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杨学方 《四川医学》2019,40(10):1035-1038
目的探讨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8年9月收治的60例高龄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其中30例采用骨水泥假体置换术(骨水泥组)、另外30例采用生物型假体置换术(生物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术后不同时间点的Harris功能评分、手术前后两组患者的血栓弹力图参数。结果骨水泥组和生物组的手术时间、术后引流量、术后输血量、术后下床活动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骨水泥组患者的手术出血量高于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6个月,骨水泥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与生物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前,两组患者的血栓弹力图参数R值、K值、MA值、α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术后24h,骨水泥组血栓弹力图参数R值、K值高于生物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骨水泥组的血栓弹力图参数MA值、α角均低于生物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生物型加长柄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高龄不稳定性股骨转子间骨折术后髋关节功能与骨水泥假体置换术差异不大,但是能有效减少患者术后高凝血的风险。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9):103-105+109
目的分析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4月至2019年4月我院诊治的68例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均给予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随机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34例。对照组应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进行远端固定,观察组应用生物型股骨假体进行远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相关手术指标、Harris评分和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下床锻炼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1个月、术后6个月和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均高于术前,且呈逐渐上升趋势,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假体周围骨折、深静脉血栓和切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心肺事件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过程中,生物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远端固定均能取得到显著疗效,但相对比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生物型股骨假体能显著降低手术时间和心肺事件发生率,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性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的适应证、注意事项及处理方法。方法:2003年11月至2011年5月,采用人工假体置换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37例,同期采用内固定手术治疗高龄骨质疏松股骨转子间不稳定型骨折患者41例。对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术中输血量、术后引流量、病人卧床时间、并发症的发生及术后FRS评分和Harris评分进行分析。结果:假体置换组较内固定组在病人卧床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术后FRS评分及髋关节Harris髋评分等方面有优势且差异显著。股骨头骨密度值、股骨Q值均与术后FRS评分及Harris髋评分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人工假体置换术可作为治疗高龄不稳定型股骨粗隆间骨折治疗的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4.
汪计  周剑  李智聪 《四川医学》2013,(10):1547-1549
目的 比较分析股骨头置换与DHS内固定术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及预后,探讨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有效治疗方案.方法 选取我院2011年1月~2013年1月收治的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随机抽取股骨头置换术治疗32例和DHS术治疗33例,并对其手术时间、术中出血、术后下床负重时间、术后并发症、术后髋关节功能恢复、Harris评分等进行分析,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和应用价值.结果 与DHS内固定术比较,股骨头置换术对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疗效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骨折愈合时间短、Harris评分优良率(92.7%)高于DHS内固定术(63.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股骨头置换治疗老年人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术后近、远期效果优于DHS内固定术.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17):17-20
目的 研究不同材料髋关节假体置换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 选取2014 年2 月~2016 年5 月间我院收治的90 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水泥型假体,观察组采用生物型假体。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 评分、术后6 个月的髋关节优良率、异位骨化情况、假体稳定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 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髋关节Harris 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髋关节优良率分别为71.11%、7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 个月异位骨化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假体稳定性达100.00%,高于对照组86.67%(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 生物型假体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假体置换术中的应用可取得与骨水泥固定相当的髋关节功能,且假体稳定性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味当归补血汤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后贫血及假体周围早期骨溶解的改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4月-2018年4月在我院治疗的112例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术后用药方案的不同,分为对照组(琥珀酸亚铁片+阿仑膦酸钠,56例)与观察组(琥珀酸亚铁片+阿仑膦酸钠+加味当归补血汤,56例),比较2组骨密度值与血红蛋白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ROI 4骨密度值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观察组ROI 1-3,5-7骨密度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治疗1周后与4周后,观察组血红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经加味当归补血汤治疗,可有效改善术后贫血症状,利于预防假体周围早期骨溶解.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采用骨折固定、生物型远端固定加长柄假体治疗高龄Vancouver B2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我院自2008年1月~2011年1月采用骨折固定、生物型远端固定加长柄假体治疗老年Vancouver B2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13例,年龄72~89岁,平均81岁.结果 本组随访24~60个月,平均49个月.股骨假体固定可靠,骨折均愈合,术后髋关节功能良好,按Harris评分标准,平均为85分(73~92分).结论 采用骨折固定、生物型远端固定加长柄假体治疗高龄Vancouver B2型双极股骨头置换术后股骨假体周围骨折可获得满意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三维有限元分析假体周围的应力情况,同时连续测定骨密度,探讨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自2008-2009年在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进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共20例,分别在术后1、3、6个月,1、2、3年应用三维有限元方法分析股骨假体周围应力变化,同时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股骨柄假体区,采用Gruen方法分7个测量兴趣区,即ROI①、②、③、④、⑤、⑥和⑦区。并将其与同一患者未置换部位进行比较,应用SPSS 15.0分析软件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处理,用t检验进行组间显著性测定。结果 20例患者均进入结果分析。ROI⑦区应力遮挡最明显,ROI③应力遮挡最少,各区在术后1、3、6个月的应力遮挡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2、3年的应力遮挡较1、3、6个月明显减少(P<0.05)。股骨假体周围骨密度在术后1个月时无明显下降(P>0.05),术后3个月开始明显下降(P<0.01),且以ROI⑦区最明显,术后1、2、3年骨密度无明显下降并趋于平稳。结论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变化与其应力遮挡存在明显的相关性,并随时间的变化也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4月洛阳市第一中医院收治的102例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1例。对照组患者接受骨水泥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采用Harris评分比较两组患者术前和术后6个月髋关节功能。比较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Harris评分高于术前,观察组患者术后6个月Harri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接受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的老年骨质疏松股骨颈骨折患者来说,生物型假体置入后髋关节功能的改善情况不及骨水泥型假体,但术后并发症较少。  相似文献   

10.
后外侧微创切口全髋置换术与常规全髋置换术的比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外侧小切口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可行性及其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髋关节后外侧单一小切口对19例19髋进行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同期采用26例26髋常规后外侧入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结果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8个月;微创组切口长度、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1个月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手术时间、术后3个月Harris评分、髋臼假体外展角、髋臼假体前倾角、髋臼一假体黏附率及股骨一假体三点固定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微创组术后关节位置良好,疗效满意。结论后外侧入路微创全髋关节置换术具有对软组织损伤小、术后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拥有丰富临床经验的医院及医生可进一步开展该手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究保留股方肌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60例接受单侧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含全髋关节及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的病人根据术中是否保留股方肌分为观察组(30例)、对照组(30例),观察组术中仔细分离保护股方肌血供,维持其与股骨距原始解剖位置;对照组术中切断股方肌。记录所有病人手术基本情况,术后定期随访,评估髋关节功能恢复情况,通过X线片观察股骨距区域骨量变化。结果:2组病人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及术后12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1、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2组术后6个月内股骨距骨质流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术后12、24个月累计股骨距骨质流失率均明显较对照组低(P<0.05),且术后假体脱位发生率为0.0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3.33%(P<0.05)。结论: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给予保留股方肌处理,可维持股骨距周围血供,增强股骨近端假体周围骨量和骨骼强度,继而促进髋关节功能快速恢复,预防假体松动或脱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骨水泥型与生物型股骨假体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颈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选取100例患者作为本次观察研究的对象。58例选用骨水泥型假体,42例选用生物型假体。结果:2组的优良率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术后完全负重时间差异显著,P<0.05;生物型组的手术时间略高于骨水泥组,但未见有统计学差异,P>0.05;2组患者的住院时间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骨水泥组心肺事件发生率高于生物型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骨水泥型与生物型假体髋关节置换术均可以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两者各有利弊,临床医师在为患者选择合适的假体时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各种情况。  相似文献   

13.
邓永  沈卫星  孙铭  徐斌  王本泉 《安徽医学》2015,36(7):875-879
目的:比较应用动力髋螺钉( DHS)与股骨近端抗旋转髓内钉( PFNA)治疗不同类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以探讨合理的手术方法。方法选自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2009年1月至2013年10月应用DHS和PFNA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Evans I-IV型)141例,DHS组71例,PFNA组70例,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围手术期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相关数据。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41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0~14个月。 Evans Ⅰ-Ⅱ型骨折,DHS组与PFNA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围手术期出血量DHS组少于PFN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vans Ⅲ-Ⅳ型骨折,PFNA组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术后髋关节功能评分( Harris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等方面明显优于DH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围手术期出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vansⅠ-Ⅱ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建议选择价格低廉的DHS,Evans Ⅲ-Ⅳ型建议选择PFNA。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材料髋关节假体置换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中的应用。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6年5月间我院收治的90例不稳定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进行研究,按随机数字表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骨水泥型假体,观察组采用生物型假体。比较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6个月的髋关节优良率、异位骨化情况、假体稳定性、不良事件总发生率。结果两组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术后引流量等围手术期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手术前及术后不同时间点的髋关节Harris评分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髋关节优良率分别为71.11%、7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6个月异位骨化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假体稳定性达100.00%,高于对照组86.67%(P0.05)。观察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为4.44%,高于对照组20.00%(P0.05)。结论生物型假体在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髋关节假体置换术中的应用可取得与骨水泥固定相当的髋关节功能,且假体稳定性与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早期康复对老年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的康复影响。方法选取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术后给予常规康复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增加早期康复计划。结果观察组术后6个月不同时间节点Harris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术后假体周围骨密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康复可有效改善全髋关节置换术老年患者术后疼痛,提升活动能力,减少骨质疏松。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9例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的高龄患者,采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并随访。结果29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29例接受随访时间8~30个月,平均(12.5±1.0)个月。髋关节功能恢复好或比较接近受伤前水平(Harris 评分优良率达81%),患者术后无并发症。结论选用远端固定型假体行人工关节置换治疗高龄股骨粗隆间不稳定性、粉碎性骨折具有手术耗时短,术中、术后并发症少,术后关节功能恢复好,较早功能锻炼,早期负重等优点,只要严格掌握手术指征,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究远端固定生物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在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中的应用可行性。方法 选取2019年1月-2023年1月我院收治的84例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的高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应用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进行远端固定,观察组应用生物型股骨假体进行远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指标、炎症因子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 两组患者术中出血量、下床锻炼时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以及住院时间等临床指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前两组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患者各炎症因子指标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发生假体周围骨折、深静脉血栓以及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心肺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人工髋关节置换术中应用生物型股骨假体与骨水泥型股骨假体远端固定均能够取得良好效果,但生物型股骨假体能够缩短术中及住院时间、稳定炎症反应,降低心肺事件...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析股骨距重建后半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荥阳市中医院2012年5月至2016年4月确诊并收治的140例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70人。对照组给予动力髋螺钉内固定术,研究组给予股骨距重建后加以半髋关节置换术。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及髋关节功能细致类目评分。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均低于对照组,临床效果优良率高于对照组,Harris评分具体类目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股骨转子间不稳定性骨折患者采用股骨距重建后加以半髋关节置换术疗效显著,具有显著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3):4-7
目的研究自拟复元骨愈汤在诱导股骨假体周围骨生长中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6月~2017年6月于我院行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患者60例,将患者按就诊顺序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两组,治疗组、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术后第3天服用自拟复元骨愈汤2个疗程,共2周;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术后3个月、6个月、1年股骨假体周围骨长入"点焊"个数、股骨假体远端CT值、Harris评分等指标。结果治疗组术后3个月、6个月、1年假体周围点焊个数明显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3个月假体远端CT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1年假体远端CT值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各组术后Harris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自拟复元骨愈汤对股骨假体周围骨生长具有诱导作用,能刺激和加快骨长入假体,对指导人工关节置换、特别是对骨质疏松患者术中技术改进、术后用药、加快康复等预后具有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PFNA防旋型股骨近端髓内钉微创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9月-2013年3月PFNA微创内固定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患者33例(PFNA组),动力髋螺钉(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问粉碎性骨折38例(DHS组),比较两组术中情况和临床效果。结果两组术后均骨性愈合良好,按Sanders髋关节功能评分标准,PFNA组恢复优良率高于DHS组,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引流量、骨性愈合时间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FNA与DHS内固定治疗股骨粗隆间粉碎性骨折恢复髋关节功能的疗效和并发症无显著差异,但PFNA比DHS创伤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