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晓丽 《河北中医》2007,29(11):999-999
小柴胡汤是《伤寒论》中的著名方剂之一。张仲景用之甚广,既治热病,又治杂病。历代医家及现代学者多习用之。笔者认为,凡以气机郁结,枢机不利为主要病机的外感热病或内伤杂病,皆可以小柴胡汤为主治之。现举临证验案3则,浅析如下。1少阳病(高血压病)王某,女,59岁,农民。2004-09-12初诊。患者近3日阵发性恶寒发热,伴眩晕、头痛、口苦、吐白痰。舌紫,苔白腻,脉沉弦。腹痛时发数年,与饮食有关。有高血压病史11年,当11:00血压22.5/14.5 kPa(170/110 mm Hg),服常用尼群地平控制。诊断:少阳病。处方:小柴胡汤加减。药物组成:柴胡20 g,黄芩10 g,半…  相似文献   

2.
小柴胡汤为汉·张仲景创制的一个方剂。由柴胡,黄芩、人参、半夏、炙甘草、生姜、大枣等组成。作者据仲景方意,试用于半表半里或肝郁气滞为主的发热、郁证、心悸怔忡、咳嗽,呕吐、腹痛、大便难、月经不调、疟疾等,取得了一定效果。一、发热张××,男,13岁。三天来寒热往来,头晕头痛,胸胁苦满,恶心欲吐,口苦纳呆,体温39℃,舌苔薄白,脉弦小数。以经用青霉素、土霉素、感冒冲剂等不减。综其脉证,诊为少阳半表半里之证,为拟小柴胡汤和解之。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0克,生姜10克,大枣五个,甘草10克。一剂后,诸证大减,体温降至37.5℃,二剂诸证消失而愈。李××,女,28岁。突然寒热往来两天,诊泌尿系感染,尿:白细胞(+++),脓球(+),红细胞10~15个,上皮(+)。血:白细胞15000/立方毫米,中性80%。前医予抗菌素及中药清热解毒之剂不效。审其脉弦小数,寒热往来,恶心呕吐,头晕纳呆,体温39.8℃,  相似文献   

3.
古人向有“细辛不过钱”之戒,医林同仁多守之如法,笔者资历尚浅,更是慎之益慎、不越雷池。隅有幸请教于柯雪帆教授,柯师云:我从不局限不过钱之说,常用量为9——12克,最大用量每贴药达40克,治愈顽症而未见毒性伤人,有是证而用是药,是以有故无殒,亦无殒也。柯师经验使我茅塞顿开,恰遇一全身关节痛楚,痛有定处,伴胸闷,头晕心悸,一脉弦滑辨为痹证,痰湿阻络,用独活寄生汤,重用细辛9克,三付病减,细辛加至12克,服十五付病竞痊愈,后循此法,又治愈多例。  相似文献   

4.
眩晕     
林××,女,35岁,武鸣县双桥公社人。患者眩晕已两天。初病时恶寒发热,坐起即目眩欲坠,继则如坐舟车,张目则觉天旋地转,不能坐立及仰睡,只能闭目侧卧,右侧躯肢麻木难受,口苦、咽干,不思食,心烦喜呕。诊见面色苍白,唇舌淡红兼淡紫,舌苔淡黄薄膩,脉象弦滑。此系表寒里热挟湿,阳不升顺所致之眩晕,治宜和解表里,清热化痰,方用小柴胡合温胆汤加减:柴胡9克,生党15克,半夏9克,黄芩9克,竹茹12克,枳实9克,钩藤15克,麻黄9克,甘草4.5克。水煎服。上药连服3剂,头晕减轻,已能坐起,余症悉除,每餐啜粥一碗,精神渐见恢复。苔淡黄稍厚,舌质红,脉细略数。方用小柴胡汤加钩藤9克,竹茹9克。续服3剂而愈。  相似文献   

5.
高社光 《中医杂志》2007,48(7):592-594
小柴胡汤源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长期以来,在论及小柴胡汤证时,多认为本方用于和解少阳半表半里之邪,是治疗少阳病的专方,而忽视甚至否认它对太阳、阳明、厥阴病以及杂病的治疗作用。《伤寒论》教材将其列为少阳病主方,方剂学教材无一例外地将其归入和解剂中,并作为少阳病的首方加以介绍,似乎对小柴胡汤如此论定已尽其意,这有违张仲景之原意,更有碍于小柴胡汤诸多功用之发挥。王琦教授曾指出:“《伤寒论》是‘因证立方’,而非‘因经设方’。有人不明此点,一讲麻黄汤、桂枝汤就是治太阳病,承气、白虎汤就治阳明病,小柴胡汤就治少阳病,…  相似文献   

6.
小柴胡汤加减临床新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阳证之方剂,笔者用小柴胡汤加减治疗多种病症,如:外感发热,风湿病,支气管哮喘,更年期综合征等,疗效颇佳,现报道如下.1小柴胡汤的方药原方组成小柴胡汤的原方药组成为:柴胡15 g,炒黄芩10 g,人参10 g,法半夏15 g,炙甘草10 g,生姜3片,大枣5枚.小柴胡汤共7味药,由3组配合而成.柴胡、黄芩为肝胆药,其中柴胡疏肝达外,黄芩清胆内泄,亦可视柴胡为少阳表药,黄芩为少阳里药,2药合用共奏疏肝泄胆之功;人参(现使用党参)、法半夏和甘草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人参补益脾肺之气(党参健脾益气),法半夏既能和胃又可顺气,甘草调和诸药,可甘守津回;生姜、大枣性味辛甘透达、温养阳气,此2味药是调和营卫而达表的要药,所以在运用小柴胡汤治疗外感表证时姜枣是必不可少的.综上所述,小柴胡汤是透达外邪、调和脾胃、调和营卫,病邪在半表半里而偏于表的首选方.  相似文献   

7.
一周之后,四个眩晕病人都来复诊了。一看他们的面色就知道病情均有所好转:苦恼的表情没有了,面红目赤减退了,萎黄的也略显精神。形容消瘦的余姓妇女说:“头晕已有好转,但未消失,仍不能仰卧,后项不能受压,一受压就天旋地转,四肢已温,大便仍溏。”诊其脉,不沉而弦细,舌偏红,苔薄净。钟老于原方加用丹皮10克、亦芍12克,牡蛎加至30克,嘱再服一周。第二个女病人疗效最好,头晕、胸闷、指麻明显好转,舌苔由黄腻满布化为薄白腻,但舌色仍然紫暗,血压由170/110毫米汞柱降至144/100毫米汞柱,钟老在原方中去指迷茯苓丸、车前、白芍,加桃仁10克、赤芍10克、草决明12克,并加重黄芩至12克。第三个面红目赤的男同志,血压由200/120  相似文献   

8.
一、和解汤的组成及适应证柴胡12克半夏10克党参6克黄芩12克防己12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生姜三片红枣三个竹叶6克灯芯6克甘草3克水煎服三次,一日二次。加减法:血尿黄芩用炭,骨蒸热柴胡用银柴胡,尿蛋白多者重用芪术,血压高者加石决明。本方系小柴胡汤和防已黄芪汤加灯芯、竹叶而成。小柴胡汤是和解少阳证的主方,能和胃降逆;防已黄芪汤是祛风渗湿、为治太阳脾虚湿盛的方剂,并有利水消肿作用;佐以灯芯、竹叶加速利水通淋之效。适应证:肾小球肾炎(肿胀或水肿),  相似文献   

9.
小柴胡汤治疗恶阻364315福建省武平县象洞卫生院白祥端小柴胡汤为《伤寒论》中治疗少阳证的主方,笔者认为妊娠恶阻的病机与之相合,当亦适用,经临床反复验证,疗效可靠。笔者习用的小柴胡汤剂量为柴胡6克,黄芩、半夏各10克,党参15克,炙甘草5.克,生姜3...  相似文献   

10.
小柴胡汤辨证治疗内伤杂病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焦卫东 《光明中医》2010,25(1):102-103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的重要方剂,此方组合精良,选药准确,其本意是针对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出现寒热往来,口苦,咽干,目眩之证。而笔者认为,今时之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远不是仲景时代的情景,虽然少阳病今时已少见,但小柴胡汤却可引来治疗内伤杂证,笔者简述如下,望同道指正。  相似文献   

11.
薛氏比较重视小柴胡汤用于皮肤病的治疗。他说:“若表不已,渐伤入里,里又未大甚,而脉在肌肉者,宜以退风热开结滞之寒药调之,或微加治风,辛热亦得,犹伤寒在半表半里,而以小柴胡和解之意也。”(《薛氏医案选》总138页)薛氏将《伤寒论》辨证的原则引申到疡科,辨其病在肌肉,进而提示病在脏腑之表,腠理之里。薛氏用小柴胡汤仅取《伤寒论》中和解之意,将解表与清里药用量等同,取其解表与清里同时并举,  相似文献   

12.
一、小柴胡汤治美尼尔氏综合症余××,女,50岁。80年12月6日初诊。头痛眩晕半月余,经某医院诊为“美尼尔氏综合症”。曾服西药未减轻,头晕、天旋地转,呕吐不食,心慌,两目不敢睁,动则呕吐,颜面苍白,舌苔白薄,脉弦细。处方:小柴胡汤柴胡24克、黄芩12克、法夏12克、泡参12克、甘草9克、生姜9克、大枣15克。服四剂痊愈。按:美尼尔氏症多由于肝郁生风挟胆火上扰清窍发为眩晕,故用小柴胡汤舒肝清胆平风火,眩晕乃愈。如因痰湿为患,或因气血虚弱  相似文献   

13.
<正> 人之病疟,寒热往来,其寒热之多少相等,左脉弦,右关脉虚,用小柴胡汤最为有效。柴胡6克,酒芩6克,人参4.5克,姜半夏10克,炙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水煎,于病发前三、四小时服。方中人参,如遇普通人家,可易以党参。如用人参3克,可用党参9~12克。《伤寒论》中有加减法,宜遵用。依我之治验,为如下之加减法:若寒多者,加柴胡至9~12克,青皮9~12克,酒芩6~9克,余同前。惟柴胡加多,则服法可照西药服法,1剂分3次服。例如:下午5点发病,则早上8  相似文献   

14.
<正> 世医皆知,小柴胡汤出自先辈张仲景著《伤寒论》一书。现今临床所用的小柴胡冲剂即小柴胡汤的成品,它不仅能和解少阳之邪,也可治内伤杂病。然有的医者对本方的合理运用不甚了解,一见外感,慨以小柴胡冲剂用之。殊不知外感有风寒风热之分,也不晓小柴胡汤属于和解少阳之剂。为此笔者惊呼!“药石者,不可妄投也。” 小柴胡汤由 柴胡、黄芩、半夏、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七味药组成。具有和解少阳疏肝解郁的作用。 外感在中医临证中称之为“伤风”,“伤寒”,即感  相似文献   

15.
中风是内科常见危急重症之一,笔者临床运用近代名医张锡纯研制之“建瓴汤”取得了良好疗效。“建瓴汤”由:生赭石24克,怀牛膝30克,生杭芍12克,生山药30克,生龙牡各18克,生地18克,柏子仁12克组成。其方意为平抑上逆之气血,以达醒脑开窍之功,有高屋建瓴之作用。《衷中参西录》多用于阴虚阳亢、肝肾不足之脑充血等。其辨证要点是:头晕、目眩、耳鸣、心悸、失眠、舌红少苔、脉弦。临症运用得当,可收桴鼓之效。笔者运用该方化裁,治疗某些缺血性脑意外或出血性脑意外常获良效。一、出血性脑意外:患者:女、74岁、退休工人。临床表现:头晕、头胀疼痛左侧为甚、神清、两瞳等大等园、言语稍涩、右侧肢体软瘫、不能行走、寐差、纳可、二便调、舌暗红少苔、脉弦数。血压19/12干帕。  相似文献   

16.
一、心脾两虚血崩昏厥刘××,女,47岁。1981年4月5日初诊。月经如崩,一周未止。诊断为“子宫功能性出血”,曾用西药医治,未效。血色淡黄,面色苍白,心悸气短,纳食不香,神疲乏力,头晕,时时昏厥。舌淡少苔,脉虚大而芤。血压80/50毫米汞柱。证属心脾两虚,统摄无权。必补益心脾,养血活血,佐固涩止血。拟黄芪30克当归15克焦白术12克熟枣仁12克元肉12克远志10克海螵蛸12克五味子20克益母草10克。一剂药毕,血止大半,3剂药尽,出血全止,诸证著减,血压升至112/70毫米汞柱,守方减海螵蛸,再服3剂,以收功。《血证论》云:“血崩……谓血乃中州脾土所统摄。脾不摄血,是谓崩溃。名曰崩中,  相似文献   

17.
小柴胡汤临证新用例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小柴胡汤出自《伤寒论》 ,是张仲景治疗少阳病邪在半表半里的和解方剂 ,具有透达外邪、调理脾胃、调和营卫之功效 ,小柴胡汤方药见七味 ,由三组药配合而成。其一 ,柴胡、黄芩为肝胆药 ,柴胡疏肝达外 ,黄芩清胆内泄 ,亦可视柴胡为少阳表药 ,黄芩为少阳里药 ,共奏疏肝泄胆之功。其二 ,党参、半夏和甘草为脾胃之药 ,其中甘草有甘守津回之意 ,半夏既和胃又顺气 ,共同起到调和脾胃的作用。其三 ,生姜、大枣 ,从其性味辛苦透达 ,温养阳气的功用看 ,实则是调和营卫而达表的要药、用小柴胡汤治疗外感表证 ,姜、枣是不可少的。而且从小柴胡汤的组成看…  相似文献   

18.
有些高血压病人,仅有头晕,别无兼症,辨证时无证可辨。笔者在大量单方中筛选价廉易取者,拟成“复方降压饮”,近期疗效佳良,现简介如下: 方药组成:菊花12克,桑叶、白蒺藜、青葙子、青木香、夏枯草、广地龙、决明子、川牛膝、桑寄生各9克,钩藤(后下)18克。每日一剂,水煎二次分服。血压降至正常后,隔日或隔三、五日服一剂。  相似文献   

19.
病例一:任×,女,40岁,1982年9月19日初诊,患者于一年多以前开始,每逢月经到来即发感冒。主要症状是:鼻塞、咽干、咳嗽,全身无力,有轻度畏寒,无明显发热,经期为1~2/28~30,感冒每次持续10~15天不等,一般感冒药医治罔效,而待经期过后,可不药而逐渐自愈。舌淡苔薄白,脉沉弦。治以调和营卫,和解表里。以小柴胡汤为主加味治之。处方:柴胡3克,黄芩6克,党参6克,陈皮3克,甘草3克,葛根6克,川芎3克,半夏6克,茯苓6克,水煎服,共服五剂后,感冒症状消失。  相似文献   

20.
刘××,男,41岁。1968年4月10日就诊。主诉:患慢性中耳炎十多年。耳道流黄白脓水,时流时止,时多时少。有时头晕头重,口苦,溺黄。脓多时则有寒热。舌边尖红,苔白微黄腻,脉滑细数。此少阳枢机不利,湿热郁蒸,结聚耳窍。治以和解少阳,清胆利湿,养血健脾。投小柴胡汤加味:柴胡15克、黄芩12克、党参30克、半夏9克、甘草6克、生姜6克、大枣12枚,茯苓15克、当归21克、白芍15克、夏枯草9克、木通9克、野菊21克、银花30克、车前草21克。服两剂后脓已止,尚有少量水液,其它自觉症状明显好转。服完三剂时脓水亦止而愈。随访至今已十五年未再复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