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微创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法 对后路椎间盘镜治疗36例腰椎管狭窄症的回顾性分析。结果 疗效良31例,可5例,差0例。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可以用于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具有疗效好、微创、对脊柱稳定性干扰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王磊  赵晓光  孙甫  周永新 《安徽医学》2016,37(8):966-969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选取西安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2010年4月至2015年4月收治的80例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随机分为开放治疗组和椎间盘镜下治疗组各40例。比较两组患者的出血量、Nakai评分、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等指标。结果 开放治疗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均多于椎间盘镜下治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的优良率为77.5%(31/40)略高于椎间盘镜下治疗组的70%(28/4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81,P=0.446)。步行距离、并发症以及术前JOA评分等为影响手术疗效的相关因素。结论 后路椎间盘镜下有限减压治疗与常规开放性手术治疗老年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具有相当的临床疗效,但后路椎间盘镜下的有限减压治疗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较开放治疗组少;其影响因素主要为步行距离、术前JOA评分以及术后并发症等。  相似文献   

3.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1],其治疗目前仍以开放式手术减压为主。在彻底解除压迫因素的前提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和适应证。方法采用后中路椎间盘镜进行单侧“开窗”减压术等。术中通过“C”臂机或摄侧位X线片定位,于后正中线做1~2个长约1.5cm互不相连的小切口,逐级扩张后置入工作通道管,钻除部分椎板,置入内窥镜于监视器下显露并清除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及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彻底解除其对硬膜、神经根的压迫。结果本组共治疗腰椎管狭窄症732例,随访3个月~3年,按NAKAI标准评定,优640例,良69例,可17例,差5例。优良率为97%。3例改行开放式手术治疗。结论本术式在保证神经充分减压的前提下,可减少创伤,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本方法适用于单节段或多节段腰椎管狭窄症及合并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  相似文献   

5.
腰椎管狭窄症是骨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以开放式手术减压为主。2000年以来,我们采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系统治疗腰椎管狭窄症21例,取得满意疗效,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男12例,女9例;年龄35~65岁,平均45.6岁。狭窄部位及类型:L_(3~4)1例,L_(4~5)11例,L_5S_19例,其中两个间隙同时突出者3例。椎间盘突出的类型:旁侧型突出16例,中央型5例。1.2 手术方法 ①体位与麻醉:全部取腹卧位,两髂腹部置长软枕衬垫,使腹部稍悬空,以减少手术中椎管内出血。麻醉采用局部或硬膜外阻滞麻醉。硬膜外阻滞麻醉一般用1%利多卡因10~15ml,可维持40min~1h基本无痛,必要时可追加用药。②病变定位:用克氏针在对应的椎间隙水平于脊椎中线插入,用“C”型X线机或摄侧位X线片以定位。③操作方  相似文献   

6.
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后路椎间盘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方法。[方法]本组23例术前通过患的症状和体症及影像学检查确定腰椎管狭窄的间隙,明确受压的具体神经,以制定手术建立通道抽部位和数量,手术通道的皮肤切口距中线1cm为宜,中心点位于椎板间隙,通过上下平移工作通道及改变其角度。显露一侧椎板上下缘黄韧带及关节突。选择性切除部分椎板上下缘,切除黄韧带。对增生肥大内聚的关节突予以切除。尤其对椎板上缘与上关节突移行部上份重点切除。以此切除椎管狭窄之后方压力部,神经根管前壁椎体后缘较大的骨赘应予切除或用嵌入器砸平,对膨出椎间盘视硬膜囊波动及神经根的滑动范围决定是否切除。[结果]23例经5-10个月随访。按Nakai等标准评定,优19例。良3例。可1例,优良率96.65%。[结论]后路椎赣肋镜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既能达到减压目的。又因其特有的微袭技术,对脊柱稳定性有着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后路稚间盘镜下微创椎板间间断多开窗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4月至2009年8月我院收治13例腰椎管狭窄患者,采用后路椎间盘镜下椎板间断多开窗减压,扩大腰椎管及神经根管治疗,采用日本NaKai评定标准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随访2~18个月(平均16个月),优5例,良7例,可1例,差0例,优良率为92.3%。无一例改行开放手术,无一例发生腰椎不稳,硬膜囊破裂、椎间隙感染、神经根及马尾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结论后路椎间盘镜下间断多开窗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临床疗效满意,创伤小、脊柱稳定性好,尤其适用于多节段狭窄患者。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1月-2008年12月间我科收治的腰椎管狭窄症随访患者26例,男17例,女9例,年龄45-74岁。单侧开窗减压8例,双侧开窗减压11例,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3例,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4例,同时行神经根通道扩大21例,26例均行相应椎间盘髓核切除。结果:26例患者经过27-70月随访,术后腰腿疼痛不能完全缓解4例,术后12月时存在慢性腰痛6例。术后24月时慢性腰痛或合并下肢麻木疼痛需要治疗者7例,其中单侧开窗减压术后1例,双侧开窗减压术后2例,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1例,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3例。接受再手术3例,其中单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1例,双侧半椎板切除减压术后2例。结论:单纯椎管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是有效方法之一,但应严格掌握其适应症。减压不彻底、术后腰椎不稳是其术后慢性腰腿痛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临床应用多节段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远期疗效.方法:通过8~12年随访,观察27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多节段开窗减压术后远期症状缓解情况及满意度.结果:经该术式手术治疗远期疗效:优7例,良12例,中5例,差3例.结论:多节段开窗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腰椎正常结构破坏小,远期疗效肯定,并发症少,对于疗效不理想的患者仍易于再次进行传统手术,可作为腰椎管狭窄症的可选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显微内窥镜后路椎间盘手术系统(MED)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手术适应症和临床早期效果.[方法]通过术中C形臂X线机定位,后期采用术前摄腰椎正、侧位X线片定位,在局部麻醉或浅硬膜外麻醉下于腰部后旁正中做一长约1.5 cm的小切口,置入内窥镜于电视监视下用特制微型骨刀凿去部分椎板、增生内聚的关节突、肥厚的黄韧带、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钙化的后纵韧带,彻底解除硬脊膜及神经根周围的压迫.[结果]82例获随访,时间3~40个月,平均7个月,按照Nakai评价标准:优65例,良6例,可8例,差2例.优良率86.6%.[结论]MED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在神经根充分减压的前提下,能尽可能保持脊柱的稳定性,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且较安全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和手术中神经根管及鞘膜切开减压的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58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行神经根管减压及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结果术后24小时内均有不同程度下肢轻松感,肢体麻木缓解和神经根疼痛症状完全消失。39例术后2周内症状完全消失,平均治愈时间为7天。结论腰椎管狭窄症的病因主要是腰椎神经根管狭窄,在神经根减压与粘连松解同时行神经根鞘膜切开减压后能显著缓解神经压迫症状,加速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蝶形减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自2004年1月~2008年1月共收治51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26例采用蝶形减压术治疗,25例采用全椎板切除减压治疗;其中合并腰椎不稳10例患者联合应用内固定植骨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15分法对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神经功能与自觉症状进行评估,计算改善率.结果随访15个月~5年,平均3.7年,末次随访时JOA评分改善率两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但在手术时间/出血量及平均住院天数上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蝶形减压术是治疗老年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一种可靠术式,只要把握好手术适应症与减压范围,可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椎间孔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2年9月~2014年5月到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潞河医院实施诊治的84例椎间孔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基于手术方法的不同,将其划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42例,对照组患者采用传统手术治疗,研究组患者经皮椎间孔镜下实施椎间孔减压治疗,对比和分析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中出血量、切口疼痛评分及ODI评分。结果对照组手术时间为(90.3±25.4)min,住院时间为(9.3±3.4)d,术中出血量为(200.3±20.4)mL,切口疼痛评分为(7.41±1.47)分,术前ODI评分为(31.68±9.26)分,术后ODI评分为(19.44±2.61)分;研究组手术时间为(60.3±15.4)min,住院时间为(4.3±1.4) d,术中出血量为(12.6±5.6) mL,切口疼痛评分为(2.08±1.03)分,术前ODI评分为(29.34±11.56)分,术后ODI评分为(11.05±3.59)分。与对照组比较,研究组手术时间与住院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切口疼痛评分和术后ODI评分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椎间孔减压治疗腰椎管狭窄症,对于脊柱稳定结构所产生的破坏小,创伤小,术中出血量少,疼痛轻,术后恢复快,具有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告手术治疗之腰椎间盘突出症118例,其中合并退变性腰椎管狭窄52例(44%)。由于二者具有共同的发病诱因,故一并讨论其诊断和治疗问题。诊断依据和手术指征是放射性坐骨神经痛、间歇性跛行、神经功能障碍、直腿抬高试验阳性,X线平片提示腰椎退行性改变,CT扫描证实有椎间盘突出,中央椎管矢状径<11.5mm,侧隐窝矢状径<3mm,黄韧带厚度>4mm或伴有骨化以及后纵韧带骨化。手术方式是全椎板切除、半椎板切除,间盘切除同时扩大侧隐窝以使被卡压的神经根获得彻底减压,使其能移动0.5~1cm。除有退变性或椎弓崩裂性滑脱不作融合术。术后随访45例,随访时间3个月~5年,优良率86.5%,无腰椎不稳和腰椎滑脱等并发症。为获得优良效果,作者强调在处理椎间盘突出的同时必须彻底解除侧隐窝狭窄对神经根的压迫,才能彻底根除症状。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干预的早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骨科2010年1月~2012年1月腰椎管狭窄手术治疗患者38例,按随机数字表分组,对照组15例予单纯后路椎管减压干预,钉棒系统内固定组23例予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不良反应及早中期疗效.结果 钉棒组平均手术时间、平均术中出血量分别为(2.3±0.9)h和(235.8±35.2)ml,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钉棒组总有效率为91.30%(21/2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60.00%(9/15),钉棒组比传统组有明显优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91).术前及术后3个月、6个月两组患者JO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钉棒组患者术后12个月、24个月评分分别为(25.6±3.1)分和(25.0±3.3)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腰椎管狭窄治疗中使用后路减压钉棒系统内固定,其作用不仅提高了骨融合率,同时还改善了患者的长期疗效.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比传统开放减压手术方法与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的临床疗效,评价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术式的优点和可行性。方法随机选取2011年1~12月以腰椎管狭窄症入院治疗的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40例用传统开放减压PLIF手术方法( A)组;35例患者采用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术式( B)组。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C型臂X线机照射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时间,并分别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 ODI)、视觉模拟评分法( VAS)和X线评价治疗效果。结果所有患者均获得长期随访,B组术中透视时间多于A组( P<0.01),而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B组明显低于A组( P<0.01),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平均住院日B组明显短于A组( P<0.01)。术后5天时VAS评分B组优于A组( P<0.05),而其他时间相比两组VAS评分与ODI评分相比均无显著性差异( P>0.05),术后X线评价融合率两组亦无显著性差异( P>0.05)。结论单侧开窗潜行减压手术方法治疗双侧腰椎管狭窄症安全有效,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术后下地活动时间和术后住院时间方面优于传统开放PLIF术式。  相似文献   

17.
《中国现代医生》2020,58(29):78-81
目的 研究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手术与传统的PLIF 手术方式相比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治疗效果。方法 以2016 年10 月~2017 年8 月我院收治的36 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PLIF 手术治疗,实验组采用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手术治疗,每组各18 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术后康复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实验组患者的术后引流量更少(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术后第1、3 天的CPK 水平显著高于术前(P<0.05),且实验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术后第7 天的CPK 水平两组较术前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个月时两组的VAS 评分和ODI 评分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5),且实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与传统的PLIF 手术方式相比,单侧入路双侧减压TLIF 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更为显著,对于患者造成的手术创伤较小,术后恢复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腰椎椎体后缘骨内软骨结节(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CT诊断及其有关的发病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证实的36例LPMN所致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CT特征性表现、手术方式。结果 LPMN典型的CT表现为:椎体后上缘或下缘局限性骨缺损,边缘较致密硬化;缺损区后方有一骨块突入椎管(游离或部分与椎体相连);在矢状位上见骨块“翘起”征,缺损区呈“V”形或三角形;椎管狭窄,硬膜囊及神经根受压。多伴有椎间盘突出。结论 CT能明确诊断LPMN导致的椎管狭窄症,并为制订治疗方案提供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指征、术式选择及疗效对比。方法回顾性分析自1996年1月~2008年1月收治的67例复杂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年龄34~76岁,平均59.2岁,病程4个月~30年,平均5年2个月;56例患者获得随访,其中全椎板切除减压术27例,椎板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术29例。结果根据JOA评分标准,两种术式术后优良率分别为59.26%、89.66%,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种术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7.41%、14.81%。结论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根据不同类型病变选择不同术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