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6 毫秒
1.
世博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与可再生能源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世博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工程,指出可再生自然能源的利用是实现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的有效途径,介绍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研究了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的集成,从而更好地实现环境友好型的地下空间环境生态化.#  相似文献   

2.
木宣 《房材与应用》2005,33(2):64-64
法国Avenir Energie公司是地热采暖设施的专业生产商与供应商。其生产的设备通过埋入地下的传感器,利用天然的地下能源供暖。其最近向市场推出了GEOPACK系统。这是一种新的将热泵安装于室外的地热取暖系统。因为埋藏于地下的能源是免费的,Avenir Energie公司开发的取暖系统使大多数独立或聚居式住宅能享受到免费、永无竭尽能源的利用。  相似文献   

3.
不衬砌地下洞室在能源储存中的作用与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能源的地下储存是关系到国家经济发展和安全的战略措施之一,对我国这样的石油和天然气储备较缺乏的国家尤为重要。利用不衬砌地下洞室储存油、气等能源具有战略上的迫切性、巨大的经济意义和技术可行性。文章对不衬砌地下洞室在能源储存中的作用作了分析,并讨论和分析了不衬砌地下洞室在能源储存中的密封措施及关键指标等相关问题,并对作者正在进行的试验研究作了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4.
国际上有学者预测21世纪是全球开发利用地下空间的世纪,人类越来越多的活动将会转入地下。地下空间的开发是解决越来越严重的土地紧缺、环境污染、交通拥塞、能源浪费、防灾安全等问题的战略性方向。合理利用现有城市的地下空间可以扩大城市容量,城市可用面积将能增加50%以上。在工程实践方面,加拿大、日本、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在城市地下空间利用领域已达到相当规模和水平。日本等国已在探索100米深度的地下开发。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5.
《中国建设信息》2010,(3):52-52
浅层地热能是指地下200米以内土壤和地下水中所蕴藏的地温热能,采用热泵技术进行采集利用后,不仅可以供暖,还可以制冷。和其他能源相比,浅层地热能具有分布广泛、可循环再生、储量巨大、可就近利用等优点,是一种清洁能源。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增长,能源形势日趋严峻。在节能减排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浅层地热能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新型能源,  相似文献   

6.
太阳能是清洁、可再生能源,是传统化石能源最为重要的替代能源之一。随着全球能源短缺与环境污染的日益加俱,人类开始更加自觉、主动和高效的利用太阳能。太阳能利用技术包括光热利用技术、光电利用技术(又称为“光伏利用技术”)、光化学利用技术,其中光热、光电利用技术已经产业化并开始大规模应用。中国目前是全球最大的光热利用市场,未来中国也将是全球最具发展潜力的光电利用市场。  相似文献   

7.
为进一步推动我国的建筑节能工作,全面深入贯彻《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积极开发和大力推广《民用建筑节能管理规定》中鼓励发展地下能源与太阳能新能源技术在建筑中应用,应瑞典OLZI能源咨询集团公司、荷兰荷丰公司、荷兰住房环境部的邀请,由建设部科技司、建设部建筑节能办公室组织了建设部赴瑞典荷兰建筑节能技术考察团,于2001年10月16—31日前往瑞典和荷兰对地下能源与太阳能等新能源在建筑上的应用技术进行考察。 本刊分上下两期刊登此文,希望对业界了解和借鉴国外建筑能源应用的经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以广东南海区有轨电车里水示范段工程车站设计为例,通过氢能源这一特殊能源与各专业合理衔接,提出更为可靠、合理的设计方案.通过氢能源性能的了解,对地面车站和地下车站分别论述氢能源对整个设计的变化与启发.希望利用新技术和材料为乘客提供更为安全、舒适的乘车环境.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新农村可利用能源的种类,根据天津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发展模式,对社会主义新农村能源规划进行探讨,概括提出生态农业模式。  相似文献   

10.
《工业建筑》2007,37(12):121-121
日前,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要达到10%,2020年达到15%,形成以自主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物造成的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1.
上期主要介绍了国外利用海水、湖水、河水和地下含水层进行自然能源存储、提取、输送及建筑节能应用技术,太阳能光伏发电和热利用在建筑中应用技术与管理政策模式,以及瑞典的建筑节能政策目标、计划及其低能耗建筑技术和经验,想必读者已经对国外利用新能源技术有了一定的认识。本期刊登的是文章的下半部分,希望读者对国外一些新能源在建筑中的应用大体上有所认识。  相似文献   

12.
当前,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每年约为10%,但能源需求却以每年15%的速度飞升,能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因此,加快可再生能源利用步伐,对缓解能源危机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而作为可再生能源的太阳能“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是人类可利用的最丰富的能源。德利国际作为致力于新能源利用的公司,本着以“向太阳索取,  相似文献   

13.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重视。同时,由于地下空间的特殊性,在建造宜居地下空间的过程中也消耗了大量能源,如何在合理开发地下空间的同时减少传统能源的消耗成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以上海市杨浦区五角场区域地下空间开发利用为研究对象,在研究地下空间开发利用的同时,结合成功的节能案例对五角场地区地下空间节能技术措施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相似文献   

14.
住宅能源消费结构及自然能源应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陈滨  孙鹏  丁颖慧  王晓辉 《暖通空调》2005,35(3):45-50,89
通过大量的数据说明了我国住宅建筑中的能源消耗情况,指出住宅建筑中能源消费结构不合理以及带来的环境污染与CO2气体排放等严重的负面影响。通过对国内外住宅中以太阳能为主的自然能源利用技术的发展和实际应用情况的比较性分析,指出在住宅中以自然能源与可再生能源代替传统能源的优越性和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及国内住宅在自然能源利用方面的不足,同时对我国住宅中自然能源利用技术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展望。  相似文献   

15.
《建筑科学》2007,23(10):117-118
2007年9月4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向全社会公布了《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规划》提出,到2010年,我国可再生能源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10%,2020年达到15%,形成以自有知识产权为主的可再生能源技术装备能力,实现有机废弃物的能源化利用,基本消除有机废弃物造成的环境污染。国家发展改革委陈德铭副主任表示,今后一个时期,中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重点是水能、生物质能、风能和太阳能。  相似文献   

16.
杜成仁 《安徽建筑》2014,21(6):150-151
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利用地下浅层的低品位能量对建筑供热制冷,比常规空调系统能源利用更合理,是一项极具发展前途的可再生能源利用新技术.在国内节能减排的趋势下,地源热泵技术以其节能、环保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重视,近年得到快速发展,但地源热泵空调系统建设费用高,需通过其运行节能性进行弥补,地源热泵的性能和实际使用效果,不仅与设备有关,还与地区和具体工程情况以及使用情况关系密切,所以对运行使用的地源热泵系统进行测试和研究,是了解地源热泵系统运行特性与节能效果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7.
《重庆建筑》2008,(3):55-56
2006,“能源危机“、“能源紧缺”等名词频繁出现于各大报纸、网站。这表明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能源问题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头号问题,除去开发新能源,节约能源、合理利用能源、循环利用能源、发展能源科技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方法。空调、供暖系统是我国民用能源消耗的主要原因,因而节能空调系统也成为我国各大空调企业研究的主要目标。  相似文献   

18.
《人防科研》2004,(4):51-54
国外对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和利用评价很高。不少学者认为“城市发展的成功,取决于地下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地下空间的高效利用是国土资源利用从量的发展到质的发展过程”,“只有充分地、合理地利用地下空间,才能有效地解决城市的用地、居住、交通、能源和环境污染等问题。”  相似文献   

19.
夏才初  曹诗定  王伟 《地下空间》2009,5(3):419-424
将地源热泵系统的热交换环路管埋入地下结构基坑围护结构内、基础底板下、桩基内、地铁隧道内以及新奥法施工的隧道内,形成能源地下工程。提出了能源地下工程的概念,综合分析了各种地源热泵系统开发地热能技术的优缺点,介绍了能源地下工程技术在奥地利维也纳地铁二号线延伸段的实际应用情况,并简单总结了能源地下工程应用前景和理论研究进展情况。能源地下工程是传统地源热泵技术的继承和发展,它克服了传统地源热泵系统占地和初始成本高的缺点,在我国人口密集的城市地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和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简讯     
丁建斌 《住宅科技》2007,27(6):46-46
随着国际能源资源的日益紧张和我国节能工作的不断深入,新型能源及再生能源的利用已经成为我国的基本国策。作为欧洲首屈一指的太阳能企业和生物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利用设备的供应商——康能公司正式入户中国上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