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26,自引:0,他引:26  
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保水剂对小麦增产的效应,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以增加小麦穗长和穗粒数、提高千粒重,从而提高小麦产量。不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8.42%~22.75%,以60 kg/hm2和45 kg/hm2处理较好;灌一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10.86%~19.86%,以45 kg/hm2处理最好;灌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可增产10.79%~18.42%。水分利用率在不同处理间也有很大差异,不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降水利用率分别提高1.11~2.99kg/(mm.hm2),以60 kg/hm2处理提高最多;灌一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时灌水利用率分别增加0.063~0.206 kg/m3,以30kg/hm2处理最高;灌二水条件下施用保水剂灌水利用率分别增加0.029~0.192 kg/m3,以90 kg/hm2处理提高最多。说明保水剂对旱地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率的提高具有积极效果,并表现为水分匮乏时显著,充分时减弱的特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研究不同用量保水剂对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以提高土壤抗旱能力,促进籽粒灌浆,提高玉米产量,施90 kg/hm2保水剂的处理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3.
保水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木薯产量影响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探讨保水剂对土壤理化性状和木薯产量的影响,以木薯品种‘辐选01’为材料,在每公顷施用保水剂(0 kg,20 kg,40 kg)的处理下,研究保水剂不同用量对土壤理化性状、木薯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能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木薯生长,提高木薯产量。其中以40 kg/hm2保水剂施用量效果最好,其土壤含水量、孔隙度、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分别增加了12.56%、16.47%、11.62%、36.87%、45.42%;株高、茎粗分别增加了14.74%、12.74%;木薯产量和经济收入分别增加了36.96%和22.15%。由此可见,保水剂对改善土壤理化性状,促进木薯生长,增加木薯块根产量,提高经济效益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可在木薯栽培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不同剂量保水剂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开展了在水肥一体化条件下使用保水剂对马铃薯膜下产量影响的试验,试验设置不施用保水剂、施用30 kg/hm2、45 kg/hm2、60 kg/hm2、75 kg/hm2保水剂等5个处理。结果表明:施用45 kg/hm2保水剂比对照增产14.2%,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有明显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用方式下保水剂浓度对作物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内蒙古干旱地区农业生产实际和保水剂在节水农业中的应用前景,对干旱条件下保水剂浓度对作物出苗和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保水剂不同施用方式下,浓度对萝卜、玉米和糜子的出苗率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保水剂可显著提高作物出苗率并改善幼苗生长状况,但其效果因施用方式不同,差异较大。对萝卜而言,5cm施用深度下,沟施时对应浓度在0.10%~0.50%范围内,出苗率比对照提高25.3~44.0个百分点,混施在浓度小于1.00%时,皆能提高出苗率,但提高幅度明显低于沟施;10cm施用深度下,混施时浓度在0.10%~0.50%范围内,出苗率比对照高30个百分点左右,而沟施则不明显。对于玉米和糜子,混施浓度低于0.30%时,玉米出苗率提高5~7倍,糜子出苗率提高2~4倍。从幼苗生长看,萝卜在试验最低浓度0.10%,玉米和糜子在0.10%~0.30%,各处理株高明显优于对照。总体上保水剂和土壤混施优于沟施,施用深度对作物成苗的影响在不同施用方式下不一致,这种差异与保水剂和土壤的相互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惠安旱地农业抗旱措施,引进了珠海得米化工有限公司生产的抗旱保水剂,在花生与甘薯轮作试验成功的基础上,又继续在甘薯上进行试验。结果表明,施用抗旱保水剂能与生物有机肥一样促进甘薯生长,抗旱保水剂增加产量5000.0kg/hm2,生物有机肥增加产量5111.1kg/hm2;施用保水剂60kg/hm2增产增收效果最好,增加产出3000元/hm2,投入产出比1∶1.67。  相似文献   

7.
以糯玉米皖糯5号为试验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在江淮地区研究密度对糯玉米产量、穗部性状和农艺性状等的影响,为江淮地区鲜食糯玉米合理密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玉米产量随着密度增加呈先增后降变化趋势。2014年度以60 000株/hm 2时产量最高,但60 000和75 000株/hm 2处理玉米产量无显著差异;2015年度以75 000株/hm 2处理玉米产量最高,且显著高于30 000和120 000株/hm 2处理的玉米产量。产量–密度关系符合等比型产量–密度关系的基本特征,2014年玉米产量y(kg/hm 2)与密度x(株/hm 2)方程为y=0.40591xe (-0.0000135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4 185~98 290株/hm 2;2015年玉米产量y(kg/hm 2)与密度x(株/hm 2)方程为y=0.43136xe (-0.0000137x),最高产量密度范围为52 494~98 238株/hm 2。随着种植密度增加,总体上玉米的穗位高、秃尖长、空秆率增加;穗粗、穗长、穗行数、鲜百粒重下降。江淮地区糯玉米的种植密度以52 494~54 185株/hm 2为宜。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多功能保水剂不同施用方式对棉花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水剂不同施用方式都能提高棉花产量,提高程度以条施最大,拌种次之,最后是撒施;各施用方式的最佳用量分别是条施75.0Kg/hm2,拌种以1:1的重量比最好,撒施最佳用量是500Kg/hm2;产量的增加主要原因是增加单株铃数和平均铃重。  相似文献   

9.
冀北农牧交错区保护性耕作鲜食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在冀北农牧交错区探索生态保护与高效生产兼顾的新的种植结构,进行了保护性耕作条件下鲜食糯玉米高产栽培技术的研究.结果表明:早熟糯玉米品种彩糯1号采用露地直播、露地移栽、地膜直播和地膜移栽4种不同栽培技术,鲜穗产量分别为:6 297kg/hm2、8 653.5kg/hm2、9 696kg/hm2和10054.5kg/hm2.其中,地膜直播和地膜移栽及露地移栽方式都可以在热量不足的冀北农牧交错区安全实现糯玉米适期采收(乳熟期,子粒含水率61%~65%)和高产.证明冀北农牧交错区通过保护性耕作地膜覆盖高产栽培技术,种植早熟鲜食糯玉米,可以实现农田生态保护与高效生产的二者兼顾,有望在该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盆栽和田间试验,主要研究保水剂对土壤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中的保水剂含量在0.030%~0.100%内,土壤表面蒸发明显降低,pH值趋于酸化;保水剂的用量在30~45 kg/hm2,能够明显提高棉花的产量,增产幅度达10%以上,对纤维品质没有影响,株高增加3.8~10.2 cm,铃数增加5.7万~9.4万个/hm2,铃重增加0.1~0.19 g;并且以穴施最经济有效。  相似文献   

11.
保水剂对南丰蜜橘园土壤含水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小彪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255-258
【研究目的】通过探讨保水剂对南丰蜜橘园土壤的保水效应,可为其丰产优质栽培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杨小-26”南丰蜜橘为试验材料,探讨了RT-3005KM保水剂不同处理下南丰蜜橘园土壤含水量的变化。【结果】结果表明:0-20cm土层土壤含水量不随保水剂用量的变化而呈一定的规律性。20-40cm土层保水剂处理的土壤含水量总体高于对照并随保水剂用量的增加而增加。40-60cm与60-80cm土层保水剂处理的土壤含水量随着保水剂的增加而降低;降雨后40-60cm土层土壤含水量高于60-80cm土层,保水剂在40-60cm土层似乎有一个吸水高峰。【结论】保水剂处理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南丰蜜橘园土壤含水量。  相似文献   

12.
为筛选出适合当地滴管模式下次生盐碱化土壤的土壤改良剂,在常年滴灌、次生盐碱化严重的地块,选用5种不同土壤改良剂进行大田试验,研究其对次生盐碱化土壤的改良效果。结果表明:施用土壤改良剂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次生盐碱化土壤结构,降低土壤盐分,提高土壤养分,对糯玉米株高的影响表现出循序渐进的趋势,对糯玉米叶绿素含量的影响表现出“前强、中弱、后平”的趋势,而且能够提高糯玉米的产量、产值、净增产及产量构成,但对土壤含水量、全氮含量、糯玉米茎周的影响不明显。不同土壤改良剂适宜性综合判定结果为:滴施型土壤改良剂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和提高糯玉米产量方面较基施型土壤改良剂效果显著,滴施型聚马来酸类的盐碱土改良剂最适宜当地次生盐碱化土壤,其次为黄腐植酸类的盐碱土壤改良剂。  相似文献   

13.
旱地冬小麦缩行覆盖对土壤温、湿度的调控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确定在缩小行距的情况下,不同时间秸秆覆盖和不同覆盖量对土壤温度、湿度以及产量的影响,通过缩小种植行距、利用玉米秸秆整秆覆盖,采用裂区设计,主区为2个处理A1(冬后覆盖)、A2(冬前覆盖),副区为不同覆盖量的4个的处理以及不覆盖对照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在0~15 cm的土壤温度敏感层,冬前覆盖比冬后覆盖的增温明显,在整个生育期中不同覆盖量各层地温的变化曲线基本相同;0~40 cm的土壤含水量在生育期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冬前覆盖比冬后覆盖的土壤含水量平均高0.54%;冬后不同覆盖量处理的干物质的积累量在抽穗期—灌浆期明显高于冬前覆盖的各处理,而成熟期干物质的积累量冬前各处理要高于冬后覆盖;在产量表现最大的分别是A2B3(3669.12 kg/hm2)、A1B2(3654.79 kg/hm2)说明冬前覆盖量为6000 kg/hm2的增产效果明显。因此,利用玉米整秆覆盖,缩行增密,形成不同播幅和覆盖区宽度的种植模式,增温保墒,节水增产,提高水分利用率,是小麦增产稳产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SAP、PAM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SAP和PAM的复配节水技术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盆栽试验方法,研究SAP和PAM两种高分子聚合物不同配比处理对土壤水分及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小麦全生育期土壤含水量均表现为复配>PAM>SAP>CK,土壤含水量较高时各处理较对照增幅为3.98%~6.86%,含水量较低的情况下增幅为13.6%~64.78%,复配处理增幅最大,说明施用SAP、PAM均能降低土壤水分蒸发量,尤其是复配处理效果更显著。SAP处理在小麦全生育时期根部生长量变化较为平缓,对小麦苗期生长量影响较大,PAM处理的地上、地下干物质重和根冠比从开花期到成熟期均为最高,说明PAM可促进小麦中后期的生长发育。SAP、PAM单施和复配均可提高小麦产量,较对照增幅分别为10.35%、19.09%、16.44%,PAM处理主要通过提高粒重来提高产量,复配处理主要通过增加穗粒数来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5.
秸秆还田量对土壤理化性状及小麦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4,自引:6,他引:18  
为了确定适宜的小麦秸秆还田量,通过设置不同的秸秆还田量处理,研究其对后茬麦田的土壤理化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能增加土壤湿度,对表层(60 cm)以上湿度的影响最大。同时秸秆覆盖能使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磷含量增加,随覆盖量的增加其增加幅度加大,秸秆覆盖使土壤容重降低,孔隙度加大,更好地保护了土壤的物理结构。秸秆还田量7500 kg/hm2处理与秸秆(麦秸)还田量6000 kg/hm2的处理对土壤的增效作用差别不大。秸秆覆盖处理提高了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随秸秆还田用量增加产量有不同幅度的增加,以6000 kg/hm2处理产量最高。综合研究结果在本试验条件下,以小麦秸秆覆盖6000 kg/hm2为比较适宜的秸秆覆盖还田量。  相似文献   

16.
旨在探索生物炭对黄土区农田的具体应用效果。采用大田试验,在不施氮肥和施氮肥(187.5 kg/hm2)处理下,分别设计了不同生物炭用量(0、6、12、24、48 t/hm2)试验,来观察对黄土高原农田土壤养分和玉米生长的影响。结果发现:当施入187.5 kg/hm2氮肥时,24~48 t/hm2范围内的生物炭施用量对土壤养分促进作用效果最佳,其中48 t/hm2时全氮超出对照26.6%,碱解氮可超过对照约27.67%;6~12 t/hm2的范围时,玉米茎粗、叶绿素在生长中期均相对处于优势,且玉米养分含量和产量结果优于生物炭量大的处理。不施氮的情况下,生物炭也可促进土壤和玉米籽粒养分的积累。其中6~12 t/hm2时,土壤和玉米籽粒养分含量相对较高;24~48 t/hm2时玉米产量结果最佳,比对照高1468.2 kg/hm2,约13.39%。结果表明,生物炭的添加对土壤的养分影响较大,且一定程度上依赖于氮肥的投入情况。  相似文献   

17.
水肥调控对宁夏旱砂地枣树生长发育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种植在宁夏中卫市香山干旱山区压砂地的3年生‘同心圆枣’树(行间套种西瓜,每公顷产量12000 kg~13500 kg)为试材,研究了保水剂+补水补肥对土壤含水量、坐果率、产量、品质、水分利用率和树体营养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每株施30 g~60 g保水剂,并在枣树生长期补水补肥2次,使整个生育期40 cm处土壤含水量绝对值提高了2.14%,单叶面积增加了4.1%~50.5%,叶绿素含量增加了44.9%(与放任生长的树相比),坐果率提高了9.5%~27.8%,单株坐果量提高了29.5%~33.2%,单株产量提高了37.9%~51.1%,平均单果重增加了0.5 g~2.1 g,水分利用率提高了33.3%~46.7%,果实固酸比增加了23.0%~41.8%、维生素C含量略有增加,新枣头粗度和主干增粗率也略有增加。  相似文献   

18.
不同品种磷肥运筹对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进一步提高砂姜黑土生产能力、缓解土壤酸化和防止磷流失导致面源污染,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钙镁磷肥用量和不同品种磷肥对砂姜黑土玉米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P2O5 用量为90 kg/hm2时,钙镁磷肥、过磷酸钙、磷酸二铵、钙镁磷肥配施磷酸二铵分别比不施磷肥处理玉米增产20.8%、4.8%、5.7%、18.1%。施用钙镁磷肥玉米增产效果最大,并与砂姜黑土传统习惯施用的磷肥品种过磷酸钙、磷酸二铵等处理玉米产量达显著差异。供试土壤钙镁磷肥肥料效应方程为y=22.073x-0.1027x2+5537.4,由此方程可获得最高玉米产量钙镁磷肥(P2O5)用量为107.5 kg/hm2,因钙镁磷肥碱性,用量过高会影响土壤其他养分有效性而降低玉米产量。由此得出,钙镁磷肥是砂姜黑土玉米进一步增产新的施肥技术,其增产机理和施用方法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保水剂对秋植大豆在闽南丘陵旱地生长发育与产量的影响,在田间试验条件下,以不施保水剂为对照,研究了沟施不同施用量的保水剂对其发育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施用保水剂的大豆各生育时期都有所延长,全生育日数比对照延长了2~7天,并且提高了大豆单位面积产量与有效荚率,单株粒重增多,百粒重提高;且随施用量的增加,效果更为明显。沟施保水剂60 kg/hm2用量的增产增收效果最佳,可增加纯收入1503.00元/hm2,其投入产出比为1:2.67,适宜在闽南丘陵旱地及其同类地区旱地进行秋季种植大豆时使用。  相似文献   

20.
基于较高土壤磷钾养分含量的玉米测土配方施肥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了建立较高土壤磷钾养分含量下玉米施肥的技术指标,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减少玉米生产成本和环境污染,选择土壤磷钾养分含量较高的紫色土,按照“3414”回归最优设计方法实施玉米随机区组小区肥效试验,同时设置简易对比校正试验。结果表明,较高土壤磷钾养分含量下磷、钾肥当季利用率很低,NK或NP配施可以增强土壤对另一不施元素(磷或钾)的供给能力,但PK配施(不施氮)却削弱了土壤对氮的供给能力,而且玉米容易受高磷或高钾的胁迫,氮是玉米产量的限制因子;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符合报酬递减律,并能得到拟合度较高的一元二次和三元二次函数方程以及线性加平台。由此综合决策得出试验点的最高施肥量为N 238.2 kg/hm2,P2O5 67.5 kg/hm2,K2O 153.6 kg/hm2;最高产量是8604 kg/hm2;最佳施肥量为N 224.6 kg/hm2,P2O5 64.7 kg/hm2,K2O 135.8 kg/hm2;最佳产量是8563 kg/hm2;最佳N、P2O5、K2O比例为1:0.29:0.6。通过简易对比校正试验,找到农民不平衡施肥的原因,并做了分析预测。认定测土配方施肥必须根据不同的生态区和不同的农田生态系统建立不同的技术指标,才更具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