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8 毫秒
1.
目的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 Tr)在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水平及应用PCR测定重型乙型肝炎病人及对照组外周血中HBVDNA滴度。结果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为(2.63±0.83)%,较慢性乙型肝炎组的(4.15±1.17)%差异有显著性(P〈0.05),较无症状HBV携带者组及健康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重型乙型肝炎组外周血HBVDNA滴度为1.2×10^4copies/ml,较慢性乙型肝炎组(2.3×10^6copies/ml)和无症状HBV携带者(7.8×105copies/ml)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均〈0.01);不同乙型肝炎病人外周血CD4^+、CD25^+ Tr的百分率与HBVDNA滴度正相关。结论CD4^+、CD25+^ Tr能抑制T细胞对HBV的免疫反应;重型乙型肝炎患者发病与CD4^+、CD25^+ Tr表达过低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分析HBV感染的慢性化是否与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有关。方法本院2008年6月-2009年5月收治的HBV感染者60例,其中乙型肝炎活动期患者30例,HBV携带者30例,选择同期门诊体检者30例为对照者。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结合HBV感染者临床情况分析各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比率与血清HBeAg和HBVDNA含量的关系。结果HBV感染及HBV携带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表达率较健康对照组显著增高[(8.68%±1.23)%与(1.38±0.6)4%,P〈0.01];慢性乙肝携带组与慢性乙肝恢复组比较,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68±1.23)%与(2.63±1.38)%,P〈0.01];HBVDNA病毒含量及Ⅻb堍含量与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率之间存在正相关(P〈0.01)。结论HBV感染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水平与疾病进展明显相关,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携带者中明显增高,并与病毒载量相关,提示Treg在慢性乙型肝炎中担负着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可能是造成乙肝病毒感染慢性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TGF-β在慢性HBV感染患者中的表达以及与临床特点的相关性.方法 检测无症状HBsAg携带者(ASCs)、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乙型肝炎肝硬化(LC)患者及正常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和血浆TGF-β、ALT、HBVDNA的水平.结果 CHB组、LC组和ASCs组的CD4+CD25+Treg、TGF-β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且CHB组和LC组均高于ASCs组,LC组也高于CHB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CD4+CD25+调节性T细胞数量与血清ALT水平和血浆TGF-β水平正相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而与HBVDNA水平之间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CD4+CD25+调节性T细胞参与了HBV感染后肝脏疾病慢性化进展的过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调节性T细胞含量与HCV-RNA的相关性。方法用流式细胞仪检测80例CHC患者和30例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表达,荧光定量PCR检测HCV-RNA含量。结果 CH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且随HCV-RNA载量增高,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的含量逐渐升高(P〈0.01)。CD4+CD25+Treg细胞与HCV-RNA取对数后呈正相关(r=0.588,P〈0.01),与ALT呈正相关(r=0.306,P〈0.01)。结论 CHC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增高,且与HCV-RNA含量及ALT升高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0、CD86及其受体CD28与其病情状态、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方法用流式细胞术检测了24名健康体检者和9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CD80、CD86、CD28的表达和CD8^+CD28^+、CD8^+CD28^-亚群淋巴细胞,并与病毒载量和乙型肝炎e抗原(HBeAg)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慢性乙型肝炎CD80和CD86表达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P〈0.01);肝炎后肝硬化组明显高于慢性乙型肝炎组(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度3组间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慢性乙型肝炎组CD28的表达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组(P〈0.05)。病毒载量高低和HBeAg是否阳性与外周血CD80、CD86、CD28及CD8^+CD28^+和CD8^+CD28^-亚群淋巴细胞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CD80、CD86及受体CD28可能在慢性乙型肝炎免疫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但与血清中病毒载量的变化和HBeAg阳性与否无关。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讨沙利度胺治疗前后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比例及变化规律,为有效的免疫治疗提供理论依据。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MM患者外周血CD3、CD4、CD8、NK及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采用成组设计的两样本均数比较的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检验水准。结果表明:MM患者治疗前CD4^+CD25^+highT比例较正常人明显升高(P〉0.01),沙利度胺治疗有效患者的CD4^+CD25^+highT比例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无效者Treg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16例经化疗完全缓解,CD4^+CD25^+highT比例为6.91±1.12%,较治疗前升高,但无显著性差异(P〉0.05)。沙利度胺治疗有效者CD3^+T、CD4^+T、NK细胞比例及CD4/CD8比值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或0.01),CD8^+T治疗前后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CD4^+CD25^+Treg细胞的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MM免疫逃逸的重要机制,下调MM患者CD4^+CD25^+Treg可能是沙利度胺治疗MM有效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孟鲁司特)对毛细支气管炎患)DJ'b周血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Treg)的影响并观察其疗效。方法将48例毛细支气管炎患儿按入院顺序分成孟鲁司特干预组和常规治疗组,常规治疗组采取综合治疗,孟鲁司特于预组在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孟鲁司特4mg,每晚1次口服。检测2组患者治疗前后外周血中CD4^+CD^25+Treg的水平,并观察2组患者咳嗽、喘憋、肺部体征的持续时间。结果治疗前2组患儿外周血CD4^+CD25^+Treg占CD4^+T细胞的百分比均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孟鲁司特干预组外周血中CD4^+CD25^+Treg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上升(P〈0.05),同时咳嗽、喘憋、肺部体征持续时间与常规治疗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孟鲁斯特纳可缩短病程,提高毛细支气管炎患儿外周血CD4^+CD25^+Treg的水平,在毛细支气管炎的治疗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应用甘草酸二铵后,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CD4+CD25+Foxp3+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情况。方法选取CHB患者60例(CHB组),甘草酸二铵治疗30d并采集治疗开始前、开始后15d、治疗结束后第2天的外周血,同时选择60例乙肝表面抗原阴性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三色荧光标记流式细胞术检测两组外周血中CD4^+CD25^+Foxp3^+Treg的含量。结果CHB组在治疗开始前外周血Treg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15d后,外周血Treg含量较治疗开始前下降,但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30d后Treg含量进一步下降,与前两次相比,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且仍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外周血Treg可能参与CHB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BV)免疫耐受。甘草酸二铵可降低患者外周血Treg数量,提示其可能通过对HBV的免疫调节实现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9.
炎症性肠病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的表达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D4^+CD25^+Treg细胞在炎症性肠病(IBD)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与疾病活动性的关系。[方法]采用三色流式细胞术检测40例IBD患者,其它肠病患者30例和健康对照者30例。IBD患者中活动期患者25例,缓解期患者15例,使用和未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活动期IBD患者分别为16例和9例。对以上各组外周血中CD4^+CD25^+T细胞亚群的百分率进行测定。[结果]疾病活动期IBD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其他肠病和正常对照组(P〈0.01),疾病活动期IBD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比例明显低于疾病稳定期患者(P〈0.01)。活动期IBD患者中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与未使用激素和/或免疫抑制剂结果差异有统计学意义。IBD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表达率与疾病活动指数评分呈负相关性。[结论]IBD患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异常表达,可能参与疾病的发生发展,与疾病的活动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观察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CD4^+C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及自然杀伤细胞(nature killer cell,NK)在不同病程阶段的变化,了解白血病患儿的免疫状态,以探讨CD4^+CD25^+Treg细胞及NK细胞在急性白血病肿瘤免疫中的意义。建立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和NK细胞的方法:检测急性白血病初诊患儿25例、完全缓解患儿28例及20例正常健康对照者外周血CD4^+CD25^+Treg细胞及NK细胞的数量及比例。结果表明:初诊组、完全缓解组及对照组外周血CD4^+CD25^+CD127^+占CD4^+T细胞的比例分别为(9.55±2.41)%,(8.54±2.51)%和(6.25±0.85)%,在初诊患儿组和缓解患儿组高于正常对照组,且在初诊患儿组高于完全缓解组(P〈0.05);同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白血病患儿的NK细胞数量减少,完全缓解后患儿组NK细胞数量仍低于正常对照(4.11±3.87%和10.41±7.20%w14.06±5.95%,P〈0.05)。结论:联合应用CD4、CD25及cDl27检测Treg细胞简便可行、重复性好、检测结果可靠、准确,CD4^+CD25^+CD127^+T细胞可较好地反映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急性白血病患儿外周血中Treg细胞数量升高,NK细胞数量降低,表明急性白血病患儿NK细胞免疫功能处于抑制状态。Treg细胞可能在白血病的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参与NK细胞的调节可能是Treg细胞在白血病免疫中的一个环节。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透析前后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的意义。方法采用三色荧光染色通过流式细胞仪(FCM)分析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细胞水平。结果①血液透析前、后、CKDⅢ-Ⅳ组Treg较正常组显著减少(P〈0.01);血液透析前后差值,TregP〉0.05;尿素氮(BUN)、血磷(P),P〈0.01。②根据患者Kt/V、尿素氮下降率〉65%等,将患者分为透析充分与透析不充分组。BuN透析后2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尿毒症毒素可导致Treg不足,Treg参与了尿毒症的发生和发展,透析后并不能改善Treg的不足。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CD4+CD25+Treg)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集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的CHB患者46例外周血,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36、48周,停药后24周时,分别以流式细胞仪检测外周血CD4+CD25+Treg比例,实时荧光定量RT-PCR检测血清HBV-DNA载量,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HBV标志物,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ALT水平。结果在46例CHB患者中,完全应答的13例患者CD4+CD25+Treg频率在12、24、36、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分别为(4.16±0.64)%、(3.98±0.75)%、(3.70±0.55)%、(3.44±0.48)%、(3.07±0.48)%,呈逐步下降趋势,明显低于治疗前(5.73±0.62)%(P〈0.01)。部分应答的18例患者CD4+CD25+Treg频率在12、24、36、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分别为(4.98±0.62)%(、4.50±0.54)%、(4.10±0.64)%、(4.02±0.64)%(、3.82±0.47)%,呈逐步下降趋势,明显低于治疗前(5.84±0.68)%(P〈0.01)。无应答的15例患者CD4+CD25+Treg频率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完全应答、部分应答组患者Treg频率在12、24、36、48周及停药后24周时与无应答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24、48周,停药后24周时,HBeAg阴转率分别为10.8%、26.1%、28.3%,发生HBeAg血清学转换者在治疗12周时CD4+CD25+Treg比例明显下降。结论本实验初步认为,干扰素抗病毒治疗过程中及治疗后,有应答的CHB患者的外周血CD4+CD25+Treg频率下降。治疗早期CD4+CD25+Treg比例下降的患者HBeAg血清学转换率可能更高。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旨在探讨成人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emia,AA)外周血Th17和CD4+CD25+调节性T细胞(Treg)表达情况。45例初发AA患者分为轻型AA(n=25)和重型AA(n=25)两组,15例正常人作为对照。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AA患者外周血中Th17和CD4+CD25+Treg的比例,ELISA检测血清及刺激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NC)上清液中的白介素(IL-17)、γ干扰素(IFN-γ)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重型AA(SAA)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血清中IL-17及IFN-γ表达高于轻型AA(MAA)和正常人组,而重型AA组外周血CD4+CD25+Foxp3+Treg细胞比例降低。与轻型AA和正常对照相比,重型AA患者单个核细胞培养后上清液中IL-17及IFN-γ表达水平显著增加。AA患者血红蛋白计数与Th17细胞及血清IL-17表达呈负相关,与CD4+CD25+Treg表达成正相关。结论:重型AA患者外周血Th17细胞应答增强,而CD4+CD25+Treg细胞缺乏,贫血的严重程度与外周血Th17/Treg免疫应答失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外周血中辅助性T细胞17(Th17)细胞和调节性T细胞(Treg)的比例变化及其与HBV感染后肝脏损伤的关系。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4例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ASC)、50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32例肝细胞癌(HCC)伴活动性肝炎(简称HCC)患者及30名健康对照者(正常对照组)外周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同时采用西门子165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的Th17细胞比例(1.13%±0.37%)比较,ASC组略有升高(1.30%±0.28%),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2.06%±1.15%)和HCC组(5.89%±3.31%)均明显升高(P0.01),且HCC组高于CHB组(P0.05)。Th17细胞比例与ALT、AST呈正相关[相关系数(r)分别为0.682、0.637,P均0.01]。与正常对照组CD4+CD25+CD127lowTreg细胞(7.18%±2.28%)比较,ASC组(7.72%±2.05%)略有升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9.01%±2.92%)和HCC组(10.86%±1.77%)均明显升高(P0.01),且HCC组高于CHB组(P0.05)。Treg细胞与ALT、AST均呈正相关[r值分别为0.452(P0.01)、0.307(P0.05)]。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与Treg细胞比例呈正相关(r=0.327,P0.01)。正常对照组Th17/Treg最低,为0.17±0.16,ASC组略有上升(0.18±0.13),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HB组(0.23±0.19)和HCC组(0.52±0.54)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 HBV感染后随着疾病的发生、发展,外周血Th17细胞和Treg细胞的比例增加。由于Th17细胞和Treg细胞构成的平衡被打破,趋向Th17细胞所介导的炎症反应,引起肝细胞损伤。  相似文献   

15.
目的:近年研究发现,CD4^+CD25^+Treg细胞不论数量缺失或功能紊乱均可导致免疫异常的发生,对调节性T细胞的深入认识,将会对免疫异常疾病如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物抗宿主病、过敏性疾病等发病机制的揭示有着深远的意义。实验将进一步验证CD4^+CD25^+Treg细胞与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的关系及可能机制。 方法:实验于2007—06/09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学研究所实验室完成。①实验材料: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血液病医院住院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27例治疗前后外周血,患者确诊符合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正常人外周血15份,实验均征得患者或家属知情同意。②实验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正常对照、以及治疗前后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对其中治疗有效的23例患者,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治疗前后的外周血中提取单个核细胞,以RT—PCR方法检测其中Foxp3 mRNA的表达水平。 结果:①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外周血中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以及CD4^+CD25^+Treg细胞在总CD4^+T细胞中所占比例明显均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有效治疗后的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CD4^+CD25^+Treg细胞的比例与治疗前相比无明显改变(P〉0.05),但Treg细胞中Foxp3mRNA的表达水平比治疗前明显增加(P〈0.05)。 结论:特发性血小板紫瘢患者体内存在CD4^+CD25^+Treg细胞的异常,数量的减少、Foxp3表达的降低所造成的CD4^+CD25^+Treg细胞免疫抑制功能受损可能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瘢发病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Treg调节性T细胞(Treg)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0例活动期RA患者和15例健康志愿者外周血中CD4+CD25+CD127lo调节性T细胞的数量及其在CD4+T淋巴细胞中所占的比例,并研究其与RA患者疾病活动度指标(DAS28评分)、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类风湿因子(RF)以及其他相关性指标如免疫球蛋白(IgG、IgA、IgM)、补体(C3、C4)、红细胞(RBC)、血小板(PLT)、血红蛋白(HGB)、血清铁(SI)之间的关系。结果RA活动期患者外周血CD4+CD25+CD127loTreg数量低于健康志愿者,活动期患者CD4+CD25+CD127loTreg占CD4+T淋巴细胞的百分比为(2.75±1.01)%,明显低于健康志愿者(4.18±0.89)%(P<0.01)。RA活动期患者CD4+CD25+CD127loTreg表达水平与DAS28评分、ESR、CRP、免疫球蛋白(IgG、IgA)、PLT呈负相关(P<0.05),与血红蛋白(HGB)、血清铁(SI)、及补体(C3、C4)呈正相关(P<0.05),而与RF、RBC、IgM无明显相关性(P>0.05)。结论CD4+CD25+CD127loTreg细胞参与了RA的发病和疾病的活动,同时也可能为RA引起贫血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