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目的:观察揿针联合言语训练干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4月10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患者按随时数字法分组,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针刺和常规言语训练,实验组给予头针、体针结合的揿针法以及动词网络强化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两组的语言功能评定、失语商评定、失语程度评定、生存质量评定。结果:在语言功能评定方面,治疗组在自发谈话、复述、命名三项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失语商以及失语程度评定,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在生存质量方面,除社会关系无统计学差异外,其余各项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动词网络强化治疗结合揿针法干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能明显改善患者的言语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值得进一步推广和研究。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针刺配合语言功能训练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90例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针刺配合语言功能训练组(针康组)30例、单纯针刺(针刺组)30例与单纯语言功能训练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定患者语言功能,作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观察患者失语商(AQ)和自发言语、听理解、复述、命名4项基本语言功能。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AQ和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刺组与对照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针刺配合语言功能训练治疗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有积极作用,且提示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语言康复治疗对脑梗死致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90例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语言康复训练组(针康组)30例、单纯醒脑开窍针刺法(针刺组)30例与单纯语言康复训练组(对照组)30例。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来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作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观察患者失语商(AQ)、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命名4项基本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ADL)。结果治疗后,3组患者AQ和CADL、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及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后针康组患者AQ、CADL、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针刺组CADL、复述和命名的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康组与针刺组各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刺法配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对脑梗死致运动性失语患者有积极作用,且提示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以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方面有治疗优势。  相似文献   

4.
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观察组在言语功能训练基础上配合头针针刺言语区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失语症状严重程度轻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自发谈话、理解、复述及命名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上述4项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言语功能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效果优于单纯言语功能训练治疗。  相似文献   

5.
张兰 《四川中医》2014,(1):148-149
目的:观察针刺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103例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和康复组,以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评价其疗效。结果:治疗前各两组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命名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治疗前后组内比较,自发言语、复述、命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提示治疗后各项指标均有提高。口语理解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自发言语、复述、命名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口语理解无显著性差异(P0.05)。考虑运动性失语患者口语理解力损伤相对较小,所以治疗的空间较小。结论:针刺法可以明显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高雁鸿  粟茂 《四川中医》2014,(2):144-146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给予头针配合体针治疗,对照组给予针刺金津、玉液配合体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两组患者的失语程度在治疗前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疗效比较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对治疗脑卒中后的失语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带针下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将40例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症患者随机分为带针下训练组(治疗组)和常规训练组(对照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单纯言语训练方法,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头针且在带针下进行言语训练,两组连续治疗4周,采用ABC及CFCP量表评定疗效。结果:两组患者自发言语、复述和命名均较治疗前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各指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带针下言语训练对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有更积极的治疗作用,其疗效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8.
李辉  吕颖霞 《新中医》2014,46(6):178-180
目的:观察眼针疗法配合语言康复训练对脑梗死致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84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各28例,眼针组给予眼针疗法,康复组给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针康组给予眼针疗法结合语言康复训练治疗,3组均治疗30天。采用西方失语症成套测验(WAB)来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作为诊断和疗效判定依据,观察患者失语商(AQ)、自发言语、口语理解、复述、命名4项基本语言功能及日常生活交流能力(CADL)。结果:3组患者治疗后口语理解、自发言语、命名及复述的评分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针康组患者自发言语、命名及复述评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眼针组患者命名及复述评分与康复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AQ和CADL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与康复组治疗后比较,眼针组CADL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针康组AQ和CADL分值均提高,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眼针疗法和语言康复训练均对脑梗死患者语言功能的恢复有效,但两种治疗方法结合治疗对脑梗死致运动性失语更有积极作用,且提示对自发言语、复述、命名方面的治疗更有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比较针刺金津、玉液复合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失语与针刺治疗脑卒中后失语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随机的方法将60例脑卒中后失语患者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每组患者30例。治疗组给予针刺金津、玉液复合语言康复配合体针治疗,对照组给予体针治疗。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命名的评分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的失语程度在治疗后都有改善,治疗组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P〈0.01,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总疗效比较,治疗组的总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金津、玉液复合语言康复治疗脑卒中后失语有优于单纯针刺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舌五针联合咽后壁放血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5例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3例)和对照组(32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采用舌三针治疗,治疗组采用舌五针联合咽后壁放血治疗.4周后比较2组语言功能疗效及语言功能评分(谈话流利性、谈话信息量、理解能力、复述能力、命名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语言功能总有效率分别为93.94%(31/33)和75.00%(24/3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谈话流利性、复述能力、阅读能力、书写能力及总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而谈话信息量、理解能力、命名能力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五针联合咽后壁放血对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的治疗效果明显优于舌三针.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头电针同时进行语言训练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3月~2019年6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20例)和观察组(2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语言训练,观察组头电针同时进行语言训练。头电针治疗选取运动区下2/5、百会、语言区等穴位。每次30min,每周5次,共治疗3周。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采用西方失语成套测验评价语言功能。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在自发语、听理解、复述、命名、AQ总分方面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观察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 05)。结论:头电针同时进行语言训练能明显改善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疗效优于单用语言训练。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结合言语训练治疗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脑卒中或颅脑外伤所致的运动性失语患者遵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给予头针+常规言语训练治疗,对照组30例仅常规言语训练治疗,比较其综合言语能力和疗效。结果:治疗后,两组说、复述、阅读、听理解评分均显著提高(P<0.05),且治疗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3.33%,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3.33%(P<0.05)。结论:头针结合言语训练可显著改善运动性失语患者综合言语能力,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洪秋阳  王世广 《北京中医》2012,(10):765-767
目的观察董氏奇穴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失语的疗效。方法临床71例中风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采用董氏奇穴结合体针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针刺,4个疗程后观察2组疗效。结果 2组患者经治疗后的4种语言能力得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组的自发言语和复述2项分值提高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1.67%,对照组85.71%,2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董氏奇穴结合体针治疗中风失语较单纯体针疗法疗效更明显。  相似文献   

14.
任媛媛  杨柳  张小霜 《陕西中医》2022,43(1):118-120
目的:探究方氏头针结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选取中风后运动性失语患者6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n=32,方氏头针结合醒脑开窍针法组)和对照组(n=31,常规针刺组),比较治疗前后汉语失语症检查表(ABC)法评分,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检查法(BDAE)行语言功能分级,功能性语言沟通能力检查法(CFCP)评分,并观察患者语言能力变化。结果:治疗组在疗程结束后的BDAE语言等级水平、CFCP评分和常规针刺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均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75%,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4.1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ABC分项功能对比可知,治疗组在改善说话、复述、命名能力方面与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理解能力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方氏头针结合醒脑开窍针法对于改善中风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更佳。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头穴透刺结合言语康复技术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语言功能的影响。方法:52例患者随机分为头穴透刺结合言语康复技术组(针康组)及针刺组,观察各种治疗方法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作用,并分别采用北京医院汉语失语检查法、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评定患者语言功能。结果:针康组总有效率达88.46%,其疗效优于针刺组(P〈0.01);在语言功能评分及失语严重程度分级方面,针康组均不同程度地优于针刺组。结论:头穴透刺结合言语康复技术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治疗脑卒中运动性失语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头针配合实时认知功能训练对阿尔茨海默病(AD)认知功能障碍患者言语功能的影响。方法将100例AD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住院先后顺序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治疗组采用头针配合实时认知功能训练,对照组采用银杏叶提取物片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西方失语成套测验(WAB)的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WAB的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WAB的自发言语、理解、复述及命名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针配合实时认知功能训练可改善阿尔茨海默病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言语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旨在通过平行的随机对照试验来观察电针廉泉、率谷穴对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为临床治疗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提供适宜的针刺方案。方法将120例脑卒中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试验组、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内科治疗及语言功能训练,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接受电针廉泉、率谷穴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法(CRRCAE)评定患者的语言功能,以波士顿诊断性失语症严重程度分级标准(BDAE)评定患者失语的严重程度。结果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BDAE及RRCAE中的听理解、复述、命名3项指标均有显著性意义的提高(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试验组BDAE及RRCAE中的听理解、复述、命名3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廉泉、率谷穴能明显降低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失语严重程度,提高患者听理解、复述、命名的语言功能。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音乐疗法和Schuell刺激法对脑卒中后运动性(Broca)失语患者言语功能、抑郁情绪和生活质量的综合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后Broca失语患者6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4例。在常规治疗和护理的基础上,治疗组配合聆听音乐,对照组给予传统的Schuell刺激,干预周期2个月。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综合疗效。结果:治疗组治疗后自发言语、听语理解、复述、命名和AQ均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复述和AQ均优于治疗前(P0.05)。两组治疗后自发言语、复述、命名及AQ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抑郁(SADQ-H)及生活质量(SAQOL-39g)较治疗前均有改善(P0.05),且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音乐和Schuell刺激均具有改善Broca失语患者言语功能的作用,音乐疗法还能有效缓解患者抑郁情绪和提高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头体针结合经颅磁刺激治疗脑梗死运动性失语的疗效。方法:将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5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对照组单纯经颅磁刺激治疗,均给予语言训练,并于治疗1、2个疗程后进行汉语失语成套测验语言功能评估。结果:治疗组治愈率为25.0%,总有效率为87.5%,对照组分别为9.1%和66.6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在治疗后在汉语失语检查记录表评分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结合经颅磁刺激及语言康复训练疗治疗脑梗死后运动性失语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舌三针配合梅花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针刺舌三针配合梅花针叩刺焦氏语言一区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体针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语言功能评分(自发谈话流畅性评分、复述评分及阅读评分)变化,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自发谈话流畅性评分、复述评分及阅读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治疗后自发谈话流畅性评分、复述评分及阅读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6.7%,对照组为7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舌三针配合梅花针是一种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运动性失语的有效方法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