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年青藏高原温度变化   总被引:16,自引:4,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青藏高原4支记录超过1000 a的冰芯(普若岗日冰芯、古里雅冰芯、达索普冰芯和敦德冰芯)中氧同位素(d18O)10 a平均值变化,研究了青藏高原最近1000 a来的气温变化。4支冰芯记录的过去1000 a气温均是在冷暖波动中逐渐上升,但在变化幅度上存在区域性差异。利用4支冰芯记录恢复的青藏高原千年气温曲线表明,青藏高原中世纪暖期持续到13世纪,期间经历了3个暖期和冷期;14世纪和16世纪是相对冷期,15世纪和17世纪是相对暖期,17世纪末至1920 AD气候冷暖波动频繁;以后快速升温至今,目前为过去1000 a来最暖期。青藏高原过去1000 a气温的总体变化趋势与北半球气温的变化趋势基本相一致。  相似文献   

2.
近千年青藏高原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昌都树轮d13C、达索普冰芯d18O和先前重建的整个高原温度序列的分析,以及与其他气候代用记录的比较,揭示了青藏高原近1000 a来的温度变化特征。依据昌都树轮d13C年表,指出青藏高原的中世纪暖期发生于1200-1400 AD,该时期的夏季温度比长期平均值或现代(20世纪,下同)约高1.2℃,小冰期(1400-1700 AD)的夏季温度比长期平均值或现代约低0.5℃。近1000 a最暖的时期是13世纪,而最冷的时期是1000-1200 AD,温度比现代约低0.9℃。20世纪的气候变暖主要表现在冬季温度的升高,同期的夏季温度呈微弱的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3.
青藏高原近600年的温度变化   总被引:28,自引:20,他引:28  
利用1983年7月-1990年12月ISCCP卫星反演的地表温度资料,将高原的温度变化分为三个区。在每一区找1-2个温度变化的代用资料(冰芯、树轮),将近600a的资料进行标准化处理,然后按面积加权,得到了大体可代表整个高原的平均温度变化序列,发现600a来高原上曾出现过三次冷期和暖期,最冷在17世纪中叶。  相似文献   

4.
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兰州地面平均气温的变化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林纾  吴红 《高原气象》2005,24(5):816-822
利用兰州1932-2002年逐月地面月平均温度资料,分析了兰州71年来温度的基本气候特征、年代际变化、突变、异常冷暖和变化趋势等。分析表明:71年来年和四季气温大体都经历了两个暖期和一个冷期.第一暖期的增暖主要在春、夏、秋季。冬季则处在冷期中;第二暖期首先从冬季开始,四季间相隔1~2年后陆续大幅度增暖.第二暖期增暖幅度明显高于第一暖期,持续时间也长于第一暖期。最大的特点是四季同时增暖,冬季增暖幅度最大。1960年代是最冷的10年,以夏季降温最为明显;1990年代是最暖的10年,以冬季增暖最为明显。1990年代发生异常的频次最高,其次是1960年代和1970年代,最少的是1980年代。71年来.兰州年平均气温以1.4℃/100a线性趋势上升,高于北半球和全国水平,近10年冬秋季增温率最大。  相似文献   

5.
近50年来海南岛西部气候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林培松  李森  李保生 《气象》2005,31(2):51-55
根据海南岛西部1951~2000年气温及降水资料,运用一元线性回归、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学方法,对海南岛西部近50年来气候变化做了分析。分析表明:近50年来海南岛西部年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24℃/10a,90年代增温尤其明显。不同季节气温的变化趋势不同,冬季变暖趋势最明显。根据近50年冷暖波动情况,可将海南岛西部气候划分成两个冷期和两个暖期。近50年历年降水量则呈下降趋势,变幅为一23.93mm/10a,其中80年代降水最少。各季节中,春、秋、冬季降水呈上升趋势。近50年海南岛西部降水变化可分为三个多雨期和三个少雨期。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小波分解研究了近2 ka来青藏高原古里雅冰芯记录的气温和冰川积累量演变多尺度特征,得到了与构成序列中主要气候事件对应的尺度分量。用130 a尺度以上分量几乎可以重建冰芯记录中的主要冷暖或干湿气候事件。平均而言,温度和冰川积累量配置在大多数时间尺度上都呈正相关,即暖湿/冷干配置,但在130 a尺度上是负相关,即冷湿/暖干配置。20世纪以来的快速增暖增湿发生在260 a尺度上。线性增暖趋势和千年尺度分量都是暖湿/冷干配置并占有较大的方差,它们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百年尺度上的温湿配置。二者的结合直接导致千年尺度上温湿配置在8世纪出现由冷湿/暖干向暖湿/冷干气候型的转变。  相似文献   

7.
王淼 《陕西气象》2019,(2):19-21
采用宜君气象站1968—2017年地面观测资料,分析宜君县近50 a年平均气温、季平均气温、月平均气温及年极端最高气温、极端最低气温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宜君县近50 a年平均气温总体呈上升趋势,其线性变化趋势率为0.362℃/10 a,20世纪90年代末(1997年)之前为偏冷期,之后为偏暖期;冬季和春季气温变化显著,夏、秋季变化不明显;年平均最高气温和平均最低气温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一致。  相似文献   

8.
一个新的千年暖期可能已经来临   总被引:16,自引:12,他引:16  
汤懋苍  柳艳香  冯松 《高原气象》2002,21(2):128-131
利用1.5万年来的△^14C记录和2600年来的太阳黑子周期长度(SCL)资料,发现太阳活动存在时间尺度为2.1-2.8ka的准周期波动,它们与全球气候的冷暖波动非常吻合,从最近一次“双千年波”的SCL变化规律可知:“千年暖期”开始的标记是持续约300年的太阳活动特别稳定期(SCL在9-12年之间),自191年来太阳活动进入特别稳定期(SCL在9-12年之间),且至今已维持了90年,这与“千年冷期”中太阳活动只有短暂的稳定期有质的区别,它很可能是一个新的“千年暖期”开始的标记,△^14C记录和统计预报结果支持此结论。  相似文献   

9.
近50年阜新地区气候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1951—2000年阜新地区气温和降水资料,运用一元回归、相关分析等数理统计方法,对近50 a阜新地区气候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近50 a阜新地区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增温率为0.24℃/10 a,近30 a增温尤其明显。不同季节平均气温的变化趋势与年平均气温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仅冬季平均气温有差异。根据近50 a冷暖波动情况,可将阜新地区划分成2个冷期和2个暖期。近50 a阜新地区年降水量呈下降趋势,递减率为8.009 mm/10 a,但是近30 a降水量呈上升趋势。各季节中夏、秋、冬季降水量呈上升趋势,但春季降水呈下降趋势。近50 a阜新地区降水变化可分为3个多雨期和3个少雨期。  相似文献   

10.
利用册亨、贞丰、望谟3个有代表性的气象观测站1971-2000年的气温资料,对龙滩电站水库望谟、贞丰、册亨淹没区30a的气候作出分析。结果表明:近30a来淹没区气温呈上升趋势,1988年是30a来淹没区最暖的一年,从20世纪80年代中期气温开始上升。若以80年代中期为界将淹没区30a的气候分为冷暖2个阶段,则前为冷期,后为暖期。其中平均气温冬季增温幅度最大,春季增温幅度最小。最高气温春季增温幅度最大,秋季增温幅度最小。最低气温冬季增温幅度最大,夏季增温幅度最小。  相似文献   

11.
云南近百年气温变化与8月低温冷害天气   总被引:11,自引:4,他引:11  
用小波理论对云南近百年气温变化与8月低温冷害天气的气候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云南近百年来的气温变化主要经历了4个较大时间尺度的演变,它们分别是1919年以前的偏冷期,1920~1954年的偏暖期,1955~1986年的偏冷期及1987年以后的偏暖期,对应于这4个较大时间尺度的层次演变,云南的气温变化表现了十分明显的为特性,其冷暖交替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920,1955和1987年,云南8月低温  相似文献   

12.
本文着重分析了1910—1980年东北夏季气温的气候变化及其环流条件,并进一步探讨了它与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关系。结果表明:(1)东北夏季气温变化可以分为五个冷暖时期,冷期和暖期的环流特点有很大差别;(2)东北夏季气温和赤道东太平洋海温的长期变化有很好的反相关。  相似文献   

13.
西藏近40年气温变化的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21,自引:3,他引:1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西藏1952~1995年温度序列资料, 对其基本气候特征、年代变化、气候突变、振荡周期、异常冷暖、变化趋势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年与各季气温大都具有3个暖期和2个冷期, 60年代是最冷的10年, 以秋季降温最明显, 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气温偏高. 22年、11年、3~4年是年与各季气温较为显著的周期.气候突变出现在60年代初和80年代初. 60年代、70年代多异常偏冷年, 80年代多异常偏暖年, 多发生在夏季和冬季, 90年代, 大多数年份发生气温异常. 40年来, 西藏年平均气温以0.065 ℃/10a的倾向率上升, 近10年春秋季增温率最大.  相似文献   

14.
利用潍坊市丘陵、平原、沿海三种下垫面地区自有气象记录以来冬季(12-2月)平均气温、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等资料,对潍坊市不同下垫面地区近50年的冬季气温变化特征作了较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50-60年代为偏冷期,70-80年代为振荡期,90年代以来为偏暖期;冬季和冬季各月气温有增温趋势,特别是平均最低气温升高最显著;统计潍坊市的冷、暖冬年,发现:潍坊市暖冬年冬季海平面气压为负距平,东亚500hPa位势高度为正距平,西太平洋海温为正距平。  相似文献   

15.
高占峰  李爽 《黑龙江气象》2012,29(3):7-8,11
通过对依安县气象站1961-2010年气温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依安县的年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0.45℃/10 a﹚,四季气温也呈上升趋势,尤其是冬季变暖最明显﹙0.58℃/10 a﹚;年平均最低气温的上升趋势﹙0.73℃/10 a﹚远大于年平均最高气温的上升趋势﹙0.22℃/10 a﹚。以20世纪80年代末为界分为冷暖两个阶段,前为冷期,后为暖期。  相似文献   

16.
利用青藏铁路沿线常规气象观测站自建站至2002年月平均地面气温和地表温度,通过插补建立了1960-2002年青藏铁路沿线各站各季及年平均温度资料完整的序列。分析表明,青藏铁路沿线温度近40年来的变化是明显的,升温最显著的是冬季、秋季,升温率分别达到0.41℃/10a和0.40℃/10a,春季升温率只有0.23℃/10a。年平均气温和地温的升温率分别为0.33℃/10a和0.37℃/10a,地温的升高比气温要快。升温率与海拔高度呈负相关,其相关系数为-0.807。升温率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减小。盆地升温率比高山大。铁路沿线地温与气温变化间的相关系数达0.767。在相对冷期,气温的波动幅度大于地温;在相对暖期,地温的升高明显比气温快。  相似文献   

17.
武汉近百年来气温变化的多时间尺度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22  
覃军  胡江林等 《气象科学》2001,21(2):206-219
用墨西哥帽小波变换分析了武汉1905-1998年逐月气温资料,揭示了气候变化的多时间尺度结构,分析了其中存在的主要周期振荡和突变点。结果表明:武汉气候在20世纪主要经历了冷-暖-冷-暖4个阶段,目前处于相对暖期;气温存在准2年、21年和65年左右的周期振荡;不同时间尺度不具有不同的冷暖结构和气候突变点。  相似文献   

18.
花都建站以来气温变化特征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通过分析花都气象站建站46年来的平均气温、最低气温和最高气温变化,发现1967~1985年是连续偏冷期,1996~2004年是连续偏暖期;最低气温与年际冷暖有正对应关系.功率谱分析表明,最低气温存在7.7年的短周期变化.  相似文献   

19.
利用1961~1998年青藏高原123个气象台站常规地面观测资料,对近40年青藏高原地区的气候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经历了一次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显著增加的气候突变。以突变点为界,可以划分为两个时期,即从20世纪60年代初到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为相对暖干时期,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青藏高原进入相对暖湿时期。由此,从气温、降水量、相对湿度的变化特征和突变理论上可以初步判断,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青藏高原气候年代际变化实现了由暖干型向暖湿型的突变。青藏高原气温和降水突变早于相对湿度突变;青藏高原的增温、增湿现象主要发生在冬季;春季亦增温、增湿,但增幅小于冬季;夏季出现增温和略减湿现象;秋季为明显增温,但湿度无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20.
朱蕾 《干旱气象》2004,22(4):34-39
根据乌鲁木齐机场1951~2000年50a的月平均气温、最高气温、最低气温资料。分析了乌鲁木齐机场的气温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机场年平均气温以0.033℃/a的速率上升。冬、春、秋3季气温呈上升趋势,冬季上升率为最大,达到0.0949℃/a;夏季气温以-0.028℃/a的速率下降。近50a乌鲁木齐机场经历冷—暖—冷—暖4个时期.其中1951~1960年是一长时期的冷期。四季均明显;1961~1975年为一暖期;1976~1987年为第二冷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为一长时间暖期。气候变暖主要表现在冬季变暖。异常冷年(季)70%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而异常暖年(季)41%出现在90年代。同时50a来,年平均最高、最低气温都呈显著上升趋势,但后者比前者更持续稳定。其增温率更高于前者。这一特点表明最低气温对于监测温度效应加剧可能更为敏感。20世纪80年代末至今,增暖主要发生于夜间。这些事实将有助于对乌鲁木齐机场温度变化的认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