关(r=0.91,P<0.01).结论 NFA可有效诱导哮喘小鼠气道杯状细胞凋亡,其机制可能是阻断mCLCA3表达,改变杯状细胞内外生理环境,上调促凋亡蛋白Bax表达,诱导凋亡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转化生长因子α(TGF-α)的关系以及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AG1478)的干预作用.方法 32只小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哮喘模型组、AG1478组和地塞米松干预组.建立哮喘小鼠模型,对肺组织切片行过碘酸雪夫染色显示气道黏膜杯状细胞的增生情况.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TGF-α的蛋白及RT-PCR方法检测EGFR 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 哮喘组出现气道壁增厚、杯状细胞增多、黏液分泌增加,EGFR、TGF-α水平增高.地塞米松组和AG1478组较哮喘组均有所改善,EGFR、TGF-α表达降低(P<0.05).结论 EGFR、TGF-α参与哮喘小鼠气道黏液分泌过程,AG1478可抑制气道黏液分泌.AG1478可能通过下调EGFR、TGF-α的表达以及抑制依赖于EGFR下游的细胞信号转导级联反应来发挥其效应.  相似文献   

7.
气道的分泌功能亢进和杯状细胞的化生是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的明显特征.黏蛋白MucSac的过度表达是杯状细胞化生和分泌亢进的主要原因[1].干扰素-γ(IFN-γ)是Th1型细胞因子,在哮喘的发病机制中具有复杂的多样化作用.本研究通过检测小鼠哮喘模型经IFN-γ腹腔注射后肺组织杯状细胞数量和MucSac蛋白表达的变化,探讨气道黏液过度分泌的机制.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益气化痰方药对哮喘小鼠气道粘液高分泌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益气化痰方药组和醋酸波尼松组,各组肺组织苏木素-伊红(HE)染色观察气道炎症,应用过碘酸雪夫氏染色(PAS)观察气道杯状细胞变化,应用ELISA法检测肺组织匀浆黏蛋白(muc5ac)表达的变化。结果哮喘组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气道炎性细胞浸润、粘膜增生、杯状细胞增生、muc5ac蛋白表达水平增高,而益气化痰方药组和醋酸波尼松组上述表现明显较哮喘组减轻。结论益气化痰方药能改善哮喘气道炎症,减少杯状细胞增生及muc5ac表达。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对哮喘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和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30只健康雄性C57BL/6小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和低分子肝素干预组,每组10只,检测三组小鼠气道上皮细胞黏液分泌量、气道内炎症细胞浸润、黏蛋白基因MUC5AC的表达、细胞因子IL-13、IL-4和IL-5的表达。结果 (1)哮喘小鼠气道黏液细胞化生、黏液过度分泌,气道内炎症细胞浸润增多,经鼻腔滴入低分子肝素后,黏液过度分泌受抑制,气道内炎症细胞浸润减少。(2)哮喘组小鼠气道黏液细胞MUC5AC mRNA相对表达量(26.43±0.47)及气道内炎症因子IL-13[(16.03±0.53)ng/ml]、IL-4[(603.68±50.32)pg/ml]和IL-5[(1308.80±224.84)pg/ml]表达的水平均高于正常组[(1.17±0.18)ng/ml、(17.56±3.01)pg/ml和(33.09±5.92)pg/ml];经鼻腔滴入低分子肝素后,上述指标[16.26±2.07,(11.50±0.89)ng/ml,(409.56±46.25)pg/ml,(874.65±32.833)pg/ml]均下降,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低分子肝素抑制哮喘小鼠气道黏液高分泌和气道炎症反应。经鼻滴入的低分子肝素可能为哮喘过敏性炎症的治疗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气道杯状细胞(GC)增生以及黏蛋白(MUC)基因表达异常造成了支气管哮喘(哮喘)周围气道的黏液栓塞,目前认为其机制分别与TH2细胞因子(IL-4、IL-5、IL-9和IL-13)和GC脱颗粒的调节有着非常重要的关系,深入研究这些机制将为哮喘黏液过度分泌的控制开辟新的治疗途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