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本文采用五元二次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选取播期(X_1)、密度(X_2),施N量(X_3)、施P_2O_5量(X_4)和施K_2量(X_5)五项栽培措施作为决策变量进行研究,获得了五个因素与产量相互关系的函数模型,分析了试验因素的产量效应及其交互作用,筛选出最佳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进行了经济效益分析。  相似文献   

2.
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探索河西内陆灌区粮饲通用玉米超高产栽培优化农艺措施,研究密度(X_1)及氮肥(X_2)、磷肥(X_3)、钾肥(X_4)主要栽培因子对耐密抗倒玉米正德305产量的影响,建立产量与4个因素之间的回归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寻优表明,4个因素对玉米产量效应的主次为氮肥密度钾肥磷肥,且密度和氮肥对产量的影响显著。本试验条件下,获得产量≥16 000 kg/hm~2的最优农艺措施方案,密度10.1万~10.8万株/hm~2,施N量264.3~289.95 kg/hm~2,施P_2O_5量155.48~187.8 kg/hm~2,施K_2O量152.6~166.5 kg/hm~2。高产创建示范田验证表明,构建的模型准确,可为玉米超高产栽培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为了明确新选育的饲料大麦品种川农饲麦1号作青贮用时的适宜收获时期及其栽培技术,采用4因素5水平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研究了播种密度(X_1)、播种期(X_2)、收割期(X_3)和氮肥用量(X_4)4个因素在成都种植时的最佳栽培技术模式。其鲜质量产量为目标函数Y(kg/667 m~2)的数学回归模型为:Y=2 172.172 1+104.449 7 X_1-276.310 1 X_2-76.485 3 X_3-64.818 1 X_4+3.789 9 X_1~2+42.680 7X_2~2-5.377 3 X_3~2+13.234 8 X_4~2+7.778 2 X_1X_2-105.005 2 X_1X_3-2.222 3 X_1X_4+27.223 6 X_2X_3+91.115 7 X_2X_4-23.890 1 X_3X_4。全株鲜质量产量大于3 500 kg/667 m~2时的农艺措施优化组合方案为:播种密度为9.89~11.32kg/667 m~2,播种期为10月24—26日,收割期为4月13—18日,氮肥用量为10.83~16.71 kg/667 m~2。在4个参试因素中,播种期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播种密度,氮肥施用量对全株鲜质量产量的影响最小。  相似文献   

4.
水旱生态型冬小麦品种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了解冬小麦水旱生态型杂种优势表现,在雨养条件下,选用水旱两种生态型的小麦品种各4个,组成4×4不完全双列杂交,分析了F_1代株高(X_1)、穗下茎长(X_2)、单株穗数(X_3)、穗粒数(X_4)、千粒重(X_5)、单株生物产量(X_6)、单穗重(X_7)、单株粒重(Y)等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及各性状优势间的相关性,并进行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F_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单株粒重的平均优势最高,其次是单株生物产量。产量三要素平均优势以千粒重优势最高,单株穗数次之,穗粒数优势最低。各性状不同组合的杂种优势间存在较大变异。各个性状优势对产量优势的贡献排序为X_3>X_4>X_5>X_6>X_7>X_2>X_1。其中,单株穗数对产量优势的直接效应最高,穗下茎长和单株生物产量对籽粒产量主要起间接作用,与单株粒重优势相关达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试验表明,旱地小麦高产育种应注意选育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穗下颈较长,具有一定株高和生物产量的品种,在保持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好千粒重与穗粒数及其它农艺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鉴定及其指标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西南麦区小麦品种苗期抗旱性和筛选适宜鉴定指标,利用盆栽和大田干旱棚2种栽培方式,对西南地区42个小麦品种进行自然干旱胁迫。盆栽试验测定苗期叶面积(X_1)、苗高(X_2)、根长(X_3)、地上部干重(X_4)、地下部干重(X_5)、全株干重(X_6)、根冠比(X_7)、植株含水率(X_8)、离体叶片失水速率(X_9)、叶绿素含量(X_(10))等10个指标,大田控水试验于收获期测定株高(X_(11))、小穗数(X_(12))、穗长(X_(13))、单株成穗数(X_(14))、单穗重(X_(15))、单株产量(X_(16))等6个指标。以各指标的抗旱系数作为衡量抗旱性的依据,运用加权隶属函数、聚类分析、逐步回归等方法对小麦抗旱性进行综合评价及分类。结果表明,42个小麦品种可划分为水分敏感、弱抗旱、中度抗旱和强抗旱4种抗旱类型,分别包括3、23、13和3个品种。以苗期和收获期16个指标的抗旱系数为基础,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建立了小麦苗期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D1=-1.593+0.152 X_1+0.293 X_2+0.256 X_3+0.151 X_5+0.426 X_6+0.107 X_7+0.958 X_12+0.085 X_14+0.056 X_(15)+0.205 X_(16),R2=0.998 8,平均拟合精度99.23%;利用苗期10个指标的抗旱系数进行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小麦苗期抗旱性评价回归模型:D2=-0.677+0.218 X_1+0.481 X_3-0.803 X_4+0.230 X_5+1.232 X_6,R2=0.674 0,平均拟合精度88.50%,表明用苗期性状结合产量性状评判小麦抗旱性更为可靠准确。  相似文献   

6.
国内外大豆种质耐荫性综合评价及相关鉴定指标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大豆耐荫胁迫评价方法,筛选鉴定大豆耐荫性状指标,建立科学可靠的耐荫性评价的数学模型,采用盆栽的方法,设遮光和自然光照2个处理,成熟期考种测量株高(X_1)、主茎节数(X_2)、节间长度(X_3)、分枝数(X_4)、单株荚数(X_5)、单株生物量(X_6)、单株产量(X_7)、表观收获指数(X_8)及百粒重(X_9),对82份国内外大豆种质资源进行耐荫性评价,并根据耐荫性数学评价模型确定合理高效的耐荫性鉴定指标。结果表明:通过主成分分析将9个单项性状转换为4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代表了全部数据83.155%的信息量;通过隶属函数法计算综合耐荫评价值(D),并进行聚类分析,将82份国内外大豆种质按照耐荫性的强弱划分强耐荫、中度耐荫和弱耐荫3种类型,筛选出14个强耐荫型大豆种质;通过逐步回归建立大豆耐荫性评价数学模型,D=0.024+0.148X_2-0.094X_3-0.088X_5+0.408X_7+0.236X_9(R~2=0.997),并筛选出5个鉴定指标,分别是主茎节数、节间长度、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综合聚类和逐步回归结果发现,强耐荫型大豆种质在遮光处理条件下具有较多的主茎节数,较短的节间长度和较高的单株荚数和单株产量。  相似文献   

7.
湖南春大豆高产综合技术研究及其利用开发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研究以优良品种为材料,采用五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通过田间测定参数,对密度(X_1)和氮(X_2)、磷(X_3)、钾(X_4)、硼(X_5)施用量与产量的关系,以及双因素互作的产量效应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1)湖南近年育成的春大豆新品种均具有亩产180~230kg的生产潜力;(2)大豆最佳种植密度因品种特性和土壤肥力的不同而有较大差异,一般为2.4~3.6万株;(3)不论稻田或旱土施用氮肥均有明显的增产效果,施用量为每亩5.0~20.0kg;(4)施用磷、钾、硼肥均有一定增产作用,每亩用量分别为过磷酸钙25.0~50.0kg、氯化钾7.5~22.5kg、硼砂0.4~0.8kg;(5)提出了以优良品种为中心的高产综合农艺模式,经大面积示范、推广、高产综合农艺模式亩产130.2~180.0kg,比对照(常规栽培)增产22.78%~73.1%。  相似文献   

8.
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株系鉴定与分布   总被引:15,自引:5,他引:15  
通过生物学测定和血清学方法检测了从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采集的135个病样,其中81个表现为SMV阳性反应。证明大豆花叶病毒仍为该地区的优势病毒,根据这81个SMV分离物在25个鉴别寄主上的反应,结合分离物来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大豆花叶病毒可划为SC~1~SC-8八个株系群;(2)从多组鉴别寄主体系中挑选出的南农1138-2、齐黄10号、8101、铁丰25、Davis、Buffalo、早熟18、Kwanggyo、齐黄1号九个大豆品种可以作为一套综合的SMV株系鉴别寄主;(3)弱毒株系群SC-1和SC-3在黄淮和长江中下游地区分布较广,强毒株系群SC-8仅在江苏南京发现。  相似文献   

9.
大豆锰素营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大豆锰素营养,并分析了黄淮海及长江中下游大豆产区几种土壤的有效锰含量。结果表明:(1)大豆植株体内锰的浓度和含量随着培养介质中锰浓度增加而增加,(2)锰主要分布于叶部和根部,茎部最少,(3)锰与磷、铁间存在拮抗关系,(4)黄淮及长江中下游地区,沙土和砂姜黑土缺锰,黄棕壤有效锰含量丰富,淤土和二合土居中。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玉米子粒耐破碎性测定方法与参数,提高测定准确率和辨识度。实验选定碾磨时间(X_1)、旋转速度(X_2)、测定子粒质量(X_3)为考察因素,以子粒破碎率为考察指标,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优化子粒耐破碎性测定方法与参数。实验优化所得玉米子粒耐破碎性测定的最佳参数为碾磨时间80 s,转速1 200 r/min,测定子粒质量30 g,在此条件下,玉米品种郑单958和新引M751子粒破碎率差值为4.07。优化所得的测定子粒破碎率的方法及参数稳定可行。  相似文献   

11.
杂交油菜云油杂10号高产栽培因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云南省油菜生产中种植密度(X1)、氮肥(纯氮,X2)、磷肥(五氧化二磷,X3)、钾肥(氧化钾,X4)、硼肥(有效硼,X5)5个栽培因子对甘蓝型双低油菜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各栽培因子,本文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油菜产量优化数学模型:Y=246.15 +12.70X2 +7.00 X3-6.26X12-9.81 X22-5.07X32-10.56X1X2-6.37X3X4。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氮肥、磷肥、种植密度、硼肥、钾肥。其中种植密度、氮肥、磷肥与产量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施氮、磷肥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油菜产量造成影响。种植密度与氮肥、磷肥与钾肥交互作用对油菜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10.5~22.5万株/hm2、施纯氮0~207kg/hm2、施五氧化二磷0~96kg/hm2、施氧化钾0~120kg/hm2时,两因子之间均为正相互作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油菜产量大于3 9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15.48~17.94万株/hm2、纯N、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有效硼施用量分别为360.2~387.1、170.0~181.4、15.0~30.0、1.46~1.84kg/hm2。  相似文献   

12.
运用三元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对马铃薯宣薯4号产量形成影响较大的栽培措施为决策因子,产量为目标函数,建立栽培密度(X1)、施马铃薯专用肥量(X2)和种薯单薯重量(X3)与产量的数学模型,并通过模拟寻优,提出马铃薯宣薯4号单产3 000 kg/667 m2以上的优化农艺栽培措施量化指标。三因素互作都显示正效应,单因素对产量形成影响呈现种薯单薯重量(X3)>栽培密度(X1)>施马铃薯专用肥量(X2),栽培密度(X1)和施马铃薯专用肥量(X2)的单产呈现单峰值。  相似文献   

13.
玉米杂交组合产量相关因素的灰色关联度评价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玉米自交系组合的子粒产量与9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是由多种因素控制的,农艺性状中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抽丝期>百粒重>穗粗>株高>出籽率>穗行数>穗长。  相似文献   

14.
马铃薯高产优化栽培措施与产量关系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应用五因素二次通用回归旋转组合设计 ,结合马铃薯的生产实践 ,以对马铃薯产量形成影响较大的主要栽培措施为决策变量 ,以产量为目标函数 ,建立了马铃薯密度、施磷量、施钾量、种氮肥及追氮量与产量关系的数学模型 ,并通过模拟寻优 ,提出了马铃薯单产 30 0 0kg/6 6 7m2 以上的优化栽培措施的定量化指标。当密度较小与氮、磷、钾肥施用量较少 (X1,X2 ,X3 ,X4 ,X5≤ 0 )时 ,其交互作用为正效应 ,反之 ,则为负效应。  相似文献   

15.
大豆产量预测预控数学模型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志芳 《大豆科学》1991,10(3):187-193
本试验采用四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了密度、氮、磷,钾肥四因素的综合效应产量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筛选出亩产225公斤以上的农艺措施组合方案,并通过主成分分析,评价了各因素对产量的贡献。还利用特定产区大豆的历史资料,经逐步回归分析建立了相应产区的大豆气象趋势产量模型,并将气象因素引入栽培模型,建立了具体产地的大豆产量预测预控模型。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函数方程进行模拟试验,得出了中豆19号不同产量水平各农艺措施配方。频率分析表明,亩产175kg以上,密度(x_1)和氮索(x_2)取值域0.525—1.292,磷素(x_3)取值域0.200—0.77三因素作用序列为x_3>x_1>x_2。氮磷比例1:2.0—1:1.5。  相似文献   

17.
以粤油13为供试材料,通过3种不同直径的管环处理,创制不同株型。本研究统计分析了18个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采用通径分析的方法对单株产量进行通径分析;然后进行单株产量的逐步回归分析。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单株产量、最大果节数、侧枝长、单株总果数、单株饱果数随着处理直径的增大显著增加;相关分析表明,单株产量与侧枝角度、最大果节数、单株总果数和单株饱果数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株总果数对单株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PY.X7=2.15),而在株型相关性状中,侧枝角度具有较大的间接效应(IEX2=0.8567),在侧枝角度影响单株产量的间接因素中,通过影响单株总果数的间接效应最大(IEX2.X7=1.2060)。通过逐步回归分析,分别建立了单株产量的最优回归方程:Y=8.43+0.53X2 (P=6.8E-5);Y=-29.26+1.26X8+0.22X7 (P=3.13E-19;P=4.06E-11),为单株产量预测提供理论参考。本研究初步解析了花生株型与产量之间的关系,初步探明了株型相关性状对产量的影响因素,提出了培育具有"U"型特征的花生新株型品种,可为花生株型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对大麦新品系F0797在四川德阳地区的最佳栽培技术模式进行了研究,建立了播种量(X1)、播种期(X2)、磷肥用量(X3)、氮肥用量(X4)与产量的数学回归模型:Y=469.286-5.486X1-3.125X2-2.015X3+44.235X4-9.040X12-12.374X22+1.376X32-7.165X42+15.938X1X2-6.146X1X3-9.479X1X4+10.729X2X3-5.522X2X4-5.103X3X4 .显著性检验表明该模型拟合较好,可靠程度较高.对该模型解析显示,F0797产量≥450 kg/667 m2 的优化农艺措施组合方案为:播种量14~15 kg/667 m2,播期11月3~5日,P2O5用量9~11 kg/667 m2,纯氮用量12~13 kg/667 m2 .四个参试因素中,以氮肥对产量的贡献最大,其次是播种量、播种期,磷肥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  相似文献   

19.
“安粳698”高产栽培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探索"安粳698"的优化高产配套栽培技术,采用二次回归通用旋转组合设计,研究"安粳698"产量与栽插密度、N、P、K施用量间的关系,建立各因素与产量指标的数学模型:Y=548.21-12.83X1-20.21X2+4.29X3+8.75X4+3.80X12-13.64X22-6.32X32-0.20X42-0.56X1X2+3.50X1X3+1.94X1X4+2.13X2X3-4.19X2X4-0.88X3X4,提出了"安粳698"获得535.55kg/667 m2产量以上的优化方案,即栽插密度为1.823 4万~1.880 2万穴/667 m2,N施用量5.845~6.930 kg/667 m2,P2O5施用量8.239 5~9.760 5 kg/667 m2,K2O施用量11.605~13.21 kg/667 m2。各因素对安粳698产量的影响大小为施氮量>栽插密度>施钾量>施磷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