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多发和常见骨科疾病,症状严重或保守治疗无效者选择手术治疗。前路减压融合是颈椎病的经典手术方式,具有减压充分、稳定性好等优点,但也存在手术节段丧失运动功能及邻近节段可能存在的应力集中和退变加速等不足。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能够在维持有效减压的同时恢复并保持手术节段的运动功能,是颈椎疾患治疗方法的重要突破…。该手术的开展也给围手术期护理提出了新课题,本文总结2008年11月至2011年2月在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的54例患者的护理经验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前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ACDF)已经广泛地应用于治疗神经根病和脊髓性颈椎病,生物力学研究发现行脊柱融合术后。手术临近节段退变加速。一些学者考虑该现象可能是由于融合术后导致临近关节活动度丢失造成,长期临床对比研究也发现颈椎间盘置换术与前路颈椎减压融合术相比,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通过回顾国内外颈椎间盘置换术和关节成形术的研究进展,表明颈椎间盘置换术是一种新型的技术。与传统的融合术相比较,它具有保留节段活动度、改善临近节段载荷传递的目的。目前椎间盘置换的初步临床结果十分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颈椎前路多节段病变不同减压、融合固定方式对生物力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18具新鲜人尸体颈椎标本,分别行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ACDF)、分节段混合减压植骨融合(ACHDF)及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ACCF)术,依次测定正常状态、减压植骨后、钢板固定后、疲劳2000次后的三维活动度,计算稳定潜能指数(SPI),测定疲劳2000次后尾端螺钉和椎体间的活动度.结果:3种方式减压、植骨、钢板固定后,稳定性均明显提高;届伸疲劳1200次后,ACDF、ACHDF组标准化的螺钉-椎体间活动度曲线无变化,而ACCF组曲线升高;疲劳2000次后,ACD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无变化,ACHDF组轴向旋转SPINZ降低,而ACCF组三维运动SPIROM及SPINZ均降低,统计学处理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颈椎3节段病变3种手术方式均可恢复即刻稳定性,ACDF和ACHDF疲劳后仍保持较好稳定性,而ACCF组耐受疲劳性较差,节段间活动度增大,远端螺钉松动,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在显微镜辅助下经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ACDF)治疗脊髓型颈椎病(CSM)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8年6月四川省广安市广安区人民医院骨科44例行ACDF的CSM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女20例,年龄34~69(51.4±10.2)岁。按照手术方式不同分为:传统ACDF组20例,31个节段;显微ACDF组24例,38个节段。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住院时间、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即刻以及随访3、6、12个月时的日本骨科学会颈椎病疗效评定标准(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椎间隙高度、颈椎Cobb角、临床疗效和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显微ACDF组和传统ACDF组手术时间分别为(91.2±8.2)、(85.1±7.8)min,出血量分别为(50.1±10.5)、(80.2±11.2)mL,引流量分别为(20.2±13.7)、(30.5±11.5)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512、9.186、2.688, P值均<0.05);两组患者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即刻及随访3、6、12个月的JOA 评分、NDI评分、VAS、椎间隙高度和颈椎Cobb角均较术前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60.435、419.723、21.037, P值均<0.05),但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术后随访12个月,传统ACDF组和显微ACDF组临床疗效评价优良以上的占比分别为95.00%(19/20)和95.83%(23/24)。末次随访两组患者植骨均融合,无明显并发症。结论 传统ACDF和在显微镜辅助下ACDF均能有效治疗CSM,但是同传统ACDF相比,显微镜辅助下ACDF的优势更明显,其手术视野清晰,术中止血彻底,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比较颈椎连续三节段Hybrid手术[颈前路减压植骨融合(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 ACDF)+人工颈椎间盘置换(cervical disc arthroplasty, CDA)]与三节段ACDF对颈椎生物力学的影响。方法 基于CT数据建立C1~T1颈胸椎有限元模型,通过植入Prestige LP和Zero-P假体模拟3种模型,包括两种Hybrid模型(AFA:C3~4、C5~6节段植入Prestige LP,C4~5节段植入Zero-P;FAF:C3~4、C5~6节段植入Zero-P,C4~5节段植入Prestige LP)和三节段ACDF模型(FFF)。比较各模型前屈、后伸、侧弯以及轴向旋转时相邻节段及整体活动范围(range of motion, ROM)以及相邻节段椎间盘内压力(intradiscal pressure, IDP)及小关节接触力(facet contact force, FCF)的变化。结果 AFA模型相邻节段及整体ROM都更接近完整模型,FAF、FFF模型相邻节段ROM最大增幅分别为15.0%和23....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不同手术方式对脊髓型或/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眩晕患者的治疗效果。 方法 回顾性分析62例脊髓型或/和神经根型颈椎病合并眩晕的患者,其中34例行颈后路单开门椎板减压成形术(LAM组),28例行颈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组),采用美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会听力及平衡委员会(CHE)标准,记录患者手术前后评分,分析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性眩晕的改善情况,比较不同病变节段颈性眩晕的发生率。 结果 LAM组中,32例术后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其中25例症状完全消失;2例症状无明显缓解,眩晕症状缓解率94.11%。ACDF组中,27例术后眩晕症状明显改善,其中25例症状完全消失;1例症状无明显改善,眩晕症状缓解率96.42%。在ACDF组患者中,间盘退变发生在C3/4,C4/5,C5/6,C6/7不同节段,眩晕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 结论 手术治疗对改善脊髓型颈椎病或/和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合并的眩晕症状是有效的,两种手术方式对颈性眩晕的缓解率无统计学差异。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前路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DF)及前路椎体次全切除植骨融合并钛板置入内固定术(ACCF)对相邻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76例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ACCF组和ACDF组,观察2组患者围手术期相关指标、脊髓功能、颈椎正侧位和屈伸动力位X线片检查,记录Cobb’s角及融合节段高度并评价植骨融合情况。结果 2组患者手术相关指标结果显示,ACDF组患者的手术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等指标明显优于ACCF组(P0.05),2组患者的植骨融合率均为100%;2组患者术后融合节段高度无显著差异,P0.05;ACDF组在术后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优于ACCF组(P0.05)。结论 ACCF和ACCG治疗双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效果比较满意,其中ACDF具有手术时间短、出血量少、融合节段Cobb’s角改善程度明显及并发症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8.
目的 有限元分析法探讨应用Mobi-C假体的颈人工椎间盘置换(artificial cervical disc  replacement, ACDR)联合椎间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ecompression and fusion,ACDF)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生物力学特点。 方法 在已验证的下颈椎有限元模型基础上,对模型施加了头颅预载荷74 N及1.8 Nm纯力矩,模拟2组行C-ADR联合ACDF手术方式及1组行三节段ACDF手术方式,在各工况下分析术后2组杂交术式假体各部件的应力特点和3组重建模型各节段关节突关节的应力改变。 结果 ⑴杂交术式重建模型中Mobi-C假体上终板应力均高于下终板应力;⑵终板应力分布主要集中在终板中央偏后,最高值分别为M1组79.4Mpa,M2组为70.9Mpa;内衬应力分布集中于中央两翼,最高值分别为M1组11.6Mpa,M2组为14.4Mpa;⑶三处理组与正常组相比,行C-ADR节段的关节突关节应力增加;行ACDF节段的关节突关节应力降低;而三节段融合组邻段关节突关节应力较正常组及杂交术式组明显增高。 结论 应用Mobi-C假体的杂交术式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假体不易出现下沉,较多节段融合术式能更好的维持邻段关节突关节应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21年 7 月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73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36)和观察组(n=37).对照组采用前路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ACDF),观察组采用颈前路椎体次全切除减压融合术治疗(ACCF).分析对比两组手术情况及住院时间、脊髓功能(JOA评分)、疼痛程度(VAS量表)、颈椎生理曲度和 Cobb 角.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少于对照组,术中出血量以及住院时间均大于对照组(P<0.05),两组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两组手术后JOA评分均有提高,VAS评分均有下降,且观察组JOA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手术后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有增大,且观察组颈椎生理曲度及颈椎Cobb角均大于对照组(P<0.05).结论:ACCF相比于ACDF更能有效减轻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颈椎生理曲度,增强颈椎功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颈椎动态稳定器(Dynamic cervical implant,DCI)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0年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住院的38例颈椎病患者,其中脊髓型颈椎病15例、神经根型颈椎病23例;单节段21例、两节段17例;均采用颈前路手术,其中颈椎动态稳定器(DCI)组18例,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with fusion,ACDF)组20例。术前患者的年龄、病程、病变节段、脊髓受压情况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记录两种术式的手术时间、出血量、并发症,术前及术后半年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ore,VAS)评估疼痛情况;采用脊髓神经功能(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影像学测算颈椎管矢状径评估椎管减压情况。结果:随访时间平均为1.5年(11个月-24个月)。术后半年患者的疼痛改善情况、脊髓神经功能恢复情况,DCI组与传统ACDF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相邻节段的活动度改变情况,DCI组优于ACDF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动态稳定器治疗退变性颈椎疾病的临床疗效确切,与传统的ACDF术式相当,但在减少相邻节段退变发生率方面更加显著。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临床上有关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及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尚未得出一致的结论。 目的:对比颈前路融合与人工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的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收治的颈椎病患者106例,其中19例行Bryan人工椎间盘置换(置换组),87例行单节段颈前路椎间盘切除减压植骨融合(融合组)。 结果与结论: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48个月。①两组患者随访时神经功能均得到明显恢复,末次随访时两组目测类比疼痛评分、JOA评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②融合组患者治疗后6个月植骨全部骨性融合,内固定无松动、脱落、断裂发生。置换组患者置换后无假体移位、脱落等并发症发生。③置换组置换后颈椎活动范围和置换节段活动范围与置换前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全部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提示单节段人工椎间盘置换后早期并发症少,B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治疗颈椎病在取得满意临床疗效的同时能保留置换节段和颈椎的活动范围。  相似文献   

12.
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颈椎间盘突出症并非颈椎病的特殊类型,而是另一种与颈椎病截然不同的疾病.颈椎间盘突出症虽不如腰椎间盘突出症那样多发.但在颈椎疾患中,亦属常见病。本病与颈椎病有类同的病理基础,但有不尽相同的症状。一般认为本症临床表现轻而不需要手术或患不愿手术,但保守治疗屡治无效.因而近年来临床上逐渐应用激光汽化椎间盘减压术来治疗之.该手术属先进的微创技术,具有创伤小.不切口、痛苦小、操作安全及恢复快的优点。我院自2000年8月开始应用进口Sharplan-6020半导体激光器治疗颈椎间盘突出症,取得满意的疗效.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3年4月因多节段颈椎病于我院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融合术的18例患者临床资料,男7例,女11例;年龄37~59岁,平均47.1岁;11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间盘切除减压融合术,7例患者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椎体次全切减压融合术。采用日本整形外科协会评分(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颈椎功能残障指数(neck disability index,N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价临床疗效;行颈椎正侧位、功能位X线片及颈椎CT三维重建扫描,分别测量置换节段、手术相邻节段及颈椎整体活动度,并观察融合节段融合率、内固定位置及异位骨化情况。结果术后随访18~54个月,平均26.3个月,术后各随访点患者JOA、NDI、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术后24个月时置换节段活动度(8.37°±2.77°)与术前(8.23°±3.36°)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椎整体活动度(41.71°±6.99°)较术前(44.91°±9.48°)显著减小,置换邻近节段活动度(9.16°±2.72°)与术前(9.41°±2.72°)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邻近节段活动度(9.43°±2.6°)较术前(8.18°±2.42°)显著增加(P<0.05);术后12个月融合节段融合率100%,术后各随访点未观察到内植物松动、移位及异位骨化等并发症。结论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联合前路减压融合术治疗多节段颈椎病可有效缓解疼痛、改善神经功能、维持颈椎生理活动度,获得满意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比较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和可吸收明胶海绵在两个节段颈椎前路间盘切除融合(ACDF)术中的止血效果。方法筛选2014年2月~2015年10月在我科行两个节段ACDF(Zero-P)手术的颈椎病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流体明胶组31例,使用可吸收止血流体明胶止血;明胶海绵组31例,使用可吸收明胶海绵止血。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椎管减压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不良事件及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分别为(156.1±20.6)min、(164.5±30.8)min,二者无显著统计学差异;两组椎管减压所用时间分别为(91.2±17.2)min、(108.4±27.5)min,=0.005,HFG组椎管减压时间少于GS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流体明胶组患者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均少于明胶海绵组,术中出血量分别为(45.2±16.3)mL VS(106.1±107.8)mL,0.05;术后引流量分别为(38.1±34.5)mL VS(76.3±56.2)mL,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颈部急性血肿及其他严重术后并发症。结论在ACDF术中,可吸收流体明胶操作简单,可以减少椎管减压时间、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是一种安全、有效并且效果优于传统止血方式的止血材料。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颈后路全内镜下椎间盘切除术(PPECD)与颈前路颈椎间盘切除植骨融合术(ACDF)治疗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的疗效和对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的88例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病例资料。按照所行的手术方式分为PPECD组(n=42)及ACDF组(n=46)。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情况,手术前、后颈及上肢视觉疼痛评分(VAS),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手术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和颈椎相邻节段退变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随访时间均为12个月。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颈及上肢VAS和NDI评分与术前相比均有改善(0.05),而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 PPECD组邻近节段左、右侧屈曲及前屈后伸测定值术前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ACDF组较术前增大(0.05),并且大于PPECD组(0.05); PECD组颈椎邻近节段退变情况优于ACDF组(0.05)。结论 PPECD和ACDF均能显著改善单节段旁中央型颈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临床症状,但PPECD对维持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减少术后邻近椎体节段退变有一定优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对邻近节段椎间盘活动度的影响。方法观察行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术的颈椎病患者19例(25个节段),选取行颈前路减压椎间植骨融合术的颈椎病患者(钛板固定)19例,手术前和手术后1年拍摄颈椎的前屈后伸位、左右侧屈位X线片,测量邻近节段的活动范围(ROM)。结果手术前椎间盘置换组与椎间融合组邻近上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是7.35±2,32和7.65±2.58,差异无显著性,邻近下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是6.42±2.54和6.58±2.67,差异无显著性;手术后1年置换组邻近节段ROM明显小于融合组,邻近上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是7.59±1.92和10.44±3.15,邻近下端椎间隙节段ROM分别6.15±2.33和8.05±3.37,两组间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置换组手术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颈椎间盘置换术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生理活动度可以保留,预期能预防邻近节段椎间盘的退变。  相似文献   

17.
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早、中期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28例颈椎病患者分别经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颈椎前路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治疗,13例患者行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假体置换(B ryan置换组),15例行传统颈前路单节段椎间盘切除减压钛网植骨融合内固定(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6周、3个月、6个月、12个月、18个月、24个月进行随访,平均随访21个月。并适时复查拍摄颈椎前屈后伸动力位X线片,观察置换组假体稳定性及融合组融合节段骨性融合情况。同时进行术后系列调查评分,统计并发症发生率,对治疗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手术组术后早期吞咽困难、颈痛、上肢疼痛等发生率比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手术组明显要高(P〈0.05),单节段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组术后邻近节段的活动度较术前明显增大(P〈0.05);而单节段B ryan人工颈椎间盘置换组置换前后邻近节段活动范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单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置换术后早期并发症减少,中期能保护相邻节段退变,与传统减压钛网植入内固定融合术相比治疗效果有一定提高。  相似文献   

18.
l前言 颈椎退行性病变发病率日益增高,针对其治疗方法也层出不穷,但归根结底还是以20世纪60年代Smith和Ro-binson^[1]提出的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术(anterior cervical discectomy and fusion,ACDF)为金标准。ACDF经过50余年的临床应用、改良,在取得了可喜的临床疗效和较高的患者满意度同时也出现了一些不可避免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与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山羊施术节段邻近颈椎间盘退变的影响。方法 12只实验山羊随机分为3组,每组4只:间盘组(CDR组)行C3/4间盘摘除、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植入术;融合组(ACDF组)行C3/4间盘摘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对照组不进行手术。分别于术后1、3个月行颈椎正侧位X线检查,根据改良Kellgren评分法及椎间盘相对高度测量(RDH)法进行评价。结果 动物实验中所有山羊均成活,无切口感染及肢体瘫痪。间盘组与对照组在术后1个月与3个月Kellgren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个月与术后3个月融合组Kellgren评分高于间盘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术前的R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及3个月融合组的RDH均低于间盘组、对照组,且与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间盘组与对照组术后RDH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新型国产人工颈椎间盘置换可以有效防止山羊颈椎手术邻近节段的退变。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颈椎前路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治疗“钳夹式”颈椎病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纳入2015年3月-2017年5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脊柱外科影像学及随访资料完整的28例“钳夹式”颈椎病患者,其中男15例、女13例,年龄33~71(52.214±8.234)岁。接受ACDF的15例患者纳入ACDF组。接受ACDF联合后路内镜手术的13例患者纳入联合手术组。对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的颈项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日本骨科协会(JOA)评分、颈椎曲度(Cobb角)、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脊髓面积、椎间隙高度、轴性症状等临床及影像学指标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术前临床表现(颈椎功能障碍指数)、手术节段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两组患者术后各时间点VAS和JOA评分与术前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联合手术组与ACDF组术后1年Cobb角(10.85°±2.79°、9.33°±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55, P>0.05)。两组患者术后1年时黄韧带面积、椎管矢状径、椎管面积及脊髓面积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9.403、-2.855、-8.007、-2.447, P值均<0.05),且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术后1年椎间隙高度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34, P>0.05),但组内手术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1)。随访满1年时,两组患者术后轴性症状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705)。结论 联合手术较传统颈椎前路手术,减压更加彻底,更加有利于脊髓功能的恢复,并有效避免了传统后路手术对颈后部软组织的损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